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2016-03-16 02:13段新棵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天仙配董永七仙女

段新棵

(黄冈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谈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段新棵

(黄冈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黄梅戏由一个地方小戏发展为全国知名的大剧种,成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除舞台演出取得辉煌的成就之外,影视媒体也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1955年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一夜之间让大陆、港台观众以及国外多个国家的观众认识了黄梅戏,爱上了黄梅戏,最终也传播了黄梅戏。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黄梅戏由一个地方小戏发展为全国知名的大剧种,成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除舞台演出取得辉煌的成就之外,影视媒体也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1955年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一夜之间让大陆、港台观众以及国外多个国家的观众认识了黄梅戏,爱上了黄梅戏,最终也传播了黄梅戏。直至今日,黄梅戏《天仙配》依然是舞台上常演不衰的剧目,被人们尊为黄梅戏的经典。在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下,黄梅戏《天仙配》依然值得回顾,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拍摄过程、传播历程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仍然值得研究。

一、《天仙配》从舞台剧到电影艺术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对旧文艺的改革。按照毛主席提出的对旧的戏曲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澄清舞台形象”的工作。1950年文化部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1951年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在这个基础上,1952年文化部举行了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展演了几十个剧种的上百个剧目,展示了戏曲改革的成果。这一年,黄梅戏第一次被邀请带着整理改编的传统古装戏《打猪草》、《兰桥会》、《补背褡》、《路遇》(黄梅戏《天仙配》一折)和现代戏《新事新办》、《柳树井》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受到华东和上海文艺界同志的高度赞扬。当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把黄梅戏请到上海音乐学院演出,称赞黄梅戏的演出,无论是音乐、戏剧、舞蹈都很淳朴、健康,又很丰富、活泼、生动,他说:“在他们的演出中,我仿佛闻到了农村中泥土的气味,闻到了山花的芳香。”[1]并号召大家都来学唱黄梅戏。这次赴上海演出,使黄梅戏赢得了文艺界同仁的肯定,直接促成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创建,给黄梅戏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陆洪非编剧;王文治作曲;李力平、乔志良导演;严凤英饰演七仙女、王少舫饰演董永)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取得巨大成功,获得剧本一等奖、导演一等奖、严凤英、王少舫获得表演一等奖,佩戴金质奖章。

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石挥看到了观众对《天仙配》的喜爱,加之自己也被这天上人间的爱情悲剧所吸引,将其拍成电影。1955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拍成,这是我国第一部黄梅戏艺术片电影(黑白片,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桑弧根据陆洪非舞台演出文学本改编,石挥导演,时白林、王文治作曲,严凤英饰演七仙女,王少舫饰演董永)。

二、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拍摄

《天仙配》可以说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黄梅戏电影。自从1905年任庆泰拍出了第一部京剧戏曲短片《定军山》之后,我国戏曲电影就开启了历史的大幕。新中国的戏曲电影于1953年开始起步。从1956年开始,戏曲电影的拍摄进入了繁荣时期。黄梅戏电影拍摄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的。

这时的黄梅戏拍摄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舞台纪录片(黑白片)。采用类似纪录电影的拍摄方法,对舞台的演出做忠实的记录,适当运用电影艺术手段。也就是导演不作任何变化地、忠实地将舞台演出摄录下来,还原舞台演出实况。导演运用镜头引导观众去观赏戏曲,电影镜头代表观众的眼睛,相当于观众在电影院里看戏。内容以记录总结艺术家表演艺术成就的戏曲剧目为主。这种类型的黄梅戏影片有《夫妻观灯》(1956年10月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纪录片,主演是严凤英、王少舫)和《春香闹学》(1958年由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纪录片,由潘璟琍、熊少云主演)二部。舞台纪录片为今天人们学习、研究戏曲提供了真实的、宝贵的资料,具有相当珍贵的价值。黄梅戏影片《夫妻观灯》是流传至今的、非常珍贵的视频资料,为后辈欣赏、学习、研究黄梅戏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第二种是戏曲艺术片。所谓“戏曲艺术片”是区别于“舞台纪录片”的另一种戏曲影片形式,即运用电影技术手段采用实景拍摄的方法拍成的电影。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就是这种类型电影的典型代表。石挥成功地实现了镜头叙事与戏曲表演的融合,拍出极具开创意味的“戏曲神话故事片”。除去技术上对电影性能的充分发挥,石挥值得后人称赞和钦佩的地方更在于他的艺术观念不落窠臼,敢于突破创新。他通过多次观看黄梅戏《天仙配》,观察观众的反应,从二十多场戏中选出最被观众喜爱的部分,拍成电影。按照戏曲行当规范,七仙女应当被塑造为端庄的闺阁女子。石挥以观众的喜好为准,最终跳出行当的束缚,将七仙女塑造成敢于“三挡二撞”董永的调皮活泼的村姑。[2]如果没有这种对民间艺术与大众审美的尊重,极富黄梅戏艺术个性的戏胆《路遇》恐怕也就无缘被大多数观众知晓。艺术观念的开放和对电影艺术特性的准确把握,共同促成了《天仙配》的成功。

