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视域中的国家认同探析

2016-03-15 13:15伍亚娟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关键词:国家认同认同

伍亚娟(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视域中的国家认同探析

伍亚娟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国家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交融冲击下的今天,国家认同正面临着内外各种因素的削弱和消解,国家认同构建日益成为国内外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推进国家认同构建的良性发展,有必要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认同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认同;国家认同;现代民族国家

国家认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政治学学科,是西方学者在研究现代国家的演进和现状,以及发展中国家研究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等问题时常使用的概念。随着20世纪90年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现代民族国家统一和稳定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和挑战,国家认同危机也因而成为亟需应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并发展成为政治界、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并在20世纪90年代在政治学领域形成研究的高潮。对国家认同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析,有助于深化国家认同构建的理论研究及现实运用,从而不断推动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完善。

一、国家认同的基本含义

“认同”作为社会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由英语名词“identity”及其具有动态含义的衍生词汇“identification”翻译而来,本意指身份、属性,翻译为“认同”则带有归属含义。把认同概念引入政治学科,主要用来解释认同和身份作为特定政治行为的产物,对群体特性或个人的思想行为的深刻影响。而关于国家认同的具体概念,学术界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可以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去理解其内涵。

第一,在个人层面上,国家认同表现为一个的复杂的心理结构系统,主要包括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方面。其中,认知认同强调人们对自己国家地理、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情感认同主要指个体对自己国家的情感依附和价值判断,是对于所属国家合法性的主观确认和由此产生的归属感、依恋感。台湾学者江宜桦认为,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那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1]需要指出的是,个人意义上的国家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更是行为层面的。无论是认知认同,还是情感认同,最终都会反映在个人的行为活动中,并通过某种具体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为维护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捍卫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做出贡献,这就是行为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必要关注国家认同在行为认同层面的含义,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行为认同,突出认同对个人行为方面的影响,同时重视个体行为表现出的差异性。

第二,在国家层面上,国家认同既包括别国对本国的认知和承认,也包括本国民众在他国存在的语境前提下对于本国的认同。一方面,一个国家只有保持其独特属性和特征才能得到他国的承认和国际社会的认可,从而使得国家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国家认同就是指国家“独特属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保持该独特属性的权利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2]另一方面,国家认同还强调在有他国存在的认知前提之下本国民众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独特性的认同,并由此产生的对于本国共同体的身份感与归属感,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国家认同。

二、强化国家认同的意义

国家认同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保证,不仅决定着内部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在处理自身与国家间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形象。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民族成份复杂的国家来说,只有高水平的国家认同才能使得广大人民和各个民族不断向同一方向聚合,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一旦国家认同构建出现危机,就为民族国家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创造了破坏的机会。因此,不断强化国家认同的良性构建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国家认同对于个人的意义。首先,国家认同对公民身份具有提升作用。所谓公民身份,本质上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政治身份。在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中,国家通过制度法律等手段规定公民的各项权利,同时确保公民成员的意见诉求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得到真正实现,由此提高公民参与政治事务和社会管理、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热情与自觉性,提高公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从而不断提升与强化着人们的公民身份意识。特别是对于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对本民族的族群认同意识更为强烈,加上还受着宗教、传统文化、地域主义等多元因素的交叉影响,现代国家公民身份意识相对淡薄,在此背景下国家认同构建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其次,国家认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具有激励、规范和整合的功能。有学者指出,“国家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其具体功能如下:第一,激励功能,通过各种手段创造认同氛围,使成员产生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归属感、使命感,在整个社会造就民族情感和凝聚力;第二,规范功能,国家权力依靠强力手段、制度手段,同时加上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上的说服,对利益集团形成有力的约束功能,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第三,整合功能,通过强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信仰诉求、共同利益等因素,使不同民族、团体、阶层的人们能够在共同的国家认同之上,形成高度一致的生存共同体,发挥对社会的整合作用。[3]

