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的影响

2016-03-16 14:26王兴文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宋明理学传统文化影响

王兴文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



论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的影响

王兴文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定西743000)

[摘要]宋明理学一经构建并成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引出的文化效应,波及中国传统廉政思想。其对廉政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天理”是对礼治秩序的重建,为反腐倡廉提供了哲学高度上的理论依据;2.“内圣外王”,二者有机结合,不相割裂,完成了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3.理想人格的建树,为清官廉吏性格的铸造构建提供了准绳。

[关键词]宋明理学;传统文化;廉政思想;影响

哲学,乃时代文化精神的灵魂。宋代文化以至后期中国封建文化内省性格之所以日益强大,最为紧要的一点,便在于其文化内核中确立了一个内省的、精密化的哲学体系,即理学。理学,亦称为“道学”或“宋学”。理学虽然名目繁多,但究其实质,实在是宋明时期以儒学为宗,兼容并蓄了当时流行一时的道学和佛学,即把最有影响力的儒、释、道的思想精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在当时形成一种全新的伦理主体性的本体论,重建了封建社会新的精神信仰和统治秩序。

宋明理学一经构建并成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理学所展开的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注定它与中国封建社会相融相近,注定它与中国思想文化重伦理重道德的传统精神紧密联系,注定它会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封建思想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它引出的文化效应,波及中国传统廉政思想。其对廉政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天理”是对“礼”治秩序的重建,为反腐倡廉提供了哲学高度上的理论依据。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礼”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印在中国思想文化中最为深刻的烙印。如果把礼否定了,就把儒家思想的体系彻底否定了,也就把整个中国文化否定了

“礼”强有力地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以及是非善恶观念。它由远古先民重视宗庙祭祀,规范祭祖仪式发展而来,历经孔子、孟子、荀子和董仲舒等人的发展重铸宣扬广大,最终形成了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最强有力的约束力,从国家典制到行为方式,都在它的范围之内。

然而,从东汉末年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唐五代由于政权不断更迭、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宁、佛教的传入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规模渗入,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信仰缺失、社会秩序混乱,人们追求长生不老或者及时行乐。宋时期,急需一种道德思想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重塑社会秩序和思想标准。这种情形随着理学的兴起、发展而为之一变。

理学家立足于“理”本体说,对礼治哲学展开新的阐述,将礼与理相提并论,并进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天理”是宇宙的唯一本原,其不仅影响自然世界,也可以影响社会发展和人的思想。“礼”和“天理”殊途同归,是天理的更为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都是约束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使人们放下压抑自己的私欲。 “天理”是“礼”的权威性与普遍必然性在宋明时期的一次升华。程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 意思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内心有天理,所以人懂得礼义廉耻,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如果人心中没有了天理,人和禽兽就没有区别了。

“人欲”即任何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因素。对于“人欲”,儒家素来持批判态度。孔子虽也承认“食色性也”,但却以为道德完善的重要性绝对高于个人生理与生存的基本欲望,此即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孟子的人性善说从根本上把人欲和欲望视为不可存对立的不可两存之物,主张存心、尽性,就是要与欲望斗争。荀子主张人性恶说,但他和孟子殊途同归,宣称只有通过礼仪遏制和改造自身固有的“恶”,才能实现道德化。成书于汉代的《礼记》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宋明理学家着意于恢复和强调礼治秩序,对儒家传统的反人欲观念做了极致性发展。张载说:“徇物而丧心,人化物而灭天理乎?”二程提出“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程子认为,造成天理不明的主要原因是人欲的存在。朱熹更明确表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彰显天道,用道德规范来节制私欲。总之,在理学家看来,维护伦常道德,一定要压抑消灭人的私欲,两者是截然对立的;这样才能体现出伦常道德的崇高和权威。

由穷理灭欲的原则出发,自然产生“克己复礼”的命题。程颐说:“克己则私心去,自然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礼意已得。”朱熹也以为“为仁者必有以胜其私欲,而复于礼,以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哉”。理学家的大力宣传加上后来统治者的推崇和推行,“理学”走向神坛,成为当时不可置疑的道德标尺。

毫无疑问,在重构礼治秩序的过程中,从穷理灭欲的原则出发,虽然对泯灭传统中国人的个性、催残妇女的身心等方面危害不浅。但是,对廉政思想的发展角度而言却有其积极意义,它为反腐倡廉提供了哲学依据,为提倡克制私欲、廉洁自律、廉洁从政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力地推动了宋以后廉政建设和“清官文化”的发展。

二、“内圣外王”,二者有机结合,不相割裂,完成了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

《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是强调内心思慕追求圣人的品德,要求内心修养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外王,是强调对外能施展抱负,能施展出卓越的治国才干,实现为王之政。孟子着力发挥孔子经世之学的一侧面——内在的“仁学”。他强调,意欲经世,必须先“修身之家”、知“礼”识“仁”,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他的性善论、养气论、仁政论等都是力图说明,只有内在的道德修养才是立足点和关键所在。荀子力主“外王”之学,着意于“制天命而用之”的对外部世界的征服以及充满事功的“圣王之迹”。

