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路径探究

2016-03-16 03:41柯梦琪李国英
关键词:特色文化黄石

柯梦琪,李国英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黄石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路径探究

柯梦琪,李国英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吸纳与融入当地文化的精髓,各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离不开中小学校园环境。本文针对黄石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探讨将黄石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黄石;特色文化;中小学校园文化

黄石东临长江,依山傍水,历史悠久。早在华夏文明时期,黄石便因其丰富的煤、铁、铜、钴、金、锶、铅、锌、硅灰石等矿藏而出名,成为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极具特色的灵山秀水,既是历代文人志士们的抒情表志之地,也是战争时期兵家必争的要害之地。新中国成立后,黄石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素有“江南明珠”之美称。近年来随着城市转型推进和可持续发展,黄石文化的特色日益突显。矿冶文化、红色文化、西塞文化等渐渐打造为黄石独有文化品牌。

一、黄石特色文化的内涵

(一)矿冶文化

黄石市于1973年在大冶铜绿山发现古矿冶遗址。经专家鉴定,其青铜文化的历史始于商代后期,经过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西汉,历时3000多年。几千年来矿冶之火生生不息,悠久的铁矿开采历史同样为世人瞩目。从孙策筑炉、岳飞锻剑、张之洞洋务建厂,到盛宣怀成立汉冶萍公司,历经沧桑。建国后,黄石的华新水泥、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等多家百年老厂,不仅为我国的迅速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的矿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黄石矿冶文化的内涵不断加深,如“开采鼓铸、大兴炉冶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兼收并蓄、共铸辉煌的包容精神;不畏艰险、惠通八方的奉献精神” 等都值得中小学学生传承弘扬。

(二)红色文化

黄石地处长江中下游,临近武汉,造就了其革命军事的一席之地,有着相当丰富的红色资源。其中阳新县更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这块红土地上,曾留下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彭德怀、何长工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诞生了王平、贺俊侦、彭方复等20多位共和国将军,是一块孕育了中国革命成长壮大的“红色土壤”。 黄石各个阶层的人民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如今黄石有着丰富的党史、革命史资源,全市遍布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旧址。如:李福生革命活动遗址、黄荆山之战遗址、周恩来革命活动遗址等革命遗址。

(三)西塞文化

西塞文化是黄石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有名的便是诗词文化和龙舟文化。西塞山因险峻秀美的自然风光显名,早在《太平御览》引《图经》就有记载,西塞“山高160丈,周围37里,峻崿横江,危峰断岸,长江所以东注,高浪为之西翻”。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描绘西塞山之险峻:“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唐代词人张志和也曾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更是影响深远,这首词同张继描写苏州寒山寺景色的《枫桥夜泊》一同被列入日本的教科书。

黄石是中国端午节俗的发源地之一,西塞龙舟文化和屈原文化在这里广泛传承。相传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汨罗江殉国后,遗体漂泊到西塞山脚下的道士洑村,于是村民打造一艘龙船进行寻找。每当端午佳节,西塞山地区便会举行西塞神舟会,《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也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屈原的忧国忧民、爱国精神,龙舟会的团结合作,相互竞争的精神,传统端午习俗文化的传承都值得重视。

二、黄石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的意义

(一)黄石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是必然趋势

1、是时代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日益发展,校园文化也受到影响。学生、家长、教师作为校园中的主要参与者,其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多向化的发展趋势。校园文化的建设其核心在于打造弘扬学校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观。这些核心因素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一个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时期,各个领域都很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界更是强调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反映时代特点,是时代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是黄石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是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场所,更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的阵地。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 而校园文化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师生们通过在学校这个特定环境中,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的继承、对时代潮流的感悟以及对其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加以结合和发展的文化氛围。因此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是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培育优良校风的需要。

(二)黄石特色文化丰富中小学校园文化

1、黄石特色文化提高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内涵

黄石特色文化中,远近闻名的“矿业文化”、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西塞文化”,以及是组成重要革命文化的“红色文化”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矿冶文化的精神内涵,西塞文化的文学韵味,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对当地的文化建设起到潜移默化作用,逐渐成为一种贴近生活的精神文化活动。因此黄石特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如增添特色文化的课程设置,开展具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举办西塞神舟比赛,感受地方文化内涵,使中小学校园文化在深厚的特色文化底蕴中得到滋养,从而增强校园文化的整体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2、黄石特色文化增加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独特性

中小学校园文化首先是一个地方或者地域内社会亚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有其独特性。黄石特色文化多种多样,在其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现有基础上利用地方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建设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管理规范、教育教学与研究方式,培养个性鲜明的学生,可以丰富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出与众不同的校园特色。黄石中小学校园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本地特色文化的内容,而是有选择的进行吸收和选择,结合校园实际条件和客观需要,针对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如创造条件把教育资源包括黄石的矿冶文化精神、西塞文化民俗风情、革命风气融入校园环境中,或就地取材,利用博物馆群艺馆、文化公园等,向师生开放,全面拓展师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培育优良的校风。

