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探析

2016-03-15 07:27夏云峰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学习者

夏云峰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探析

夏云峰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课堂观、师生观为马克思主义课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现阶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存在定位不明、内容失衡、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建构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效性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建构主义主张,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建构新的事实、信息、观念和知识来理解认识这个客观的世界。从应用角度看,建构主义理论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方面的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将学习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一个学习者内部环境原有知识体系与外部环境动态变化之间互动融合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学习者单向信息输入,传授者简单灌输知识的过程。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解释,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富有丰富经验的教育者以填鸭灌输式的方式来传递,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情境下,通过靠学习者高水平的思维方式以及通过各种工具、资源、经验和情景的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种获得知识的途径涉及“同化”、“顺应”两个过程。简单而言,同化就是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吸收外部环境中的知识;顺应是学习者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吸收转换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意义

(一)有助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确立

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教学方式、学生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与以往的且具有积极意义的新的教学观念,如在学习观方面提出了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在教学观方面提出了教学不是简单的信息呈现的过程,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在知识观方面提出了知识只不过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并不是对客观现实对准确表征,当我们面对现实问题时,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境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组、重组甚至更好地解决问题。在高校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指导师生确立新的教学、师生理念。有助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育情境的建立可以使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多元评价方式的建构

建构主义的评价方式区别于传统课程单纯采用纸笔考试的方式对学习者进行终结性评价,而是强调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来衡量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意义建构活动过程中,学习者所呈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的基本能力,而是多维度的。建构主义的评价方式是对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方位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太过侧重于认知目标

在教学目标中,虽然制定了关于大学生知、情、意、行方面的要求,但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评价模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习者的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发展还是停留在口号上,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依旧以认知目标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情感方面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简单化

在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中心,以机械学习代替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学习模式,教学呈现程式化、教条化,脱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这种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远离学生的真实世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很多是处于对客观世界的静态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失衡

教学内容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真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强调马克思主义原理、近现代历史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大学生道德、情感、实践行为的培养。这种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教学,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利于课程实效性的实现。

(四)评价方式单一化

在考核方面,突出以纸笔考试的理论知识作为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其他能力的评价和发展。这种单一的绝对性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致使大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面对当前的现状我们应该强调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尽量以更多的动态性评价来代替以静态方式实现考核的终结性评价。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教学目标从认知目标向知识的意义建构转变

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目标是以认知目标的达到与否作为其评价的标准。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习是一个在顺应和同化中建构新的观念结构,主动构建新事物的意义,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师要从大思想、大思路、大境界下,明确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去促进新旧知识的顺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探索的行为。以此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方面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新观念的树立

1.建立学生主动的学习观

首先,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以往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而是应该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建构自己新的知识。

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高校的学生已不再是小学生那样靠重复强化和外在强势的约束来完成学习。这样不仅学习效果低下,而且教学质量低下,这只能一味的压制学生主动性的发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更不利与培养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积极营造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建构新知识。

2.建立一定情景的教学观

在教学方面,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创建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者通过协作与对话的方式,主动建构知识。这种教学观的树立,教师、学生必须做好各自部分的职责。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的“未来性”、“社会性”。未来性更多体现的是面对未来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满足于眼前的、阶段性的需要。社会性强调把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适应能力作为培养的目标;社会性,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教育是促使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每个学生将是未来社会中的一员,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认清自己、国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热爱自己祖国并立志于为国家的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

(三)改善教学方法

动是事物永恒发展的规律,事物只有在动的情况下,才可以生生不息的不断发展。同样我们不能把教学内容看作是静止、没有活力的东西,它只需要模仿、机械地重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采用固定不变的一种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教师课堂质量、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应根据知识的不同分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陈述性知识而言,采用支架式教学,大学生已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更多的是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的去理解理论知识。对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就是怎样使用这些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随机进入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对于条件性知识,抛锚式教学适合这种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以及应用知识。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为了能够有效的促进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育目的,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根据实际情况应该建立一个多维度的考评方式。一是建立一个考核教师的评价方式。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要想改变这种低效率的课堂必须教师和学生都活跃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被纳入考评体系中。考评应看其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是否只重视事实性、概念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程序性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意、意志、行为的培养与开发;忽视与社会热点、焦点的联系;忽视人的思维的训练等等;再看其教学方式是否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每个人的发展规律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不能将学生笔试成绩较差而忽视大学生的发展潜能或随意地评价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二是对学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既要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教学课程改革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把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联系起来,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抄照搬。只有把建构主义理论很好的应用到教学中,我们才可以在实践中很好的认识建构主义理论。

[1]谢宝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45-46.

[2]蒙裕.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4-04.121-124.

[3]王让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53-56.

[4]师吉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J].高等教育研究,2014-03.1-4.

[5]李新芝.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93-96.

[6]孙俊三.雷小波.教育原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06.

[7]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1.

[8][美]布鲁克斯.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王玮.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01.

[9][美]George W.Gagnon,Jr,MichelleCollay.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宋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3.

[10]刘文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2009-02.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学习者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