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编外雷锋团”:半世情温暖一座城

2016-03-16 11:31张少义
党建 2016年3期
关键词:邓州邓州市学雷锋

张少义

2016年春节,在河南省邓州市探望亲戚时,时常见到这样一种景象——故交新友见面,不约而同地多了一道自我介绍:我是“电力雷锋营”的,我是“大学生雷锋营”的,我是“巾帼雷锋营”的……在会心一笑中,彼此感觉更加亲切。经询问了解方才明白,他们属于同一个组织——“编外雷锋团”,传承同一种精神——“雷锋精神”。

雷锋战友学雷锋,把精神“背”回家乡

邓州市新华中路87号,一幢二层朴素小楼是“编外雷锋团”的团部所在地。“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今年已74岁,挺着军人笔直的腰板,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谈到雷锋和“雷锋团”更是神采飞扬。

56年前,邓州市560名青年参军入伍,来到沈阳军区工程兵第十团服役。巧合与缘分,让他们与雷锋成为亲密战友。

入伍后的第一次全团军人大会,姚德奇和战友们聆听的就是雷锋的忆苦思甜报告。接下来的日子里,相继有30多名邓州籍战士与雷锋分在同一个连队。

姚德奇与雷锋同住一个宿舍,睡在雷锋对面的上铺。他每天都能见到雷锋总是训练、学习忙个不停,还曾在雷锋指导下学毛选,相伴出营区做好事。

在一起站岗、一同施工、一道学习的朝夕相处中,许许多多邓州战友耳闻目睹了雷锋的先进事迹,得到过雷锋的热情帮助,亲身感受到了雷锋精神的可贵。

自1964年至1985年底,当年一同参军的560名战士相继退伍。战友们把雷锋日记、照片打进背包,连同雷锋精神一起“背”回了家乡邓州。抱定“无愧为雷锋战友”的誓言,他们一个个在各自岗位上自觉践行和传播雷锋精神,书写着新的雷锋故事。半个世纪以来,先后有318人担任了基层民兵连、中小学校国防教育辅导员,400多人荣获省、市及所在单位“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次老战友聚会,在座的有团、营、连三级主官和机关部门领导,就像一个“团班子”。大家眼睛一亮:咋不组建个“编外雷锋团”呢?1997年4月,在“学雷锋小组”、“学雷锋服务队”等战友群体基础上,“编外雷锋团”成立。仿照部队编制,“编外雷锋团”下设营连排,原沈阳军区“雷锋团”第9任团长宋清梅担任团长,“雷锋团”原政治处主任姚德奇担任政委。

自此,这群雷锋的战友在家乡传播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实现了由自发到组织、由个体到群体的转变,逐渐发展成为中原大地学习、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最大群体。

不靠雷锋沾光,要为雷锋争光

矗立在邓州市城区东入口的“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造型颇似红旗指引下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象征着“编外雷锋团”的发展,也承载着老战友们的情怀。

展览馆大厅墙壁上镂刻着“编外雷锋团”的工作章程。成立以来,他们入团有仪式,管理有制度,行为有准则。“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奉献社会,不求索取。”这是“编外雷锋团”老兵们的共同追求。

宋清梅转业回乡,任副科级市文明办副主任。有人为他打抱不平:“你是‘雷锋团团长,牌子亮,找找人吧。”宋清梅诚恳地说:“像雷锋那样当个螺丝钉不好吗?”在文明办副主任的岗位上,他不计名利得失,兢兢业业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

姚德奇担任邓州市房管局局长期间,立下“铁规”:不管来客是谁,都是一碗羊肉汤、两个油馍,一直被人们笑称“一碗端”。一些亲戚朋友找他办事帮忙,都被一口堵回去,因此又被戏称为“老古板”。对此,姚德奇一笑而过,始终坚持原则,“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事业发展上,把心操在干事创业上”。

复员转业后,不少战友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曾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大家始终牢记自己是从雷锋身边走来,都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雷锋战友”这个光荣称呼。

