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基于文化认同的视域

2016-03-15 11:22林丽群王仕民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传统

林丽群,王仕民

(1.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3;2.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基于文化认同的视域

林丽群1,王仕民2

(1.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3;2.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文化认同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文化认同的实质和核心及价值观认同,而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即文化认同教育。当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往的深入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各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的文化认同困境和危机。面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广大高校必须基于文化认同的视域积极探寻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联

“文化认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汇,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尚无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但普遍认为,文化认同,即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民族在感情上、心理上、价值观念上承认、赞同、趋向某种文化的一个过程,这种文化通过其潜在的影响力,在人的意识中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成为指导人们具体行为实践的思维准则、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文化认同的核心就是对自我的身份以及自我身份的合法性、正当性,对自己生活世界的必然性,对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1]“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一定文化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的过程,它的最高境界是使人们对一定文化价值观当作自己内在的坚定信念,并形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2]剥开其外壳,文化认同最本质的构成即价值观认同。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新时代国家、社会、个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它一经提出,迅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广大高校也积极开展各种专项活动,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依然存在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淡薄,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对西方文化却顶礼膜拜等现象。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或零星或系统地灌输表层的内容,也不是机械地指导和指引价值分析的理性培养,而是使个体真正成为有文化意义的人”[3]即是说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并不是被动接受灌输的结果,而是一个自觉、自省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有意义的价值观认同一定是建立在个体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上,并通过个体对文化的认识、理解、体验、批判和创造,从而实现对文化认同为目的,对代表其内核的价值观产生认同,内化为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以此为标准来他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指导实践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代表时代精神、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价值理念的凝练和汇聚。所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价值观教育其本质即文化认同教育。而当下广大高校一项紧迫和关键的课题,就是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促使其真正落到实处,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南,成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自信,报效祖国,实现人生理想的指路灯。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认同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联紧密,只有实现文化认同才能真正做到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各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的文化认同困境和危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和淡漠

习近平同志谈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富生命力、最具特色、最深厚的文化认同的内容。而如今许多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匮乏,民族文化情感淡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缺失。形成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缺失的现状既存在历史的原因又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全球化大背景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历经千年传承,是迄今世界上最璀璨、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却命运多舛,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和废弃。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一定程度的冲击。殖民侵略不但发生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而且入侵思想文化领域,殖民统治者通过传教、设立文化教育机构,对中国人推行奴化教育,进行文化独裁统治,以期达到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毁灭中华民族精神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的丑陋目的。而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对于封建思想和愚昧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极具进步意义的,但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封,将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进行全盘否对和摒弃则是有失明智的。而发生在文革期的破四旧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面貌造成极大的摧残和破坏,有很多极富历史价值的文物散落民间,甚至被迫销毁,永远消失,一些承载历史、传承中国古老文化的节日、庆典和流传千年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至今无法恢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遗憾和损失无法估量。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开启新时代的鲜明旗帜。伴随着对外开放和改革深化带来的广泛国际交往、经济腾飞和社会利益结构深层次转型,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就业结构、消费理念的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巨大变化,这其中所发生的变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亦造成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的急剧变化让人们与传统的生活不断发生割裂分离,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日益失去吸引力而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受到追捧,青年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疏离淡漠。在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必然趋势,城镇化进程在不断推动国家发展、优化人民生活结构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地方把包含传统文化的建筑看做是城市发展的“负担”,进行拆除和丢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所谓现代的、西式的建筑和设施,导致当地历史风貌惨遭破坏,失去特色,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和损失。

(二)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感不足

饱经磨难和考验的中华民族于革命年代经过艰辛探索自觉选择了西方的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中国的优秀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认同的根本价值基础和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及其认同是维系中华民族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凝聚力所在。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在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其文化认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深层次的危机。一方面,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社会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中国,在其刺激作用下,经典马克思主义权威话语正在淡化同时,也使得部分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产生偏差。另一方面,如今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凸显,贫富差距扩大、局部分配不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是相违背的,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和迷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甚至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质疑和否定。

