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家史札记》中的家庭伦理解读

2016-03-16 06:48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卡罗尔

黄 宁

(广东海洋大学 寸金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0)



《斯通家史札记》中的家庭伦理解读

黄宁

(广东海洋大学 寸金学院,广东 湛江524000)

[摘要]《斯通家史札记》是加拿大当代著名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代表作,蕴含丰富的家庭伦理内涵,作品自问世以来,国内外评论家对其进行了多种解读,但至今还没有学者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这部作品。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作品中的家庭伦理关系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刻画的互爱互敬的夫妻伦理、双向义务的的亲子伦理、团结友爱的手足伦理以及融洽和谐的主仆伦理等四种伦理关系。

[关键词]卡罗尔·希尔兹;《斯通家史札记》;家庭伦理关系

《斯通家史札记》(The Stone Diaries)是加拿大当代著名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兹(1935-2003)蜚声国际文坛的代表作,先后荣获英国、美国、加拿大多项文学大奖。作为加拿大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希尔兹是当之无愧的事业成功者,与此同时,她也是父母眼里的乖巧女儿,丈夫爱慕的称职妻子,五个孩子眼里的慈爱母亲。美满和谐的家庭生活使希尔兹培养成平实温和的写作风格,将作品投射在和她一样的普通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上。希尔兹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过:“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家庭生活……它们能够让我们舒适地生活……是它们,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帮助我们找到时间和空间的定位。可能是由于家庭生活的本质是无所不在的,是一切的根本……家庭生活就像是呼吸,它不断地继续。”[1](P35)《斯通家史札记》同样聚焦了多个家庭的平凡生活,其中包括凯勒和默西、马格纳斯和克莱恩廷、凯勒和第二任妻子玛丽亚以及巴克和黛西等夫妇各自的家庭。这些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在希尔兹笔下迸射出独特魅力,散发着亲切温暖的气息。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探讨这部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关系,分析其中表现出来的夫妻伦理、亲子伦理、手足伦理和主仆伦理等四种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以展示希尔兹作品所刻画的深刻人性和建立在感情、血缘基础上的脉脉亲情。

一、互敬互爱的夫妻伦理关系

夫妻伦理是家庭内部伦理关系产生的基础,讲求双方平等、互敬互爱,只有夫妻婚姻稳定,其他的家庭伦理关系才得以和谐。黑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2]因此,婚姻的实质是一种伦理关系,夫妻双方应该明确各自的伦理身份,在各种伦理环境中做出符合身份的伦理选择,恪守伦理责任才能获得家庭幸福。这部小说通过刻画几对关系融洽的夫妻形象,表现了希尔兹一贯推崇的婚姻首要原则:夫妻之间地位对等、互相关爱、互相认同。

在这部小说中,巴克和黛西是世人眼中的模范夫妻。尽管两人相差二十三岁,却已经有了维系二十多年的牢固感情基础。黛西两个月大时就开始在巴克家居住,一直生活到11岁,虽然年纪尚轻,但聪明伶俐的她已经令寂寞孤单的巴克暗自产生了爱慕之情。后来黛西离开巴克,跟随父亲到美国的布卢明顿生活。在阔别的二十二年里,巴克一直坚持定期给黛西写信,等候她的回音,这已成了他生活中固定的节奏,支撑他信念的精神支柱。和黛西低调结婚后,几十年来孑然一身的巴克拥有了丈夫的伦理身份,他也尽量努力地从各方面去履行丈夫的各种伦理责任:得知黛西喜欢料理花园,他特意购买了一个带花园的大宅子,让她出色的园艺技能有一席用武之地;每天下班回来即使疲惫不堪,他还惦念着到花园锄草,帮妻子分担家务;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没有忘记为妻子和孩子们安排好财产,好让他们在自己去世后仍然能够过着宽裕闲适的生活。黛西同样也深切热烈,真心诚意地践行着好妻子的角色,对《有效的家庭管理》等家庭生活指南杂志每期必读,想方设法地取悦丈夫,满足他的性爱需求。她贤良勤劳,把家里收拾得有条不紊;她又是那样的体贴入微,把丈夫因即将退休而产生的失落情绪尽收眼底,默默地给予他强大的精神支持。巴克因病去世后,黛西终日沉浸在对他的怀念中,“精神不振,心情沉重,仿佛是隔着一层不透气的膜拼命呼吸一般”。[3](P242)

