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义诗学: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值得开拓的重要维度*

2016-03-16 01:23石明庆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历史主义史家文论

石明庆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历史主义诗学: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值得开拓的重要维度*

石明庆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国史学特别发达,其精神也体现在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历史主义诗学作为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历史之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历史主义诗学研究来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前者集中于史学家文论的梳理、总结与升华。后者集中于一般文人与立足文学观念的文学理论批评中历史意识与史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古代文论;历史主义诗学;研究思路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强烈历史意识的国度,史学特别发达,其精神也体现在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其一,历史修撰中的文辞技巧与美学原则本身是属于文学范畴,也就是历史的文学性问题。其二,史学著作中对文学的历史发展有大量的论述,史家立足历史文化意识的文论无疑是中国文学批评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领域;其三,普通文人和文评家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方法中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意识与史学精神。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论中的历史主义诗学一维。

有学者将此问题概括为“历史诗学”这一外来语。[1]认为“历史诗学”涉及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它研究“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关于历史的诗学”,即关于历史的诗性问题的理论,它涉及历史及“历史修撰”在本质上的转义性、文本性、创造性、虚构性、审美性以及意识形态性等。第二种是“关于诗学的历史方法”,即以历史为学科参照和原则方法的诗学。前者偏重于历史,是以文学及其本质为参照而建构的史学理论。后者偏重于文学,是以史学及历史原则方法为参照而构设的文学理论。历史诗学在西方有悠久的传统,“关于历史的诗学”在中国传统中探讨得比较少,这主要在于中国史学的求真求实传统占据主流,近年来虽有所涉及,主要还是由于国外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引入所致。“关于诗学的历史方法”,则源远流长,其核心就是诗史问题的讨论,以及知人论世、溯本探源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五四以后,针对伦理主义诗学在中国正统思想领域的强势话语地位,借助于西方文化、审美理论与文学观念的输入,中国固有的文论体系开始解体,审美主义诗学成为主流话语。新时期以来,首先是在传统中国作为异端和支流、处于边缘化地位的庄禅,成为审美主义诗学的哲学基础,从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当然也与西方后形而上学哲学的流行有关。尔后是有鉴于西化的过度,以及国人文化意识的苏醒,在传统国学热的洪流中从儒学角度研究文学的成绩也不小,中国伦理主义诗学又有复兴的趋势。然而,作为史学大国,历史主义诗学在现代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中则总是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这或许与现代的文史哲学科分立有关。今人论文,或许不必再三者平均用力,但在术业有专攻的同时,适当强调打通文史哲仍然是必要的。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历史主义诗学的研讨主要是集中于外国文学研究界和当代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研究来说,以历史诗学的视角加以审视,对于许多传统的命题进行重新阐释,也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实际上存在三种诗学传统,即审美主义诗学、伦理主义诗学和历史主义诗学。文史哲各为灵魂,真善美各有侧重。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知识人的主流是人文知识分子,他们终生探究的是书本、文献意义上的知识及其书写,而不是具体的物质实践活动,在此意义上的“文”是广义的,“Lirerature”是也。古代文论研究的对象就是如此的“文”,关心的是文字如何表达人世间的事、情、理,分别对应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学与哲学(包括宗教哲理)。由此古代文论有三个领域:文学文本文论、历史文本文论、哲学宗教文本文论。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历史意识的国度,史学的过度发达和实录精神虽使得“关于历史的诗学”隐而不显,但仔细分析,仍然能够发现其存在。不仅史学著作中对文学的历史发展有大量的论述,而且史家对历史修撰中文辞的重视、春秋笔法等的探讨也使得史学的诗性问题以一种曲折隐晦的方式存在。钱钟书先生以“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来概括和阐明文与史的密切关系,充分说明历史诗学在中国古代的存在。其中,史家文论不仅是中国文学批评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领域,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历史诗学的一个重要和典型的存在。同时,历史意识与史学精神也渗透到普通文人和文评家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方法中。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论中的历史诗学一维。可见,历史主义诗学作为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历史之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实际上,五四以来,历史主义诗学也有重要的存在,如陈寅恪、钱穆等使得这个传统得以延续,但还没有很好地发扬光大。文史通论是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史家关于文学、文章的观点虽然在当今审美主义诗学占据主流的学术语境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文学精神仍然会流淌在学者的思想中。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史家文学观曾不时由潜流涌上江面,泛起几朵浪花,对于文学思想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唐初史家的合南北文学之长的观点。史学中的创作态度、文字书写的原则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也是诗学、文学同样面对的事情。作为一个史学大国,史学家的文论、历史主义诗学显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作为文史哲三者合一的古代学术,对于审美主义和伦理主义意义上的文论研究近几年已经比较深入了,但史家关于文的观点则相对被忽视。

