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环境治理经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

2016-03-16 01:33南昌航空大学冯艳琴
中国商论 2016年21期
关键词:鄱阳湖德国环境

南昌航空大学 裴 颖 黄 清 李 磊 冯艳琴



德国环境治理经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

南昌航空大学裴颖黄清李磊冯艳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升级为国家战略后,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它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实现江西的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严重阻碍了该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德国先进的环境治理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本文在考察德国先进的生态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其成功经验,拟从建立生态税机制、发展生态农业、促进能源利用和工业生态化、发展生态旅游、培养环保意识等五个方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进行考察,并提出相应建议,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以进一步提升和突出其战略地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德国环境治理经验 借鉴与参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在江西,围绕着十八大所提出的总发展战略,“绿色江西”、“生态江西”等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核心理念被一一提出并不断创新发展,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的规划、实施、建设及发展势必为江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次新的机遇。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关鄱阳湖的研究日渐成为学界的热点。

众所周知,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该湖区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是国际重要湿地,同时,环湖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且工业基础较好,所以,它现已成为江西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地区。此外,它的成功建设也可为长江中下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由此可见鄱阳湖及其附近流域的重要战略地位。然而,由于近些年来,大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鄱阳湖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合理维护和管理好流域生态系统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虽然国家已推出一系列政策要求治理好此流域,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不充分、经验缺乏、技术落后等局限性还是要求我们不得不着眼于未来,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因此,虚心向国外学习,吸取其优秀经验这一举措已成为必要之举。

作为曾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的德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责任主体政府、企业、个人的一致努力,从生态意识文明建设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再到生产方式、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仅通过30多年的治理就一跃成为世界上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先进的生态治理模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笔者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状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的基础上,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引入德国先进理念,力求以此为突破口,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以期从德国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中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找到一个新思路提供有关决策部门,希望能为鄱阳湖流域环境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以其为核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形成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现已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日益凸显,亟须关注。

1.1节能减排难度大,水污染日趋严重

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鄱阳湖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安全,而其流域水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令人担忧,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主要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水系,这五大河流的流域近16.22万km2,占江西国土面积的97%,因此全省之污几乎都排入了鄱阳湖。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措施,如与鄱阳湖区省、市、县和重点企业层层签订节能减排责任书,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对沿河、沿湖污染企业进行了全面清理,在“十一五”期间就取缔关闭引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37个。然而这些措施更多地是体现在对企业排污、节能减排的控制上,对于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的控制措施却少之又少,一些缺乏环保意识的居民在河湖边洗衣,或向河湖内随意抛掷各种垃圾甚至是废弃农药。此外,鄱阳湖区鱼类资源减少、水产资源破坏、生物品种下降也是水污染日趋严重的反映。

1.2生态农业发展缓慢

鄱阳湖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力高,鱼类水产资源丰富,湿热条件好,有着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江西鄱阳湖生态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对以绿色有机为核心的“鄱阳湖”水产品的养殖、加工、经营也呈现良好的态势。然而一些消极因素却直接阻碍了该区域的农业发展。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理念一致,生态农业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然而,由于人们缺乏发展生态农业战略目光,他们往往会在短期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只顾当前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面源化污染严重。使用农药、化肥、饲料本身是为了实现农作物、鱼类水产资源稳产高产,但一些农业大户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却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饲料,这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比如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地块板结等。由于技术的限制,农药、化肥使用量虽大,但利用率却不是很高,未有效利用的农药、化肥挥发后引起农田水体富营养化和造成大气污染。第二,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无序,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低。一方面,政府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培育农作物新品种难度大。因此,技术不过关、机械效率低下是鄱阳湖区农业发展必须攻克的两个难关,因为它直接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外,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低,农村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也是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3工业生产和能源利用消耗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矿产,比如钨、铜、有机硅、炭黑、香精香料等,特别是“江西有色金属居世界之首、世界前列”、“江西金溪县天然芳樟醇、天然樟脑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一”,但是再多的能源矿产也经不住使用率低、物耗高、浪费大这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现象的折腾。此外,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性污染是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些造纸工厂和化工企业沿河湖布局,而且工业内部主导行业以高能耗行业为主且集中度较高,无论是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均以煤炭为主。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在排污管理方面,尽管有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关停并转政策等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手段,但由于制度自身漏洞、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不强,以及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工业排污还是未得到统一有效的管理。虽然排污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污染行为,但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排污收费的支出相对于企业最终收益来讲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所以,建立一种长效的生态税机制已迫在眉睫。