黛西的亲生父母凯勒和默西同样是一对令人称羡的夫妻。虽然凯勒胆怯,像孩子般矮小,默西则肥胖得“大部分五官已被吞没”,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心激神荡的、芬芳而强烈的情爱”。[3](P32)凯勒在采石场干着重活,吸进大量的矿物灰尘,可他整天思念着他的默西,感激她为他打开了感知世界真实的大门。他们在家里情意绵绵地互诉衷肠,在邻居克莱恩廷眼里,他们卿卿我我的姿态就像一幅色彩柔和的水彩画般感人,“这个新婚之家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这儿的气息比其他家庭更温馨,声音也更柔和”。[3](P17)

传统的家庭观念非常强调家庭内部的秩序、男女主人的责任与义务,遵循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伦理秩序。因此,大部分丈夫的基本责任是负责养家糊口,妻子料理家务和教育子女。在这部小说描述的几个家庭里,无论是巴克和黛西一家,凯勒和默西一家,还是凯勒和玛丽亚一家,又或者是马格纳斯和克莱恩廷一家,都严格依据上述伦理秩序:男主人是政府公职人员或者劳动工人,用薪水养活一家老小;女主人做全职家庭主妇,主要负责家庭内部的家务管理,在家庭的小天地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行使无上权力。默西不但做得一手出色的美食,“做起饭来自豪得意”,也颇有管理家务的才能,喜欢布置餐桌,搅浓调料,平整衣袖,浆洗、熨烫、折叠干净的衣物。她最大的快乐就是每天烹制好可口的饭菜,让丈夫收工回家感到意外惊喜。黛西继承了母亲精湛的烹调手艺,对园艺管理也有着惊人的天赋,把自家花园打理得芬芳馥郁,青葱茂盛,还兼任管家,孩子保姆,清洁工等多重角色。她还讲究整洁,要求孩子们每天在父亲回家前换上干净衣服,一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活像小木偶,自己也特意为吃晚餐“修整”一番,容光焕发出现在餐桌前。好友弗雷迪曾经称赞她“是个地地道道的母亲,没出去累死累活地工作,去挣那几个神圣的加元”。[3](P247)

二、双向义务的亲子伦理关系

虽然西方社会通行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对子女行使单向义务的伦理模式,但“亲子”和“孝亲”的双向结构能更有效地调节家庭成员关系,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保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希尔兹在《斯通家史札记》中传达了自己对这种伦理关系的赞赏,流露出对传统亲子伦理美德的人文关怀。

巴克和黛西家是个甜蜜的小家庭,由充满爱心的父母和三个健康活泼的孩子组成。巴克担任加拿大农业研究所所长,温和仁慈,对孩子也很有耐心。黛西待在家里照顾孩子,按照食谱精心烹制各种孩子们喜欢的美食,教导孩子们礼仪规矩,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作业。她耐心地回答艾丽丝提出的男女性爱和生育问题;她关心患胃病的沃伦,嘱咐他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她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亲吻琼,称呼她“我的宝贝小喜鹊”。到了周末,全家人一起外出散步,父母亲在轻松愉快的聊天中有意无意地教会孩子们辨别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借此传授他们简单的植物学知识。孩子们以此为傲,因为在他们认识的人中,还没有哪家集体外出散步的。

“父慈”当有“子孝”,这是家庭伦理的自然逻辑。巴克家的三个孩子非常懂事孝顺,小小年纪就学着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母亲减轻劳动负担,叠被子,清扫楼梯,打扫房间等都不在话下。大女儿艾丽丝自小最疼爱母亲。黛西在巴克去世后接替了他的园艺写作专栏,但九年后,一个男编辑抢走了她的工作,黛西被免了职。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绝望、沮丧和颓废中。远在几千英里之外的艾丽丝闻讯立即撇下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远渡重洋回娘家看望母亲。她想方设法使孤弱无助的母亲开心,帮她摆脱悲观失望的状况,还建议她写一本园艺方面的书以摆脱空虚。小女儿琼也回到母亲身边,握着她无助的手,听她倾诉自己被抢走工作时的心痛,陪她一起感受她那幕痛苦的遭遇。黛西年老时因病住院,艾丽丝每天都要从英国打来越洋电话,用柔和沉着的语调安慰母亲,告诉她身体很快就会康复。教学工作一结束,她便马上飞到美国照顾虚弱的母亲。沃伦和琼也感到十分内疚,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家庭和事业要忙碌,不能在母亲生病时陪伴照顾她。

