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2016-03-16 18:11李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产学研人力资源管理

李玲

摘要: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分析了民族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用人单位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拥有实践动手能力和民族知识等要求,提出了民族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培养具有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关键词:民族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19-02

我国民族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专业办学时间较短,人才培养模式处在逐步摸索阶段,存在诸如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民族特色、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民族类院校HRM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既没有很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对HRM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没有适应和满足整个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本文在分析我国民族类院校HRM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对高校HRM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凸显民族特色,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民族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民族特色

HRM专业近年来发展尤为迅速,各类院校的招生人数和招生规模不断壮大,同时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作为民族类院校,在HRM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没有凸显出民族地区特色,只是对其他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照搬照抄。以中南民族大学的HRM专业为例,2015年9月之前,HRM专业学生是从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分流而来(工商管理大类分流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与该地区重点高校如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类似,没有体现出民族特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千篇一律,这不仅使民族类院校HRM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相背离,也使民族类院校的HRM专业毕业生与其他重点高校的HRM专业毕业生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同时,由于没有做到“服务少数民族,服务地方”,也很难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毕业后为家乡服务的热情。

(二)教学方式单一,没有体现民族类院校的特殊性

目前民族类院校的HRM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以我校为例,大班教学(HRM专业学生一般为70~90人左右),且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同班教学,基本上是课堂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授PPT为主,以教材为工具,辅之以为数不多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课堂互动性较差,学生参与度不高,类似于封闭式、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HRM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对复合型、应用型的HRM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HRM人才具有特殊的需求,而民族类院校HRM人才培养模式却没有体现民族事务特殊管理要求的教学环节,没有体现出民族类院校HRM专业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色性、包容性,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很难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HRM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学时比重偏低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环节所占学时比重偏低,以我校为例,经修订的2013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课程有企业培训运作考察、企业薪酬管理考察、员工绩效考核实习等,实践总学分是17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仅为10.63%。不仅如此,目前我校HRM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能力提升,主要通过为数不多的实验课,学生参加华中高校招聘挑战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竞赛、管理者部落、案例设计、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以及院里组织实习、实习等方式完成,但是参与的学生人数有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亦十分有限。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普遍较少,学生在学习完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选拔、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理论知识后,没有通过专业实习来增强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

二、用人单位对民族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以我校为例,HRM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及公共部门从事HRM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人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员工绩效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等课程上机操作和实验模拟,安排学生设计实践方案、收集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运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和岗位描述、人员招聘与选拔、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企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针对企业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新员工招聘与选拔、新员工培训与发展、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实践中学习、思考,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民族知识

作为民族类高校的HRM专业本科生,在掌握本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应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掌握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了解相关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不仅如此,掌握和了解处理民族宗教事务的知识和技能,针对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能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来分析、判断和处理。

三、民族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凸显民族特色

我校作为民族类学校,HRM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适当调整HRM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凸显民族特色。增设一些民族特色课程,如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少数民族学生服务民族地区的学习动力,凸显民族类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地区HRM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增强该民族类院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载体,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以我校为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3本科培养方案,注重课程体系化,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四部分。

(1)通识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学分51,占总学分的31.87%)。

(2)学科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等(50学分,占总学分的31.25%)。

(3)专业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员工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分析等课程(42学分,占总学分的26.25%)。

(4)教学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如企业薪酬管理考察;教学实习如员工绩效考核实习,企业培训运作考察等(17学分,占总学分的10.63%)。

其次,由于HRM专业实用性比较强,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需要积极探索适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把企业现实中遇到的HRM有关问题当作教学案例,安排学生课堂集中讨论、互动,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学生模拟HRM过程中不同角色,亲身体验HRM问题现实场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可以运用实验模拟,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后,结合民族类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观摩少数民族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的HRM部门工作环境,培养学生重视民族文化、民族禁忌观察能力,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同实际中的民族特殊性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产学研”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一方面通过校企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了HRM专业实习基地,学生不仅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习工作中,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或者主管还能够到学院为HRM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解疑,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企业需要人才的时候,实习生可以优先推荐、录用,实现企业和学校的一种“双赢”局面。

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动手能力强的人力资源部门总监、经理或者主管作为兼职教师,给HRM学生上授课,甚至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起指导毕业生论文,学校可以每年安排HRM专业教师至少有2~6个月时间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增强授课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建平.“产学研”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149-152.

[2]刘永安.地方性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15(6):26-28.

[3]蒋才芳.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4):71-74.

猜你喜欢
实践性教学产学研人力资源管理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和反思
试析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性教学提升小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