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文学鉴赏

2016-03-15 11:22吴倩
关键词:涉江长路浩浩

吴倩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1)

《涉江采芙蓉》文学鉴赏

吴倩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1)

《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是《昭明文选》中《古诗十九首》中一首。《涉江采芙蓉》历经千年,光芒不减。本文从意象、情感、想象联想、抒情角度和语言五个方面鉴赏此诗,揣摩精彩字词,体会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提高读者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审美和探究能力。

《涉江采芙蓉》;文学鉴赏;立象以尽意;情感跌宕起伏;想象联想丰富;抒情角度转换;语言清新自然

一、《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该单元选录先秦到南北朝时诗歌七首,包括《氓》与《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先秦到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勘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基础。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1]《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所编《昭明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千年岁月反而增添它的厚重与质感。短小篇幅让全诗“无声”处留下审美空间。《涉江采芙蓉》作为高中语文选文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因此剖析《涉江采芙蓉》进行文学鉴赏是必要的。

二、《涉江采芙蓉》文学鉴赏

《涉江采芙蓉》全诗四十个字,文简义丰、韵味无穷,描写他乡游子和家乡妻子借采集芙蓉表达思念之情。现将深入解读文本,鉴赏该诗。

(一)立象以尽意

《涉江采芙蓉》言简义丰,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诗歌最大的特点便是不以言说,以“象”说,以“境”说,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元素。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景象,它是能够传达丰富意义的意象。正是由于“意象”比直白的语言更具有包容性、模糊性与多义性,更能表达丰富的、微妙的、细腻的情感,因而能使诗歌表现出凝练、含蓄的特点,使诗歌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3]《涉江采芙蓉》中意象依次是“芙蓉”、“兰泽”、“芳草”。古诗文中文人墨客常用花草隐喻人的品性,如屈原、陶渊明。荷花让人想起隐忍的志士、高尚的品质、纯洁的爱情……这里诗人借“芙蓉”表情达意明显不过。芙蓉又名莲花,莲与怜相近,莲花美丽,寓意美好。莲子谐音恋子、怜子,“莲子”可借指所爱恋的人。古人把女子容貌比喻成芙蓉,“芙蓉”有“同心”之义,可表达男女爱情。诗人将芙蓉作为思念的载体,把爱情的干净纯粹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不由得去想女子是何等美丽,言有尽而意无穷。芳草即香草,古代男子多佩戴香草,其中就有兰草。兰草被视为有高尚道德情操君子的象征。诗中兰草用“多”、“芳”来形容。“兰泽”字面意思是:湖岸泽畔、鲜花满野,一切赏心悦目。而爱慕的人却身在远道,流水无情,更无情的是遥远的距离。将人物置于美好背景下,主人公的忧伤更加凸现。品读这些饱含情感的意象,似乎一位美丽勤劳的女子在兰泽旁采摘芙蓉的清幽画面跃入读者眼帘,使人浮想联翩,言有尽而意无穷。开篇首联作者借“芙蓉”、“兰泽”、“芳草”呈现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欢快场景。多么希望女子一直沉浸在欢乐中。然而接下来诗的感情基调一转折,情感发生变化,呈现出诗歌的一种魅力——情感跌宕起伏。其实作者在首联以芙蓉、兰草衬托出环境清幽、女子美丽,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为下文情感转折、以乐景写哀情做了铺垫。

(二)情感跌宕起伏

颔联“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笔锋一转,朴实话语写尽主人公无奈与酸楚。该诗作者不祥,读者无法探究主人公远行的原因和他是否实现梦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解读诗歌就要联系社会时代背景,探本溯源、知人论世。《古诗十九首》作者大多已不可考,但《古诗十九首》上承《诗经》、《楚辞》,下启魏晋南北朝诗歌,反映东汉末年一批文人思想状态,一个乱世在诗歌中若隐若现。读者似乎可以想象东汉桓帝、灵帝期间,卖官鬻爵、外戚宦官交替把握朝政。中下层文士空有才学、求宦无门。他们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大道不存、大厦将倾的黑暗年代他们苦闷、彷徨、无奈、纠结、挣扎于功名,畏惧于灾祸。但他们又对生命有深刻思考,潜藏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将对生命的思考化作一句句追问和感叹。马丁·海德格尔有一句深刻隽永的名言:“哪里有贫乏,哪里就有诗性”。因为文学往往是弱者的事业,文学创作是弱者燃烧自己的生命在这燃烧中。世界终于听见了弱者的声音,看到了弱者美丽的光。把《涉江采芙蓉》放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男女之间的思恋就有了一层悲情的味道。[4]但我们知道在异乡此刻他心轻如羽柔似水,因为孤寂。也许每个不眠之夜他总会想起往昔的欢乐;也许每盏孤灯都在诉说动人的故事;也许每行足迹都溢满亲人的挂念。“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但哪条路比思念还长?遥望故乡,还有人伫立高楼,望穿秋水,盼着伊人归来、等着传书飞鸿吗?落叶归根、夫妻团聚,男子和女子多么渴望这能够实现!然而残酷的事实,男子远离亲人,飘泊在外,对故乡可望不可及,透露出浓浓思乡、无奈之情。“旧乡”说明其离家很久,物是人非。“长路漫浩浩”中“长路”与上句中“远道”相一致,使用叠字漫“浩浩”暗示路途漫长艰辛、男子举目无亲、心情更沉重、路途更遥远。作者运用想象和联想描写远道的人,与前文近景形成对比,远近结合,衬托女子与男子相距遥远,不能相逢的无奈。“同心而离君,忧伤以终老”给人缓慢低沉、无奈哀怨的感觉,暗示分离的无奈和绵绵无期的忧伤。