三、团结友爱的手足伦理关系

黑格尔指出:“兄弟与姐妹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彼此毫无混淆的关系。他们同出于一个血缘,而这同一血缘在他们双方却达到了安静和平衡。”[2]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内部平辈之间最亲密的血缘关系,没有长次伦常之分,而是应该团结互助,逊让不争,昭显手足之爱。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巴克家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兄弟怡怡”的深挚情谊,强调了手足亲睦的自然性和必要性。

巴克的三个孩子似乎总是你争我吵,但事实上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能和睦相处。他们经常在一起玩复杂的游戏,去布法罗湖游泳,去展览会玩阜式转轮,去看望病人,打过刺果仗,还扮演国王和王后。他们也会调皮捣蛋,给家庭钢琴老师取绰号。他们在一起时总是很自然地亲亲热热地怀恋往事,轮流讲述各自或共同的经历,“互相交流,反复述说,如果有什么新的东西从记忆中挖掘出来,大家都欢欣雀跃,乐不可支”。[3](P172)沃伦认为他们三个人的关系就像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小娃娃一般组合到了一起,密不可分。长大成人后,尽管大家散居各地,相隔遥远,但依然心灵相通。母亲被强行免职时,艾丽丝还给妹妹琼寄去路费,让她回家看看母亲,因为她是能让母亲重新振作起来的最佳人选。

四、和谐融洽的主仆关系

希尔兹在这部小说中还描述了主仆关系。《圣经》对合理的主仆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导,《彼得全书》里提到:“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要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怪癖的也要顺服。”[4]《歌罗西书》也指出:“你们做主人的,要公公平平地待仆人,因为知道你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4]因此,在主仆关系中,主人要尊重关爱仆人,尽到管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仆人应忠诚顺服主人,尽到自己应尽的本分。

在这部小说中,主仆关系主要围绕凯勒一家展开。科拉梅多年来一直为凯勒和黛西父女俩管理家务。凯勒初到美国时人生地不熟,还不习惯与有色人种打交道,他就谦虚地向科拉梅请教,包括询问其他一些事情。他把科拉梅看成值得信赖的老朋友,诚恳地道明自己家里的难处,请求她帮忙照顾黛西。父女俩从来没有歧视过科拉梅,而是从精神上尊重她,把她当成家庭成员。凯勒付给科拉梅可观的工钱,招待她忙活完后喝咖啡吃炸面圈;黛西从学校回来也会和科拉梅一起吃东西,聊天拉家常。另一方面,科拉梅对主人一家也是十分敬重,尽职尽责。她每天一早就过来凯勒家帮忙,做早饭,帮黛西穿衣服,把她打扮得干干净净上学去,再忙家务,洗衣打蜡掸灰叠被子,什么都做得妥妥当当。她从心底里喜欢疼爱着黛西,像母亲一样为她熨烫衣服,给她梳头,对于黛西做的事情,她从不责怪,也不太往心里去,因为她认为“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比失去母亲更可怜了”。[3](P258)她同情黛西,把黛西视若亲生女儿,心疼地认为小姑娘失去了母亲,未来“如最黑的夜晚般漆黑”,担心她如何才能在以后的日子中过得快乐。

