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与元明政权建设*

2016-03-16 18:27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张士诚沈万三政权

秦 刚

(贵州商学院 “贵商文化”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14)

沈万三与元明政权建设*

秦 刚

(贵州商学院 “贵商文化”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14)

沈万三通过“垦殖”起家,发展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在元明时期,被誉为“江南财神”。沈万三在构筑“商业帝国”的过程中,通过发展商业改变了国家的经济面貌,无论在盛世的元朝、乱世的元朝或新建的明朝,他都直接注资参与“国都”的工程建设,借此支持国家政权的建设。

沈万三;商业;国家政权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浙江南浔人,生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6),卒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沈万三的一生经历了元朝盛世、乱世的元朝和新政权的明朝三个明显突出的时期,其人生过程经历了弃“垦殖”而从商至“巨赀万万,富可敌国”的人生峰巅,又从人生峰巅跌入被逐放边陲的人生峰谷。终其一生,沈万三一直矢志不渝地通过经商和资助两种途径支援国家政权建设。

一、蒙元“草原帝国”①和沈万三“商业帝国”的同构

蒙元统治者在征服了南方系列政权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封建王朝后,为了实现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实施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和发展商业的政策,意在通过改变社会的经济生产发展面貌达到巩固政权、治理社会的目的。沈万三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通过屯田垦殖完成了商业资本的原始积累,暨发展商业聚集了大量财富,并通过商业途径支持着国家政权建设,使元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史上最为兴盛的王朝之一。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蒙元统治者征服了南宋,建立了幅员广阔的元王朝。江南甫一稳定,蒙元统治者便“行中国之道”[1],尊重中国封建文化与生产方式,维护地方的安定团结,巩固地方政权,使百姓安居乐业,寻求百姓支持,如忽必烈所言,“争国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虽得其地而无民,其谁与居。”[2]在江南地区沿袭了针对北方地区实施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即推行《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鼓励开垦荒地,改牧还农,鼓励将土地集中耕殖,还实施军屯、民屯等措施以集中劳动力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水平,这些措施的施行,使江南地区从战争导致的民生凋敝的泥沼中很快复苏,成为全国最主要的产粮地区之一。沈万三正是在元朝统治者对江南地区施行的系列土地政策下,通过土地购买、兼并、租赁的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土地财富,博得了“巨赀万万,田产遍天下”的盛名,也实现了发展商业的资本积累。

军队的稳定是一个政权稳定的基础。在元朝,侍卫部队保卫着京都的安全,当时驻扎“大都周围有侍卫部队二十万以上”[3],这支庞大部队的粮草、军饷的供给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部队的寨营、房屋、军防等,需要更庞大的资金和物资,算上随迁的家眷,财物需求则更多。而随着政权的稳定,大都和上都逐步成为人口汇聚之地,需要大量的生产生活物资尚能满足北方人口逐步增长的现实。因此,元朝统治者便下令将江南地区的粮食通过漕运运抵北方。然而,官方船只数量的局限,所运送的物资没法满足北方人口增长的需求,官方便号召民间船只参与漕运粮食、布匹、丝绸等生活物资,充分发挥民资的力量,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发展贸易。沈万三便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疏浚河道,修建船坞,建造船舶,参与漕运粮食、商品等生活物资的国家系统工程。他参与建设的浏家港,是当时漕运的第一大港,还在家乡银子浜建设了深水码头,建立了自己的船队,直接参与蒙元政权号召北运粮食、商品等生活物资的重任,并直接发展商品贸易,为缓解北方,特别是大都和上都生活物资的短缺做出了贡献。

