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姆雷特的伦理困境

2016-03-15 11:22王文哲
关键词: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上帝

王文哲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论哈姆雷特的伦理困境

王文哲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理论出发,对造成《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复仇行动一再延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到的分析。文学作品作为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道德的集中反映,没有任何可以超越道德的文学作品。从文学的本质出发,造成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原因并不是其性格缺陷,而是由于主人公信仰的缺失以及伦理身份的改变,深陷进退两难的伦理困境之中不能自拔,迟迟无法采取复仇行动,这是造成哈姆雷特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文学伦理学;哈姆雷特;上帝;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延宕

对造成《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复仇行动一再延迟的原因,历代的莎评学者众说纷纭。布拉德雷的人物性格学说在20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将这一原因笼统的统结为哈姆雷特性格优柔寡断未免有些片面。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理论出发,对造成《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复仇行动一再延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到的分析。

文学作品作为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道德的集中反映,没有任何可以超越道德的文学作品。从文学的本质出发,造成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原因并不是其性格缺陷,而是由于主人公信仰的缺失以及伦理身份的改变,深陷进退两难的伦理困境之中不能自拔,迟迟无法采取复仇行动,这是造成哈姆雷特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一、信仰的缺失

在黑暗的中世纪沉睡了几百年的人类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春风下逐渐觉醒,对于人的本性的大胆追求是文艺复兴早起的主题。到了十六世纪中叶人文主义者对于人性的态度经历了从早先的过度自信到逐渐崩塌幻灭。文艺复兴早期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主题早已经不再是莎士比亚等众多作家要讨论的问题。在此阶段的莎士比亚将目光投向了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对人生中的不安定和悲剧因素感到惴惴不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转变,正是由于对“人的解放”的过度自信,这种过度自信必然要求上帝由主导地位退居到客体地位。失去了上帝的庇护之后,如何分辨善恶,如何看待世间万物,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生命,这些就成了人类必须要独自解答的要最重要的命题。面对上帝的退场,作为个体的人,该如何去面对这破败的世界,面对这充满恶意的世界。换句说话,人该如何独自面对恶。当上帝的决对权威产生动摇之时,也就意味着西方社会的精神根基不再稳固。失去了上帝就等于失去了信仰,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下,彼时的社会弥漫着一股反叛的思潮。

在文艺复兴时期,上帝这位最高的道德法官被要求从至高无上的宇宙统治地位退下,而人则被迫要独自去收拾这混乱的局面,以个体的身份去面对发生的一切。在肆意横行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冲击面前,人性的善变得不堪一击。人性的种种丑恶毫无保留的暴露在人的面前,作为个体的人,该如何去面对这破败的世界,面对这充满恶意的世界。换句说话,人该如何独自面对恶?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清晰的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的失望:“是一所很大的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2](P325)人性的丑恶更是令莎士比亚痛心疾首: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利欲熏心,弑兄篡位,成为新任国王,之后又以阴险狡诈的恶毒手段,企图置哈姆雷特于死地。而哈姆雷特的母后乔特鲁德在丈夫去世后不到两个月便委身于克劳狄斯。朝堂之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衰败的社会中到处充斥着腐败的气息,这其实就是莎士比亚所在的文艺复兴后期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的真实写照。在老国王被害死之后,主人公哈姆雷特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人生巨变,之前那个快乐的王子再也回不去了,忧郁的王子被迫要重整乾坤。而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一再表现出的延宕则从侧面,展现了人类信仰缺失这一事实。对于人性的过分夸大却招致了人性的丑恶,信仰的失落导致人类无法解决这一重大课题。在这混乱的局面之中,上帝居于客体的位置,而人类居于主体。当上帝不再扮演无所不能的拯救者的角色时,人类该如何自处于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与整个颠倒的破败抗争,这正是莎士比亚苦苦思考的问题。

文艺复兴早期对人性的过度宣扬导致后期人们在失去了宗教关怀同时,又失去个体自我拯救、自我解放的信念。面对信仰根基的动摇与失落,又找不到新的价值核心,精神无所寄托,人类的迷茫、痛苦、困惑以及争扎也就不难理解了。失去了上帝的庇护之后,如何分辨善恶,如何看待世间万物,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生命,这些就成了人类必须要独自解答的要最重要的命题。面对上帝的退场,作为个体的人,该如何去面对这破败的世界,面对这充满恶意的世界。换句说话,人该如何独自面对恶。面对理想破灭,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个体将身不由己地在悲剧的苦海中挣扎,亲人变成仇人,朋友变成敌人,崇高变成卑劣。这种变态的伦理存在势必会点燃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忧郁的思考和狂热的报复心。在此,伦理问题成为隐在的斗争导火线,终于让哈姆雷特迸发出警世疑问“是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让他变成了行动的矮子,这种犹豫不决不只是他在面临复仇的外部障碍时表现的软弱与退让,更是他在真正认识到人类生命本体之丑恶、人在与自身邪恶抗争时的渺小、人生之虚无,意识到灵魂无所寄托时的无可奈何的心态。因此,我们可以说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不仅仅是哈姆雷特性格特点的表现,更是文艺复兴后期人们在失去上帝的关怀和庇护之时,又失去个体自我拯救、自我解放的信念时的典型表现,这也正是人失落了信仰,找不到新的价值核心,精神无所寄托时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之艺术象征。

二、身份的困境

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这种延宕归结为王子的性格原因,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必然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回归到历史的伦理现场,与哈姆雷特站在一起,做他的辩护人,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他的一再拖延。

