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公共文化设施与小学美术互补共育的研究

2016-03-16 19:11李犇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美育

李犇

摘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署前路小学地处“十分钟文化圈”的中心地带,把美术学科作为学校美育教育最重要的一门科目,积极开展社会公共文化设施与小学美术互补共育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社会公共文化设施;互补共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19-02

一、背景的研究

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而近年来,广东省人民政府为了全面推进广东省的文化建设,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在发展目标中提到: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十里文化圈”,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成为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推动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所)等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推动音乐厅、美术馆等定期提供免费或低票价服务,扩大展览馆、科学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免费服务项目,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新路子。为此,署前路小学抓住此机遇,积极开展社会公共文化设施与小学美术互补共育的实践研究。

学校地处于广州东山口老城区,陈树人纪念馆、越秀区图书馆、越秀区少年宫、逵园艺术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就坐落于我校四周,使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深具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是“十分钟文化圈”的中心地带(图1)。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追求艺术特色与教育的完美融合,确立了学校的“雅美文化”发展之路。因此,学校正在因势利导,走出校园利用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大胆尝试拓展校外美术课程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让艺术馆、纪念馆、图书馆等成为师生进行探索、研究、学习、发展的大课堂,围绕“以美育人”做文章,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舞台,组织丰富的美育活动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更多的知识,使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真正成为学校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为营造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策略的研究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建立以提高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意见》还指出要“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美术学科作为学校美育教育最重要的一门科目,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拓展美术教学的空间,是学校教学管理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为此,学校采取了如下策略:

1.基地共建。基于现代整合教育理念的指引,学校与“五分钟文化圈”内的区图书馆、艺术展览馆以及区文化艺术中心成立了共建单位,从工作机制上共同约定“互补合育”的方式:(1)资源共享:整合双方资源,达到提高教育质量。(2)教育互动。建立长期沟通交流渠道,活动共同组织参与,多角度多层次的沟通反馈。(3)发掘特色,相互引领。整合双方因应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特色,制定教学方案,形成优势共育。(4)环境共建。整合双方应共同努力营造校外一致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

2.课程建制。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繁多的课程和活动易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陷于肢解和琐碎,违背了系统育人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署前路小学注意在课程建制上做研究,把学校雅美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校本课程资源整合为:阅读课程、艺体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板块。让与美术教育相关的各类活动在体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得以保证,从而避免了流于形式。

学校在校本课程结构设置中,建立两个课程实施集成模块。第一个集成模块:半天社团课程。学校安排在周二下午。学校以原有社团为基础,实行自主选择、混龄、走班制,提供更为丰富的社团供学生选择。社团活动的开设,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特长,同时也充分发挥家长、社区以及共建文化单位教育资源的功能。社团开设有校级、年级两个层面。学校《艺体课程》中,美术类的有:儿童画、摄影、剪纸、泥塑、书法等。第二个集成模块:社会实践课程。其中美术类的学科实践每学期保证不少于两次(含一次家庭组织的参观活动)。要求设计方案,确定老师。活动方案要突出整合的功能,充分考虑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活动方案,注重活动过程与活动参与,寓教育目标于活动之中。

3.评价引导。只有评价的方式进行了变革,课程整合建设的道路才会光明。学校把非考试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建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社团课程考核体系,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分一杯羹投入到课程建设中。

社团活动不等于课程。从逻辑关系上看,社团是组织学校本位课程的一种形式。从实践方式上说,活动是本能,而课程是专业的,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课程评审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具有独立开发课程的能力,如何让不同能力水平的老师都能够有所发展?我们给每位老师发了一套“基础表格”,内容包括课程纲要、课程计划、点名册、成绩册、教学设计,以便老师实践操作。中期通过教师座谈、听课等形式了解社团开展的情况。

学校从绩效考核中拿出一部分对社团进行专项考核奖励,对于社团教师按照上课次数发放课时津贴,期末还会根据活动的过程和物化的成果对社团进行考核,评选优秀社团和合格社团。一学年后根据考核小组以及学生的意见,保留一批,淘汰一批,更新一批。学校也根据课程开发和课程参与的质量评选“署前雅美好教师”和“署前雅美好少年”,以此逐渐建设好具有学校“雅美文化”特色的一个个微课程。

三、实施的途径

学校在多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已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与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共育的方式,成为了学校课堂美术教学的有效补充,提升了美术教育的质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美术教育资源请进校园。所有课程都由我们老师来开发也是有难度的,毕竟术业有专攻,我们学校周边都是非常成熟的文化社区,社区的能人可真不少,比如“翰墨书趣”就邀请了省市、区老干部书法家协会的爷爷奶奶们现场挥墨指导书法,还组织了“关工委老干部和署小师生书画作品展”;“巧手剪纸”就邀请了广东省文化馆的专业老师给全校师生上大课,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与动手操练中,体验到祖国传统剪纸文化的无穷魅力;还把一些跟教育主题相关的绘画展也请进校园,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儿童作品绘画展,廉洁文化书画展等。丰富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内涵,提升了美育质量。

2.让教师和学生走进五分钟文化圈。每学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五分钟文化圈,借助周边社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与艺术亲密接触,直观感受与体验艺术美。有几种做法:一是每学期,共建单位“区少年宫”安排四年级学生去上一次陶泥课和在附近“三大会址”上现场写生课,拓展了美术学习的内容和渠道,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二是让教师每学期带领五年级学生在“陈树人纪念馆”和“区艺术展览馆”以互动交流的形式开展一次美术欣赏现场授课。以场馆内的美术资源结合教学素材,加深学生对“岭南画派”的理解和领会。三是结合一些少先队纪念日或是特殊节庆活动,把课堂设在“五分钟文化圈”内的文化场馆,采取形式多样的美术方式:如让学生把课内学习与制作的皮影戏,放到“区艺术展览馆”展演,孩子们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相结合的表演,妙棋横生,吸引了过路的观众,赢得了啧啧称赞,博得了阵阵掌声。这样的社会公共文化平台的提供,使学生在作品的展示与认同中,产生了对美的更高追求与热爱情趣。

3.让家长参与,带领孩子走向更多文化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告诉我们:“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学校的“雅美课程”体系中,规定美术类的学科实践每学期保证不少于两次(含一次家庭组织的参观活动),并建立了课外实践活动登记制:或照片展示或文字画面汇报等形式。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了十分钟文化圈,或更多更大的文化圈,或饱览祖国山河的自然风光。陶冶了性情,提高了审美情操,与学校教育形成了互动互联,开放合作的良好成长氛围。

总之,充分发挥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能丰富学校美术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署前路小学将继续用心研究与实践,努力将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在美的浸润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伟棠.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书——社会公共文化设施与小学美术互补共育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Z].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R].2015-9-15.

猜你喜欢
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美育史料·孟宪承演讲《美育原理》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