战友丁士豪一直珍藏着雷锋赠送给他的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复员回乡后,他到哪里工作都是劳模、先进。转到企业工作时,因政策原因,他先后3次上岗又下岗,没向组织张过一次口。有人开玩笑说:“学习雷锋好榜样,学来学去也下岗。”面对家人的埋怨和他人的议论,丁士豪不抱怨、不气馁,在居住的简易房门口端端正正贴上一副对联:“处事向雷锋看齐力量无穷,立身为国家分忧自强不息”。

曾为雷锋整理过遗容的陈远友,转业后担任邓州市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他义务为患者送医30多年,义诊3万多人次,被誉为邓州卫生系统的“活雷锋”。

针对一段时期个别人在网上诋毁雷锋、恶搞英雄的行为,“编外雷锋团”在社会上大张旗鼓地组织唱雷锋歌曲,讲雷锋故事,打雷锋标语,弘扬新风正气。“只要是介绍雷锋、宣传雷锋,不管路途远近,不管人数多少,不管条件好坏,都是有求必应。”几十年来,“编外雷锋团”应邀到12个省市48个县区和沈阳、济南等部队,开展宣讲1800余场次,成为宣传弘扬雷锋精神的一张鲜亮名片。

薪火相传,“盆景”成风景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时常被姚德奇向身边群众讲述。当前,560名老战友已有200多人先后离世,健在的也都是年过七旬的白发老人,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了进来。

成立19年来,“编外雷锋团”先后26次“扩编”, “退伍军人薪火营”、“大学生雷锋营”、“教师营”、“交警营”、“巾帼营”等纷纷组建。成员从最初的3个营发展到20个营13000多人,涵盖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十余岁的少年。在积极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编外雷锋团”用一件件好事、实事播撒着雷锋精神的种子,实现了一代代薪火相传。

受父辈影响,许许多多“编外雷锋团”老战友的子女和孙辈,自小就在心灵上刻下雷锋精神的烙印。他们牢记教诲,处处学雷锋做雷锋,纷纷申请加入“编外雷锋团”。近年来,他们定期召开协调会,经常策划开展系列社会活动,“雷锋新传人”的名号越叫越响亮。

“用做好事去感染别人,用行动去传递雷锋精神。”“大学生雷锋营”牢记教诲,立足校园发挥专长,切实用行动履行踏着雷锋足迹前行的誓言。他们开通全国首个校园“1+1雷锋爱心服务热线”,组成暑期大学生乡村支教服务队,分赴周边贫困山村中小学支教。成立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一拨又一拨新生加入,从最初的49人发展到目前的5000多人。

同样的传承也体现在“电力营”。35个“雷锋电力服务班”的成员换了又换,但爱心帮扶的接力从未间断。抄表女工还组成“三八雷锋班”,常年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军烈属提供日常生活服务。

“吧友营”是“编外雷锋团”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以网络贴吧为根据地,网上寻找帮扶对象,网下实施帮扶。为新疆外来务工人员新生儿募捐善款,为残疾老人修建房屋……短短数年间,他们成功开展救助活动百余次,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洋溢起浓浓的温情。

“做好事40余万件,为困难家庭、灾区群众、贫困病人捐款200余万元,捐献衣物上百万件,捐赠书籍20余万册……”“编外雷锋团”展览馆显示屏上的这些红色数字,每天都在持续增加。

邓州市的群众评价说,“编外雷锋团”个个是雷锋,“他们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近年来,“编外雷锋团”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获得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邓州市民也在一次次的感动中被感染,助人、无私、奉献的正能量正以几何速度扩散、生根、壮大,成为蔚为壮观的社会景象。

一波波青少年学生,围拢在雷锋雕像前,认真倾听“编外雷锋团”志愿者讲述雷锋和他战友们的故事……这是在“编外雷锋团”展览馆经常可以见到的画面。从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中,仿佛可以看到又有一颗颗雷锋精神的种子在萌芽……

猜你喜欢
邓州邓州市学雷锋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七)
学雷锋
非常时期,网上学习不停步
泼墨寄深情 勉励新雷锋
邓州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邓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瑜伽课程可行性的调查研究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二)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一)
略谈宋代南阳文化
河南省邓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资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