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程式化”趋势及应对策略

2016-03-16 19:11杨艺竹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程式化建议创新

杨艺竹

摘要:当代社会,人们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都倾向于一些可以直接套用的基本方法,既方便又快捷,效率也能得到保障。这种因循守旧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教育模式并将其建立在了固定的基础之上,使现代教育无法从根本上得以发展和创新。本文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对我国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程式化”趋势进行分析概括,并适当地提出了整改的必要性及相关意见、建议。

关键词:英语课堂模式;程式化;发展;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17-02

自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方向更加偏向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比如:在学习方式方面,“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成为了其主要内容之一。而在课程内容方面则强调了改变“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加强教育模式对教学内容的辅助作用。说到繁琐陈旧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模式,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我国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英语作为一项语言类学科始终无法摆脱传统语言教学法的束缚。在凯洛斯教学模式影响下的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保留了“复习—传授—巩固”这一固定的教学流程。这种“灌输式”教学之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与语言类学科知识本身所固有的确定性、唯一性与教条性密不可分,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加之于应试教育过于注重笔试成绩的背景之下,英语教学模式逐渐走向单一化、程式化(换言之便是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与新课程改革中更新观念、改变方式的主要任务大相径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灵活性的发展。

Diane Larsen-Freeman在《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3nd ed.)》一书的引言部分中致教育者:教学法是教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育者需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在构建专业话语(professional discourse)交流平台的过程中推动教育理念适应发展需要,使教育教学焕发生机。传统的教学模式类书籍中无一不提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于教育者与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却理所当然的将教育模式划分到一个总有规律可循的概念之内,这就导致了部分教育者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与传授,从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与构建能力。在课堂上将原本应作为主体的学生摆在了一个次要且被动的位置,使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走向实质教育论的误区,陷入“程式化”漩涡。

于是就有人将中学生英语课堂教学发展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语言教学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单词短语及语法类内容,在识记过程中更倾向死记硬背,方法又会对模式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导致教学模式逐渐僵化。万物皆有其道,死记硬背之所以成为一种普遍的认知现象,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内容毕竟有别于方法,方法是灵活可变的。康德在《论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与“统治艺术”一道是“对人类来说最困难的东西”。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的艺术性便因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而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发挥,艺术性所倡导的创造型教育功能自然也无法更好的作用于英语教学课堂。然而,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中学英语教师应如何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个人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一般来说,事物的发展得益于改革。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劳伦斯·萨默斯曾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提出这样的建议:没有万能药,没有一个政策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教育来说也同样适用。在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当下,想要形成与其理念和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要从受教育者本身出发,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待问题。

一、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加强对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外语教学同样可以“授人以渔”

首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其教育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深入了解是最基本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初高中教育对象主要为年龄范围在13~18周岁之间的青少年。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将人生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处于第五阶段的青少年所经历的正是整合个人角色、认识和统一自我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品德意识从依从阶段到内化阶段的平稳发展,逐步构建起个人价值体系,从而培养其独特的发散思维和独立的创新意识。维果斯基在社会文化观中也强调了社会文化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每种文化都把信仰、价值观、习惯的思维方式或问题解决方法传递给下一代人,教导儿童思考及如何思考。笔者认为在这类普遍存在于英语教学课堂上的行为中,教师要慎重把握其传授的“度”:思维是经验的重组过程,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系更为密切,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培养过程中只能适当起到引导、指向的作用。与其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将总结好的内容不假思索的交给学生死记硬背,不如教给他们整合,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及适合个人的学习方式去认知、理解、顿悟。

二、灵活运用创新型教育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建“共同参与”的课堂

而今,我国已步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阶段。面对应试教育所注重的升学率问题,素质教育倡导以提高学习效率为基准的,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主导之下的英语课堂明显拥有固定的流程,教师按部就班地传授,学生循规蹈矩地听讲,默契度堪比广播员与忠实听众。从这种情况来看,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弊端便显露无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谈到,改变心理的唯一方法是利用天然的或人为的物质条件。若是想要改善学生的这种过于“顺应服从”的心理,自然应将着眼点立足于教学方法这一物质条件基础之上。能否灵活地将恰当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直接关乎课堂的活跃度、学生的接受度和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

以疑问式教学法为例。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疑问式教学法中,教师担任的是“启发者”的角色。教师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培养学生“生疑、质疑、释疑”能力的同时,也回归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解决了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让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去,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创新型教育方法的实施对新课改下中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积极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育工作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合适的教育方法运用于合适的受教育群体之中,并适当加以改革和创新,使之最大限度的适应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

三、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合适的角色定位关系着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和教学模式健康发展

当代教育心理学将师生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视为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卢梭在《爱弥儿》中曾提出有关“共同参与”现象的观点:“共同参与”,顾名思义,便是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到以一个共同终点为目标的活动中去。目的是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于遵守纪律,习惯于平等待人,养成博爱、竞争的品性,习惯于在公民同胞的注视下成长并去寻求大家的认可。笔者看来,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的,正应是这样一个“共同参与”的组织者的角色。

民主主义与教育认为,共同参与必然获得共同结果。拉一条别人碰巧也在拉的绳子,并不是一个共同参与或联合的行动,除非拉绳子的人知道别人也在拉,而且是为了帮助和阻挠他们才去拉,才能被称为“共同参与”。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客体,所有的方法与模式都应在为学生的参与与主动求知服务的前提下进行。教师需要做的便是寻找这样一种联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处怎样的情境之中,增加他们之间的认识和了解,让其的思想和行动拥有共同意愿,从而更加适应群体合作和竞争,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潮流。

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带动着教育的发展。直至今日,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早已不再被局限于修生养性、齐家立业的个人范围之中。面对这样的前景与趋势,我国的教育事业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培养下一代历史重担。而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积极的探索、开发、创造,促进我国中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朝多元化、立体化方向不断迈进,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语言学教育系统,为我国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德]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5.

[2]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导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9.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5.

[4]陈琦,刘儒德,等.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3.

[5][法]让·雅克·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1.

猜你喜欢
程式化建议创新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程式化语言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译英中的使用及其特征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