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人的“诗中有笔,笔中有诗”

2016-03-16 08:04牛廷顺
关键词:唐代书家书法

牛廷顺



论唐人的“诗中有笔,笔中有诗”

牛廷顺

摘要:“诗中有笔,笔中有诗”之说,始于宋代的《宣和书谱》,它本是对唐代诗人元稹诗歌与书法关系的评价,指元稹兼善诗、书两艺,且能互融诗、书之长。其实这不仅是对元稹一人的评价,更是对整个唐代的诗人、书家群体的评价。

关键词:唐代;诗歌;书法;诗人;书家

书法与诗歌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两种艺术门类,经过不断发展,同时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与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邈,而书法和诗歌却同时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遍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1]123书法与诗歌虽是不同的艺术,却有很多的相通、相融之处,发展至唐代,书法借鉴诗歌的意境,诗歌融会书法的神韵,都各自完成了蜕变,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唐代诗人善书,书家亦多为诗人,他们往往把充满才情气质的诗歌挥毫泼墨于笔端,淋漓尽致地展现蓬勃昂扬的时代气象、丰富壮阔的人生理想。诗人善书,书家善诗,成为唐代的盛况。

一、诗中有笔——唐代诗人善书

《宣和书谱》有言:“书法至唐,自欧、虞、柳、薛振起衰陋,故一时词人墨客,落笔便有佳处。”[2]74当时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审言、李白、杜甫、王维、贺知章、白居易等,既是名扬于世的大诗人,也是各具风格的书法高手。诗歌一般借助意象意境来表达情感思想,而书法以特殊的线条来表现情感气质,虽然各具不同的形式与风格,但在表现情感与抒写性情方面却有很多相通之处。苏轼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曾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3]614诗人不能详尽的情感,可以借助书法更好地表达出来。诚如唐代书论大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所云:“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4]154诗歌通过书法的书写,珠联璧合,进一步扩大了它的表现力;书法配上意境深远的诗歌,则更具艺术气息,增加了它的审美层次和审美意味。唐代的众多诗人书家都领略到了诗、书互进的妙处,并多有实践。

李白以“诗仙”之名冠绝盛唐,名留千古,其书法也不减古人高处。北宋《宣和书谱》评李白书法云:“太白尝作行书,有‘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尤飘逸,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今御府所藏五:行书《太华峰》《乘兴帖》,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2]72唐人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云:“予尝过当涂,访翰林旧宅。又于浮屠寺化城之僧,得翰林自写《访贺监不遇》……又于历阳郡得翰林《与刘尊师书》一纸,思高笔逸。”[5]1472-1473由此可见,“飘逸”不仅是李白的主要诗风,也是其书法的显著特点。李白在唐文宗时期被称作“三绝”之一的“诗绝”,他的诗歌既有率性而为的天赋,也不乏对其他艺术的领会贯通,而取法于行草便是李白诗歌的过人之处。如其“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发兴无端,潇洒俊逸,行云流水,与他的行草书法如出一辙。李白真迹《上阳台诗帖》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帖云“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虽有部分字体模糊,但是风格特点尚清。此帖不拘于点画,整体布局错落有致、苍劲雄浑,给人一种气势豪逸、雄健遒劲的感觉,这与他诗歌豪放俊逸、清新自然的特点极其相似,这并不是偶然的,诗、书在唐代的相互影响在李白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与李白并肩于唐代的杜甫也是诗名盖过了书名,以“诗圣”之名流芳后世。然而杜甫的书法也是不容小觑的,他曾说自己“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6]1438,明代陶宗仪也说其“于楷隶行草,无不工者”[7]150。在书法观上,杜甫崇尚瘦硬通神、古雅雄壮,注重书写中的节奏、笔势等因素,这与他沉郁顿挫的诗风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书法还是诗歌,杜甫都注重“炼神”,在诗歌上这种“神”表现为苍劲悲壮的意境和起伏迂回的情感,在书法上则表现为瘦硬遒劲的字形和一波三折的笔画。像杜甫的《登高》《秋兴八首》等诗,写得瘦劲难名、苍凉波折,像极了他的书法。杜甫晚年漂泊无定,再加上晚景凄凉,子嗣不继,所以杜甫的书法真迹传世极少。因此,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知杜甫书法的魅力。

王维是最能代表盛唐的一个人,他精通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技艺,又通晓禅理,为后世文人倍加推崇。可是,王维的书名也被他的诗名、画名湮没了,诚如清人赵殿成所说:“右丞书画之妙,新旧两史,俱兼称之……乃世徒美其画,而不及其书,湮没无传,惜哉。”[8]501王维善五言诗,他的五言山水诗意境深远、亦诗亦画,有一种宁静空明的境界,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等,写得空灵宁静,颇具禅味。由于历时悠远,其书法真迹早已失传,从朱长文《续书断》中,仅可知晓他“工草隶”。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古人零星的评价中,窥知王维书法艺术的一二。如《旧唐书》称其“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9]5052,唐代窦臮在《述书赋》中说其“诗入《国风》,笔超神迹”[4]257……此皆为王维书法之精妙的佐证。

