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三)

2016-03-16 22:44段国超,丁德科,李克让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伊尹纣王史记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三)

《〈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史记人物大辞典》主编:段国超、丁德科

副主编:李克让、程正江、崔康柱

撰稿人(按照姓氏笔画排列):丁德科、王亚玲、王炳社、王忙有、白建西、田晓荣、冯望岳、叶玲、仝梅菊、成荣强、李克让、严安政、张晓明、张念红、吴占文、何新国、杜振虎、岳庆华、段国超、党艺峰、贾巨川、贾耀林、 郭楚伟、崔康柱、梁建邦、曹永贞、曹书生、曹强、 程正江等

箕子

名胥余。殷商贵族,纣王诸父(一说纣王庶兄)。官至太师,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纣王恣意逸乐,荒淫无度,他进谏不听,有人劝他可以离开,他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尹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即假装狂人,被纣王囚禁为奴。武王灭纣后将他释放,他隐居不出。后武王将他封之于朝鲜,不作周臣看待。(《宋微子世家》1609)

盘庚

商朝国王。又称般庚,成汤第九代孙。继兄阳甲即位。此前,因王位纷争多乱,又频遭水旱灾害,商朝国势衰落。为挽救危机,盘庚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并改国号为殷,遭到强烈反对,遂作《盘庚》三篇,告诫臣民:“昔高后成汤与尔(你们)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遵循)。舍而弗勉(舍弃先王法则不努力实行),保以成德(靠什么成就德政呢)!”于是强行迁都,行汤之政,百姓安宁,商道复兴,诸侯来朝。据《纪元通谱》,盘庚在位28年,号称中兴贤王,卒后其弟小辛继位。(《殷本纪》102)

叔齐

商朝末年隐士。商末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君的少子。姓墨胎氏,名致,字公达。孤竹君死时,遗命立他为继承人,他坚辞不受。让给长兄伯夷,伯夷亦不就。皆先后出逃,国人立其次子继位。两人听说西伯侯姬昌善尊养老人,便前往依附,及至,西伯昌已去世。其子武王姬发用车载着父亲的灵牌,发兵灭商,他与伯夷叩马谏诤:“父死不葬,爰(乃)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不听,二人耻做周的臣民,便隐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采集野菜充饥,不食周粟,并作歌一首,歌词有“登彼西山兮(西山,即首阳山),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等句。最后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列传》2123)

太甲

商朝第四位君主。亦称殷太宗、殷太甲。成汤嫡长孙。太丁之子。继其叔中壬立为商王。即位三年,因暴虐乱德,不遵汤法,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今在山西万荣县西)。三年后悔过自新,被伊尹迎回重掌国政。遂修德政,诸侯都来归服,百姓安乐。为此,伊尹作《太甲训》3篇称颂其功德。一说,伊尹放逐太甲而篡位自主,七年后太甲潜回,杀伊尹而复位。(《殷本纪》98,《竹书纪年》)

太姒

周文王正妻。据《列女传》,太姒为大禹之后,姓姒,住在渭水之滨,因仁慧贤明而被文王娶为正妻。此后,文王理外,太姒治内,旦夕勤劳,教子有方,号称文母,成为古代贤王后之典范。

太姒生子十人。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言常以正道持之也。长子伯邑考,早死。次子姬发,灭纣兴周为武王,并分封诸弟。三子姬鲜受封于管(都城在今河南郑州)。四子姬旦受封于鲁(都城在今山东曲阜),留任周相,世称周公。五子姬度受封于蔡(都城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六子姬振铎受封于曹(都城在今山东定陶北)。七子姬武受封于成(都城在今山东宁阳东北)。八子姬处受封于霍(都城在今山西霍县西南)。九子姬封初封于康(都城在今河南禹县西北),后改封于已(都城在今河南淇县)。少子姬载受封于冉(都城在今河南平舆北,一说在今山东曹县东北)。(《管蔡世家》1563)

