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壮族伦理道德在富宁土戏传承和保护中的具体表现

2016-03-16 12:41陈翠琼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富宁县戏班伦理道德

陈翠琼

(富宁县文化馆,云南 富宁 663499)

漫议壮族伦理道德在富宁土戏传承和保护中的具体表现

陈翠琼

(富宁县文化馆,云南 富宁 663499)

壮族人民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在尚勤劳、重义轻利、敬老、爱幼、集体主义、平等观念、追求自由婚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爱祖国爱家乡等方面,这些传统道德对传承和保护富宁土戏起着积极的作用。大量事实说明,壮族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延续与富宁土戏的传承和保护是互为促进的。

壮族伦理道德规范;富宁土戏;传承和保护

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磨炼了优秀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一系列传统伦理道德,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祖国的南疆边陲。“这里是壮族最早孕育稻作文化的地区之一。长期的稻作农耕,磨炼了这里壮族百姓温和内向、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团结互助、富于创造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1]2正是这片土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拓展项目——云南壮剧的一个重要分支富宁土戏在这里孕育并顽强地成长、传承和发展。

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突出地表现在尚勤劳、重义轻利、敬老、爱幼、集体主义、平等观念、追求自由婚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爱祖国爱家乡[2]291等方面,这些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在富宁土戏的传承和保护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尚勤劳 壮族人民崇尚勤劳,鄙视懒惰。勤劳还是壮族青年择偶的重要标准。

富宁土戏班都是民间艺人自愿组织起来的业余戏班,参加戏班的活动完全靠自觉自愿,排练和演出以及做与戏班相关的劳动都是无偿的,没有报酬,全是义务。而且戏班的演员几乎是家庭里的顶梁柱,还要挣钱养家、料理家务、照看老小,但他们都是勤劳善良的。每当遇到村里要赶陇端街和排练演出土戏时,崇尚勤劳的伦理道德规范就会体现出来:

1.主动参与。富宁县归朝、剥隘、那能、洞波等乡镇都是甘蔗种植区,开春时都有赶陇端街的习俗。入冬至开春的季节,都要进行排练和演出,而此时恰是繁忙的甘蔗榨季。演员们白天顶烈日冒风雨砍收甘蔗,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劳动强度极大,天黑回到家吃完晚饭马上参加排练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又马上到甘蔗地砍收甘蔗,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一直到陇端街结束。

2.自己动手。壮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俗节日陇端街是传承富宁土戏和壮族民歌的园地和平台,每逢此时,村民们格外忙碌,很多准备工作都要自己动手: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制作服装道具、搭建戏台等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的戏班还划出专用土地给戏班成员栽种棉花,自己纺纱织布、绘画绣花制作戏服。

富宁土戏就是壮族人民用自己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陇端街的舞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和保护下来的。

重义轻利 “壮族全社会普遍以忠诚、正直、信义为处世之道,……”[2]293鄙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人。壮人“在社交中以诚为本、以礼为荣,信守诺言。”[3]168富宁土戏班的民间艺人们当遇到重大节日或排练演出壮剧时,会自觉地用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规范自己,自觉遵守、自我约束,会按照戏班的分工各行其是,各负其责,不计报酬不为己,不怕吃亏不为利,以忠诚、正直、信义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来凝聚人心,共同演好壮剧,共同做好全村的事。

敬老 “在壮族社会中,年长者普遍受到尊敬”[1]294。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和以敬老为美好,以不孝为丑恶的伦理道德,对富宁土戏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都老制”遗存使富宁土戏的传承得以不断延续。“都老制”是壮族社会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村民自我管理的制度,是由村里年纪较大、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较高声誉、热心为群众服务并有一定工作能力的1至3名寨老组成,主要职责是:领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维护村中社会秩序、商议和确定村中大事、掌管全村的公共财产、主持集体祭祀、领导公共建设、负责涉外事务、主持各种会议等。[2]233尽管现在已经由村民民主选举村小组长、副组长、村会计组成村民小组这一最基层的行政管理机构来代替都老制,但村民小组在实施以上具体职责时,都会召集寨老们共同议事,然后再根据寨老们的议事结果来组织实施。

寨老们对富宁土戏情有独钟,与富宁土戏和陇端街有难以割舍的情结,他们见证了富宁土戏以及陇端街代代传承的历史足迹,因此,他们的精神世界里需要富宁土戏,需要壮族陇端街。村小组依照他们的意愿,逐项组织实施,于是一年一度的陇端街开街了,富宁土戏在这个平台上常演不衰。

2.演出土戏为老人祝寿。壮族有为长辈祝寿的风俗习惯,把祝寿当作子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孝顺父母的天职和优良品德。祝寿仪式有49岁福寿、61岁寿寿、73岁康寿、85岁宁寿等,尤以61岁寿寿最为隆重。[4]1