由于沈万三积极配合国家系统的建设工程,江南大量物资运抵北方,驻扎大都的侍卫部队的军营修葺一新,“卫必有营,有城廓、楼、堞、门、关禁、……庐舍、军庾、衢巷、市井”[4],军营设备齐全,生活物资充足,设施配套完备,宛如一座繁华的城池;随军家属也得到了安置,大都和上都的环境得到了整治,蒙元政权也得到巩固。大都和上都的商贸秩序全面恢复,已成为全国的主要的商贸中心。大都不仅有铁市、米市、皮毛市、柴市,还有牛马市、酒市、小商品市等各类市场,各市相类经营,分散各地,商品品类多样,种类齐全,可谓“民物繁伙,若非商旅懋迁,无以为日月之资。”[5]还有来自全国的古玩贡品异彩夺目。马可·波罗游历了大都后曾说:“应知汗八里称,城内外人户繁多,……郭中所居者,有各地往来之外国人,或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用此丝制作不少金锦绸绢,及其他数种物品。……此汗八里大城之周围,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货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6]商铺遍地,市集繁华,商贾汇集,商品齐全,琳琅满目,一派盛景。来自非洲、南亚、欧洲、日本、朝鲜的使团和商队络绎不绝,大都俨然为世界的商业中心。与商业的繁荣相应的是,大都的商税剧增,总量已达十万三千余锭,仅次于江浙、河南行省。[7]大都当时的交通则是,“东至于海,西逾于昆仑,南极交广,北抵穷发,舟车所通,宝货毕来”,[8]可谓四通八达,进入大都的货物车船畅通无阻。而作为陪都的上都,自是“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9];“煌煌千舍区,奇货耀日出,方言至欺诋,……谈笑合胶膝”[10],大都也是城市广阔,商业繁华,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满载之地。这是国家强盛,人民安康的体现和标志。

沈万三在积极配合、参与国家系统工程建设时,他的船队逐步壮大,不仅发展了内河航运,还因航运技术的成熟,建立了一支庞大的船队,发展了海运;商业领域也逐步扩大,商业经营多种多样,涉猎宽广,商铺遍及全国各地,“奔走徽、池、宁、太、常、镇豪富间,辗转贸易,致金数百万,因以显富”[11],还变为“海贾”,进行“通番”,开启海外贸易,将丝绸、瓷器等商品运抵海外做交易,他的“商业帝国”得到建构,并逐步得到扩大。而蒙元政权在沈万三的支持下,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社会得到了全面的稳定;经济实现了空前发展,商贸繁荣,国泰民安;文化得以复兴,南北风格并茂,逐步交融。“草原帝国”乃为“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12],边疆稳定,幅员辽阔的大国。

二、张士诚“大周政权”与沈万三“商业帝国”的利益“共谋”

由于元朝各级官吏,利用手中权力,长期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横征暴敛,鱼肉乡里,于1351年,引发了当时修治黄河的红巾军起义,各地农民也随之响应发动起义。在各地起义的浪潮下,1553年,张士诚也率领伙同他的十八兄弟在家乡泰州起义,并先后打败元王朝丞相脱脱亲自率领的数十万大军的征剿,于1356年,花了近四年时间,占领了包括泰州、兴化、高邮、常熟、常州、平江、松江、湖州、杭州等广阔的地盘。在1556年攻占苏州后,便以苏州为根据地,以承天寺为王府,改平江府为隆平府,宣布建立大周政权,改元天佑,自称诚王。

在张士诚起义期间,为了打败元军的征剿和地方顽固地主,需要招兵买马,扩充军队,还需要庞大的军需物资支出,沈万三带领江南富商大量捐献财物,予以积极支持,解决了张士诚部队军需物资的困扰,使张士诚的部队士气高昂,攻无不克,每攻一地,势如破竹,短时间内便攻陷了繁荣富庶的江南地区。因此,大周政权可说是张士诚与沈万三们合作而共同缔造的“封建权贵”政权。

政权建立后,张士诚便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富商们的政策措施,希望得到江南各地富商、精英们的支持,便于巩固政权。譬如,积极兴修水利,召农兴垦,提倡养蚕煮茧,发展农桑,甚至命令将士将已闲置而荒的苏州南园和北园辟为水田,种植水稻,号召将士参与农事,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这对江南农户开荒辟地建设家园是极大的鼓舞;兴办手工业和纺织业,繁荣工商业,对繁荣农、商业者采取轻税赋的政策,发展采矿业,锻炼业,用矿石炼铜,铸成天佑通宝铜钱大小四种。

