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的互动与发展

2016-03-15 09:58谢伟铭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统思想

谢伟铭

(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朝阳 100029)



传统文化视域下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的互动与发展

谢伟铭

(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北京朝阳100029)

在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文化统战是一个重要方面,发挥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而统战文化本身即源于统战工作的实践,体现着统一战线工作的精神和成果,并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的深入和完善。两者虽有区别又密不可分。如果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文化统战的内容根源于传统文化,而统战文化的形成亦是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历程。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间的互动更加明显,彼此相互作用,推动着统一战线的不断壮大完善。

文化统战;统战文化;传统文化;统一战线

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信念、精神气质的结晶,是民族国家的灵魂和血脉。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在社会各个方面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作用。在统一战线工作领域亦不例外。统战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要部分,从文化的角度,运用文化的力量推动统一战线的发展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文化统战是推动统一战线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自统一战线形成以来,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统战文化,统战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与时俱进,融汇创新,为统战工作的进步和成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互动中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前提

没有统一战线就无所谓文化统战和统战文化,统一战线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文化统战的必要性和统战文化的繁荣度。因此,理解文化统战和统战文化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对统一战线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从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了民主联合战线的原则、方针、步骤,中国共产党便统一了对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到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为同心协力抗日救国而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已突显出来。毛泽东曾经指出,要想获得胜利,就要“去组织和团聚千千万万民众和一切可能的革命友军”[1]。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正式提出了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统一战线这一重要的“法宝”作用被党确定并继承下来。2009年第20次全国统战会议上,胡锦涛再次从三个方面明确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胜利、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又指出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2015年5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做了进一步强调,他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营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现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可见,统一战线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明确了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就明确了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其中,文化在凝聚力量,争取人心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文化统战,是进行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统战文化,它是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晶。随着统一战线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统战文化也势必会丰富多彩。

二、内涵

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内在一致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对其内涵的领悟和把握,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文化统战

文化统战是指基于文化理念、依托文化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借助文化力量而开展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本质而言,文化统战就是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统一战线的发展。[2]统一战线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凝聚人心,聚合力量,因此,通过文化来寻求政治上的共识,实现统战的政治目标,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实现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当初清朝为了团结少数民族,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了很多寺庙,当时就有“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说法。可见,自古以来,文化的举措在拉近民族关系、维护和平安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英九在2011年元旦致辞中就说,台湾保存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华文化成为两岸谋求共识的重要方面。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一生坚持的信念就是“诚信果毅、爱乡爱国”,最后的遗言都在惦念中国统一,强调台湾必须回归中国。可见,世代相传的中华文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深厚的爱国传统,成为港澳台同胞及华侨华人共同的思想基础,为统一战线的顺利开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保证,也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中华文化是统一战线工作在政策和策略上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以文化为载体的统战实践过程正是中华文化和统战理念相结合的过程。

(二)统战文化

统一战线自创建以来,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共识、认知,产生了很多理论和思想,并体现在方针、政策和制度、规章、法律之中。这些经验、共识、认知、理论、思想及方针、政策、制度、法规等就是独特的统战文化。

中国共产党人以及政治理论家们成长于中华文化的浸润之中,不仅会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导统战工作,而且统战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统战文化也无不蕴含着传统文化理念,这样营造的文化氛围才更容易被接受、被认同。

由此可见,统战文化源于中华文化,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华文化,它又源于统战工作的实践,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3]。因此,就内涵层面而言,文化统战所运用的“文化”内容与统战文化所承载的“文化”理念有着内在一致性,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价值。当然,两者也有不同,文化统战更侧重于方法论,而统战文化则更侧重于文化。[4]从传统文化视角来看,二者的内在一致性更为突出,也正因为内在的一致性,两者才能够彼此互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三、互动

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指导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同样指导着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在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文化统战和统战文化积极互动,获得长足的发展。下面,从“和”与“新”两个思想视角来理解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的互动关系。

(一)“一致性与多样性”提倡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和”的思想。所谓“和”,即“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惮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5],“和”就如一道烹饪,使诸多材料荟萃融合方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味,单一的材料是烹饪不出佳肴的。因此,“和”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而且,“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其中所谓“太和”,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6],而和谐本身蕴含着浮沉、升降、相反等诸种矛盾。因此,“和”不仅不排斥差异和矛盾,反而正是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和”的观念。《国语》中便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中庸》也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包含了差异性与多样性,也正是因为多样性的存在,才促成了事物的发展,构成了万物的和谐。所以,“和”体现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

自古至今,中国人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小到家庭,我们会说家和万事兴;大到国家,我们会说和衷共济。在统战工作领域,这一思想更是深入人心。

从文化统战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在统战工作当中充分运用了“和”的思想。从联合国民党成立革命统一战线,到成立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等包括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及新时期,建立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以“和”的思想为指导,在弘扬共同的经济利益、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一致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保护不同阶层、不同政党、不同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包容、促进多样性的发展,使众多爱国力量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同心协力。

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做好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7]这正是对“和”这一思想的认同和强化,强调在新时期,继续将“和”的理念贯穿于统战工作,求大同存小异,运用“和而不同”的精神实现大团结与大联合,是统战工作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