1.4生态旅游发展缓慢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广阔的水域、湿地,是各类珍稀候鸟南飞的理想栖息地。自建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以来,湖区的旅游业开发和发展一直被放在首要位置。区内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品质比较高,比如首批5A级的庐山景区、国际著名的鄱阳湖湿地、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景德镇瓷都、樟树药都、万年珍珠之乡和井冈山红色旅游胜地等,这些都构成区内旅游景观的亮点。然而拥有如此上乘的旅游资源,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且其中大部分问题与湖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有关。现在湖区生态旅游业发展问题主要可以分为旅游主体带来的问题,旅游客体自身在产品设计、开发建设以及资源管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生态旅游的社会经济环境在生态旅游实践缺乏支持力三个方面。”

万事万物皆有利有弊,随着鄱阳湖区旅游业的开发,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这就导致我们所说的旅游主体带来的问题,游客自身素质不够、环保意识不强,乱扔垃圾、践踏花草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些“不应该做的事”现在仅通过个人道德约束来进行自我提醒,而不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法律管控机制。此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也遭受到严重威胁,景区超负荷运转而引发安全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政府没有事先把环境保护工作上升到法律层面,环境保护工作执行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当然,目前我国也制定了一些如《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关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具体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却缺乏相关事宜的法律制度的约束条款,尤其在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出台方面较为滞后。

法制不健全的另一表现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法律缺失。其次是旅游客体自身在产品设计、开发和建设及资源管理保护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部分景区内外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如通往景区交通不便,景区内公厕、垃圾桶和服务厅等过少或过于分散,景区内缺乏相关的管理和惩戒机制,旅游资源开发未和当地文化特色有效结合,多处景点风格特色雷同,宣传力度不足,吸引力不够,部分景区过于商业化,门票价格过高,导致许多游客望而却步,从而使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1.5生态意识薄弱,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参与度低

江西省为经济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公众受自身教育文化水平的制约,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环保意识薄弱,随处乱扔现象严重,公共环境遭到破坏。其次,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管理监督主动性不高,多为被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中多为公众知情滞后于决策。比如,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这一问题上,大部分公众都很难建言献策,在其建设过程中也没有主动扮演监督的角色,即使有不同的声音也只是私下抱怨,不会去尝试积极与政府沟通以解决问题。尤其在农村,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保护公共环境的观念差,导致农村卫生条件差。然而,在生态意识培养方面,无论是政府宣传,还是期刊杂志宣传,或者课堂宣讲,政府、民间机构、新闻媒体等也从未放弃过努力,比如《鄱阳湖学刊》对生态思想的传播、民间环保组织如山江湖可持续发展促进会、江西师范大学“蓝天”环保社团以及江西农业大学绿源协会也相继成立并发挥其影响,只是缺乏统一有效的领导管理,影响力有限。

2 德国环境治理经验

2.1环境治理制度与体制

“从德国该制度的发展来看,学者主要把它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起步阶段——转型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阶段。”在德国,环境治理概念虽萌芽于15世纪,但一直受到生产力制约得不到重视,直到20世纪中后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有关的一系列制度才终于登上历史舞台,逐渐被政府和公民所接受。然而就是在这短短的四五十年间,德国环境法律制度以其体系的完整性和规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1972年颁布实施的《垃圾处理法》系德国第一部环保法。20世纪80年代期间,德国又相继推出了《废油法》、《农药使用法》、《联邦州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法》、《废水征税法》、《污水排放法》、《化学品使用法》和《联邦州自然、风景和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主要针对经济部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依据于“预防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合作原则”三原则,因而具有重制裁、轻经济和面向环保这样的特点。也就是说,从源头防止污染源的出现,由肇事者承担责任,强调各部门及公众参与合作,即使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要提高公民素质,确保环保目标的实现。

