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材料
——有效探究的保证

2016-03-15 11:00冷瑶
湖南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音叉物体振动

冷瑶

合适的材料
——有效探究的保证

冷瑶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科学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合适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合适的材料的呈现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位教师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有如下的处理——

课始,教师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拍打,敲,摩擦……)

随后,教师出示第一组材料:直尺、音叉、带泡沫小球的玻璃瓶、橡皮筋,让学生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并观察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学生实验后交流)

接着,教师利用第二组材料(音叉、水槽、鼓、黄豆)进行演示实验:音叉发声后立刻放入水中;鼓面上放了黄豆,然后敲鼓。提问:“观察实验现象,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交流:音叉放入水中,水溅出来了;敲鼓时,黄豆在鼓面上跳动。

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第三组材料:直尺、音叉、带泡沫小球的玻璃瓶,让学生再次用这些材料让物体发声,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现象。(学生实验)

师生交流后小结:“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振动。要让物体发出声音,必须让物体振动,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紧接着,教师对学生说,“请把手轻放在自己的喉咙上,跟老师一起说:‘今天你高兴吗?’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活动中,教师适当地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材料。教师出示第一组材料后,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各种现象(拍打,摩擦,敲击……)当成原理用来解释物体发声的原因。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发现物体发声的方式不是唯一的。那究竟是什么让它们发出声音?这时出示第二组材料,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产生假设“声音的产生可能和振动有关”,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与前概念发生矛盾冲突。此时,教师提供第三组材料。学生在充分的探究中对前概念加以否认,初步建构“振动”这一科学概念。教师出示的第四组材料——用手感知说话时声带的振动,为巩固科学概念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一系列合适的材料的呈现,使得探究活动不断深入,“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良好的、合适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实验材料自身的不足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那么,科学教师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应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呢?

首先,材料要有科学性。如,在摆的研究实验中,教材是用大小不同的两种螺帽表示两种不同质量的摆锤。当摆线一样长时,由于螺帽的大小不同,摆的长短实质上是不同的。如果换上两个小吊桶,里面分别装上塑料块和金属块,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材料要有趣味性。小学生对新奇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趣味性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如,演示液体的对流方向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发了学习兴趣。

第三,材料要简洁。简洁的材料能够避免产生影响孩子们探究的干扰源。如,“压缩空气”这一内容中,注射器就是一个有利于学生集中探究目标、专注地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找根据证实推测的实验材料。

第四,材料要有结构。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各自的目的性。教师根据活动目标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能使活动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出示的几组材料看似毫无关联,但揭示的却是同一个现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景山小学)

猜你喜欢
音叉物体振动
某调相机振动异常诊断分析与处理
音叉共鸣现象的教学探析
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
一个三维系统的音叉分岔
振动与频率
This “Singing Highway”plays music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基于ANSYS的高速艇艉轴架轴系振动响应分析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