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深化专业育人功能

2016-03-15 07:27张宝成
关键词:校企院校职业

张宝成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芜湖241000)

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深化专业育人功能

张宝成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芜湖241000)

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专业文化是专业的灵魂,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最高目标与追求,优秀的专业文化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深刻着产业文化的烙印,所以加强专业文化建设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产业文化;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十三五”时期我国高职业教育将迈入全面提高质量阶段。我国近20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从高职院校建设到专业建设的过程,而当前的建设重点是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专业文化建设是继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基本条件建设之后的深层次内涵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式,对教育教学的具有深刻和久远的影响。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在决定的,[1]所以专业文化的教育作用是课程教学无法替代的。

一、专业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思考所形成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大学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所积累的独特的文化。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所以“育人”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的最基本工作。专业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专业建设的一部分。

(一)专业文化的定义

专业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2][3]至今没有形成含义一致的观点。根据“文化”释义:“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可以将“专业文化”大致定义为:“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与专业活动过程中,沉积和提炼出的价值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目标和理念,也是从事教与学的行为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形式,以服务行业或地方产业发展为重要任务,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浸透着产业文化的烙印。

(二)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具有职业性、多样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区别普通高校专业文化最为重要的特点。专业文化的职业性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属性的体现,是对接产业的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延伸。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职业本位”是职业教育基本属性,[5]“职业本位”属性强调的是职业技能的培训。之后,提出职业教育是以“职业素质本位”为特征的教育,[6]“职业素质本位”的提出是职业教育指导的思想的一次大转变,是职业教育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职业素质本位”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同时注重学生思想、知识、心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无论是“职业本位”还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始终都是不变的主弦律。

专业文化的多样性是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是一致的。根据2015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增加到99个,而专业总数由原来的1170个通过保留、更名、合并、取消、新增的方式调整为747个,新专业目录还首次列举了746个专业方向。另外,高职院校根据地方产业或行业的需求,设置了大量的教育部发布的专业目录外的专业,高职院校丰富专业内容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专业文化风景线。

专业文化的包容性既是职业教育走向开放性体现,也是职业教育开放性的要求。校企文化的对接是校企深入合作的必经之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产业文化,将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等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专业、职业、产业文化的交融。

专业文化的创新性是社会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一理念,在我国提出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创新性重点在于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成为区域产业调整与升级驱动力。

(三)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产业文化的凝炼

“产业文化是在工业化生产方式下萌生和发展的,由产业精神、经营哲学、价值观、制度、行为模式、组织和品牌形象等元素构成的物质和精神互为整合的生产性文化系统。”[7]专业建设以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为背景下,对接产业是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专业文化的形成是在不断汲取产业文化精髓的过程中,逐步凝炼成特色职业教育文化的过程。因此,专业文化深刻着产业文化的烙印,产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融合,为校、企两个价值观看似迥异实体开展深入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部分,是专业建设的最高目标与追求。专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专业文化建设不仅了校园文化资源,而最终这些文化资源都将成为培养人才的有效营养。

(一)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现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数量上的激增之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过去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两次大变革,第一次以摆脱本科学科式的教学模式变革,第二次是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推进,如果缺少制度与文化的支撑,校企合作始终难以深化。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工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或许将成为职业教育的第三次大变革,而且这是一次内涵式发展的革命。[8]这次变革是以文化为载体,将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对接,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从培养技术能力转移到素质教育方向,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转变。

(二)专业文化引领专业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中指出,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是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的出发点。专业文化对接产业文化就是要引领专业教育教学要主动适应产业要求,将产业思想与精神纳入专业教育教学与建设中,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全面对接产业,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与产业的升级与调整联动,文化的引领作用能使这个过程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专业文化是专业的灵魂,缺乏专业文化的专业建设,就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9]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独成体系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就要敢于突破本科院校建立起的专业框架,纵观现有高职专业的内涵建设,仍然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建立的框架修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加强高职专业文化建设,首先建立起高职院校文化上的自信,以专业文化为驱动力引领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建设。

(三)专业文化促进学生职业化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从中学阶段后直接入学的,在之前的各种教育主要都是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因此,学生的职业化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的职业化是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训练,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职业人”的过程。高等职业院校在履行“职业化”学生功能时,避免成为简单的职业培训机构,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职业人”,不仅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职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前者可能通过可以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训练的方式获得,而职业素养是需要通过更加深入的引导和教育。[10]专业文化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转化成为学生的内在素养。

(四)专业文化深化校企合作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这种培养模式实施近十来,却发现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合作浮于表面。文化的冲突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11]高职院校中的学校文化,着眼在于教书育人,具有公益性,而企业文化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两种价值目标不同的文化,导致高职院校师生排斥企业,企业也不愿与学校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因此从表面上看,校企难以深入合作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结果。那么如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有效地推行下去?校企深入合作首先就要超越两种文化的冲突。实现两种文化的超越就要寻找两种文化的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就是产业文化。[12]高职专业文化源于产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专业文化建设,使校企两种文化走向融合,带动校企合作的深入与持久开展。