太戊

商朝第十位君主。亦称帝大戊、殷中宗。子姓,帝太庚之子,继其兄帝雍己立为商君。其时,王室衰微,诸侯有不来朝者。他任用伊陟为相,巫成为臣。亳都(今河南偃师)朝廷共生怪树,一夜骤长,粗至双手合拱。太戊问伊陟缘由,伊陟说妖不胜德,帝之政恐有不足。他于是大修德政,妖树即枯死消逝,商复兴,诸侯来朝。太戊在太庙称赞伊陟之贤,不把伊陟当臣下看待。后世称其为“中宗”。(《殷本纪》100)

季历

(?一约前1185)商朝时周国国君。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少子,周文王之父。亦称公季、太子历,王季,姬姓。古公以季历贤,且天命在姬昌,即使季历继位,以期望能光大周邑。季历之兄太伯、虞仲逃亡于荆蛮一带以避之。季历既已立为国君,能续修古公遗道,笃行仁义,使其百姓和睦共处,万众一心。周始用兵,先伐程,战于毕,大获全胜。再伐义渠,获其君。次之征西狄鬼戎,以及燕京余无和始乎之戎。诸侯皆归顺于周。季历即赴京师朝见殷天子,因有征伐之权。不久,殷天子后悔,遂在塞库杀季历。季历卒,葬陕西户县南山。子姬昌立,是为西伯。

周族《颂》诗:“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诗经·大雅·皇矣》)(《周本纪》116)

商朝的创立者,亦称太乙、履、成汤、殷汤、天乙、武汤。“汤”,又称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或高祖乙。先祖契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一说在今陕西商洛),赐姓子氏。商族自契至汤十四世而八迁居处,汤即位始定都于亳(bó,指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境。一说指西亳,在今河南偃师西)。

汤娶有莘氏(部族名,其地在今河南开封东南。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女子为妃。伊尹为陪嫁男仆,背负鼎俎见汤,以烹调滋味喻施政方略(一说伊尹为处士,汤使人五返而聘之)。汤遂以伊尹为右相,以仲虺(huī)为左相,又得贤臣女鸠、女房等通力辅助,国力日渐兴盛,成为一方诸侯之长。

其时夏桀残害忠良,汤使人祭奠死者,被桀囚于夏台(古监狱名,在今河南禹县南)。获释后,乃大施仁政。见有人四面张网捕鸟,就命其撤三留一,然后祈祷说,想左就左,想右就右,不听劝者入吾罗网。诸侯闻知此事,赞扬汤的仁德无以复加,竟能推广到禽兽身上,于是纷纷叛夏归商。

商的近邻葛(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睢县北)伯放纵无道,不祀先祖。汤派人责问,说没有祭品。汤让人送去牛羊,葛伯自己吃掉,又说没有谷米。汤派百姓帮其耕种,葛伯竟率众夺耕者的饭菜,杀送饭的小孩。汤遂趁机出兵灭葛。(《孟子·滕文公下》)继又征韦(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滑县东)伐顾(诸侯国名,在今河南范县东南,一说在今山东范县)。接着大会诸侯,作《汤誓》,宣告天下:“夏氏有罪,予(我)畏上帝,不敢不正(通“征”)。”然后挥师击败昆吾(夏的重要盟国,在今河南濮阳东,一说在今河南许昌),再大破夏师于呜条(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后来,汤又灭掉三嵏(zōnɡ,夏桀属国,在今山东定陶北),获取当地的宝玉。汤先后“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建立起四夷臣服的奴隶制强国。战争结束后,汤返回亳都,作《汤诰》,告诫天下诸侯:“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你们若不有功于民,不努力尽责,我将重罚你们,不要埋怨我)。”

据《帝王世纪》记载:“(汤)即位十七年而践天子位,为天子十三年,年百岁而崩。”汤去世后,太子太丁未及即位而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殷本纪》93)

王子比干

殷末强谏志士。亦称为比干。为殷纣王叔父,一说为纣王庶兄。他忠国强谏而死,与箕子、微子并称为殷商“三仁”。纣王好酒淫乐,嬖幸妇女,暴虐酷刑,使诸侯多背叛己而归依于西伯,天子权重稍失。他遂向纣王进谏,欲使其改邪归正。结果未被采纳,纣王更加淫乱不止。他乃慨叹说:“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于是又犯颜强谏。纣王怒曰;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窍,的确有吗?遂将他杀死,剖视其心。周武王灭纣后,曾使闳天封其坟墓。(《殷本纪》107、108,《宋微子世家》1633)

