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复归之路
——基于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

2016-03-16 05:21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弗洛姆

李 艳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人的自由复归之路
——基于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

李艳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摘要]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们渴望自由,找寻自由,但也在追逐的过程中迷失自我,逃避自由。这就是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文章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为基础,探讨了人对自由的找寻与逃避,最后尝试着以不同的视角分析人类重获自由的途径,并得出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弗洛姆;逃避自由;人的自由

在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中,弗洛姆较为深刻地分析了现代人的异化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他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从心理层面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剖析。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之下,人对自由的渴望与追寻可以分为:找寻自由、逃避自由、重获自由三个方面。

一、找寻自由

(一)人的个体化进程

人类历史可以看成是一部找寻自由和反对压迫的历史,人类渴望摆脱来自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羁绊,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也是人有意或无意的实现个体化的一个进程。“尽管历尽曲折反复,自由还是胜利了。许多在战斗中捐躯的人坚信为反对压迫而死要胜于无自由的生存”。[1](P1)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自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人企图实现由精神到物质、由内到外的自由和解放。

首先,找寻精神意义上的自由。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个人自由的缺乏。而到了中世纪晚期,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进,自由解放之风盛行,这为资产阶级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人的自由发展开辟了一条路径。

其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可以说是从社会上、政治上对人的自由解放的继续。机器的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身体的解放。对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2](P405)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深刻体现了人的力量和智慧,这样的先进生产方式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也是人类在找寻自由途中的重大进步。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弗洛姆所理解的自由并非是通过反抗争取而来的自由,也不是文艺复兴或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自由。他认为,自由与人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他将自由视为人存在的特征,人类找寻自由的过程就可以视为人的个体化的进程。这一进程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也体现在整个人类的群体身上。

(二) 自由与孤独并存

伴随着个体化的进程,人类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面临着日益丰盛的物质财富和可以选择的精神生活,人反而陷入了新的困境。正如鲍德里亚所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物的包围。”[3](P1)从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描述,可以明显看到人在物质解放的背景下又陷入了一种危险的精神困境,伴随着自由发展的另一个名词即孤独也在与日剧增。

弗洛姆谈到中世纪的人虽然从现代意义上来讲是不自由的,但他们并不孤独,他们有自己确定的位置,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怀疑生命的意义。但是到了现代,人看似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后,情况反而发生了变化。“我们发现,人的自由增长过程与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具有辩证特征。一方面,他是一个力量不断增强,人日趋完善,对自然的支配越来越得心应手的过程,是理性能力,与他人的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但另一个方面,这个日益加剧的个体化又意味着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日益增加。”[1](P24)按照弗洛姆的观点,人类苦苦追寻的自由似乎并不是他们想要的,这种自由不是积极主动的自由,而是消极被动的,想要逃避的自由。一方面,人类渴望独立自由,摆脱压迫,但另一方面,人类恐惧这种自由带来的孤独感,他们必须相互取暖,实现某种程度的依赖。

二、 逃避自由

(一)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人在面临孤独时表现出无力感,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来缓解或是根除这一症状。在弗洛姆看来,最理想的道路也就是沿着“积极自由”前进,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用自己真实的情感与爱参与社会活动,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试着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连为一体,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使自己解放,而且也不用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当然,这种积极的方式看来是比较好的,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总是走向了对立面,也就是退缩和放弃。这条道路一旦选择就要忍受更大的痛苦,尤其是来自心理的恐惧和强迫,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像逃避任何一种恐惧一样,这种逃避便具有强迫特征。它多少还带有完全放弃个体性及自我完整的特征。”[1](P100)当然,弗洛姆也强调自己所讲述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常人的驱动力,而不在于精神病患者的驱动力,所以这种心理机制是我们或多或少会有所表现的。

在弗洛姆提出具体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时,他关于病态和健康的理解是值得思考的。大众对于健康和病态有着通常意义上的理解,即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则可以认为是正常的人,反之则是病态的人。但弗洛姆提出:“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症患者健康。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眼中期望的样子。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发性可能都丧失了。”[1](P99)这一理解的确引人深思。也许从生理上来看,个人是健康的,他努力适应着周围的环境和整个社会,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健康并不意味着没有病态的心理,越是努力适应,反而越容易失去了自我,陷入对自由的逃避和恐惧之中。

(二) 逃避自由的表现形式

弗洛姆在论述了逃避自由的根源之后,具体探讨了三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1)权威主义。即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欲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便获得个人自我所缺失的力量。这种机制比较明确的形式就是受虐或是施虐倾向,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常人及精神病症患者身上。受虐或是施虐倾向的根源都在于帮助个人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其目的在于除掉个人自我,失去自我,除掉自由的负担。(2)破坏欲。弗洛姆强调这种机制常与施虐受虐倾向交织在一起,但必须区分这两种机制。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破坏欲不是要主动或被动的共生,其目的在于除掉所有与之相比使个人显得弱小的对象。但二者的根源是一样的,都是源于难以忍受的个人孤独。(3)机械趋同。这种机制是社会中大多数人会采取的机制,“简而言之,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文明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这正是其他人对他的期望。”[1](P24)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按照他人的眼光活出他人认为应该的样子,这是一种缺乏独立思考的后果,我们渴望和大众一样,不愿意去做那个特殊,也不愿意承受来自外界的异样眼光。弗洛姆认为,这种做法是在窒息原始自我,在趋同中通过他人的认同和赞赏,寻求自己的身份,以此获得模糊而脆弱的安全感。

三、 重获自由

历史好像陷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现代社会的人们获得了自由,却陷入了孤独和不安全的境地,由于个人无法忍受,他选择了逃避,选择失去自我,而这种渴望已久的自由,一种新的带有束缚的自由又给人们带上了新的枷锁。由自由到不自由再到自由是否为一种必然?如何实现这样的上升运动?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复归?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马克思本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回答。