三、专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在长期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专业内涵中无形的积淀物,是专业的软实力。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专业物质文化、专业精神文化和专业行为文化三个方面。

(一)专业物质文化

专业物质文化是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所蕴含的文化,是有形的实体所反映出某些特定的文化气息。专业物质文化发挥的是“环境育人”的作用,这种育人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言语教育实现不了的教育作用。学校的校园建设、实践场所的布局、各项制度等都是专业文化的物质载体。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在特色专业,所以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学校在校园的设计与建设时要体现出学校特色专业的专业文化,让人一进入校园便可以感受到学校特定行业或职业的氛围。校园的设计与建设时,不仅是学校整体氛围的营造,而是进一步地向细节上其延伸。如,中医药类的高职院校,校内仿古式建筑、校内布置古代名医的雕塑、药用植物代替普通绿化植物、古色古香的牌匾、浓郁的中药香味等都是中医药文化的体现。校内实训工厂、实训实验室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建造,让学生感受职业的氛围。高职院校的专业制度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结合企业规章制度,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规范。

(二)专业精神文化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德树人”强调的是道德品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专业精神文化是专业活动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专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专业精神文化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是“塑造”人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引导一个人的职业态度、行为规范等。专业精神文化中还包括专业的历史与人文,专业历史与人文所展现出的奋斗、创新、友爱精神,都是学生所要具备的品质。

(三)专业行为文化

专业行为文化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归宿。专业行为文化是师生在专业建设与实践过程中言行举止的修养。高职院校专业行为文化对为的约束与规范是来自于内在的约束力,将制度所强制要求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主动力,体现出养成教育的作用。高职专业行为文化具有明显的职业色彩,融入了企业行为文化的一部分。企业员工行为文化出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如学生实践时着工作服、佩戴工卡、按时上岗、上岗签到等,都是企业行为文化的内容,专业行为文化是引导学生行为上与企业的对接。

四、专业文化育人的途径

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部分,其最终的目标都是落实到对人才的培养上,缺乏文化的专业教育教学环境是干涸的。发挥专业文化育人的功能,是课堂教学不能实现的。

(一)构建完整系统的专业文化体系

文化育人的关键在于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建造专业文化应具有完整的体系性,正确处理好不同专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协调关系,专业文化体系不只是点、线、面的层次,而是由点、线、面构建成的三维立体文化氛围。构建完整系统的专业文化体系贯穿于专业建设进程,从专业精神的提炼、专业物质与制度文化的建设、专业行为的形成等,使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的素养。

(二)专业文化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从本质上说都是对人的教育,两者的教育角度作用虽不同,但是两者在学校内却又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专业文化中的专业精神、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等都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将专业文化纳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能深入下去。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并没有很好地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原因主要是在于学校对专业文化缺乏总结,而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也疏于对教育对象的专业文化的了解。

(三)提升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

产业文化不仅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它也是众多同类型企业优秀文化的凝聚,也是专业文化的渊源。加强专业文化建设,以及发挥专业文化育人的作用,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产业文化素养,否则专业文化建设便无从谈起,所以说,提升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是在实现产业文化育人中抓住了“牛鼻子”,而提升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也是“教师的再社会化”过程。[7]提升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可以有助于加深教师对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教师乐于走进企业,弥补高职教师实践技能不足的短板,自觉将将产业文化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带入专业建设和教学中,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具有良好产业文化素养的教师,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专业活动中,也体现在教师自身的气质中,这种文化气质所带来的示范作用便是文化的力量。

(四)引导学生注重专业文化的素养

实现专业文化的育人作用,构建设出完整的文化体系是前提,学生对文化氛围的感知与认知程度还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下,学校与社会接触更加密切,引导学生,汲取产业文化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一些不良文化的侵蚀。在学生中提倡人文修养,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将专业文化素养作为学生个人获得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之外的“软实力”的体现。学校在多开展一些融入专业教育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受到专业文化浸润,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其要义是在于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注:本文系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人才项目——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皖教秘人[2014]181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项目编号:2015gxk093)

[1]瞿振元.提高高校教学水平[N].光明日报,2015-11-17,(13版).

[2]陆勤丰.产业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若干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2):3-5.

[3]董刚.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0-6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解延年.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再议[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1995,(2):3-5.

[6]解延年.素质本位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走向21世纪的战略抉择[J].教育改革,1998,(2):48-50.

[7]余祖光等.职业教育中工作价值观教育和产业文化育人的研究与教改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56-62.

[8]阎泽,韩宜中,吴思.职教对接产业文化的本质规定性[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7):45-49.

[9]陈克文.高校专业文化建设与发展分析[J].职业与教育,2011,(21):45-46.

[10]刘敏.论高校专业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8-50.

[11]徐吉洪,李澎林.冲突与超越:文化视野下的校企合作[J].现代教育管理,2011,(7):33-36.

[12]骆潇,曾珠,王雪娇.产业文化引领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变革——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组负责人谈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对接[J].职业,2013,(2):4-7.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