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问题探析*
——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例

2016-03-16 06:27郭淑英
关键词:外宣翻译黄石建议

郭淑英

(湖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问题探析*
——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例

郭淑英

(湖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文化的主体文化,传承与弘扬矿冶文化对黄石城市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质量不高,严重影响黄石矿冶文化外宣效果。文章以黄石矿冶文化最有影响的代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介绍英译文本为例,分析、总结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提高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问题;建议

2007年元月,中共黄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明确提出“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文化的主体文化”[1]。为对外宣传黄石矿冶文化,黄石博物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国家矿山公园等场馆都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介绍,然而,笔者实地调查发现,黄石矿冶文化宣介材料的英译质量低劣,不仅没有起到预期的对外宣传效果,反而有损黄石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目前,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已发表的有关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学术论文有7篇,主要对矿冶类文本特点和翻译原则[2]、翻译质量[3]、翻译策略[4]等进行了研究。鉴于矿冶文化在黄石城市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黄石矿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质量的研究远远不够。因此,笔者对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提高黄石矿冶文化外宣质量的建议,助推黄石矿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存在的突出问题

广义的矿冶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矿冶开发实践中所形成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类矿冶开发实践活动的知识、观念和艺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矿冶开发实践活动的组织形态、制度安排和行为准则,是由此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由于黄石矿冶文化外宣远远落后于内宣,矿冶文化资料英译文本很少,因此,笔者选取历史最悠久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作为代表,对黄石矿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问题进行研究。

(一)缺乏对译文受众信息需求研究,译文的信息性和可接受性差

目前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最大的问题是直接照搬对内宣传的内容,生怕漏词漏句、改词篡义。对译文受众的背景知识、思维方式、认知能力、阅读习惯等缺乏了解,在翻译时没有合理地取舍原文信息。

外宣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要让目标读者愿意看,并能看得懂[6]。外宣翻译的一个原则是“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7]24。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好地被目标读者接受,译者需要考虑读者的背景知识和阅读视野,从而把译文中的信息性维持在一个合理的程度[8]。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XI号矿体地层堆积及出土遗物的介绍及翻译:

例1第三层 黑灰土夹炼渣,厚约5~35厘米,出有瓷碗残片、“开元通宝”钱等,为隋唐层。

原译:The third layer: Black dust mixed with slag, with thickness of 5~35 cm, unearthed with bowl fragments, "Kai Yuan Tong Bao" money and so on, is the Sui and Tang layer.

原译采用“音译+类词”翻译“‘开元通宝’钱”,这是一般“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常用译法,由于没有增补对该货币的解释,译文读者还是无法理解该译文。将“隋唐层”逐字翻译成“the Sui and Tang layer”,译文读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不知道此处“隋唐”指“中国的隋朝和唐朝”,译文中没有增补相关信息,也没有揭示原文中的关键信息——第三层是在隋唐年间形成的。译文太晦涩,容易让目标读者丧失兴趣而停止阅读。

原文读者通常都具有和原文作者共同的文化认知语境,因此原文读者可用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省略掉的信息进行补偿,或者说对原文作者留下的信息空白进行填补。但由于文化差异,原文作者与原文读者之间的这种默契通常不存在于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译文读者很难产生原文读者所产生的联想,从而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和欣赏效果都会大打折扣,除非译者给予相应的文化信息补偿[9]。斯坦纳将这种补偿解释为“恢复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平衡”,并认为“凡未对译文进行补偿并使其恢复基本平衡的译文均为不合格的译文”[10]。

针对译文受众缺乏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开元通宝’钱”时,应采用音译加注法,增补相关知识:“‘开元通宝’钱”——唐代货币,用铜、金、银、铅等制作的硬币。对于“隋唐层”,要透彻理解原文内涵,提供实质信息。此例翻译还可运用编译技巧,采用过去分词短语代替完整的句子,调整词序,整合、增补信息,改变段落信息的排版,揭示原文的实质内涵,采用译文受众习见的行文方式,使重点信息一目了然,增强译文的外宣效果。建议将例1改译为:

The third layer:

5~35 cm black dust mixed with slag;

formed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581A.D.—907A.D.);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porcelain bowl fragments, “Kaiyuan Tongbao”(currency of Tang Dynasty; coins made of copper, gold, silver, lead, etc.)

例2铜绿山古铜矿采掘始于商代晚期,经西周、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代(约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间长达千余年。

原译:Copper mining began in the ancient Tonglushan the late Shang Dynasty, by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Warring States continue to the Han Dynasty (12thcentury B.C.to 1stcentury A.D.), as long as over a thousand years.