作为帮助夺取政权的答谢,张士诚对沈万三等商人们,则沿袭了蒙元统治者的商贸政策,鼓励发展海内贸易时,进一步开放通商口岸,支持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富商们暗通款曲,相互利用,互利互惠,各取所需,寻求江南豪富强绅的支持时,自己也为江南富豪强绅们提供军政庇护。张士诚归顺元朝后,为了效忠蒙元政权,让沈万三通过漕运将江南粮食、布帛、丝绸等物品运抵大都,每年仅运送的粮食多达十多万石。沈万三以这样的实际行动支持张士诚向元朝投诚。在内贸上,在各地开设商铺,建立商号,通过转运商品在各地分销,实现了连锁经营。在外贸上,沈万三利用元朝颁布的《官本船法》和《市舶法则二十三条》之规定,以太仓为贸易中心,刘家港为货物装卸港,大规模进行“通番”,向东洋、南洋的高丽、日本、琉球、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出口纱罗、彩帛、绫绢、瓷器、药材等工艺品,也从这些国家进口香料、胡椒等商品和奇珍异宝。正是在张士诚对沈万三的支持下,沈万三通过海内外贸易,成为地租、高利贷、丝绸业等产业领域的霸主,财富急遽增长,迅速成为 “江南第一富”,被尊为“江南财神”。

在封建专制的社会,权力就是法律。获取权力的目的,则是为了攫取财富,实现对物质资源的占有、控制和享用。

沈万三深谙中国封建仕官文化的精髓。他通过海内外贸易,获得财富的同时,同样表达了对张士诚对他放任经商实现巨富的答谢。在张士诚定都苏州,建立大周政权后,沈万三便支持张士诚铸炮制械,筑成防御,修复苏州城墙并增置月城;在南濠街谈家巷底筑望市墩,用作军事瞭望,以防御敌人侵略,保障皇城安全。城防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些工事的建造所需财力物力都离不开沈万三的鼎力支持。此外,沈万三还对张士诚的部队提供粮草支援,出资犒赏军士,大大激发了将士的战斗激情,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以致朱元璋率领大军攻打苏州时也是战斗惨烈,死伤惨重,久攻不下。

张士诚建立政权后,便安于割据称王的局面,满足于建立一个封建王朝,于是建万岁阁,设枢密院,立省院六部百司,开弘文馆。自封吴王后,将王府由承天寺迁入吴宫,便不理国事,将政务全权交给弟弟张士信,而自顾纵情声色,纸醉金迷,沉浸于荒淫无耻的享乐中。还大造宫殿王府,扩建景云楼和齐云楼,在城东桐芳巷建造锦春园,还在阊门海岛营建一座后宫,秘密藏娇,供他淫乐。弟弟张士信则是,“后房百余人,习天魔舞队,珠宝玉翠,极其丽饰物,园中采莲舟楫,以沉檀为之。”女婿潘元绍“娶美娼凡数十”,旦夕“耽情于声色财货”[13]。宫廷迷乱,朝野上下腐化成性,成天花天酒地,纷纷大肆敛财,建造私家庭院。而宫中富丽堂皇,陈设奢华,珍稀异宝,和璧隋珠,俯拾即是。此中财物多为沈万三资助,而多数财宝则为沈万三“通番”所得而献上的贡品。沈万三则在此期间,通过内外贸易,大肆聚财,商业版图甚至伸至南亚地区。为此,沈万三为表达张士诚对自己的拥戴,捐资刻石,在北寺塔内塑造了“张士诚纪功碑”。

张士诚与沈万三的相互支持与勾连,张士诚夺取了江南地区的权力,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沈万三则通过海内外贸易,财富疯长,迨至被朱元璋打击时,“没收资得二十万万,田抄没收数千顷,国库由此大充。”[14]二人的政权与商业合作合谋应当是历史的经典案例。

三、朱元璋的“新国家政权”的建立与沈万三“商业帝国”的覆灭

朱元璋溃败张士诚订立江山,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定都南京后,沈万三迅即表示拥护新的国家政权,支持国家建设,遂率领江南富户向国家捐献粮食一万石,献白金五千两,缓解了新国家政权在财税收入困难时期的物质困扰,为新的国家政权的稳定解决了燃眉之急,社会良序格局奠定了基础。