微子启

商末卿土。亦称微子、微子开。商纣王庶兄、卿士。殷帝乙长子。受封于微(今山西潞城东),爵为子,故称微子。西周时宋国的始祖。本名启,汉时避景帝刘启的名讳,改作开。纣王昏昧荒淫,政治紊乱,殷商危亡,他屡次进谏。但纣王不听。微子欲以死殉国、在离开京都后,主意未定,即去问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我该远走,还是留下来保护国家免遭灭亡呢)”太师回答说:“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如果身死而国家仍不能治理清明,就不如早日离去)”遂出走。武王伐纣时,微子向周乞降,武王恢复其爵位。后周公旦奉成王命,诛纣王子武庚,杀管叔,逐蔡叔。命微子开代替武庚,为殷室后裔,奉行殷室宗庙祭祀,又作《微子之命》以申明立国于宋。《书·微子》载有“微子和太师、少师问答之辞”。微子素来仁慈贤能,故深受殷遗民爱戴。微子开去世,立其弟衍,是为微仲。

太史公说:“孔子称‘微子去之(离开殷纣),箕子为之奴(当奴隶),比干谏而死(进谏而被杀),殷有三仁焉(殷朝有三个仁人)’。《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讽刺宋国的混乱是从宣公废黜太子而立其弟为君开始,国家因此不得安宁)。”(《宋微子世家》1607)

巫贤

殷帝祖乙大臣,吴地(今长江下游一带)人。为殷商天数家巫咸之子。殷帝祖乙即位后,任其为相。他辅佐祖乙,使殷商复兴,为殷商一代名臣。死后与其父皆葬于常熟(今江苏常熟)西海虞山上。

周公旦言及古代贤臣时曾说:“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孔安国曰:“时贤臣有如此巫贤也。”(《集解》)(见《殷本纪》101、《燕召公世家》1549)

吴太伯

周太王长子。亦作句吴、太伯。与仲雍同为季历之兄。季历有子姬昌(即周文王),非常圣贤,太王欲立季历以传位于昌。于是太伯和仲雍逃到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让季历。太伯至荆蛮,自号句吴,受荆蛮人仰慕,有千余家归附,被拥之为吴太伯,成为春秋时吴国的始祖。太伯无子。卒后其弟仲雍继位。其后代除受封于吴外,还受封于虞。

孔子说:“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百姓不知该如何称赞他)。”(《论语·泰伯》)太史公说:“孔子序列(以次论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又说:“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太伯、延陵季子异矣(其行迹跟吴太伯、延陵季子相比恐怕大不相同)。”(《吴太伯世家》1445,《伯夷列传》2121,《张耳陈馀列传》2586)

武丁

商朝国王。子姓,为帝小乙之子。武丁为太子时,受父小乙之命,在外行役,同下层人民一起劳作,悉知民间之苦,即位后,思复兴殷朝,而未得贤相,故三年不言,政事皆决定于冢宰(官名),以观国风,后得版筑之人傅说(yuè)为相,又有敢于直言的大臣祖己辅佐。遂整顿政事,推行德政,顺天敬民,终于使殷朝复兴。武丁在位59年而卒,庙号高宗。(《殷本纪》102-104,《尚书·无逸》)

伊尹

殷商时期商汤的贤臣。名阿衡,力牧的后代。一说名挚,保衡亦是他的官号。伊尹早年欲见成汤而苦于没有门路,就去给有莘氏之女(汤妃)做媵臣,背着饭锅、砧板晋见成汤,借谈论烹调滋味向成汤进言实行王道。一说,伊尹本是个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成汤曾派人聘迎,先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归从,向成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的事,成汤任命其管理国政。

成汤为夏朝方伯,有征伐诸侯专权。葛伯不祭祀鬼神,成汤就征讨他。成汤说:“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说:“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做国家君主,以民为子),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