祝寿仪式中,除布摩“念寿经”“行香礼”“搭寿桥”“运寿米”和儿孙晚辈亲朋好友“贺寿酒”“唱寿歌”以外,还请来土戏班演出贺寿剧目,如《八仙贺寿》(祝寿仪式常演剧目)《郭子仪上寿》《玉皇寿诞》《王母寿诞》等。[4]1这种为老人举办贺寿的民俗活动在壮族村寨中还一直延续至今,富宁土戏就在“贺寿”这种民俗活动中得到传承和保护。

3.核心成员维护土戏班正常开展活动。每个戏班都会有几个老人成为戏班的核心成员,这些核心成员都会受到演员们的尊重和爱戴。这些成员就是维护戏班正常开展排练和演出的核心力量。他们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保护土戏班的责任:确定土戏班的传承和保护方式;配合和协助班主、戏师傅、摩公做好戏班内各项事务;制作和保管戏班的古剧本、戏服、乐器、道具等财产;耐心细致地做好演员们的思想工作以保障戏班正常排练和演出等等。例如富宁县归朝镇归朝街土戏班就有一个老人小组,由7位老大妈组成,最大的已经将近80岁。她们都能自觉地承担很多工作,特别是当演员中有思想情绪或受家庭干扰而不能参加排练和演出时,她们就会自觉地去做好思想工作,解除演员和家属的思想顾虑而积极参加排练和演出。戏班的很多事务,班主不能处理的,交到她们手里就会迎刃而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核心成员和核心力量,因此,归朝土戏班能连续近20年于每年春节初三至初五在武庙举行庙会演出土戏,完全得益于七个老大妈形成的核心力量。像这样的案例在富宁土戏班中比比皆是。

爱幼 在壮族村寨流传着一系列祈求神灵保佑小孩的风俗和礼仪。壮族人民对小孩的爱护都会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也反映在土戏的传承上。富宁县归朝镇孟村三合班第五代班主班富雄,面对戏班即将失传和消亡的困境,毅然决定从娃娃抓起,利用晚上和课余时间教会学生们表演土戏。通过几年的努力,2008年成立了一个有29个学生组成的“孟村三合班少年队”,年龄最大的13岁,最小的才7岁,当年的陇端街就由少年班演出了传统土戏《买花郎》和壮族歌舞节目。时至今日,原来的少年已长大成人,原来的少年班变成了青年班。为了使戏班的演员后继有人,第六代班主班艳春(班富雄的女儿)也继承父辈的传统,从娃娃抓起,又培养出第二个少年班,在孟村陇端街上,由新的少年班演出了传统壮剧《夺亲记》和《打刀救母》。戏班的传承人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本村小孩的爱。这种爱小孩的方式是民间艺人对“爱幼”的崭新诠释;这种对小孩的爱又为富宁土戏的传承和保护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集体主义 “壮族人民服从群体,依靠集体,崇尚集体,这首先表现在集体劳动、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的行为上。壮族人民把集体劳动和互助协作看做是义务和权力,……”[2]297村民们把村里决定要办的事,比如陇端街、排练和演出土戏等都视为集体活动而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好。当集体活动和家庭的私事发生冲突时,都会以集体活动为主,先做好集体的活动再去做自己的事。在参加集体活动过程中遇到哪家有困难都会主动去帮忙。若有谁只顾自己而不参加集体活动,就会被村民耻笑和看不起。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集体主义伦理道德规范使富宁土戏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保障。

平等观念 “壮族的平等观念特别强烈,这表现在集体进行劳动和收获物的平均分配上。”[2]300在有土戏班的壮族村寨,村民们都一致认为本村赶陇端街和在陇端街上排练演出土戏属于集体劳动,户户自觉参加,人人主动参与。涉及到为活动捐款捐物时,每户都踊跃捐助。捐钱时,不在乎多少,意思在就行;捐物时一块腊肉几斤米几个粽粑都可以;要自建舞台,每户几块木板几根木头,各户踊跃捐献,只要寨老打个招呼,立马就能把舞台搭起来。壮族人民平等观念使村民自觉地参加本村的陇端街活动、主动地支持和参加土戏的排练和演出,可以说,壮族的平等观念确保富宁土戏的传承和保护能够代代延续。

追求自由婚姻 “壮族人民热切追求婚姻自由。”[2]300咋一看,追求自由婚姻与富宁土戏的传承没有任何关联,其实不然。“婚姻自由的观念在壮族是深入人心的。”[2]301这种观念反映在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反映在不同的艺术形态上。例如反映在壮族民歌上,壮族男女青年会用对唱山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慕和思恋,如坡芽歌书就是描写一对壮族青年男女从相知相识相恋到白头偕老的心路历程,在壮剧上也多有反映婚姻自由的剧目,同时,“追求自由婚姻”的伦理道德规范在富宁土戏的传承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1.共同参与。壮族善歌,是歌伴人生的民族。壮族男女青年以歌传情、以歌择偶。每当一年一度的陇端街开街时,就是男女青年用对山歌的形式选择意中人的机会和场合,直至终成眷属;有些青年男女则是通过参加土戏的排练和演出成为恋人最终组成家庭。不少戏班都有夫妇同台演出土戏、共担男女主角的佳话。因此,每当陇端街举办之时,相恋的男女青年就会踊跃的共同参与陇端街的活动,共同参加土戏的排练和演出。这本身就是壮族男女青年共同参与传承和保护富宁土戏的一种表现方式。

