从《猫的摇篮》解读异化世界中的生态主义

2016-03-15 07:27杨文
关键词:霍尔后现代异化

杨文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从《猫的摇篮》解读异化世界中的生态主义

杨文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猫的摇篮》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和智慧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冯内古特用“九号冰”的隐喻向人们展示了现代思维下人与社会、科技与道德分离的扭曲人格意识。本文基于生态视角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方面来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揭示科技滥用的危害、人类的异化及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呼吁人们尊重自然,关注世界。

《猫的摇篮》;冯内古特;生态批评;生态毁灭

冯内古特是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一生著作颇丰。其《猫的摇篮》这一科幻小说旨在告诫世人,破坏生态环境会造成世界毁灭。笔者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揭示《猫的摇篮》中体现出的人类生态环境。《猫的摇篮》这部小说中,生态思想的蕴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长久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严重的环境危机;(2)环境异化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3)社会环境中,自然与社会生态失衡,最终导致人的精神世界失衡。

一、生态主义概述

生态主义提倡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和生态法则,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崇尚的是一种激进主义。它对工业资本主义的价值进行否定,追求的是一种人类和社会生态平衡的和谐社会。

生态主义者对未来有一个自己拟定的乌托邦,提倡保护地球生物的自主性和多元性,探索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主义文学作品都是以生态传统利益为出发点,帮助读者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并呼吁读者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著名的生态批评家克鲁伯曾在《生态文学批评》中提出“诗意的生态系统”、为自然而艺术的文艺主张,其文学应当倡导生态思维、生态学视野。

二、冯内古特作品的生态历程

生态批评主要探讨人类在社会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人应当如何面对大自然以及自然危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冯内古特便是后现代作家中的对生态批评进行关注的代表人物之一。

冯内古特早年曾是康奈尔大学生物化学系学生,之后在芝加哥大学攻读人类学,而后亲历二战,亲眼目睹德累斯顿大轰炸所造成的满目苍夷。这些学习和生活经历激发了他对生态主义的关注,并且将对生态主义的歌颂蕴蓄在作品中,以此来引起人们的思索。

二战后的冯内古特在汽车公司任职时目睹了机器对人造成的影响与异化。工业文明中,机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对人的行为进行了压制,对社会环境造成了破坏。基于此,冯内古特的作品非常关注科学畸形的发展给人的心灵造成的异化,并且认为,在后现代的工业文明进程中,人类的自我毁灭将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性后果。

三、异化世界中后现代的生态危机

《猫的摇篮》源自一个爱斯基摩翻花绳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既看不见猫也看不见摇篮,其题名暗示着一种虚幻的科学诺言。当时的美国对科学推崇备至,认为科学技术高于一切。这种思维导致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出现异化,并且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不和谐。《猫的摇篮》以九号冰为背景,描写了科技大发展给人类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结局是地球毁于高科技发明“九号冰”。或许“九号冰”只是科技发明所带来的偶然后果。但是就作者的观点而言,毁灭人类的并不是科技的产物,而是人们利用科技成果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且缺乏道德正义感。基于冯内古特的观点可以得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其自身的行为缺乏道德的约束,因而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和恶化。

《猫的摇篮》中简述了《世界毁灭的那一天》,提出此书并不是将重点放在核弹技术上,而是人性的角度。它采用“婴儿”的眼睛去回顾那一天的所作所为,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包含着多种意思。众所周知,婴儿是人类一生中最纯洁的阶段,但此时的婴儿眼里看到科技对自然的毁灭,这与纯洁的生态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类文明的进步绝大部分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自然环境的失衡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生存竞争而产生异化。当人类在失衡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生存时,人的精神层面也会发生异化甚至扭曲。

《猫的摇篮》中不止一次提到社会环境因科技而遭到破坏,从生态批评视角来看,人们应当关注的是生态精神的异化,并且,生态精神异化是后现代生存环境的重要话题。《猫的摇篮》在牛顿的回信中提到一本书《公元2000》,这本小说讲述的是疯狂的科学家在将世界夷为平地之前对人类所做的一切放荡行为。通过这一描写更能让读者去体会精神异化下的丑陋与罪恶。作者刻意用身体的缺陷来凸显牛顿内心的纯洁,虽然他的身体是缺陷的,却是霍尔克家族最受欢迎的成员之一。牛顿在回信之后说要去散心,当面对和煦的阳光时,让人体会到的是不一样的心境,这也与前面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猫的摇篮》故事发生在岛国圣洛伦佐,这个岛国曾先后被多个国家所占领,最后因毫无开发价值而纷纷离开。这个岛国土地贫瘠,民不聊生,土著居民希望利用外界经济的发展来发展自己,但是美国人的到来,带来的并不是他们所需的货物,而是一些直升机和军事设备,还有具有超强杀伤力的“九号冰”。冯内古特将这一贫瘠的岛国放大,将其安放在现实的社会中,将荒凉、贫瘠历历在目展现在人们面前。生态批评认为,环境的异化导致精神异化,因此,对于岛国的居民而言,这些居民便是生态异化的产物,其精神、生态出现失衡。