(三)当代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及新生代价值观的典型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90年代中后期,他们成长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对他们的成长成才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双重影响。市场经济竞争、开放等特征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注入了新的元素,强化了他们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奋力拼搏的意识。但与此同时也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形成巨大冲击,“商业主义、功利主义文化纯粹功利和工具理性泛化的一面和西方享乐主义的文化和行为方式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扭曲和变异”。[6]在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主导之下,部分大学生群体信仰缺失、精神空虚、道德失范,迷失自我,变得只关注经济、商业、消费、享乐,而对于国家、集体、社会漠不关心甚至自私冷漠,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滋生蔓延。网络的普及和推广,使文化传播呈现出海量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性,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价值观、思维模式发生紧密的联系。显然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主要平台,这为大学生学习与交流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的机遇,然而,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下,也为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资本制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入他们的意识形态、强权文化开辟了新的土壤。近年来高校时有大学生落入“网络陷阱”的报道,正是因为大学生处于成长学习阶段,他们对新生事物饱有激情,对西方文化中包含鼓动性、新奇的成分易引发兴趣和热情,而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过程中,他们又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不能完全科学理性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易受西方组织的蛊惑,而出现价值选择困惑和冲突,导致共产主义信仰缺失,对西方文化则盲从追捧。

三、基于文化认同的视域,探寻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面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广大高校必须基于文化认同的视域积极探寻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认同优势,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搭建宣传平台。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经过精心建设发展和历史锤炼,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它是常新的,又是能够永葆永恒魅力的,它能激发学生热情走进学生情感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精心设计和开展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的各种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校园文化认同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让大学生能够自觉提高对腐朽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抵抗能力,对西方文化和多元价值进行理性分析判断和合理吸收其合理有益的部分,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同。第一,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座课校园,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魅力,为大学校园打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培育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使学生感到心悦诚服并以此作为指导自己人生实践行动的指南。第二,树立典型,发挥模范的宣传教化力量。邀请各领域先进事迹报告团走入校园,为大学生构建感知社会、接触先进模范的桥梁,在校园内部找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的先进学生代表,以其最真实的、最能打动人心的事迹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第三,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以增强学生法治观念的模拟法庭演示,开展培育学生敬业精神的职业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弘扬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诗歌朗诵比赛、歌唱比赛等。让大学生在久经历史积淀又富含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滋养和成长,凝聚民族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

(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掉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民本”的文化精神,在社会层面上则承继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和“依法治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公民层面上则是对于爱国主义精神、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直接继承。[7]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丰厚养分的汲取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生命本源,更应是当代大学生引以为傲的民族特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永恒的智慧,源源不断地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大学生形成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高校应适当地开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体系,如国学经典、古乐鉴赏、民俗文化、大中华传统节日等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完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通过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和巨大能量,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精心打造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课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我们民族历史、风俗民情等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正是在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朴实高尚的传统美德传承中,中华民族在苦难面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励志图新。第二,以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例如在元宵节举办校园元宵灯谜会,在灯谜设计中融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元素,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烈士,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长者传递温暖与爱心,弘扬中国孝文化等。

(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政治文化认同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政治观念形成,政治立场树立的重要阶段,他们大都个性鲜明,崇尚民主、平等,注重个人意愿的自由表达,他们有强烈的猎奇心理,易于接收新事物,但是他们又缺乏一定的文化辨识能力,不能科学理性地对选取中西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吸收整合,易受不同价值观念和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所以导致部分大学生呈现政治观念模糊,政治立场不坚定的现状。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文化认同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因此,加强政治文化认同教育对于化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树立科学理性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改变传统单向说教灌输的模式,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聚焦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贯穿于思政理论课教学,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培育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和素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意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切身感受科学政治理论的魅力所在,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认同。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精心规划类型丰富的实践主题和内容,为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牵线搭桥,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入学生的心里,并升华为一种持久、坚定的价值追求,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姜华.全球语境下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哲学思考——韦伯关于德国文化问题研究的启示[J].求是学刊,2012,(3).

[2]吴灿新.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3]杨柳新.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4):121.

[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6]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7]张钟声,杨荣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元素[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传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