新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是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朱元璋在建立国家新政权后,为了巩固权力,便决定改筑“应天城”,建造防城墙,以夯实国防,巩固军事,但困于连年征战,元朝残军尚在作乱反扑,边疆尚未稳定,统一大业尚待完成,经济凋敝,饿殍遍野,国库空虚的现实,然而,造新宫、夯防事的工程又急不可待,沈万三便在朱元璋的要挟下,斥巨资参与修建城垣建筑和城堡工事,独立承担“自洪武门至水西门”段,为整个工事的三分之一,并保证按期完成,“聚宝门”(今中华门)乃城防工事中最为坚固的建筑部分,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城垣建筑和战争建筑史上的重要杰作之一。沈万三还不吝巨资对参加国防建设工程的军士作“犒赏”,这是对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将士的肯定和褒奖。

除了参与修建防城墙外,沈万三还积极投入到城市街道、建筑、航道等城市基础建设中。《洪武京城图志·街市桥梁图》载,明初南京城商市、街巷、桥梁等的分布,这些街巷分为官街、小街、巷道三个等级。其中官街为城市主干道,既宽阔又平坦,如长安街、洪武街等。图上明确标识的街道有崇礼街、里仁街、长安街、洪武街、存义街、时雍街、中正街、广艺街、大市街、和宁街、大通街等,城市各功能区内道路自成系统,相对独立,但各等级道路又相互连通,形成了多条贯穿东西、南北的长街。它们把宫城区、居民区、商业区以及水陆码头等串联了起来。出入城市的城郊道路明代以前就有如小丹阳路、白马城路、新亭大路、江乘大道等多条大道,无数的车马行人可以鱼贯而入。改筑“应天府”时,城郊又增筑了几条大道,如由三山门通往江东市的江东大道、由宫城通往龙江关的龙江口迎宾路、从燕子矶至上新河的沿江营垒联接道等,以南京为起点修建了多达八条“国道”,向城市各方向辐射,使都城南京能通达全国各地[15]。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形容当时都城金陵的盛像时说:“金陵、街道极宽广,虽九轨可容,近来生齿渐繁,民居日密,稍稍侵官道以为廛肆”[16]街道“虽九轨可容”,但因人口聚集,仍然显得逼仄,可见帝都繁华之盛景。

此外,沈万三还参与城市建筑如房屋、码头等方面工程的建设。《周庄镇志·文物胜迹<十六篇>》云:“沈万三秀有宅在周庄,富甲天下。……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成甃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钜万万计。”[17]沈万三斥资筹建的“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亭台楼宇,九曲回廊,一应俱全,鳞次栉比,景象万千,气势恢宏,气派豪华,配得上“国府”之盛名;“酒楼四座”是城市服务业发达的标志,商业繁荣的印证;“筑成甃阶”,则使“应天府”成为花园城市,园林都市;“造铁桥、水关诸处”,将水、陆码头连接,解决了城市水陆交通、人口集散的问题。当今仍保存完好的南京赛公桥(今三山门)、会同馆、太平门(今和平门)、后湖(今玄武湖公园)等皆为沈万三独资修建,是城市综合发展基础设施的保障,“应天府”变成了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城市景象与皇城地位完美相配,整个建筑工程规模浩大,气象宏伟,“费钜万万计”。沈万三可谓耗尽家财,通过国家工程建设巩固国家政权,为明王朝政权的稳定做出了伟大贡献。

为了推动帝都的商业繁荣,带动城市的繁华,沈万三也将他的商业主业转移到南京,在南京开埠、酿酒、建馆、开市、建厂等,繁荣了南京的整个商业氛围。明代初年,南京便有了大市、六畜场市、上中下塌场、大中街市、内桥市、来宾街市、龙江市、新桥市、长安市、江东市、三山街市、新鞋夹等[15]大大小小的市场。这些街市分设空间合理,功能明确,盖因繁华缘故,仍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明人余光曾描绘了明初南京商业贸易的盛况:“门通十二,列肆轰絣,直道长廊,通衢设楹。结角钩隅,周墉屯营。廊九市以开廛,经九轨以来@②。建宾馆于周坊,布闤·而近坊。会日中以计居,贸刀布而剂平。……岛民织文,海螺成贝,锦绮毂纹,越丝吴绚,荆江之栗如云,吴浙之杭如雾。艘胪载之,蔽江而赴;舸胪输之,溯流而聚。鲜集潮汐,互市迷渡”[18]。舟楫穿行,商贾云集,酒肆会馆遍布,商品汇集,商业繁盛,“薪粲而下,百物皆仰给予贸易。”[19]