从统战文化方面来看,从团结抗战、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经历了数十年,实践告诉我们取消矛盾不可能,我们必须面对不同阶层、不同政党、不同集团共存的局面,因此,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了协商与合作的精神,也形成了团结、合作、和谐、和平的思想核心,以及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这种精神和原则正是统一战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理念,也即统战文化。根据统战的对象、任务及性质特点的不同,统战文化表现为多党合作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宗教和睦文化、阶层和谐文化、工商奉献文化、海内外同胞联谊文化等内容,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可见,具体统战工作的实践所形成的统战文化,也是体现“和”的理念的。运用“和”的思想指导统战工作,统战工作的实践又形成与时俱进的新的“和”的理念。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积极地互动中推动着统战工作的发展。

(二)“变化日新”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变化日新”。从汤之盤铭所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8]的警示,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9],再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10],传统文化对于“新”是非常看重的。在儒家思想看来,宇宙是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因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除旧布新”,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也要遵循这样的宇宙观。在新时期,统一战线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因此,统战工作就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就需要做出新的规划和新的行动。统战工作本身也是“变化日新”的。

从文化统战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变化日新”、“变革创新”等理念运用于实践之中。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今天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传统文化不断地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着理论的不断创新。新的理论在不断指导着统一战线工作。当前,我国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利益群体不断产生,根据新时期的新变化,中央统战工作会议迅速地做出了新的部署,指出“要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不断增加政治共识。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根本职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11]因此,文化统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日新的。

从统战文化方面来看,统战文化代表统战工作的时代特征,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地收获新的成果。就民主思想的发展而言,1945年7月,黄炎培、褚辅成、章伯钧、傅斯年等六位参政员访问延安,有了历史上著名的“窑洞对”。当时黄炎培问毛泽东:“怎么能摆脱中国王朝更迭的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12]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总结出民主这一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中,邓小平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将民主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又为民主提出了法治的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多元化、多层面、多角度、制度化的广泛的协商民主制度,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随着民主思想在思想意识、体制制度等层面的不断地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不断地完善中,这也正体现了统战文化的创新过程。就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理论成果而言,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同存在,互相监督,首先是对共产党起监督作用的方针。”随后党的八大正式宣布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到中共十二大,将原来的八字方针扩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确处理和对待其他的或对等的主题力量的一般原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13],也是统战文化的新成果。

由此可见,无论是民主思想,还是十六字方针,统战文化的每一个新成果都是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新的执政理念下形成的,文化统战的思想为统战文化提供指导,统战文化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新的文化理念的运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当然,对文化统战和统战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远不止以上两个方面,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文化统战和统战文化的互动关系已可见一斑。即统战文化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也包含着文化统战的成果。文化统战工作开展的过程就是统战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两者是在互动中不断发展的。

四、发展与举措

随着对统一战线重要性的深入认知,文化统战和统战文化在新时期势必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范围就地域而言包括大陆和海外两个范围。李瑞环曾经用过的三个同心圆的比喻来说明:第一个圈是大陆范围,共同的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第二个圈是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共同的政治基础是爱国主义,第三个圈是大陆、港澳台地区及华侨华人,共同的政治基础和目标是中华民族的复兴。统一战线在这三个圈中分别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推进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而这一切认同的核心和基础就是文化认同。

因此,新时期,文化统战依然是统战工作领域的重中之重,文化统战的方式也会跟随时代的步伐,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和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影视作品、文学艺术作品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爱国明礼、团结友善、自强不息等道德规范;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的资源,借助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阵地,组织广大成员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从而在参政党文化建设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感染力等等。诸多方式都是运用文化的内容推动人心的汇聚。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新时期文化统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文化统战的深入开展,自然也会促使统战文化更加繁荣。例如,2011年“同心”思想的提出,即“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就是新时期统战文化的成果,这一思想体现了对统一战线本质规律的科学把握,为新形势下巩固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新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更是进一步提出了“画出最大的同心圆”的论述。他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不断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展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14]这一思想是新形势下统战文化的结晶,它充分深化了“求同存异”的政治文化理念,为新形势下抓住统一战线的核心,做好统战工作提供了理论保障。

那么,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统战的作用以促进文化认同、如何完善统战文化以谋求共识呢?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积极开展多党合作文化建设,引导、支持民主党派开展参政党文化研究,加强参政党自身的建设。

其次,就大陆范围而言,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经典文化的讲习与培训等活动。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心连心艺术团。就外在而言,这是文艺演出,是一个文化活动,但心连心艺术团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包括很多边远山区,这就在传递文化的同时拉近了党和边远地区群众的关系,为党团结更广大的群众队伍提供了基础。还有近年来,中央统战部开展的中华夏令营活动,多地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意义均在于此。

第三,就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华侨而言,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请进来”。我们要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邀请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新一代的华侨华人,通过考察、访问、探亲、旅游等形式回祖国来亲自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承办的台湾青年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使台湾青年一代切身感受共同的民族情感,增进了对祖国的认识,消除思想偏见和误解,从而增进两岸的互信与共识。第二就是“走出去”,利用媒体加大中华文化的对外宣传与交流,同时,在海外推行国学教育。比如开办孔子学院,在华人社区开办华文教育。这都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自信心。

总之,中华文化与统一战线的结合,也即文化统战,会为统战工作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并且会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战文化,在两者的互动发展中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10]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03.

[12][13]陈延武.万水朝东:中国政党制度全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08,235.

(责任编辑:朱小宝)

谢伟铭,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讲师。

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3.015

D613

A

1009-2293(2016)03-0065-05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传统思想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