2.互相支持。通过以歌择偶和在土戏班共同演出中自由恋爱而组成家庭的壮族青年与陇端街有深厚的情结,与富宁土戏又情有独钟,他们期待着一年一度的陇端街和土戏演出,共同参与活动,不能参与的年轻夫妇则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参加陇端街和土戏排练演出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家庭生活。夫妇双方若有一方参加演出,另一方就会理解和支持对方,主动承担料理家务、照顾老小的责任,让对方安心尽责地参加活动和演出。

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壮族人民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2]301壮族人民希望和各兄弟民族平等相处,亲如一家。据《云南壮剧史》载:富宁土戏和广南沙戏所分布的地域是滇桂黔泛珠三角地带的云南一边,正处于滇池文化和两粤文化的中间位置,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无疑又把中原文化带了进来。从而使这一地带的文化,具有了汉族文化和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征。[5]69云南壮族由于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能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接触各民族文化而形成了善于包容吸纳和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传统。壮族人民温和内向、谦和宽容、团结互助、与人为善、富于创造的民族性格,使自己能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在文化形态上学习借鉴、同生共融。使民俗活动、民歌演唱、富宁土戏既具有其他民族文化的因素,又有壮族自身文化的色彩。在云南壮剧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由于与其他民族戏曲的广泛接触和交流而形成了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具有鲜明的壮民族文化特点和突出的壮族戏曲风格,和其他民族剧种一起,在祖国戏曲大花园中竞相开放,光彩照人。

爱祖国 爱家乡 在中国,壮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反抗外敌入侵,为捍卫祖国的尊严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史不绝书,屡见不鲜。[2]303宋朝时期抵抗交趾入侵;明万历年间痛击安南入侵;明朝嘉靖年间瓦氏夫人奋起抵抗倭寇;19世纪七八十年代反击法帝国主义的入侵,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壮族整个社会都具有热爱家乡的崇高道德风尚。”[2]304家乡的大事大家会踊跃参与,家乡的利益大家会坚决维护。富宁土戏的演员绝大多数都是年轻演员。在打工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广大青年演员走出家门学技术见世面增长才干,很少能够顾家,但当他们得知家乡要举办陇端街演出土戏时,便不顾蒙受重大经济损失,互相邀约,义无反顾地从各地返回家乡参加筹备举办陇端街、排练和演出壮剧。例如富宁县那能乡那瓜土戏班要赶陇端街,一批在广东深圳打工的年轻人毅然辞工返回家乡参加活动。一对在土戏中扮演男女主角的演员就是一起到广东打工一起返家赶陇端街的梁氏兄妹二人,他们说:钱损失了还可以重新再去挣,土戏失传了我们就对不起祖宗和后代了。同样,富宁县阿用乡平兑土戏班在2012年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时要演出一场土戏,当听说家乡有大事要演出土戏,分别在内蒙古、浙江、安徽、江苏、广州打工的十多位打工者同时返家参加演出,这些不顾经济损失毅然回家参加演出的打工者们的举动令人动容。有些戏班的女演员嫁到外地已身为人母,听说家乡要赶陇端街演出土戏,背着儿女返回家乡参加排练和演出。类似热爱家乡的感人事例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壮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使富宁土戏的传承和保护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有力的精神保障。实践证明,壮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与富宁土戏的传承和保护是互为促进的。由此我们相信,富宁土戏这枝少数民族戏曲之花在祖国戏曲大花园中将会开放得更加鲜艳夺目,绚丽多姿。

[1] 梁庭望.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 李富强,潘汁.壮学初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 梁庭望.中国壮族[M].银川:宁夏出版社,2012.

[4] 许六军.云南壮剧的舞台类型[J].文山学院学报,2015(5):1-5.

[5] 黎方,何朴清.云南壮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王光斌)

The Embodiment of Zhuang Ethics and Morals in the Inheritance and Pretection of Funing Local Dramas

CHEN Cuiqiong
(Culture Bureau, Funing County, Funing Yunnan 663499, China)

Zhuang ethical and moral codes are mainly characterized with respecting labor and morals, loving children, collectivism, primitive equality ideas, seeking free marriage, keeping country’s unification and nation’s unity, and loving homeland and hometown, which are expressed in the inheritance and pretection of Fuing local drama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Many facts indicate that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inhertance of Zhuang ethical and moral codes,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pretection of Fuing local dramas help mutually and develop convergently.

Zhuang ethical and moral codes; Funing local dramas; inheritance and pretection

J825

A

1674 - 9200(2016)05 - 0030 - 04

2016 - 07 -20

陈翠琼,女,壮族,云南富宁人,富宁县文化馆群众文化馆员,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化辅导和传承保护云南壮剧的研究。

猜你喜欢
富宁县戏班伦理道德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富宁县人工杉木抚育技术及措施探讨
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云南壮剧民间戏班的性质
云南富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问题与建议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