五、希尔兹家庭伦理取向的根源

希尔兹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传统家庭伦理取向有其深刻的生活根源,主要是单纯平顺的现实经历奠定了她对家庭伦理取向的生活基础。1935年,希尔兹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一个温馨的小康之家,父母分别为商人和老师。奥克帕克是人才辈出之地,孕育了詹姆斯·托·法雷尔,埃德加·赖斯·巴勒斯和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等众多美国文学巨匠,希尔兹在奥克帕克的浓厚文学氛围中耳濡目染了将近二十年,直到1953年去印第安纳州上汉诺佛大学。后来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留学时,她邂逅了生命中的真命天子,不久后成为婚姻伴侣的唐纳德。这个来自加拿大的小伙子主攻机械专业,有着理工科男生的严谨刻苦,又洋溢着幽默热情的活力。两人很快便互相吸引,悄悄互定终身,希尔兹也跟随丈夫飞越大海重洋定居加拿大。婚后他们养育了五个可爱的孩子,包括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和大多数普通妇女一样,希尔兹在家庭和事业面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心甘情愿地成为一个贤惠的妻子, 一位称职的母亲。倒是丈夫惋惜她的文学天赋,极力劝说她去报名参加写作辅导班,继续未完成的作家心愿。希尔兹在接受访谈时曾经说过:“稳定有爱的家庭是我事业得以成功的支撑,它给予我憧憬和期待。”[5](P8)她也在公开场合多次坦言,在成长过程中收获了父母的很多支持,衷心感谢他们对自己的无私奉献。此外,希尔兹还是一名孝顺的媳妇,和公公婆婆的关系非常融洽,她认为“公公是一位可爱的老人……婆婆告诉我关于老一辈犹太小商贩的很多故事,这些后来成为我创作《斯通家史札记》的重要素材”。[5](P9)温馨美满的家庭生活赋予了希尔兹从容温和的性格,也帮助她从小就奠定倾向于传统家庭伦理的思想,因此,希尔兹“笔下的人物没有大喜大悲的戏剧性命运”,[1](P34)她的写作基调更多的是爱情、婚姻、孩子和父母,相比其他作家的作品显得更阳光乐观,充满动人的家庭感染力。

总之,希尔兹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夫妻、亲子、手足和主仆四种伦理关系进行描述,深刻地展示了家庭伦理秩序的不同层面,表达了自己对传统家庭伦理美德的赞扬和向往。巴克和黛西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告诉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情理并重,及时指出对方的缺点和错误,互相鞭策;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共同履行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子女对父母应该孝敬报恩,体贴父母心境,关心和敬重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应当同胞情深,遭遇困难时通力合作,相扶相助。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传统家庭伦理中存在着与现代家庭伦理紧密关联的“共时性”,随着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化社会, 传统的家庭伦理美德正面临社会观念变化的挑战而陷于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大力发掘蕴涵于传统家庭伦理中的道德资源,遵循特定的伦理秩序,把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与传统家庭伦理相结合,才能建立夫妻恩爱、长惠幼顺、兄友弟恭的和谐现代家庭,使家庭真正成为情感停泊的港湾和美好人性的养育场所。

[参考文献]

[1]陈榕.平凡者的奇迹——简评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2003,(6).

[2]黑格尔.贺麟,王玖兴.精神现象学(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卡罗尔·希尔兹.刘新民.斯通家史札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圣经(和合本)[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

[5]Werlock,Abby H.P.Carol Shields’s The Stone Diaries[M].New York: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Inc,2001.

责任编辑:魏乐娇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8—0073—04

[收稿日期]2015-10-2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5WQNCX207;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项目编号:GDJG20142568。

[作者简介]黄宁(1982-),女,广东湛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8.018

The Relationship Based on Family Ethics in “The Stone Diaries”

HUANG Ni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00,China)

Abstract:Carol Shields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Canadian writer. Her masterpiece is “The stone Diaries”. There is profound family ethics in this novel. There have been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but there is still no scholar discussing this from an ethical perspec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criticism,family ethics,such as wife and husband (mutual love),parent and child (bi-directional love),brother and sister (fraternal),and master and servant (harmonious) are explored.

Key words:Carol Shields;“The stone Diaries” family ethical relationships

猜你喜欢
卡罗尔
特朗普被美国女作家指控性侵
寂寞英雄
Jenny’s Surprise 珍妮的惊喜
路易斯·卡罗尔:《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天价
猫咪卡罗尔
遗失的美好
寂寞英雄
寂寞英雄
狮王卡罗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