(一) 弗洛姆的自由救赎

在弗洛姆之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已经关注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问题,他们试图找到现代人摆脱普遍的异化或物化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新途径。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的卢卡奇得出结论,“要扬弃异化,就要依赖于历史的总体性生成,而总体性的生成又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自觉。当资本主义最终的经济危机爆发时,革命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将依赖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成熟。”[4](P10)葛兰西认为,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政治革命,而应当是文化革命,首要的任务是同资产阶级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直到法兰克福学派,他们将批判或是解放的视角从传统的阶级分析和政治革命的视野切入到人的生存境遇,开始着手于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的分析。

弗洛姆认为,人的真正出路在于确立“积极自由的生存状态”,这意味着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积极参与工作,以爱之名拯救自身。弗洛姆强调的这种爱心并不是失去自我,也不是占有他人,而是在保留自己个性与肯定他人独立性的前提下与他们积极的融为一体。弗洛姆对这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十分自信,他说:“我们坚信有这种积极的存在,即,自由扩大的过程并非恶性循环,人可以自由但不孤独,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独立但又是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1](P184)

如何形成这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呢?在弗洛姆看来,这种自由靠的是自我实现,不能依赖于其他人。在《逃避自由》一书的结尾,弗洛姆还提到要依靠民主政体向人们灌输最强烈的信念,即对人的积极的自我实现的信念,以此来战胜虚无主义的势力。不论如何,我们看到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者的苦苦探索,他们对整个社会以及人类的生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也尝试着找到一条自由复归之路,但这条道路看起来是不太明确的或是具有“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二)马克思的经典解读

在马克思这里,人的自由解放不具有一种“乌托邦”的性质,它不是依靠人的本能心理、自我觉醒、爱的名义等,而是强调“现实的人”的“现实的解放”必须依靠现实的革命运动彻底消灭私有财产。马克思是站在“感性—历史”的原则高度上看待人的解放,把人的解放理解为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并认为异化的扬弃和异化走着同一条路。

要从根本上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最终还是把落脚点放在实践上,即人的劳动。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劳动始终是理解人以及人的生活意义的基础和核心概念。在此意义上,劳动是表现人类生命活动本质的特有方式,人只有劳动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马克思特别关注人、人的命运及其对真理的追求,从历史的发展中提出人类要掌握自身的命运只有付诸行动,使善、公正和自由成为支配包括技术在内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力量。这也意味着,人只有成功地对现代科技异化,对人的不自由的困境做出反应,积极的付出实践劳动,[5]才有可能获得幸福的人类生存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四、当代启示

直面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要实现人的自由复归,我们该如何做?透过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以及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我们应该会有所领悟。

(一)享受个体的孤独

弗洛姆认为,正是由于现代人类无法忍受孤独,才选择逃避自由,而战胜孤独的方式不是逃避它,而是积极地融入社会生活,用爱心战胜它。如果我们可以直面孤独,直面恐惧,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的解放。众多西方学者阐述了他们对孤独的理解。例如,叔本华、尼采等悲观主义者的看法是人从生下来就要受到生存意志的摆布,人生而孤独,人生就是悲剧和梦幻;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也提到,任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他生来独一无二,不可替代;萨特则更加悲观,他提到人生而自由,人就是自由,每个人都处在孤独之中,一切都需要自己决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们的孤独来自于和他人的关系中,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只有在一个特定类型的社会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身份。笔者认为,不论孤独是与生俱来,还是存在于社会交往中,它都是我们真切的感受,越想摆脱反而越是纠缠,不妨尝试着直面孤独,享受这份孤独,虽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意味着进步和超越。

(二)重视个人的价值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如果自身的价值无法得到确认,人类会缺乏一种安全感,所以要找寻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还在于对人的价值的重视,恢复人的主体性。现代科技的发展将人看成了一种异己的发展对象,出现了科技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科技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因而,科学只有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才是最现实的科学。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异化世界的本质不过是认识本质,人的本质也就是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要坚持恢复人的主体性,彰显人的价值。个人价值的确认需要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环境,但这只是客观的因素,最根本的还在于人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一个人只有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结合,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价值,才有可能收获成功,使个人价值得到确认。

(三)投身于社会实践

马克思的著名论断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其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实践也就意味着人要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在当代中国,“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不仅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确证,也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传承,更是对新时期社会民生的关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也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可见,人积极地从事劳动,体现自身价值,也就在劳动中慢慢地实现某种自由,进而对抗孤独。

所以,人类自身要投身于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从迷茫和压抑中解放出来,才能从逃避自由的泥潭中跳跃出来,最终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的自由复归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也要坚信这是一条通向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光明道路,它值得人类的付出和等待。

[参考文献]

[1]弗洛姆.刘林海.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高雪.哲学反思中的现实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7).

责任编辑:谷晓红

[收稿日期]2016-01-14

[作者简介]李艳(1991-),女,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7—0012—04

[中图分类号]B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7.004

The Way Back to the Freedom of Human Beings——Based on Fromm’s Escape From Freedom Theory

LI Yan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Freedom is a permanent topic for man. People desire and search for freedom,but they also get lost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it or escape from it. This makes a dilemma for modern people. Based on Fromm’s escape from freedom theory,people’s behavior of pursuing for and escaping from freedom is analyzed. The approaches that may work for people to win freedom again are analyz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Key words:Fromm;escape from freedom;man’s freedom

猜你喜欢
弗洛姆
给,永远比拿愉快
走过独木桥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论爱之人:弗洛姆
爱是一种能力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不乐多冤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伊坦·弗洛姆的爱情悲歌
——评《伊坦·弗洛姆》的艺术技巧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