在外宣英译中,当涉及到过于繁复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时,译文受众因其文化的差异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常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这时我们应该调整信息,增加相应的解释,或根据具体情况仅择其主旨意义译出[11]。例2中,原文对于遗址的年代做了详细说明,突出了古铜矿开采和冶炼经历的朝代之多,时间之久,主题突出,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多数外国读者对中国历史朝代缺乏了解,原译文基本按照原文顺序逐字逐句翻译,条理不清,逻辑混乱,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佶屈聱牙的译文只会令他们丧失阅读兴趣。

原文中的实质内容是介绍铜绿山古铜矿悠久的历史,采掘历时之久,因此,只要译出主要信息“铜绿山古铜矿采掘始于商代晚期,延续至汉代(约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1世纪)”即可,可改译为:Tonglushan Ancient Copper Mine Relic is a site for copper mining and smelting from late Shang Dynasty to Han Dynasty (12thcentury B.C.to 1stcentury A.D.) 。甚至原文还可简化为“铜绿山古铜矿采掘时间:约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1世纪”。因此译文为Copper mining and smelting in Tonglushan Ancient Copper Mine: About 12thcentury B.C.to 1stcentury A.D.由此,译文中提供了所经历朝代的起止时间,外国读者对遗址的悠久历史有了大概了解。由于此处目的不是进行中国历史知识普及宣传,而是突出铜绿山古铜矿悠久的历史,至于哪个朝代无关紧要,删除朝代信息,反而能让主要信息更加突出,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二)译文错误百出,可读性差

翻译伦理中最基本的一条是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但是由于译者认识上或语言水平上的偏差或缺陷,在语言转换中往往不能尽善,以致产生诸如句子结构残缺、逻辑矛盾、词语不匹配、缺乏连贯性、繁琐冗长等问题[12]。

例3摘自遗址展厅中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简介”第一段,译文质量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完全是根据原文逐字胡译、乱译,存在用词不当、语法错误、条理不清、逻辑矛盾、啰嗦等问题。如果不对照原文看,恐怕也没有几个精通英文的中国人能看懂译文,这样的译文外宣效果可想而知。

例3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简介

(1)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1973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2)自1974年起,考古工作者对这处遗址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考古发掘。(3)铜绿山古铜矿采掘始于商代晚期,经西周、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代(约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间长达千余年。(4)其年代之久远,采掘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保持之完好,科学研究之完整是迄今为止所罕见的。(5)在采矿方面,最大开采深度达60余米,采用了竖井、平巷、盲井、斜井联合开拓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提升、照明和井巷支护等一系列复杂技术。(6)在冶炼方面,创先使用鼓风竖炉炼铜,并掌握了配渣及高温技术,冶炼的粗铜纯度达94%,渣含铜仅为0.7%,成为人类一处非常有价值的历史遗存。

原译:SITE OF TONGLUSHAN ANCIENT COPPER MINE INTRODUCTION

Ancient coppper mine site Tonglushan Daye Nonferrous Metals Company in 1973 Tonglushan min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und.Since 1974, archaeological workers in this office site for as long as ten year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Copper mining began in the ancient Tonglushan the late Shang Dynasty, by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Warring States continue to the Han Dynasty (12thcentury B.C.to 1stcentury A.D.), as long as over a thousand years.It’s the old, mining and melting duration, scale, preservation of the integrity, the integr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so far rare.In mining, the largest mining depth of 60 meters, with Shaft, Lane, Blind Shaft, Shaft and jointly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successful resolution of the underground ventilation, drainage, upgraded lighting, and roadway and a series of complex technical support.In the smelting side, creating the first use of blast furnace smelting shaft, and mastered with slag and high temperature technology, smelting of blister copper purity 94%, only 0.7% copper slag, a human a very valuable historic relic.

改译:INTRODUCTION TO TONGLUSHAN ANCIENT COPPER MINE RELIC

(1) Tonglushan ancient coppper mine relic was found in the production of Tonglushan mine, Daye Nonferrous Metals Company in 1973.(2) Since 1974, 10-odd year excavation by archaeologists finds that Tonglushan Ancient Copper Mine Relic is a site for copper mining and smelting from late Shang Dynasty to Han Dynasty (12thcentury B.C.to 1stcentury A.D.) .(3) Tonglushan Ancient Copper Mine Relic is rare for its long history and duration of production, large scale, good state of preser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research.(4) With shaft, horizontal tunnel, blind shaft and inclined shaft jointly applied and a series of complex problem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ventilation, drainage, mineral lifting, lighting, shaft and tunnel supporting tackled, the depth of mining reaches 60 meter underground.(5) The achievements of copper smelting include the first use of blast shaft furnace and mastery of slag and high temperature technology.As a result, the purity of the blister copper reaches 94% and the average copper content in the slag is only 0.7%.