四、异化世界中生态主义的解读

(一)自然生态

生态环境的恶化,绝非是自然现象,这与人的生存抉择、社会理想及道德观念密切相关。西方价值观认为,人类应当利用并改造自然,人在自然中应当以人本主义为中心。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对自然的征服已经成为西方文化追求的永恒主体。霍尔克研制出足以毁灭人类的“九号冰”,当他与环境共处时,将自己置于环境之外,把自己看作为一个实验者和征服者,他对自然采取的是漠视的态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的是事不关己的态度,他无视生态平衡,用主宰者的身份对社会进行肆意的改造。俨然人们已经将征服自然看作为自己能力的大小,但是,这一做法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严峻和敌对。工业科技革命中,科技的飞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的破坏,从而使得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造成异化。冯内古特借此来呼吁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互惠互赢。

(二)社会生态

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必然会导致社会变化。在《猫的摇篮》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若冰霜,自然环境的失衡导致社会生态失衡,并且使得人性丧失、道德迷惘。科学家霍尔克就是极其冷漠的人,他从不关心家里的孩子和妻子,霍尔克的妻子是当地美貌与智慧兼具的才女,全县没有一个男人不爱他,可以说,妻子艾米丽和霍尔克是一对才子佳人,珠联璧合,但是霍尔克心中并没有爱,更不懂得爱为何物,在家里吃完早餐后都给妻子留小费,可以看出,霍尔克对整个人类都漠不关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孩子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沿袭了他的这种异化精神。安吉拉生的又笨又丑,她用“九号冰”换回英俊潇洒的丈夫,但是她的丈夫不爱他,几乎从不回家,即便是回家一次,也是满嘴唇印;儿子弗兰克用“九号冰”换回一个职位,并将“九号冰”献给岛国的独裁者,并且也正是因为这份“九号冰”将人类推向毁灭;小儿子利用“九号冰”换回一个星期的爱情,他所谓的恋人是一个间谍,并且年纪可以当他的母亲。霍尔克的三个孩子都缺少责任和道德意识,将一致命武器变成感情和仕途的筹码。冯内古特借此来对社会生态的平衡给予深深的眷恋。

(三)精神生态

自然环境失衡、社会环境失衡,自然会导致精神异化,一种平衡的精神生态离不开平衡稳定的社会环境。《猫的摇篮》发表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美苏争霸,核武器在这一环境中应运而生,人们在刚从二战的恐惧中缓过来,又陷入恐怖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科学技术使得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价值观念都得以改变。

霍尔克可以被看作是精神失衡的典型,他从来没有考虑到自己研制的原子弹会给人类造成哪些致命灾害。在原子弹放射的那天,他在玩猫的摇篮这一翻花绳游戏,当有人质问科技的罪恶时,他竟然反问罪恶为何物。他的行为折射出一种冷漠与漠然。冯内古特向人类揭示出,主导世界的科技已经在人的精神异化之下朝着毁灭的方向发展,人类对世界仅存的认知与感觉是一种精神的迷惘,同时,作者借助宗教的力量对人道主义进行歌颂,以期带领人类走向精神生态平衡之路。

五、结语

《猫的摇篮》是一部伟大的科幻小说,它的成就不在于语言的优美,也不在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冯内古特作为一个社会预言家,他希望用犀利的语言去改变这个社会的荒诞现实,用生态主义思想对后现代人类命运进行揭示,以期构建适宜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

[1]Allen,William Rodney.Conversation With Kurt Vonnegut 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9.35.

[2]Marcuse,Herbert.One-Dimensional Man: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Boston:Beacon Press,1964.67.

[3]陈伟伟.解读《猫的摇篮》之生态毁灭[J].社科纵横,2013,(9):281-282.

[4]胡荣珂.从科技视角浅析《猫的摇篮》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2,(3):15-16.

[5]张云帆.冯尼古特小说《猫的摇篮》的生态主义解读[J].文学教育(中),2010,(2):11-12.

[6]王育烽,陈智淦.冯内古特对后现代生态环境的思考——《猫的摇篮》新解[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7-70.

[7]尚晓进.虚构的另一种意义—重新解读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3-57.

[8]柏云彩.反思科技:外国生态预警作品中的科技形象及其生态意识[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79.

[9]胡帆.论生态文明的新视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7-43.

[10]陈世丹;高华.论冯内古特构建的适于后现代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J].当代外国文学,2010,(1):133-141.

猜你喜欢
霍尔后现代异化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史蒂文·霍尔:用光重新定义建筑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90后现代病症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这个大童话讲猫(五)名侦探西尼·霍尔
五相无刷直流电动机霍尔容错控制策略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