除了具有上述所提到的环保法律制度,德国还拥有一整套严格的环境行政管理制度。而这套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比猛虎还要威猛。1974年,德国联邦环境局成立,其主要任务是为联邦环境部提供环境技术支持,特别是法规与制度方面的支持。环境局的责任范围包括:空气质量控制、噪声控制、废弃物管理、水资源管理、土壤保护、环境化学、环境与健康以及国际环境事务。1989年还设立了联邦放射保护办公室。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再到地方政府,科学地划分了中央到地方的职责,主要体现在立法、执行两方面。同时,在各个部门之间还遵循着“共同部级程序原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各部门有职责交叉时,各部门要相互合作,以确保政府对这一事情有统一的措施和陈述;第二,各部门要求联合签发的文件条件要迅速处理并返还,当有不同意见时,不能独自作决定,而应把意见反馈给受到影响的部门。

严格的环境财政管理体制也属于有效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环境保护筹资机制和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国家通过其财政的划分来保障各地区的发展平衡,因此设立了多种税收制度。其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就有能源税、废水污染税和机动车税等。在德国一系列环境保护税法机制里最为行之有效的就是生态税的实施。生态税又称环境税,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筹集生态保险资金,向所有因生产和消费而造成外部经济的纳税人课征的税收。它是一个涉及多个税种的税系,包括能源税、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水污染税、噪声污染税等。生态税的征收一方面给政府带来了财政收入,促使政府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如环保科学技术的研发等;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业的费用支出,迫使企业主动去寻找各种环保手段,以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去生产。

2.2农业生态化

1998年,由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和费舍尔领导的绿党所组成的红绿联盟赢得大选,成为德国的执政党。红绿联盟抓住疯牛病危机这一契机进行农业生态转型,鼓励农民放弃能源消耗大、使用化肥从而导致土壤酸化、土地腐蚀、水位下降、地块板结、重金属超标等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此自2001年年初开始,原来的“德意志联邦营养、农业和森林部”在农业部长库纳斯特的领导下改名为“德意志联邦消费者保护、营养和农业部”,以此突出生态农业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保护,同时也是对大规模家禽养殖导致瘟疫流行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并且,从2001年开始,德国开始实施“联邦农业生态建设计划”,从国家财政预算中拿出专款发展生态农业。2004年《生态农业法》开始颁布实施。德国生态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严格控制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的检验。生态农产品除了要符合《食品法》和《饲料法》规定,还要符合欧盟生态有关条例要求,并且不定期地会有私人检验机构进行实地检测。这严格控制并保证了德国生态农产品的高质量生产。

为促进生态农产品的发展,德国还建立了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农业生态补偿示范区,其生态补偿内容主要有有机农业和粗放型草场等。拿有机农业来说,根据欧盟规定,在所有的有机生产过程中拒绝使用任何的合成化肥和人工化学植物防腐剂,通过有机化肥的使用和适当的耕种措施来加强土壤和农产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让农场变成一个拥有自然周期的生态系统。当然,在种植有机农产品期间,因放弃使用化肥和农药,其收成肯定会受影响,于是,联邦政府通过各种补贴形式来弥补农场主的损失。此外,各级政府还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把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教育和培训融入各个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之中,这为德国生态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力量。

此外,德国农业的科技含量相当之高。德国鼓励企业生产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的农业机械,例如复合式的农业机械不仅在功能上更为齐全,而且可大幅度提高农机生产效率和保护性耕作。在已实现的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他们还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上来,采用卫星定位、网络取样、产量监测器、谷物模拟实验、变量物资投入等信息技术,结合测定地理位置和地貌信息系统,以此获得有关土壤性质、气象情况、作物情况的数字化地理数据,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资料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并且德国的农业生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提供食物和饲料这样的产业,而且还为再生原料供应部门提供了大量生物能源。在德国各地广泛种植的油菜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除了可以从中提炼出化学工业原料外,还可以提炼出植物柴油以替代矿物柴油。

2.3工业与能源的生态化

从德国的工业发展史进程来看,和任何一个工业发达国家一样,德国工业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发展模式——末端治理模式——循环模式。传统发展模式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却受技术影响未充分利用还向自然不断排放污染物,这势必影响环境的发展。末端治理模式则是在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后,希望通过在生物链的终端来进行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对自然的危害,虽卓有成效,但因投入成本高、难度系数大等原因而一直难以被企业所接受。循环发展则要求物质和能源在不断的消耗过程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以此来减少对物资的消耗。