改译文笔者依据英、汉语不同的词语、句法、篇章特点,在理解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的基础上,从词语选择,句子的时态、语态、主谓一致,词序,信息增减等方面着手,采用增译、省译、词性转换、语态转换、句序调整、合译等技巧,按照英语的行文习惯,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对原文正文6个句子的翻译,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句:句子逻辑关系明晰化处理,采用语态转换技巧,用被动语态揭示“遗址是被发现的”。

第二、三句:根据英、汉语句子结构差异,汉语常用多分句铺排句式,分析汉语多个分句逻辑内涵,找出各分句间的逻辑语义上的主次关系,再用英语相应的词汇、语法手段在译文中按逻辑主次分门别类进行“空间搭架”式的有机组合[13]238。第三句的内容是第二句行为的结果“考古发掘发现”,因此应将两句合译成一句。第三句采用了省译法,在例2中已讨论。

第四句:体现了汉语的句式特点,运用结构匀称、节奏鲜明的5个排比句突出遗址的历史价值,句子信息重心在前,头重脚轻。根据英文的习惯,为了避免头重脚轻,应调整句序。此句的主干“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罕见的”,前面的5个排比句的内容是得出这一论断的理由,通过增加连接词 “for”,明示句子的逻辑关系。

第五、六句:属汉语典型的无主句,按照汉语句序直译就会造成逻辑矛盾。应在分析句子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增加连接词“with”、“As a result”以明示句子的逻辑关系。第六句中最后一个小句“成为人类一处非常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此句属中国式的自吹自擂,第四句中也已有评价“是迄今为止所罕见”,因此可采用省译删减这些无实质内容的信息。如果要译,可采用分译技巧,单独成句。为了与上文衔接,需增补一些内容,如“鉴于以上原因”,“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成为人类……”。

例3的遗址简介包含采矿、冶炼技术介绍,第五句中的专业术语翻译也是难点之一。原译中“平巷”、“斜井”、“提升”分别译为“lane”、“shaft”、“upgraded”都不准确。笔者根据几个专业术语的内涵采用明晰化处理,将其分别译为“horizontal tunnel”、“inclined shaft”和“mineral lifting”。专业术语翻译,译者需查阅相关专业书籍、专业汉英词典或通过网络,尽量找到已有的术语英文表达,并将查到的英文表达输入网络再次查找,看该表达是符合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的用语习惯,从而找到更接近英语表达习惯的术语。如果找不到英文表达,也可通过理解术语的内涵,采用意译的方法,揭示术语的实质含义。毕竟文化外宣资料不是专业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达到对外宣介中国文化就达到了翻译的预期目的。

此外,翻译时应结合原文上下文语境,找出原文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含义,选用相应的译文形式予以表达。译文选词时也要注意英、汉语之间词、句的逻辑搭配关系。如例3第五句中“解决了井下通风……等一系列复杂技术”,翻译时应根据词语搭配关系,译为“a series of complex problems including ventilation……tackled”。原译中有些用词不准确,如,可用“archaeologists”替换“archaeological workers”;用 “comprehensive”替换“integrity”等。

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问题很多,由于篇幅有限,仅举三例。

二、提高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质量的建议

提高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质量,需要外宣部门、矿冶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矿冶企业等和译者的共同努力。前者主要从对提高矿冶文化外宣翻译质量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和可采取的措施方面努力;译者是翻译主体,对于提高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质量至关重要。因此,笔者仅从译者的角度,对提高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显黄石矿冶文明的价值

矿冶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其提出始于湖北省黄石市。矿冶文化被黄石市定位为文化之根、城市之魂[14]。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应突出其“唯一”、“独特”、“先进”三大历史价值与文化特色,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应围绕突显黄石矿冶文明的价值和特色,译文要传递出这种信息。

(二)遵循“信息适中”原则

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必须遵循“信息适中”原则。正如奈达所说:如果译者不向预期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接收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或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15]。外宣翻译应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7]24。外宣性文本以宣传信息为主,为达到最佳宣传效果,译者需要考虑译文读者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决定原文信息的取舍。避免因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译文读者理解困难,翻译时就应适当增添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如本文例1中对“开元通宝”的补充解释——“唐朝货币,铜、金、银、铅等制作的硬币”;中国朝代起止年份的增添,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主要信息。信息增添以帮助译文读者顺畅理解译文为度,大量信息增补既违背了翻译的“忠实”原则,也会因为大量的加注,影响译文读者顺畅阅读。同时,为突出实质内容,有效传递信息,感染受众,对于无实质内容的浮夸、渲染性的内容,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繁杂的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信息,可适当删减。