三、黄石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路径

(一) 提高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意识

校园文化主要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全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教师是传道授业的主体。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高低,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整个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教育首先从教师着手,教师应提高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教育的意识,对本地特色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拓展专业基础知识,继承优秀地方特色文化精神,以自己全面丰富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格品格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在教学和与学生交往中体现出矿冶文化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不畏艰险、惠通八方的奉献精神”,就会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教师也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承教育。例如在黄石西塞文化方面,端午节的迷信成分可以祛除,而留下深入人心的屈原传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在教学活动中设置屈原研究专题,或是塑立屈原塑像等方式都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途径。

(二) 开展关于黄石特色文化的综合性教学活动

传统授课多以大班授课制为主,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与考核,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时候,各个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针对周边有利措施进行多样性的学习,创设生动性、亲民性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定期在校内举行黄石地方文化知识大赛,邀请本地学者做评委,激发师生学习地方特色文化内容的热情;组织学生游览青铜古矿遗址感受古人的冶炼环境之艰难,学习其艰苦创业精神;观看古人大规模的采矿、冶炼纪录片,感受先人们团结合作的意识、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领会上世纪八十年代黄石市的铜斧精神,学习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精神;清明前后,组织学生到陵园开展宣誓、祭扫和参观活动,体会革命先烈执着抗战的信念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开展红色专题讲座、演讲、辩论等活动,更深层次领悟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或通过实地见学,让学生置身于“矿山”中,重读刘仁八起义、阳新“二·二七”惨案、黄荆山之战、拥红扩红运动等红色历史事件,感受先烈们勇于斗争,奋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举办具有地方特色活动,通过各种舞蹈、歌曲、绘画、表演等等艺术形式,将矿冶文明、西塞传说等充满趣味的特色文化元素表现出来,既丰富了校园表演的艺术形式,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将地方特色文化引进校园文化中,使黄石特色文化围绕在学生的身边,陶冶学生情操。

(三) 建设特色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正如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校应该让每堵墙都说话。” 主动建构具有鲜明黄石特色的校园环境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之一。例如,北京大学未名湖旁的博雅塔,是大学校园中的一大标志性建筑,湖光塔影给人美的享受,成为北京大学的象征;湖南大学以其古色古香的书院建筑风格,红墙绿瓦与岳麓山交相辉映,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因此在校园规划、景观设置、楼宇设计、校徽制作、校训选择等方面融入黄石特色文化元素,这样既为校园文化增添了生命力与活力,也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激起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内容的学习兴趣。 黄石中小学校园中可筑起黄石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张之洞的塑像,将张之洞事迹进行教授,发扬模范榜样的作用;或是在学校中心地段横挂矿冶文化标语,宣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精神,通过有意设计增加浓厚的的文化氛围;或是用具有黄石特色的青铜石雕刻,在校园中增加地方文化符号,从而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生活点滴中了解自己所在地的文化特色。

(四) 丰富校本课程形式

中小学的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仅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有创新地反映在新型的校本课程形式上,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比如对西塞文化的吸收与融入可以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西塞诗词文化,张志和的《渔歌子》等这些诗词均可纳入黄石地区的中小学课本知识中,用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文言知识,地理知识。“西塞”一词使用广泛,成为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如:黄庭坚的《补渔父词》,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李白的《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中小学课堂可以以西塞诗词为主题,定期开展西塞山诗词专题讲座,形成特色的校本课程形式,使学生更了解本地文化,引发自豪感,加深热爱家乡的感情。一方面是西塞龙舟文化,以西塞龙舟文化为立足点,开展以屈原为研究对象的专题活动,从端午节俗的角度聚焦屈原文化,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浪漫主义与楚国文化精神。此外组织学生观看非遗节目展演,如王寿《牌子锣》、大冶《陈贵舞龙》、武术《孔门拳》等。将这些活动安排纳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编写中,在教材中对黄石特色文化进行介绍和概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黄石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得到了创新。

[参考文献]

[1]何胜山.谈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教育2009,(19).

[2]余立国.黄石矿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启迪[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10).

[3]李洋.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4,(03).

[4]王思涛.古代文学知识[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

[5]杨春.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3).

[6]黄冠兰.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路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责任编辑:王国红)

[收稿日期]2016—01—03

[作者简介]柯梦琪,女,湖北黄石,湖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读研究生。李国英,女,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4- 0123- 03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4.030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黄石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古希腊建筑风格所折射出的文化特色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智能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在黄石高速中的应用
财经类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60首文本分析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