为达到最终的循环模式,德国政府与企业都做出了巨大努力。首先是源头生态化,主要表现在能源转向,即由原来的高污染能源转向清洁的低污染能源。比如,在煤炭资源方面,德国人将目光由传统的煤炭资源转向煤化程度最低的矿产煤——褐煤。“至今为止,德国是开采褐煤量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大的国家。”而且,德国是能源紧缺的国家,企业发展电力燃料主要以煤和核能为主,这就意味着德国必须把目光放在可再生能源上,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等。“2000年以来,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意义在能源转向的趋势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在此期间成为德国工业一个显著的经济因素。”德国总理默克尔2014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德国,我们已经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初的步伐。现在,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约为四分之一。到2035年,太阳能、风力和水力发电的比例将超过50%。我们做到了在几十年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已经使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脱钩,也就是说,已经使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除政策扶持外,德国还加大经费投入以确保环保和能源技术的开发:如节能技术、节水技术、生态技术等概念的提出,还有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整体开发。正如默克尔所说的:“更高效的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有助于气候保护。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齐头并进。”再就是对工业环保查核制度和工业环保制度的遵照执行。1992年通过的《环境可承受性审核法》确立了工业的环保查核制度,这方面涉及的查核对象有:工业设备、核装置、垃圾处理装置、大型工业项目、牲畜饲养大型设施等。

通过审核标准还要参考国家规定的另一些法律法规,如《空气法》等。在贯彻政府环保法规和政策方面,德国还成立多个工商会,接受企业各种咨询答疑解惑以及提供有关环保活动的培训活动。最后则为企业的责任制度。经历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为此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它们才有可能继续发展下去。在德国,越来越多的人在购物时不仅要看产品的价格、品牌和质量,他们也越来越关心:生产过程是否环保,生产企业是否尽到社会责任?这也促使企业通过对环境保护做出一系列举措来提升自身形象,扩大影响力和提升竞争力。

2.4旅游生态化

德国是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旅游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德国旅游业就迅速发展,各种旅游项目深受游客的喜爱。即使旅游业高度发达,德国的旅游生态环境依然保持得很好,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旅游开发措施。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并以保护为主,是德国成功发展旅游的基本特征。德国复杂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德国丰富多样的人文旅游资源,各地的特色建筑和历史文物均得到良好的收藏、管理及保护,即使遭受过战争破坏也都得到修复。比如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在二战期间被严重损坏,经过漫长时间的重建后,成为德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旅游胜景。就连曾被世界所淘汰的、对德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鲁尔老工业区的工业资源也都被保留下来,如老工业区的厂房建筑,一级工业设备、公益、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他们借此发展起了一系列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遗迹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这一系列举措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除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外,德国也注重对自然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德国政府通过立法、执法、教育等有效措施,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自觉遵守各种环保规章制度,各种自然景观得以再现或保持。各种民族特色活动和宗教活动等因对提高该民族的知名度、个性化发展,增加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发展等起了重要作用而被保留。

德国旅游业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也处处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清晰醒目的标示牌、良好的服务态度、景区安全设施等。此外德国绝大部分景点是没有收费这一规定的,即使收费,也非常便宜。

在游客出行方面,得益于发达便利的交通网铁路,旅行变得格外简便,这对于缓解旅游景区交通压力和改善空气质量都有着积极影响。

2.5公民社会参与

德国各种环保法律政策和制度的颁布实施是和德国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的。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就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其教育内容也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变化,因而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还通过生活体验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环境价值观的形成。此外,政府还利用多种宣传方式,让人们认识到环保与人类健康的相互关联,从而促使他们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正是通过这些教育方式,德国公民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如今优美的环境已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强烈的环境产权意识迫使德国公民不得不采用一切手段来保护这些资源。在德国政府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对策时,德国公民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为政府出谋划策,自觉地参与环境事务管理;在政策实行期间,公民又利用其监督权,时刻关注决策的推行力度;如果环保政策与实际情况相悖时,公民会首先站出来持反对态度。

德国的第一次反核能运动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在德国黑森林地区的葡萄种植区一个名叫怀尔的小村庄,农民就联合附近弗莱堡大学城的左翼活动者制止了一个计划中的反应堆建设,原因是反应堆冷却塔上冒出来的蒸汽遮住了阳光,影响了葡萄的生长,以及其放射性辐射对人体健康会产生恶劣的影响。这起抗议事件之后,德国的反核能运动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它改变了德国人对核能的思考方式,也为德国决定追求一个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奠定了基础,最近,德国提出将于2020年关闭全国所有的核电站措施也得益于此。