伊尹曾离开商汤到夏桀那里,因憎恶夏桀的无道,又回到商都亳(bó,今河南偃师)。他从亳北门进城时,遇见了商汤的贤臣女鸠和女房,于是写下《女鸠女房》,述说他离开夏桀重回商都时的心情。

伊尹辅助商汤伐桀灭夏,并向诸侯公布了这次征伐的战绩。从此诸侯都归服商汤。汤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伊尹写《咸有一德》,说明君臣都应该有纯一的品德。商汤逝世后,伊尹先后拥立汤子外丙、中壬、汤的嫡孙太甲为帝。太甲之年,伊尹为谏训太甲帝,而作《伊训》《肆命》《徂后》。

太甲帝即位三年后,昏乱暴虐,违背先王法度,伊尹就把他流放于汤的葬地桐宫(离宫名,在今河南偃师冢家附近),而代其执掌国政。三年后太甲帝悔过自责,重新向善,于是伊尹接其回朝,把君权归还他。太甲帝修养道德,施行王道,诸侯都来归顺,百姓安居乐业。伊尹写《太甲训》三篇,赞颂太甲帝,并誉称其为太宗。

伊尹在太宗之子沃丁即位时逝世,享年百岁,葬于亳地,为了用其事迹教训后人,咎单(汤司空)作《沃丁》。后世圣贤之士无不激赏感念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的功业和盛德。(《殷本纪》93-99,《三代世表》495)

伊陟

殷商时太戊帝丞相。当时亳都朝廷上长出了一株桑树和楮树合生的奇树,一夜间就长得有一搂粗。太戊帝颇为惊惧,就向伊陟(chì)询问。伊陟说:“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舆?帝其修德。”太戊帝听从了伊陟劝谏,那怪异的树就枯死并消失了。太戊帝在太庙称赞伊尹,不把伊尹当臣下看待,伊尹谦让不从,作《原命》。伊尹的辅佐使殷朝又复兴起来。(《殷本纪》100,《封禅书》1356)

鬻熊

商朝周国臣。一作粥熊、粥子、鬻子。名熊,楚之先祖,季连苗裔。殷末贤人,闻周文王贤便往归。曾经为周文王师。鬻熊为周文王论为政之道,以为其首先在于要有贤者相辅佐。对于所谓贤者,不仅仅要用他的言行来辨别其贤与不肖,智与愚,而且要察吏于民,从而获得真正的贤人。既已有贤者辅佐,必以和柔节制为原则去治民,否则过犹不及。鬻熊早卒,封于楚。其子为熊绎。

后人以为鬻熊为得道之人,为周文王论道,故集其遗文遗事为《鬻子》一书。(《楚世家1691》)

祖伊

殷纣王的大臣。曾劝纣王不要放纵声色,纣王不听。后闻西伯侯姬昌灭饥(忠于纣的诸侯国。又称“耆”“黎”。在今山西长治西南;一说在今山西黎城东北),深感忧虑,报告纣王说,上天已经抛弃殷商,有远见的人和占卜都不敢预示好兆头。并非先王不保佑,而是大王淫虐以自绝。大王违背天意,使人心不安。他们说,上天为何不降下惩罚?贤明的君王为何不来?大王将怎么办?纣王说,我生下来做国君不是有天命吗?祖伊无奈,叹道,纣王不能劝谏了。《书》有《西伯戡黎》,载录祖伊之语。(《殷本纪》107)

【责任编辑马俊】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史记人物大辞典》编纂与研究(15SKZ04)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编者按:地处司马迁故里的渭南师范学院是“史记学”研究重镇,学校研究团队编纂的《〈史记〉人物大辞典》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史记〉人物大辞典》涉及历史人物6814人,总计130万字。辞典的出版,将向广大读者通俗易懂地展示精彩纷呈、生动鲜活的《史记》人物画卷,为做人识人提供借鉴,也将为研究者提供借鉴。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史记》的普及、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现实作用,充分体现《史记》的现代价值。本刊摘百余词条,以飨读者,并请教于大方之家。

猜你喜欢
伊尹纣王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伊尹摄政
商纣王的暴政
牧野之战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