三、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传播

1955年《天仙配》影片拍成,1956年2月开始发行,在全国上映,创造了当时中国大陆票房的最高记录。据陆洪非先生《黄梅戏源流》转引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统计,到1959年年底的4年时间内,国内放映场次达15万多场,国内观众达1亿4千3百万。《天仙配》放映后,各地报刊发表大量评介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广大观众则以热情洋溢的书信表达他们对影片的喜爱和赞许。当时的《安徽文化报》、《大众电影》等报刊都曾摘录编发观众来信,转达观众的心声。《安徽文化报》的编者概括说:“我省优秀剧种黄梅戏的《天仙配》自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上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和该片的主要演员严凤英、王少舫以及本报共收到来信两千多封,致称赞《天仙配》思想上与艺术上的成功。”[3]201《大众电影》发表过一位四川观众的来信,虽然只是描述成都市的放映盛况,却很有代表性,信中说:“《天仙配》的上映轰动了整个成都市……电影院门前一直拥挤着成群的观众。有的电影院一天上映十几场,场场客满。在短短的几天中,据统计,仅‘人民电影院’一家,就有5万多观众。看两遍、三遍的人简直是平常的事,有的观众看到8次之多。连平时不大爱看电影的同志也被人鼓动来看了。观众成分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当然不用说,就是很少活动的家庭妇女也挤时间来看了。买不到票的观众甚至用这些话来责备影院:没有座位,我们愿意站着看,你们为什么不卖票?”[3]201-202还有的同志看了电影《天仙配》,自己带着大提琴,长途跋涉,自带伙食,找到合肥剧团里来,义务为严凤英的演出伴奏几个月。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据陆洪非先生《黄梅戏源流》转引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统计,《天仙配》拷贝在4年里正式输出到新西兰、蒙古、朝鲜、越南、印度尼西亚、斐济、新加坡、加拿大、圭亚那等国家及港澳地区,观众达286万人次。此间,《天仙配》还在许多重要的国际场合被介绍,如1956年6月在法国的国际创作者会议上放映,1956年7月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九届国际电影节上放映,1956年9月在埃及的中国电影周上放映,1957年初又由中国电影代表团带到芬兰放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看了《天仙配》影片后,还对剧中“天上人间结良缘”的神话情节颇感兴趣。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影响了港台,引起港台十年黄梅调电影热。自1956年黄梅戏影片传入香港后,打破了所有在香港放映过的欧美影片的卖座纪录,不仅在香港掀起了黄梅戏的热潮,而且还相继引起了港台电影界前后持续近十年的黄梅调电影热。如《貂蝉》、《江山美人》等多部黄梅戏电影相继问世。从1959年开始,李翰祥率先拍出国语黄梅戏片《貂蝉》,获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接着拍《江山美人》,又蝉联最佳影片奖。为了与另一家电影公司抢生意,李翰祥又抢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率先在港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时上演,都造成轰动,尤其是台湾盛况空前。在台北市连映三个月,创下840万元新台币的卖座纪录,而1962年卖座最佳的国语片《杨贵妃》,票房也只有195万元新台币。饰演梁山伯的演员凌波更是受到观众的喜爱,不少人整日呆在电影院,每场买票,百看不厌。

