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整体化课程改革的思索与策略

2016-03-16 17:40刘坤冯亮花韩仁志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改革课程

刘坤 冯亮花 韩仁志

摘要:本文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核心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树立“整体知识教育观”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横向将课程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链接、融合和优选,在纵向将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内容有机结合并延伸到专业应用领域,环环紧扣,相连无隙,在其课程系统的边缘,拓展相关的知识内容和应用领域,以达到实现最终教学目标这样一种的新型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知识整体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30-02

一、引言

课程作为直接作用于人的教学媒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无论在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上,还是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着一些急需改革和完善的方面。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内训练与综合实践结合,构建符合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对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知识整体化课程改革的探索”这一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深入的研究,就是为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二、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现行的高等工程教育,无论在教育思想和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培养过程方面,都应做大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构成人才培养系统重要元素的课程改革,更是势在必行。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也直接影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培养学术精英,到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渐进发展过程。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叉与集成,诞生新的产业、行业与职业,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然提出新的要求。这些高度交叉与集成的新知识、新技术,从过去的学科中划分出来,成为复合体,很难再用过去的学科知识归类和定义。应用型高等教育直接对接职业技术岗位,其专业本身是无法用我国的学科概念去归类和定义的。很显然,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也不能用过去学科体系下划分的专业来定义和描述。因此,一种全新的、以职业技术岗位所需、紧密联系和依托地方支柱产业及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呼之欲出。我校以冶金行业为背景,教育和人才培养带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因此,遵从主要的行业需求特点,培养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定位。

受到精英教育和以学科定位划定课程的传统模式影响,以“知识输入”导向设置课程,其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即在全面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方法和基本规律基础上,致力于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科领域。学科至上理念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考虑企业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现实需求,更不考虑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其师资建设自然也是只注重和强调学术研究能力,不考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强调科教结合、科研至上,不考虑与企业合作,走产教融合的建设发展之路,等等。“知识输入”导向的课程设置弊端日益显现:内容重复,脱离实际,方法呆板,远离应用。由于精英教育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现行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合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知识整体化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知识整体化就是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的发展和补充。其含义并不是说所有的知识都必须由学校教育完成,并对学科知识进行简单机械的糅合,要求学生一并学习和掌握的,而是要求我们教育者,充分认识整体知识的价值取向和知识特点,并同教育对象的特质进行有机整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树立“整体知识教育观”。“整体知识教育观”是区别于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的知识分割性的教育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的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知识整体化的课程改革的理念,具有系统性理论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对于具有行业特点的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带有工艺及工程技术理论和实践需求的特征。主要需求知识面和知识体的整体性,而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组合,这充分体现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同时组成课程的元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且对实践环节的要求更多更深入更重要;还要有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点内容,因此,将各环节、诸单元、多方法的优化组合和调控,能使课程教学过程具有更加有效的功能,也充分显示其系统性。

(二)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层次性和影响性

知识整体化强调个体知识和方法不是孤立的。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是在横向将课程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链接、融合和优选,在纵向将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内容有机结合并延伸到专业应用领域,环环紧扣,相连无隙;在其课程系统的边缘,拓展相关的知识内容和应用领域,显示出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具有的关联性、层次性和影响性。

(三)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具有的运动性、发展性和开放性

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强调课程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封闭的,充分体现出运动性、发展性和开放性。该理念和思路将课程系统作为开放系统,不断与社会环境有信息交流,汲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和新应用,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并建立开放且有效机制,主动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科研和专业大赛,充实内容、优化形式、改进方法和求得发展。

(四)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体现在本思路将传统的理论课程有机地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将课程内的理论教学内容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将课程与课外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课程与校外的企业实践相结合。突出优先考虑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教学质量,将课程与多种实践教学活动结合,凸显创新性。

四、基于知识整体化课程改革的策略

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基础要牢,理论要实,专业要通,实践要多,应用要准。因此用系统论的方法对课程进行定义、充实、改造、调整、优化和整合,使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知识整体性”原则,即基础和专业的融合,机理和实验的融合,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课内和课外的融合,教学和实训的融合,学习和创新的融合。

(一)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知识整体化

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越来越走向整合,即在广博基础上的专精。因此,高校课程结构必须实现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合理结合,在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同时,也要强调知识的适用性、广泛性及知识整体化。

(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知识整体化

必修课程是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基本质量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修课是照顾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满足个性发展需要而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知识整体化是解决学生共性与个性、打好基础和发挥特长、激发学生好奇心、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执著的开拓能力;满足学生的职业兴趣及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系统集成,充分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知识整体性、学科交融性和学生个性要求,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教学矛盾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支撑多样化与规范性相统一及拓宽专业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知识整体化

教师的教学主导思想和教学方法要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讲得过细,强调过多,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树立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创新性实验。将实验内容与工程背景、科研项目相整合,同时注重实践性课程形式的综合化和科研化,与理论课程的并行推进、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之中。

(四)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的知识整体化

将课外课程进行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等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的有机结合。把课外教学环节作为补充和延伸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更富有层次,使其规模化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基于知识整体化的课程改革,实现了教学理论创新。做到了即以技术逻辑为理论基础和以能力导向为理论基础的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检验。转变视角,着眼于培养专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完整性,培养学生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通过基于知识整体化的课程改革,实现了教学环节创新。重构了课程内容体系,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了考核评价体系。大胆对传统实践教学环境进行重构。国内各大高校应该把如何使课程的内容整体化、综合化作为突破口,使传统课程之间的条块零碎和彼此独立的局面消除,从而促进内容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秀忠,雷传平,任旭芳,等.关于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5,(3):44-45.

[2]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6.

[3]欧捷.先见森林 后见树木——思想政治教学从“碎片化”向“整体化”的转变[J].新课程导学,2014,(33):8-9.

[4]王天恒.从毕业生质量追踪探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

[5]谢克娜.教师课程意识视野下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

猜你喜欢
改革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