第二,国家认同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意义。从国内来说,国家认同作为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国家权利合理性与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对于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认同是国家合法性的基础,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底限,为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保障。没有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意味着国家团结的瓦解,意味着国家的稳定和安全的危机。”[4]从国际来说,国家认同在国际范围内强化别国对于本国的认知与接受,不断树立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形象。总之,国家认同的构建建立在内部各民族各阶层的归属与统一的基础上,同时也离不开国际社会对本国地位和合法性的承认。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内部和外部的国家认同都不可或缺。

三、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

现代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不仅仅存在自身内部的问题,同时更多的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冲击与挑战。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统一的行为规则和价值规范正处于建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秩序和认同也亟待重构,我们有必要全面分析影响国家认同构建的因素。

第一,全球化与现代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多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发展冲击着国家认同,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出现。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政治层面的公民身份认同危机、亚国家共同体、超国家主义问题,经济层面的市场经济、跨国公司、经济危机以及文化层面的文明冲突、民族认同与分离运动,这些因素都不断消解和削弱着国家认同。[5]

第二,国家治理失效导致的认同危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不尽完善,国家治理失效导致发展的失衡与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加上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蔓延,不成熟的国家认同培养与建构体系难以应对,使得人们对于国家合法性与合理性产生质疑。

第三,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影响现代国家认同的构建。国家存在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连续性不可避免地弱化甚至消解着现代国家认同。随着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对于传统部落、族裔和阶级利益集团来说,传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和制度秩序,不会随着发展消失殆尽,甚至会在外部的刺激下进一步凝聚和升华,形成更为强大的力量。这种历史变迁的自身聚合力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与现代国家认同的意识存在冲突,阻碍国家认同的构建。

此外,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认同还遭受着西方国家认同霸权的威胁。所谓认同霸权,“是指在非西方国家认同的塑造过程中,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势地位,按照其设定的标准,将自己的主观认知强加于非西方国家,以达到维护西方利益的目的。”[6]近些年来西方国家不断出现的“民主和平论”、“人权高于主权”、“新干涉主义”、“失败国家论”等,都是认同霸权的突出表现,这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构建之路显得更为艰难。

四、中国国家认同构建的提升路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现代民族国家在国际和国内政治中不断扮演重要的角色。面对当今仍旧由西方国家主导话语权的国际秩序,我们应如何在解决国内认同危机的同时,积极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认同挑战与威胁,不断加强我国的国家认同构建,努力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这也是我们探讨国家认同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首先,从公民身份的角度出发,通过完善公民身份建构推动国家认同。要立足于国情,在公民身份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健全公民权利保障机制,形成科学的公共参与机制,同时加强公民教育、强化公民身份意识来提升国家认同。

其次,从价值观念的角度出发,通过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认同和社会共识来强化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构建要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共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价值基础,决定着国家认同的特征和方向。因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的形成价值共识,由此提高国家认同。

此外,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来强化国家认同。要重新思考、整合原有的民族政策和国家认同构建策略,推进理论创新、政策调整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通过健全国家制度、优化国家结构体系来推动国家认同构建。

最后,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来推动各阶层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构建。通过强化社会建设、民生建设来推进国家认同,要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交通住房、社会治理等社会保障的方方面面不断作出努力。要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放在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利用市场经济、城镇化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契机,完善利益分配,减少差异,实现均衡发展来提高人民的国家认同。

参考文献:

[1]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2.

[2]左高山.政治忠诚与国家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105-109.

[3]解志苹、吴开松.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重塑——基于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J].青海民族研究,2009,(4):21-25.

[4]冯建军.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时代挑战与教育应答[J].社会科学战线,2012,(7):202-211.

[5]王卓君,何华玲.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3,(9):16-27.

[6]郭艳.试论发展中国家的双重认同危机[J].国际论坛,2007,(1):11-15.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中国政治发展的条件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