其实,在政治实践中,“内圣”“外王”并没有同时发展,发展一直不平衡。 “内圣”之学在治国理政中并不受重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实践的都是“外王”的经世路线,取得了帝国功业。然而,随着专制君权的日益强化,历代统治者逐渐发现,要巩固政权,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忠实的大臣和安分的百姓,甚至包括严格要求君王自己。在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涉及灵魂铸造的任务往往由神学来完成,但在中国只能由包含“内圣”之学的儒学来完成。这样,经孟子等人所发挥过的“内圣”之学便在宋明理学家手中重整旗鼓。在理学的理论框架中,正心诚意的内在“修身”是“经世”的根本。只有先“正心诚意”,然后才能谈得上“治国平天下”,只要能做到“正心诚意”,自然就会“国泰民安”。

这条路线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首先在于它将中国政治完全纳入道德范畴。诚然,原始儒学自诞生之日,就强烈地表现政治道德化的趋向,但二者并未完全合一,所以孔子评价管仲也是以他“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政治活动出发的。从汉唐到北宋初年,无论是儒者设计的种种帝国秩序方案还是在统治集团的施政意识中,个体操守与政绩功业、道德与政治并未合为一体。然而,宋明理学概括起来的思想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恰恰符合“内圣”。这时的统治者将理学定为官学,使“外王”的政治活动从属于“内圣”,以“内圣”为出发点,完成了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

“内圣”路线对廉政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理学将内在的身心修养推为最高本体,力主心性论谈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这种倾向的伸展,无疑强固了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念,往往重官员的内在道德修养,而相对轻官员的政绩。关于这一点,从对优秀官员评价的变化可见一斑。在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笔下,他们对当时的优秀官员——循吏的赞誉往往是政绩与道德并重;而到宋以后则不然,往往将清官廉吏视为优秀官员,偏重于强调他们为政清廉的一面。

三、理想人格的建树,为清官廉吏性格的铸造构建提供了准绳。

宋明理学重视“内圣”之学,也在一定意义上为君王大臣都明确了为政的道德标准和理想人格。宋明理学概括起来核心内容有三:

(1)“孔颜乐处”。孔子的弟子颜回生活状态是陋巷、箪食、瓢饮、曲肱而枕,而内心始终是快乐的。孔子赞赏他安贫乐道 ,个体自身有高度的自律,追求和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 “孔颜乐处”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得到了宋明理学家的推崇。海瑞、于谦、于成龙、张伯行等清官廉吏确实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也是确实是这样做的。

(2)“民胞物与” 。北宋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人合一”,意指天地万物平等,与我都是同胞兄弟,都要相亲相爱。这是一种博爱,是一种广阔的人文意识和人道精神,这是一种抽象人性论,是“以民为本”思想的升华。所以成功孕育出北宋时期最著名的 “心怀天下”“心系百姓”,为天下百姓做主的“包青天”。

(3)“浩然正气”。正义道德铭记心间,面对外界一切诱惑威逼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永不动心。宋元著名的理学家许衡和同行者在途中又饥又饿,恰好大路边有一棵结果了的大梨树。当同伴争相摘食,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有人劝他食,他却回答:“非吾所有,取之不义。”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屋倒塌,梨主已不复存在。许衡却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

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有深远的影响。北宋张载慷慨激昂地喊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最强音,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文天祥在异族强势权力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即便刀剑相逼,亦不失节,威武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笔之言。实际上,包拯、王安石、“三苏”、海瑞、于成龙、张伯行等清官廉吏身上依稀可以看到宋明理学所倡导的理想人格的影子,这无疑是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廉政思想所带来的影响所致。

参考文献:

[1]朱熹.河南程氏遗书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朱熹、吕祖谦.近思录[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3]林宏星.荀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符晓波]

[收稿日期]2016-04-19

[作者简介]王兴文(1983—),女,甘肃定西人,中共定西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领导学和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16)04-0031-03

Theory of the idealist phylosophy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onest thoughts

Wang Xing-wen

(Dingximunicipalpartycommitteepartyschool,Dingxi,gansuprovince,743000,China)

Abstract:Once the idealist phylosophy is build and become orthodoxy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later,it leads to the cultural effect of integrity,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Their impact on the integrity,though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1.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fucian order for anti-corruption provides the theory basis of philosophical height;2.Inside the saint outside the king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do not split,completed the Chinese system of clerical rule;3.The ideal personality,provides the official LianLi character casting building criterion.

Keywords: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Song and Ming dynasties;impact;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猜你喜欢
宋明理学传统文化影响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朱熹与大慧宗杲交往及其思想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