(三)结合使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7]24,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在译文中尽量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宜采用归化策略。然而,为了能使黄石矿冶文化走向世界,对于带有浓厚中国或黄石特色的文化信息,宜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在语言形式上使用归化策略,如例3中第二、三句的合译和利用词汇、语法等衔接手段明示句子逻辑关系,实现译文的连贯性。对特色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有助于将中国特色文化“移植”到译语文化中去。如,“铜绿山古铜矿基本情况”介绍“古代工匠总结出矿物共生找矿法和指示植物找矿法,《管子》、《山海经》记载的矿物共生理论包含了铜绿山古铜矿所创造的技术、经验与成就”。《管子》 一书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信息,异化处理直接音译成 “GUAN ZI”。考虑到译文读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利用加注对《管子》一书做简单解释“GUAN ZI”——Compilation of Thoughts and Deeds of great thinkers, philosophers, politicians in the Period before Qin Dynasty (before 221 B.C.)。对于中国朝代、历史人物、经典著作也通常采用异化处理。因此,在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中,应以有利于提高外宣效应为出发点,结合使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四)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

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中应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音译、音译加注等翻译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词类转换、语态转换、词序调整、分译、合译、节译、编译等,在译文表达上顺从译文读者的语言和思维习惯,突出读者效应。大多数翻译技巧在前面3个实例中已综合运用,因此,下面仅对涉及段落、篇章层次的节译(或称选译)、编译技巧进行分析。

从应用性文体的翻译来看,全译不是主要的翻译方式,就社会要求或从读者的认知需要来看,并不都需全译[13]36。节译是黄石矿冶文化外宣翻译可使用的一种技巧。节译,即有选择地翻译全文的一部分,可根据译文读者的背景知识和认知能力,选译全文的主要信息,也可选译读者感兴趣的信息而删去枝节。

编译是在不改变原文信息的前提下,译者所作的文字处理。包括为使译稿顺畅而增加一些连接词,为突出重点而作语序或段落的调整,等等[13]42。编译技巧在例1翻译中已采用。另举一个典型的译例说明编译的必要性。在“铜绿山古铜矿基本情况”中,对古代找矿、采矿和冶炼技术的介绍包含在一个段落中,共1 093个字,信息密密麻麻地堆砌在一起,如果按照原文译成一个段落,由于段落过长,容易让译文读者产生阅读疲劳,不堪卒读,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可运用编译技巧对译文处理如下:根据原文信息内容将译文分成五个段落,第一、五段是开篇和总结段,第二、三、四段分别介绍找矿、采矿和冶炼技术。并将二、三、四段段首的“找矿技术”、“采矿技术”、“冶炼技术”单独成句,用黑体加粗,突出信息。还可通过保留实质信息,删减空乏的评论信息,以此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郭远东.在第三届中国(黄石)矿冶文化论坛上的讲话[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6):3.

[2]邵春美.矿冶类文本的多元化特点及翻译原则[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1):63-67.

[3]方晓梅,邵春美.公知性矿冶外宣文本英译质量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4).

[4]郑馨念,邵春美.语域理论视角下矿冶文化的翻译策略探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2):82-86.

[5]石璋铭,项锐.矿冶文化内涵的探寻[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1):79.

[6]徐明强.外宣翻译的苦恼[J].中国翻译,2014,35(3):11.

[7]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25(6):24.

[8]张美芳,陈曦.巧传信息 适应读者——以故宫博物院网站材料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3,34(4):100.

[9]曹明伦.谈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和信息补偿——兼答“自学之友”栏目读者的相关问题[J].中国翻译,2012,33(4):119-121.

[10]Steiner George.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17.

[11]袁晓宁.外宣英译中的改写现象探究——以“南京湖泊宣言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2,33(3):125.

[12]方梦之.翻译伦理与翻译实践——谈我国部分英文版专业期刊的编辑和翻译质量[J].中国翻译,2012,33(2):92.

[13]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36,238,42.

[14]谭元敏,李社教.黄石矿冶文化研究述评[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4):10.

[15]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责任编辑龚勤)

On Problems in C-E Translation of Huangshi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A Case Study of Tonglushan Ancient Copper Mine Relics

GUO Shu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is the quintessence of Huangshi culture.Inheritance and transmission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can facilitat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Huangshi.However, the poor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of Huangshi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hinders the transmission of it to the world.Taking Tonglushan Ancient Copper Mine Relic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of Huangshi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an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of Huangshi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are presented.

[Key words]Huangshi;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problem;suggestion

[收稿日期]2015-12-05

*[基金项目]湖北理工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资助计划项目“跨文化视阈下的矿冶文化传译”,项目编号:13xtr05。

[作者简介]郭淑英,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127,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3-0010-06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3.003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黄石建议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从外宣翻译视角谈中药说明书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