此外,贺知章、白居易等人也诗书并善。尤其是贺知章,他擅长草书和隶书,能够“纵笔如飞,酌而不竭”[10]454,窦臮说其“落笔精绝,芳嗣寡仇”[4]256,刘禹锡说其“壁上笔踪龙虎腾”[11]729,可见他也是盛唐不可多得的书法名家。贺知章有一卷草书《孝经》存世,写得遒劲跌宕、意蕴高远,与其诗风相类相通。此卷《孝经》唐时流传至日本,被奉若国宝。

二、笔中有诗——唐代书家善诗

唐朝是多种艺术相互交融、共同繁荣的时代,文人们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他们对多种艺术都有涉及,并非是死板地穷追一艺。诗人们喜欢挥毫泼墨,落笔便有佳处;书法家们也雅好诗歌,并多有佳作传世。唐代以书法名盛于世的书家,诗歌也大多写得很好。如李邕、张旭、虞世南、颜真卿、褚遂良等书法大家,对诗歌也颇有造诣,只是书名盖过了诗名,才多以书法家的身份流芳于后世。

李邕是盛唐行书的杰出代表,以《李思训碑》《岳麓寺碑》名噪于世,《书史会要》称其“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变王羲之行法顿挫起伏,既得其妙,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7]138,刘熙载赞其“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骄之意拟之”[12]418。其诗也很有功力,其父李善,曾注《文选》,他幼承家学,诗文皆工。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诗歌传世并不多,仅有《铜雀妓》《咏云》《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四首收录于《全唐诗》。他的诗歌,有一种豪健之气贯穿其中,颇有其书法的神韵。如“丈夫有徐志,儿女焉足私”(《铜雀妓》),写得豪健雄壮、意境阔大,毫不逊色于其书法。

张旭善楷隶,尤工草书,是唐代草书的翘楚,被后世尊为“草圣”。他喜欢酒醉后创作,《新唐书》记载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13]5764。其诗歌传世虽少,却也颇具盛唐风韵。他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齐名,被时人称为“吴中四士”,可见其诗文也相当有才华。张旭擅长七言绝句,但大多都已亡佚,仅有六首绝句收录在《全唐诗》里,多描写自然风物,皆写得幽深曲折,奇伟飘逸。如《桃花溪》《山中留客》等诗,写得情景相融,清新飘逸。

颜真卿自幼酷爱书法,曾师从张旭,对前辈名家皆有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雄浑厚重、端庄大气的书风,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等作品存世,其楷书被后人称为“颜体”。同时,颜真卿也是一位诗人,其诗歌刚正雄浑,与其书法特征相一致。他的诗作有九首收录在《全唐诗》里,数量虽不多,内容却相当丰富。尤其是他的《裴将军诗》,更是诗书合璧的佳作:“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材。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嵬。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14]1582此诗天马行空,气势浩大,再加上颜真卿的挥毫泼墨,诗境与书意相融,阳刚之美与豪健之气洋溢其中。

此外,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也皆有诗名。尤其是虞世南,他不仅“下笔如神,不落疏慢”[4]255,诗歌也毫不逊色。《全唐诗》录虞世南诗三十二首,有应诏诗,有咏物诗,有拟古乐府等,数量虽不算太多,但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明人许学夷称虞诗为“唐音之始”[15]138,可见虞世南诗歌的不俗成就,以及他在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结语

陈振濂在《书法美学》中说:“在诗的国度里,诗的审美决定了其他艺术的审美。书法中意境的审美内容明显地靠向诗。”[16]206诗歌与书法,无论是在具体形式上,还是在精神观念上,都有明显的渗透与交融,这在唐代文人身上体现得更为显著。唐代是一个艺术大繁荣的时代,唐代文人受到多种艺术的熏陶,他们往往兼善多种艺术,尤其是诗、书二艺,更是普遍地被融会贯通。唐代诗人喜爱书法,并把诗歌不能完全表达的情感诉诸书法,以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情气质;书法家们也雅好诗歌,并借助书法的神韵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这就使他们自身的诗歌与书法有了相似相通的特点,达到了“诗中有笔,笔中有诗”的境界,这是其他朝代不多见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佚名.宣和书谱[M].顾逸,点校.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3]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6]杜甫.杜诗详注[M].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7]陶宗仪.书史会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8]王维.王右丞集笺注[M].赵殿成,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72.

[9]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11]刘禹锡.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M].蒋维崧,等,笺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12]刘熙载.艺概笺注[M].王气中,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1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全唐诗:第五册[M]. 彭定求,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

[15]许学夷.诗源辨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6]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范富安)

作者简介:牛廷顺,河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开封475001)。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2.019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2-0088-03

猜你喜欢
唐代书家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杂说书家之性灵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书法欣赏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