除公民的个人参与外,德国环保组织也功不可没。德国不仅有绿党这一大环保政党,还有上千个环保组织致力于环保事业建设,成员高达200多万,其目标包括对公众进行环保知识宣传,阻止各种环境破坏行为,甚至通过某些途径改变政府所作出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决定。这些组织除了政府环保组织外,还有许多非政府环保组织,其中包括多个民间环保组织。德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民间环保组织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将部分工作交与民间环保组织来进行,如当地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都交给民间环保组织。总之,不论是德国公民的个人参与还是他们自发成立的各种环保组织,他们都对德国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德国环境治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

德国环境治理经验既有它的独特性,也有它的普遍性,这与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内涵“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存在着很多契合点,因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1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有效的生态税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环境在我国属于公共资源,但是企业或者个人为了眼前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惜大量消耗资源和随意污染环境,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破坏。目前,依靠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难以满足鄱阳湖当前的环境污染治理要求。从德国生态税改革的成功经验可获得启发,政府可以利用税收这一经济手段进行干预,对环境污染或者破坏的行为课征生态税。以此方式可对生产者的利益进行调节,从而促使其减轻乃至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于所征收的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

第一,生态税的制定应根据不同产品和不同行业的特性实行差别税率。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免征生态税,对污染程度较小的天然气等能源实行较低的生态税税率。另外对一些盈利较低的行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对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也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这样不仅体现了“公平”的原则,通过征收生态税可以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企业之间公平竞争,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有效地引导他们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减少能源消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第二,生态税的制定应循序渐进,并制定好相关的配套措施。例如征收对象应先从重点污染产业着手,份额分多次少量、逐步增加,或者对居民给予补贴,力争将影响最小化,增加其可行性,防止人民群众心理波动和经济承受压力过大,促使生态税逐渐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引领人们绿色消费。

第三,生态税的制定应与增加就业劳动岗位联系起来。生态税有助于绿色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再加上依托鄱阳湖丰富的物产资源,可以带动手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

第四,对偷税漏税的行为依据法律严格执行惩罚措施。对此,对企业污染行为仲裁和征收生态税的主体必须由利益互不牵连的两个部门来担任执行,这样才能确保环境执法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但是对于生态税施行的具体要求必须立足于实际,与经济发展同步,因为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并且征收生态税不是简单地为环境治理筹集资金,主要还是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防止污染。

3.2将农业科技和生态理念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首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鄱阳湖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鄱阳湖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年际变幅较大,洪涝灾害和病虫害频发,因此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农业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达不到德国农业高新技术的精确度,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自主研发农业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寻求跨国合作,获得技术援助。通过应用卫星定位、网络取样、产量监测器等高新技术,结合测定地理位置和地貌信息系统,以此获得有关鄱阳湖区土壤性质、气象情况、作物情况的数字化地理数据,制定洪涝灾害期间配套的应急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资料的消耗和农作物减产。

其次,鄱阳湖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必须通过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来实现。生产或引进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的农业机械,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机作用效率,减少油耗,缩短劳动时间,保护性耕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扩大生态农作物种植面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财政投入用于农业技术研发,优化育种、培植,种植绿色无公害瓜果蔬菜。并且,德国红绿联盟所倡导的生态农业改革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提倡使用农家肥,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采用生物技术防止或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这样既可以防止土地酸化结块,又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最后,还应建立培训农业科技人员的制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农村,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种植技术及方法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培养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当然政府要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农民,给予政策补贴。优化生态农产品结构,一方面要继续扩大“鄱阳湖”水产品品牌建设,另一方面其他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也要加快步伐。并且要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研究,严格控制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保证生态农产品的高品质。

3.3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矿产,促进工业生态化的最终转型

鄱阳湖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极高的工业开采价值,如何将工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根据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转型的启示,结合江西风能、核能资源比较丰富的特点。

首先,应将侧重末端治理转为侧重源头控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限制并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开采利用,鼓励企业及个人研发新能源技术,且提供税款和贷款方面的优惠,推进清洁开采,提高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所占比重。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今的经济发展水平取消核电虽尚不具备条件,但必须要严格限制核电站数量,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和环境影响监控。