正是沈万三不懈的努力,斥巨资参与国家工程的建设,“应天府”一改战前的蛮荒、凋敝、破败的景象,城市容貌焕然一新,成为国内最繁华的都市,配得上作为明王朝“帝都”的国家气质和国家形象。

然而,“应天府”的改造工程甫一结束,朱元璋的政权得到稳定时,便大兴文字狱,借口在张士诚建立大周政权时,沈万三以“茅心石”建设“苏州街”为借口,遂定沈万三有“谋心”之意;在完成帝都建设时,沈万三对辛劳的军士做犒赏,却触怒了朱元璋,“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因马皇后的谏言:“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20],耄耋之年的沈万三才免遭劫难,家资被收缴,被“戍边云南”。即便命运沉浮,沈万三晚年间,依然在贵州、云南这片蛮荒之地上开辟商贸,发展商业,协助奢香夫人开通经乌蒙山地的滇黔古道,为国家治理边疆提供了便捷通道,为滇黔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为滇黔商贸的鼻祖,最后客死平越,魂归福泉山麓,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结

纵观沈万三的一生,无论政权如何更替,他都秉持作为商人的立场,站在国家、社会的角度,并不直接参与政治的纷争,或许他深知,在政权更替如走马灯式的时代环境中,变化最快的是政权,而不变的则是社会、民众和人民立之于上的土地。他始终殷殷期盼国家政权能够稳定,社会能够和平,人民能安居乐业,所以,他在政权更替的每一个时期,都积极支持新的政权建设,希望新的政权能够治理并不太平的社会,国家具有稳定的秩序,而自己则倾心力竭,积极发展商贸,拯救着国家凋敝的经济。无论在盛世的元代、混乱的元末、新建的明朝,为了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富强,沈万三可谓殚精极虑,呕心沥血,通过发展商贸改变国家的社会和经济面貌,充分体现了沈万三的国家理想和社会情怀。

注释:

①“草原帝国”引用于格罗塞关于蒙元政权研究的同名史书《草原帝国》,“草原帝国”之名,较为形象、生动地体现蒙元政权的建立和统治。

②@为字库未含字符:车+贞。

[1]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7“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

[2]元史卷8“世祖纪”.

[3]何天明.元代屯田若干问题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2):71-76.

[4]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7“明肃楼记”.

[5]元典章卷20户部六体察钞库停闭.

[6]马可·波罗行记(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55.

[7]元史卷九四食货志二商税.

[8]程钜夫.姚长者传,雪楼集卷七.

[9]永乐大典卷7702至治集.

[10]袁桷.清容居士集卷16开平十咏.

[11]孔迩.云焦馆纪谈.

[12]元史·地理志.

[13]廖志豪,朱明霞.张士诚与沈万三.江南巨富沈万三.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4.

[14](明)阴太山·梅圃余谈.

[15]洪武京·城图志.

[16]谢肇淛.五杂俎.

[17]金菊林.沈万三史料辑存.周庄走出沈万三.沈阳:白山出版社,2004.

[18](明)余光.两京赋.康熙上元县志卷15艺文.

[19]顾起元.客座赘语.

[20]明史·高皇后传(卷一一三).

[责任编辑:付丽红]

Shen Wan-s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Yuan-Ming Regime

Qin G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izhou Business 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of commerce, Guiyang, Guizhou 550014)

Shen Wan-san developed his own "business empire" through "cultivation". He was known as the “God of Wealth in Jiangnan” during the Yuan-Ming Dynast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business empire", he has changed the country's economic outlook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Regardless of the period of prosperous Yuan dynasty, falling Yuan dynasty, or newly built Ming dynasty, he had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pital", leading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regime.

Shen Wan-san; Business; National regime

2016-11-11

秦 刚(1975-),男,贵州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贵商文化。

F129

A

1671-9549(2016)04-0014-05

猜你喜欢
张士诚沈万三政权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大云寺里感恩碑
沈万三研究综述
大云寺里感恩碑
沈万三因富致祸是无中生有?
沈万三因富致祸是无中生有?
一代巨商沈万三的贵安足迹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一盆鸡肉破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