因为人具有理性,才能立于自然界的顶端,得以同低等的兽类区分开来,而理性的核心则是伦理意识。这种伦理意识最初表现为对建立在血缘和亲属关系上的乱伦禁忌的遵守,对建立在禁忌基础之上的伦理秩序的理解与接受,这种血缘和亲属关系上的乱伦禁忌包括父子、母女、兄妹等。在文学作品中,伦理秩序的错位以及伦理身份的变化往往直接导致伦理混乱。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莎士比亚为哈姆雷特设置了错综复杂的伦理困境,塑造了一个深陷痛苦泥淖而不能自拔的人的形象。哈姆雷特面临的伦理混乱是自己的父亲被叔叔谋杀,而母亲又在父亲死后极短时间内改嫁给叔叔,原来的叔侄变成了父子。而在伊丽莎白时代,弟娶兄嫂被社会公认为是乱伦,哈姆雷特的母亲嫁给克劳狄斯这一行为必然是犯下了伦理禁忌,理解这一幕对于我们理解哈姆雷特思想变化以及之后复仇行动的一再延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哈姆雷特渴望能够为父报仇,另一方面,理智告诉他不可以犯下谋逆弑君的大错,而他本人则深陷于道义与理性的痛苦纠葛之中。这样一个成熟的、有理性的人的形象正是建立在哈姆雷特对于其所处的时代伦理的认同并遵守的基础之上。家庭人伦关系错乱如此,在社会伦理层面的混乱同样令哈姆雷特痛苦不堪,阴险狡诈的叔叔谋害了其既是国王又是兄长的父亲,而含冤而死的父亲化作鬼魂要求儿子为父报仇,这就意味着如果哈姆雷特决意完成为父报仇的使命,于家国大义,他将犯下弑君的重罪,这样一来,他与狠毒的叔叔克劳狄斯并无二致;于血肉亲情,他将成为弑父的人伦逆子,为天下人所不容。无论是家庭伦理层面的为父报仇,还是社会伦理层面的重整乾坤,哈姆雷特都必将违背君臣纲常、父子亲情的伦理准则。虽然这一行为从道义上来说是正义的,但从伦理关系方面来看,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择。可以说,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错综复杂的交织构成了哈姆雷特进退两难的伦理困境。哈姆雷特在其母亲嫁给克劳狄斯之后,他的伦理身份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他变成克劳狄斯的儿子而非侄子。这种伦理身份的改变,导致了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出现了伦理障碍。所谓师出有名,哈姆雷特必须要为自己的复仇行动找到合乎法理的正当之名。做事讲究名正言顺,这是整个社会都认可的行为准则,如果没有合情合理的缘由做支撑,复仇大计恐将陷入千夫所指的尴尬境地。更重要的是,哈姆雷特贵为王子,出身皇家的他不愿背负来自伦理道德的指责,因此,他必须避免犯下弑父和弑君的伦理禁忌。我们可以看到,有时候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满怀怒火,恨不得立刻手刃杀父仇人,而有时候哈姆雷特却因为感激叔叔曾经的亲情而迟迟不肯采取复仇行动,一再拖延行动计划,最终贻误了大好时机。换句话说,哈姆雷特如何理解他同克劳狄斯之间的父子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自身的的伦理身份是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出现犹豫的根本原因。

对哈姆雷特来说,他真正需要要考虑的,是他该对现实人生采取什么态度。哈姆雷特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有理性的人,在于一方面他清醒的知道自己背负着国仇家恨,却无法承受弑君和弑父的千古罪名,另一方面却又积极努力的思索着如何能够完成复仇使命,重整这颠倒的乾坤。从前的哈姆雷特过于天真,单纯,而如今这位忧郁的王子的成熟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伦理意识,他承认并独自承受着来自伦理禁忌的压力,进退两难却又别无选择。在文学作品中,伦理混乱无法归于秩序或者不能秩序重构,则形成悲剧文本。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清楚所有的事情却毫无办法,正是陷入这样的苦痛之中,他才痛恨自己怎么会有这么清醒的大脑,虽然承受着苦难,虽然能够分辨出善恶,却无力改变这样的现状。正是由于对人性的过度宣扬,造成了上帝被迫隐退,而失去了道德信念的支撑,人必然陷入了伦理混乱之中。哈姆雷特无法解决在复仇过程中所遭遇到的伦理困境问题,也就无法找到行动的力量,因为如果复仇他就可能犯下弑父、弑君和弑母的乱伦大罪,而如果放弃复仇则又不能履行他为父复仇的伦理义务与责任,这也是他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终造成玉石俱焚的悲剧结局根本原因。

三、结语

文学作品作为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道德的集中反映,没有任何可以超越道德的文学作品。造成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原因并不是其性格缺陷,而是由于主人公信仰的缺失以及伦理身份的改变,深陷进退两难的伦理困境之中不能自拔。哈姆雷特苦苦思考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或死的问题,而是他的复仇行为是正当还是错误的伦理两难的问题,然而失去了上帝的指引和宗教的关怀,哈姆雷特得不到问题的答案。无论是为父报仇,还是重整乾坤,都己超出哈姆雷特的能力范围之外。通过描述《哈姆雷特》一剧中的伦理困境以及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莎士比亚表达了自己关于人性善恶的严肃拷问: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是伦理秩序的保障,一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必然要受到伦理规则的制约,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一旦人的内心欲望失去了理性的约束,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就将遭到肆意破坏,必将会给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1]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2-22.

[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选[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赵炎秋.伦理视野下的西方文学人物类型[J].外国文学研究,2014,(4):24-28.

[4]孙家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上帝
莎士比亚(素描)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120秒的“上帝”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是否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