其次,合理布局有色冶炼等主要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将化工、医药、造纸工厂强制搬离沿湖区域,对于重污染企业要强制取缔关闭,防治水污染。而这一切都要有完善的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法律法规和前面所说的生态税机制来保障运行。并且德国完善的废弃物管理体系也值得我们参考借鉴,要重视循环发展理念,立法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资源保护,综合利用开采利用过程中一切能源矿产,建立及完善废弃物管理体系,做到废弃物利用和再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确保从原料的加工到产品的运输再到废物的处理的各个环节。

最后,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极为重要,政府要大力加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训,引导企业观念转变,进行绿色生产和减少排污。总之,既要加大污染治理设施投入,实施统一有效的排污管理,又要改善排污技术,这才是工业生态化发展的方向所在。

3.4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促进旅游生态化

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该区旅游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江西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打造具有生态特色的现代景区,发展生态旅游是该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要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并以保护为主,这也是德国旅游业成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第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通过环境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即要事先检测周边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不可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这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安全是旅游资源是否开发及开发程度的首要衡量标准。第二,要加强旅游资源使用过程中的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景区的环境问题是景区自身规章制度缺乏、执法不严和游客自身素质不高共同的产物,德国“立法、执法、教育”三位一体的理念也同样适用。部分景区虽有相关惩戒措施,但是游客环境破坏的行为却无人追究,因此要加强环境执法人员建设,通过立法来加强环境执法。

其次,要把环境执法和游客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施以重金罚款等惩戒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环保教育,让其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德国在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服务上也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典范。在旅游产品设计上,景区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加以利用,打造独特的旅游方案,比如可以利用废弃的工业厂区,发展工业旅游。通过微博、微信、杂志等现代宣传方式扩大景区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在旅游服务上,要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景区内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通往景区的公共交通路线以及景区内服务厅、公共厕所和垃圾桶,适当降低部分景区门票价格,做到更好地服务大众。

3.5培养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参与

环境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方面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而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从德国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模式中可以看出,培养生态意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我们不仅要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普及环保生态观,通过教育让环保意识成为一种自发行为,尤其是对于新的一代要从小培养,而且要借助除政府之外的各种宣传方式来植入环保意识,比如新闻网络、书籍杂志、环境保护志愿活动等。同时,还可利用社会公众人物的影响力,请他们为鄱阳湖生态保护区代言,利用他们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来宣传推广环境意识和生态保护。另外,要大力扶持“江西省山江湖可持续发展促进会”等民间环保组织,对它们加强组织管理,使其通过招募志愿者、做环保公益活动、环境知识普及来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此外,德国环境治理的成功还离不开社会公众在环保过程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德国公众有着极强的环保参与意识,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因此,培养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确保环境保护决策、执行的透明化,让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很多时候我们的公众都是知情滞后于决策,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环境保护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可以借鉴德国奖励举报破坏环境行为的措施,公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鼓励公众互相监督,使社会公德成为一种有力的手段,遇到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不是消极放纵而是积极干预。总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以期创造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作为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德国在发展生态农业、能源利用和工业生态化、建立环境制度及政策、开发旅游资源和培养环境意识五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成功的示范,而其所倡导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理念有许多契合点。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发展特点,我们可充分借鉴德国先进的环境治理措施及理念,这样可更好地为解决该区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思路,为区域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从而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的绿色一体化,并将其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经济发展区域,让其最终成为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乐园。

[1] 廖进球,等.鄱阳湖生态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 汪玉奇.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体制创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样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 卢洪友,等.外国环境公共治理:理论、制度与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 戴启秀.德国模式解读——构建对社会和生态负责任的经济秩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5] 江山.德国生态意识文明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

[6] Peter H. Feindt,Christiane Ratschow. Agrarwende. Programm, Maßnahmen und institutionelle Rahmenbedingungen. BIOGUM[M].Universität Hamburger,2003.

[7] 《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编辑部.德国现代化农业科技一瞥[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2010(1).

[8] 杜放,于海峰.生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

[9] 德语维基百科网站,https://de.wikipedia.org/wiki/ Deutsche_Energiewirtschaft#cite_note-3.

[10] 蔡玳燕.德国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和特征[J].生态经济,2009 (2).

F127

A

2096-0298(2016)07(c)-109-07

猜你喜欢
鄱阳湖德国环境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环境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鄱阳湖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