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道德失范问题的伦理视角诊断

2016-03-16 17:43胡丽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道德失范诊断

胡丽娟

摘要:道德失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引起了广大包括社会学在内的诸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关注。正如对待所有的其他社会问题一样,要试图对道德失范这一社会棘手问题达成共识,首先就是要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表征以及产生的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且更关键的是要挖掘出其中的根源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逐步找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关键词:道德失范;伦理视角;诊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49-02

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中,转型的代价就是各种问题应运而生。而其中,在改革开放的巨大浪潮下,道德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十分忧虑,甚至有人指出,这是道德的整体滑坡和危机的表现。像近年来屡见报端的公众冷漠现象、三聚氰氨事件、瘦肉精事件,就是这种道德滑坡危机的表现,此皆谓之道德失范。因此,事实上道德失范现象也正成为一个集理论与现实于一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一、社会道德失范现象问题的原因

1.道德教育的狭隘性与片面性。第一,道德教育目标与现实相脱离。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道德教育目标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在回顾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教育的目标设置情况时,人们发现总体要求过高,而忽视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也是我国道德教育目标设置方面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换言之,以往道德教育目标突出的特点是模式化、理想化,忽视了个体差异性。不分层次地对所有个体提出了过高要求,道德教育目标大而全,导致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空洞说教,既没有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崇高道德理想,又易让人们形成一种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导致道德教育出现危机。然而,人们意识到目标倒置的危害再回归现实时,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放弃了先进性要求,单纯追求现实性品格。第二,道德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反差。与大而全的道德教育目标相一致,道德教育在内容上也呈现出非科学化的现象。其一,内容陈旧,回避现实。当前道德教育的很多内容对个体非常关心的热点、难点等避而不谈,道德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变革相分离,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分离,与受教育者自我实践相分离,与社会家庭影响相分离。这说明现实的道德教育已经与快速变迁的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其二,缺乏批判和扬弃,既缺少对中国优良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创新,又缺少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吸纳与学习,使德育内容显得缺乏扎实的根基。其三,重视传授道德原则规范而忽视了道德品质培养。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始终把道德规范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忽视学生择善能力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第三,道德教育方式的单一。尽管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了一些好的教育方法,但是基本模式仍是沿用传统的集体灌输式方法,忽视启发和个别教育,更强调外部管理,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内在需要动机,更重视课堂教学,忽视了利用公共环境、信息网络以及社会服务等手段进行道德渗透。这种模式通常收效甚微。

2.制度伦理因素。人类的道德生活具有不同的层次。这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层面,即终极信仰层次、社会交往层次以及个人的心性修养层次。

在信仰伦理、社会规范伦理与个人美德伦理之间,以社会规范伦理为基本理论维度的是制度伦理,同时它又需要结合信仰伦理和美德伦理进行研究。社会规范伦理指通过公平合理的选择而形成的制度性道德体系。制度性道德体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不仅不会被道德实践主体的个人偏好左右,反而对个人的价值追求起到矫正的作用,把它们归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中。但是,信仰伦理对于社会规范伦理却具有导向作用,与此同时,社会规范伦理也只有被道德个体普遍接受时,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因而我们不能脱离信仰伦理与美德伦理来研究社会规范伦理。个体的道德理性是有限的,在社会转型时期更是如此,由于各种新旧伦理观念相互冲突,善恶是非界限很模糊,社会应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明确的社会道德规范,告诉人们什么当为与不当为,协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同时,因个体的道德意志有限,往往难以克制私欲的膨胀或抵御不道德收益的诱惑。有我们社会转型时期尤为如此。在这种背景下,制度所提供的约束,可以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因此,仅仅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性是有局限性的。问题的核心是,怎样将抽象、崇高的道德原则、道德理想与现存的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使其成为强制性的、普遍的、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制度力量。