(三)想象联想丰富

《涉江采芙蓉》初读起来,似乎言简意赅—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思妇之情。“芙蓉”(荷花)暗示“夫容”,明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此诗并不单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读者不妨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隐约摇晃着丈夫憔悴的身影,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茫然相望,不知今夕何夕,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凉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身感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底,但因为是在玄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都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蕴。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妇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婉曲的表现方式,留下了让人可以尽情发挥的空间,诗歌的主题也因此有了不同的解释。身在课堂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讨论,去争议,去畅想,去审美。[5]

(四)抒情角度转换

关于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一直有多种见解,有人说该诗是以女子的口吻写思念之情,有人则说该诗是以男子的想象来描写女子的思念之情,还有人认为诗中抒情主人公先女子后男子。笔者赞同第三种说法。起首四句叙述平缓,出自女子口吻,向读者描绘了女子伐着小船在江边采摘芙蓉送给身在远道的男子。“芙蓉”与“夫荣”谐音,暗含对夫君仕途顺利的美好祝愿。平缓的叙述、干净的语言、采莲女美好的形象和感情跃然纸上。然而如何将芙蓉送达丈夫手上呢?采芙蓉的兴奋之情顿然消失,转化为沉甸甸的思念。“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诗歌抒情角度转变为漂泊在外的男子。荷花盛开的季节,男子自然想起女子江边采芙蓉,思归之情油然而生。然而“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个“旧”字道出男子离家很久、物是人非的感觉。“长路漫浩浩”暗示男子远离家人、无依无靠、路途漫长、心情更加沉重、路途似乎更远。“旧乡”在哪里?“所思”又在哪里?孤单忧愁之感纷至沓来,男子感叹道“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想到此后生涯两个相爱的人不能相聚,他黯然销魂。这种触及心灵的孤单忧愁只能是男子心中的真实表露。该诗转换抒情角色使诗歌感情流露自然真切,毫无隔阂感。这也是该诗一大艺术特色。

(五)语言清新自然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历来备受文人墨客推崇,钟嵘称它为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涉江采芙蓉》语言清新自然是一大亮点。诗中采用“芙蓉”、“兰泽”和“芳草”这些意象,有取屈原作品的创作特点,加深该诗文化底蕴。在谈论该诗立象以尽意中已做具体解读。本诗偶句都押韵母ao—“兰泽多芳草”的“草”(cǎo)、“所思在远道”的“道”(dào)、“长路漫浩浩”的“浩”(hào)、“忧思以终老”的“老”(lǎo),增强节奏感、音律美,同时韵母ao略显迷惘、深沉,诗歌跌宕起伏的情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女子的思念之情和游子的无奈哀愁。“长路漫浩浩”中用叠字“浩浩”暗示男子漂泊在外、无依无靠、心情沉重、路途更远。该诗语言美还体现在使用联想想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转换抒情角色等表现手法,在上文中已做阐释。

三、结语

《涉江采芙蓉》言简义丰、立象以尽意,情感跌宕起伏、想象联想丰富、抒情角度多样和语言清新自然,极具艺术特色,使读者沉醉于该诗艺术特色中。对该诗进行文学鉴赏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文本,揣摩精彩字词,体会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提高读者祖国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身语文素养,增强自身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1]袁行霈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13.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3]余虹.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62.

[4]牟晓津.一曲人生苦短的悲歌——流淌在《涉江采芙蓉》里的生命意识[J].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2009.

[5]陈跃.审美的空间里自由飞翔——《涉江采芙蓉》三美浅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

猜你喜欢
涉江长路浩浩
“枉渚”与“辰阳”究竟在何处?
——追寻屈原《涉江》诗中两个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①
每个人都了不起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沙粒变身芯片的漫漫长路
林浩浩《寒霜》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我们记取的美丽瞬间,都是生命曾经盛开的证据——读《涉江采芙蓉》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The image“lotus”in I gather lotus blooms across the steam
小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