近些年来,历史主义诗学作为一股潜流也一直存在,并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一些热点,比如知人论世的原则,本事的探究,包括以诗证史、诗史互证、史笔、春秋笔法、文质论等,学术界对此都有一些涉及,如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方法论》[2]对“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探讨,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3]对“推源溯流”的研究,邓小军的诗史互证研究,各种批评史著作也对上述史家文论有或多或少的阐释,这都说明历史主义诗学是值得大力研究的领域。但尚缺乏一种更全面和更深入地探讨。学术界对史家文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初唐史家,刘知几《史通》以及章学诚《文史通义》等,对史家文论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如唐宋时期文的观念的演变与道的价值的重新高扬使得文史哲三家之形而上的思考成为可能,虽已有罗立刚以《史统、道统、文统》[4]名书,概括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变迁,但在文统的建立后,并没有完全屏蔽哲学和史学对其的影响和渗透。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系统梳理史家文论的具体演变过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传统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诗与史的问题,传统文论中就有围绕杜甫“诗史”的争论,而在后现代史学的视野下,这个问题又有了现代意义;一是“春秋笔法”从史学、经学到文学的演变。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李洲良的系列文章有一定理论深度;张金梅的博士论文《“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是比较集中的专题研究,但没有引入历史诗学的概念。诗史问题除了史与诗的关系外,其实也有一个笔法问题,也离不开儒家思想,可以说“诗史”是“春秋笔法”在诗歌领域的一个发展。发掘二者的联系及其意义是一个新的思考。现在,史传文学也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对于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关系学界研究较多,但对于史书与古文的关系,还值得再深入研究。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从历史主义诗学的角度切入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这将为我们转换视角,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当前,学术界对近现代文学观念的变迁给予了许多的关注,对于文学观念从经学话语到美学话语的转变研究较多,那么,是否也有一个从史学话语到文学话语的演变呢?

对于历史主义诗学研究来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1)集中于史学家文论的梳理、总结与升华。主要涉及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历代史家文论叙述:结合当时文学思潮阐明其时史家文论产生的背景、目的、指向以及意义。史家文论有几个时期值得特别关注:一是文史未分的先秦,二是文史将要分别的汉末魏晋,三是唐初,四是清代。史家之文论又分两者:修史者与论史者。有关修史者,在《文苑传序》或《文学传论》之类的作品中,很容易看出史家对文学的见解。史论家好似文学批评家,所以很容易看出他的论文见解,但这种见解大多是对于史籍文词的批评意见,因此又只能看作史学家的文学观。第二个层次是史家文论与其时代文学批评的关系及影响。如初唐史家合南北文学之长以创立唐代新文学、新文风的主张对初唐四杰、陈子昂等文学家复古以创新的文学观点的影响,对文质半取的盛唐文学的繁荣所起的作用。(2)集中于一般文人与立足文学观念的文学理论批评中历史意识与史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既要作现象的描述,如唐宋以来诗话、本事诗的兴盛,象《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籍的出现显然也是渗透着史学精神,更要从文学批评方法的角度来审视历史主义诗学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表现,如传统学术中年谱、编年、系年等及其现代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孔子《春秋》笔法,孟子知人论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史学精神,以及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章太炎、钱穆、陈寅恪等史学大家为节点展开,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研究,强调问题意识,而非泛泛陈述,这些都是应加以关注的重点,也是理论的创新点。

就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历史诗学精神来说,更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1)《诗经》研究中的历史主义诗学原则。(2)春秋笔法与历史文化批评。(3)“六经皆史”与历史主义诗学。(4)历史主义书写原则与文学叙事:《史记》与《汉书》的争论。(5)王充《论衡》论文的史学精神。(6)作为诗圣与诗史的杜甫及其诗歌:杜诗研究中的三种诗学原则。(7)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与欧阳修诗穷而后工:从史家著述到文学创作。(8)历史主义精神与咏史诗的兴盛。(9)陈寅恪的历史诗学研究。;史互证的合法性与适度原则。(10)历史诗学的叙事原则:“诗史”说的历代争论。(11)事与情:历史诗学与审美诗学。(12)文道论与道器论:伦理诗学与历史诗学。(13)钱钟书“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说。(14)“知人论世”文学研究方法与史学原则。(15)后现代史学理论关于历史的文学特性问题。凡此种种,皆须深思明辨。

我们认为,对此论题的研究,基本思路与步骤是:

第一,从史家文论资料选编入手,总结史家文论的发展脉络,系统考察中国史学的独立历程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首先可从历代正史中的《文苑传》《儒林传》《道学传》,以及《艺文志》等查找资料。史书之《文苑传》或《文学传》,其序、论体现史家的文学观点。如李百药《北齐书》有《文苑传序》,《晋书》有《文苑传序》、《文苑传论》,魏征等《隋书》有《文苑传序》,姚思廉《梁书》《陈书》均有《文苑传序》,令狐德棻《周书》虽然没有《文苑传》,但《王褒、庾信传论》中颇多论文之语。从夏商周(西周)巫史时代到春秋战国哲学的突破,从两汉经学到魏晋南北朝文学,从隋唐(唐前期)史学到宋代道学,伴随着中唐北宋儒学复兴的是古文运动的展开,文学、史学、经学终于三足鼎立。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古代一切学术皆史学,后来分立。古之文即史,六经亦史,皆实录也。后来思想的发达而有诸子之哲学,情感的丰富而有汉赋等文学,皆自立于史学之外,遂有文史哲之分。《史通》是本于史学的观点,以论史籍的文辞,体现的是史学家的文学观。章学诚《文史通义》通论文史,其主要还是本于史学的立场论史籍的文辞,但对于文学家所谓古文,他也评论,并且以史家叙事古文为古文正宗。此处,以刘知几、章学诚为切入点和纽带,将章学诚的文论作为史家文论的一个总结。

第二,通过史家文论与伦理诗学,史家文论与审美文论的比较,来凸现历史主义诗学的特点与精神实质。清代为中国古代学术综合期,论文者亦兼及义理、考据,此在桐城文论最为明显;论史学者亦求明道,并论文章理论,此以章学诚为典型。在章学诚生活的时代,桐城派文论的影响逐渐显露,特别是桐城派的主要人物姚鼐以“义理、考据、辞章”三结合的古文理论作为号召,其欲合文史哲为一炉的思想正是清代学术综合期的一个表现,这自然引起了欲合文史哲于一炉,以史学为本位,通论文史的史学家章学诚的注意,并对桐城派文论进行了批评。

第三,从历代文学批评著作和文集中梳理材料,尤其是《诗话》《文话》《本事诗》等杂史杂传笔记类著作中去总结问题,通过具体案例阐释历史主义诗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与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加以升华,初步建构历史主义诗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是需要着力开拓、大胆探索的创新之处。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说的历史主义诗学更倾向于中国传统史学意义上的史家文论以及史学精神对文学理论的影响,而不同于现代文学理论界的以“历史诗学”的名义所进行的文学理论建构。当然它也不会步新历史主义的后尘,将历史理论变为文学话语,这是因为中国诗学与史学的固有本质和理论倾向决定的。我们的研究目的只在于丰富和填补以审美主义为主导的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不足。同时,我们的研究也会与中国传统伦理主义诗学会通,因为中国古代经史合一的学术传统也要求我们尊重历史的存在,而不去刻意凸现历史主义诗学,以免喧宾夺主。因为,中国传统史家的文本理论是反文学性的,但在实践中又不能不讲究史学文本的文学性,即可读性与表现力(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则肯定“历史文学”这个概念,其所指的主要含义就是历史著作);而文学家的文本阐释中关于“历史性”的观点则是复杂的,这集中体现在对“诗史”说的评价上,而由于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对于诗的史学意义多是从心史的角度来探讨,这使得我们在研究文与史的关系时要慎之又慎。可见,我们对古代文论的历史主义诗学观照不是象新历史主义那样消除历史意识,混淆史学与文学的本质区别,取消“诗学”与“历史”的边界,把历史“诗学化”“话语化”,也不是挂失诗意,将文学历史化。恰恰相反,我们的研究正是通过文史关系的探讨,来更好地认识历史与文学的本质。因此,如何将源于欧美和俄苏学术界的历史诗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史学理论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也是本论题的难点。

总之,仔细列出若干具体的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理清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阐明会通文史的学术意义,适当参考西方史学,尤其是后现代史学理论,以及文学派史学的观点无疑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近代以来学人的史学与文学研究方法的深入思考,尤其是对陈寅恪、梁启超、章太炎、钱穆等学术大家的历史诗学研究方法进行剖析,挖掘他们会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方法论意义并加以借鉴,努力应用到本论题的研究中,是将中国传统学术精神与现代学术理念的有机结合。

[1]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明今. 方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4]罗立刚.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M]. 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陈义报]

Historical Poetic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in the Study of Literary Theory in Ancient China

SHI Mingq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China)

the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s particularly well developed, and its spirit is embodied in th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Historical poetics, as a historical dimension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is of an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poetics mainly falls into two aspects: the former is focused on the theory of historians, the summary and sublimation, while the latter is concentrated on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spirit of history in 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literary theor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historical poetics; research ideas

2016-09-15

石明庆,博士,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I207.25

A

1009-1734(2016)11-0057-04

猜你喜欢
历史主义史家文论
从先锋到新历史主义
身边雷锋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历史与“历史主义”的碰撞——塔鲁斯金《牛津西方音乐史》核心史观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xtual View between New Criticism and NewHistoricism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全能”爸爸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