3.重私德轻公德的儒家文化因素。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色是家国一体,家族本位是中国伦理精神的根基,中国伦理关系的模式由血缘关系构成,家族道德成为个体道德的源泉,在中国伦理中家具有绝对的地位。这种状况传承至今。人们仍只讲小圈子的道德,例如遵守家庭的、熟人的道德规范,而一旦脱离开这个血缘的和地缘的环境,到了陌生的公共的环境中,就往往对那些本应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视若无睹,甚至蓄意破坏那些规定的公德准则。小到随地吐痰,大到损公肥私,侵吞国家和人民的公共财产,这类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在这里人们表现的是极端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从本质上看,造成中国人公德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社会结构中公共空间的发育不良。

二、社会道德问题的对策分析

1.道德教育的自我拯救。分析道德失范现象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道德教育与实践的缺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曾简单地认为道德建设的唯一目标即为宣传和推崇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不考虑主体当前的道德素质水准,追求高道德要求的层次,这些道德实践的弊端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显露出来。神圣的共产主义道德境界是人类道德建设的理想,但是现在我们的道德建设更应该贴近现实,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为主,尽快解决人们实际生活“有德可依”的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日益分化,人们对道德的要求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必然会使他们对那些一成不变的道德规范产生抵触情绪,加上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又缺少共同认可的评价依据,这就必然会使人们的思想产生混乱。这样,公德建设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而那种无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一味要求他们去追求崇高,而忽视了社会群众的普通的一面,更没有从实际出发,加强个人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导致道德建设失去了群众基础,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制度伦理优先:找准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尽管规则化、制度化的伦理要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现代人内在精神的复杂化与人格认同的困惑问题,要实现现代人道德生活的理想与人格的升华,最终还要靠个体道德意识的培育,但是制度伦理建设毕竟是对一个社会合格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否则别的道德要求就无从谈起。像罗尔斯所说,如果不建设制度伦理,离开制度的正义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那只能“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或者“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好牧师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制度伦理建设构成了一个社会道德建设先行的基础工程。

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格局的多元社会,人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交往范围越来越广,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导致人们的社会角色的转换越来越多,所面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乃至信念、理想、人格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激烈。如果不通过制度来确定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基础伦理,即具有广泛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的道德,以满足社会秩序和人际交往的需要,那么物质主义的泛滥、功利主义的狂热与追求就会使现代社会的道德行为出现严重的混乱与无序。为此,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必须要有鼓励讲道德、惩罚不讲道德的制度安排。

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必须以现代社会的文化与制度为依托,本质上社会转型也是一个文化与制度的转型,一种更能体现人文精神和道德文明的制度安排,这才是现代道德代替传统道德所需要的基本的生长条件。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纳入制度建设的轨道,没有优先重视制度伦理的建设,所以致使道德建设的现代转型没有得到必要的制度保障与支持。结果虽然对公民的道德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虽然进行得不少,但总是不能很好地转化为自觉实践,社会道德风气也没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3.社会要健全“德福一致”的偿善养德机制。如果国家和社会能够有效确保每一个人在道德行为后得到功利上的回报或惩罚,维护着“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道德奖惩机制良胜运转,就会促进人们普遍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久而久之,谋取功利作为遵守道德的原初动机就会逐渐退出行为者的意识。经过人类一代又一代遵守道德—获得幸福的循环生理刺激,道德行为的功利性就会隐匿不彰,而义务、良心则突显出来。于是,人们就会日益爱好美德,为了遵守规范而遵守规范,最后可以达到为了美德而追求美德的境界,即使偶尔遵守道德规范后不能够得到预期的回报也会坚持遵守道德规范,道德的功利性就转化成道德义务性。功利主义大师穆勒也说:“不特承认在利于达到目的之众多工具中,美德应位居最上,而且也应该承认这样一个心理事实,即美德可以变成从个人来看本身就是福利,此外更无别的目的的东西。”,国家与社会越能满足个人道德动机的幸福回报,保证道德和功利交换的循环顺利进行,个人遵守道德规范就愈有可能是无条件的、义务性,人们的道德热情就越高涨,道德冷漠必然相对减少。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纲,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穆勒.功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刷馆,1957.

[3]李萍.中国道德调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4]劭龙宝,李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5]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刘应杰.中国社会现象分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道德失范诊断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道德失范及原因研究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休闲体育的道德失范及伦理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