此后,李翰祥还曾一度移师台湾,再拍黄梅调影片。风潮所及,港台影界蜂拥而上,争拍黄梅调电影。除了上述3部外,尚有《七仙女》、《双凤奇缘》(移植《女驸马》)、《红楼梦》、《白蛇传》、《玉堂春》、《金玉奴》、《花木兰》、《宝莲灯》、《状元及第》、《血手印》、《锁麟囊》、《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赵五娘》、《花田错》、《秦香莲》、《万古流芳》、《阎惜妓》、《蝴蝶杯》、《女秀才》、《鱼美人》、《三更冤》等多部黄梅戏电影相继问世,为黄梅戏在港台奠定了良好的观众基础。

四、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思想内涵与时代精神

传统黄梅戏《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写秀才董永家境贫寒、父亲身亡,卖身到傅员外家为奴,以所得银钱安葬其父。这一孝行,感动了玉帝,玉帝乃命其第七个女儿七仙女下凡嫁于董永,赐婚期百日。成婚后七仙女为傅家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很高兴,认董永为干儿子,焚烧掉董永的卖身契,并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百日期满,傅员外赠董永银两并送董永回家。七仙女将离别董永上天,夫妻泣别于槐荫树下。七仙女临别时告诉董永自己身怀有孕,并赠以罗裙、白扇,嘱咐董永上京进宝。董永进宝得官,荣归之时,适逢仙女送子下凡,但因天规有限,七仙女未在凡间多留,旋即返回天庭。后来,董永与傅员外之女傅赛金结为了夫妻。

1953年,陆洪非根据老艺人胡玉庭口述传统剧本改编为现今舞台剧本,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1955年,桑弧将陆洪非舞台演出剧本改编成电影文学本,电影剧本的故事讲述的是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家为奴三年,得资葬父。一天,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嬉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被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所感动,钟情于董永,只身下凡,遣土地公公为媒,在槐荫树下与董永结为夫妻。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姐下凡相助,一夜之间织成绵绢十匹,七仙女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揭穿、遏制了傅员外的种种刁难与恶作,夫妻双双回转家门,憧憬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伤及董永性命。七仙女无奈,在槐荫树下,忍痛泣别董永,留下千古憾事。

电影《天仙配》与传统剧本相比有以下改动之处:一是将七仙女奉玉帝旨意下凡改为向往人间,为董永身世所怜,被董永孝行所感,私自下凡;二是将董永秀才身份改为农民身份,删去董永拜傅员外为干父、董永进京献宝得官,娶傅家女为妻等情节;三是将傅员外主动焚烧卖身契改为百般刁难董永夫妻,将傅员外赠银送董永回家改为七仙女织绢争得三年长工改为百日。

电影《天仙配》的改编,把原本宣扬孝心感动天地,善有善报,故玉帝赐婚百日的宿命论观点去掉,改成七仙女怜惜、爱慕董永,向往人间,不怕违反天规,私自下凡。着力描写董永与七仙女之间的纯洁爱情以及二人与封建势力抗争的勇气,同时,恰当地突出了七仙女纯真、坚强、主动反抗的性格和精神,突出董永朴实、善良的性格和坚强品质。不难看出,把过去杂有阶级调和的旧思想去掉,把那个傅员外的假面具撕去,还以历史真面目,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突出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精神,体现反帝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正如乔志良先生评价:《天仙配》“演绎成一部有着丰富内涵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歌,在神话色彩之外赋予了更高更强烈的现实意义”。[4]

[1]时白林.神州谁人不识君——纪念严凤英同志诞辰70周年[J].黄梅戏艺术,2000(4)18.

[2]石挥.石挥谈艺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45-246.

[3]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4]乔志良(口述),张传才、姚玉文(记录整理).忆导演《天仙配》[J].黄梅戏艺术, 1996(4)75-94.

责任编辑张吉兵

I23

A

1003-8078(2016)05-0028-03

2016-05-04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5.08

段新棵(1995-),女,湖北英山人,黃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2013级学生。

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4105140004。

猜你喜欢
天仙配董永七仙女
《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出版发行
天仙配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中国寓言故事: 董永卖身葬父
我演“七仙女”
我演“七仙女”
董永故里话孝心
天仙配
仙女驾到
黄梅戏《天仙配》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