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现代价值初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16-03-15 11:22张翔
关键词:为政者仁学颜渊

张翔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孔子仁学的现代价值初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张翔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孔子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儒家坚守的信仰,而孔子仁学则是儒家理论的核心。从品德修养、国家治理、人文精神维度,探析孔子仁学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对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借鉴,以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孔子;仁学思想;现代价值

《礼记·大学》曾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这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儒家坚守的信仰,而孔子的仁学则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也认为,仁字“不必是孔子所造,但他特别强调了它的实事。”[1]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现代化视域下,对孔子仁学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剖析,有助于探寻孔子仁学的现代价值。

一、品德修养维度看仁学

《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的弟子有若的话实则反映了孔子的孝悌观:对父母孝顺,对兄长顺恭,这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的孝悌观对于我们理解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十分重要。作为孔子所追求的人的品德修养的最终目标——仁,实现它的本源便是孝悌。于家,孝顺的后辈和友爱的手足和睦相处,家庭其乐融融;于国,百姓间恭敬忍让,社会安定富足。林语堂曾说,“中文的‘仁'字分开为二人,那表示其意义为人际关系。”[2]所以,孝悌是一切道德的源头,是品德修养的根基。《中庸》中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也就是说,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的至亲,才能推己及人,爱万物和他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孔子不仅谈到修身养性,更多的涉及实践仁。《论语·颜渊》有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又问孔子具体做法时,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认为,要努力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才可以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实践仁,做到克己复礼,根本依靠的是个人的本心。正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实践仁的过程,也是自我修为完善的过程。“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论语·大学》)只有努力弃恶从善,才能修养德行,无论君主百姓,自己品行端正,由己及人,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二、国家治理维度看仁学

《论语·为政》有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德政”优于“刑政”的政治主张,用刑法和政令强迫百姓归服,不如用道德和礼法去感染他们,内化于心,这便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仁政与德政。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中国梦”这一重大执政理念,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着。孔子的仁学思想给我国为政者治国理政提供伟大借鉴,中国的未来定将是充满希望和可能的。

关于“德政”,孔子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政者应加强自我修养,以自己的行动作为榜样。“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从孔子的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要求为政者自身德行端正,执政清廉,在此基础上,下达的政令百姓才会信服,进而心服跟随。官员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其品格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为官刚正,道德优良,其治理下的社会风气淳朴、国家安定有序,此乃孔子仁学思想致力构建的德政。

第二,为政者应选拔德贤之才,多方面考核官员。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又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显然,孔子认为官员执政在以身作则的前提下,要举贤纳士,用品格高尚的贤士压制邪恶奸佞的小人,引导百姓遵纪守法,营造春节的道德氛围。与此同时,对于官员及其政绩考核的启示是,德行、才能、勤勉、廉政等多角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等多层面深度融合,纵观各个因素选拨德贤兼备之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选拔到恰当的工作岗位,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关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三,为政者应惠民、使民信、感召与民。孔子主张执政应重视的三件大事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其学生有若也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以上阐述充分说明,官员要替百姓着想,使其生活富足,惠民政策、利民方针落到实处,以此取得百姓信任,为官者自身也富足了。恰如恩格斯描绘的未来社会就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和发展。”[3]另外,孔子又进一步提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论语·尧曰》)大概是说,不营造高尚正直的道德风气和社会风尚,只是一味地处决坏人,这便是“虐”;不提前告诫百姓,就急切要求其把事情做成功,这便是“暴”。孔子实际上是在警示官员,应用良好的道德规范教育百姓,督导其正确的行事方向,让百姓明晰作为与不作为的界限,避免官员贪图眼前政绩,急于求成。

三、人文精神维度看仁学

人文精神含义广泛,源于西方。所谓人文精神,是对人类发展过程中一切命题的探索,包括人的尊严、价值、关怀、意义等以及其他相关内容,体现对真理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学者认为,孔子的仁学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总原则,包括义、礼、智、信、勇、恭、孝、悌、恕、忠等多个方面,因此又称人学。[4]

总体来说,第一,人文精神关怀的对象是人类自身,内含精神与物质层面;第二,人文精神追求真理,探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相关问题,体现人类自我省察克制、自我提高的真实诉求;第三,人文精神体现民族、国家的文化传承程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亦有丰富内涵,尽显其人文胸怀。

一是关于珍视现在,实现人生价值。有两段典型例证表达了孔子的观点。一方面,孔子是这样回答弟子问及鬼神之事的,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其弟子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从孔子的回答,可以明白,孔子讲求现世,充实度过眼前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对于未知的死亡,不必过于分散精力。另一方面,孔家马棚失火,孔子的反应是,“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在马等家畜比努力贵重得多的封建时代,孔子更加关心人是否受伤,而不是经济损失,可见其重视人的价值、尊严和对人的关切。

二是关于提高自身修为、完善自我价值,也是孔子仁学思想所关注的重要方面。孔子一贯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他人去做,以身作则并推己及人才能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一切纷争和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赞成向比自己优秀的人才学习,并且感慨,只要早上了解了人道、天理,晚上死亡也是值得的。物质贫乏的古代,孔子有如此高尚的精神追求,对于身处生产生活高度发达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仍旧具有深刻启示。

总之,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是深远和丰富的,聊聊属于尚不足以彰显孔子仁学的光辉,需要学者深度研讨,探析孔子仁学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对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借鉴,以期实现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79.

[2]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3.

[4]段向云.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维度[J].理论学刊,2005,(3).

猜你喜欢
为政者仁学颜渊
兄弟草原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德建设的特点及现代启示
修之于身:为政者的成功基石
——老子论官德修养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大学之道”对当代“为政之道”的启示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