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温柔接触看海鸟跟鱼相爱

2016-03-17 06:32策划编辑部执行白克
莫愁 2016年2期
关键词:金丝猴藏羚羊野生动物

策划/编辑部  执行/白克



与自然温柔接触看海鸟跟鱼相爱

策划/编辑部执行/白克

这两年,一个新名词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自然环境缺乏症。我们用智慧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同时也以无知与贪婪留下了可怕的后果。曾几何时,钢筋水泥吞噬了绿草和森林,汽车喇叭替代了虫鸟啼鸣,而我们却还在以一种熟视无睹的心态慢慢“适应”着这些“温水煮青蛙”般的变化。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经历了亿万年形成的整体,和谐有序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陕甘青蒙及新疆的一些地方,由于过度放牧,连草根、草皮都被牲畜啃尽,不少地方,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已成过去。

许多物种已经永远消失,还有更多的生命即将在地球上消失,它们生存的领地被逐渐侵占,它们生活的家园被恶意破坏,它们是那么的美丽且生动,甚至带有一种悲情,因为它们正面临着生死抉择。不久的将来,它们可能就这么无声无息地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

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环境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能否唤醒早已尘封的自然基因,在于一念之间。但我们不能把对自然的崇敬和向往变成一念之间,而是要将保护区建到我们每个人的心底。

在家里养一只宠物,在窗台放几盆绿植并不是接触大自然,但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里出发,拒绝购买动物皮草,拒绝食用野生动物,拒绝佩戴动物牙角所制的装饰品……以温柔的心态去与自然相处,以欣赏的心去看海鸟跟鱼相爱,以内心的自我平和地对待外界的非我。

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只要你去做了,就有可能改变,就有可能影响更多的人。如同奚志农一样。

带血的藏羚羊披肩

奚志农是第一个获得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年赛大奖的中国人,也是唯一入选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师的中国摄影师。

1997年起,当时还供职于《东方时空》的奚志农第一次深入可可西里拍摄藏羚羊。在他的镜头里,藏羚羊总是一副惊恐的模样,因为藏羚羊绒可以做成昂贵的披肩,盗猎分子每年都要盗猎大量的藏羚羊,藏羚羊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998年冬天,奚志农在青藏高原上看到了车辙,再走一阵,他看到了天空中盘旋的兀鹫,心头一种不祥的预感袭来,再往前行,他果然看到了血淋淋的一幕:一处,两处……一共有11处藏羚羊尸体堆,共有89头母羊被盗猎分子残忍杀害!奚志农强忍着内心的颤抖,拍下了这些令人伤痛的照片,他要把这一幕告诉更多的世人。

(2) 图2中,人细嚼馒头后感到有甜味,是因为____________分泌的唾液中含有消化酶,使淀粉初步分解。在小肠中淀粉最终分解为[②]____________才能被吸收。

奚志农(左二)在亚洲协会纽约总部

当这一幕幕残忍的杀戮镜头和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带血的藏羚羊披肩”顿时从炫富变成了一种耻辱,国家和整个社会对藏羚羊的保护也被空前加强。这是奚志农第一次感受到,用影像保护野生动物的能量所在,自此,他在这条路上一直坚定地走了下去。

十多年后,奚志农再度回到可可西里,让他欣慰的是,藏羚羊的保护状况比当年好了很多。在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刚刚建立的时候,青藏公路边,连一只鸟都看不见,藏羚羊远远看见汽车,就会飞快地跑掉。但如今,青藏线两旁的野生动物变得清晰可见,不但有成群的藏羚羊,还有藏野驴、野牦牛、野狼……

奚志农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藏羚羊的奔跑速度实在太快了,所以狼在青藏高原上对藏羚羊一点威胁都没有,他好几次看到这样的景象,狼在这个地方吃东西,背后有很多藏羚羊,它们根本就不管不顾,有的时候狼从它们身旁经过,它们连头都不抬一下,因为它们知道,狼对它们毫无威胁,根本追不上。而且狼也有自知之明,反正追不上,干脆就不追了。

不过,狼有时凭借它们的毅力也能吃到藏羚羊。有一次,奚志农和阿尔金山保护区的朋友们做一个冬季考察,在行进的过程中,看到山坡上远远有一排小黑点,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个有十只狼的狼群,不远处,有很多藏羚羊正在角逐。奚志农一下子明白了,狼是等待藏羚羊在追逐打斗的过程中出现意外,因为藏羚羊的角就像两柄刺刀一样,极为锋利,在追逐打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意外的伤亡。2006年12月,在短短五天内,奚志农就统计到了有七只藏羚羊出了事,都是在激烈追逐过程中出的意外。狼的嗅觉非常灵敏,羊一出事,第一时间到现场的肯定是狼,这七只藏羚羊,最后全部进了狼的肚子。

奚志农的镜头里,还有这样一个温馨的视频:保护区工作人员早早拦住了公路两边的大卡车。过了一会,近百头藏羚羊群出现,它们在头羊的带领下,从容地跳上公路,从容地穿过公路。从那里过去大约一百多公里,它们就可以回到自己的栖息地……这样温情的场景,如今,能够不时地看到,而在以往,这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野生动物最怕人

可可西里的经历,促使奚志农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野生动物保护的行列中。

在中国拍摄野生动物,给摄影师留下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奚志农和同伴去云南拍摄滇金丝猴,他们找猴子,是通过新鲜的猴粪,只要找到新鲜的猴粪,就说明滇金丝猴已经距离不远了。

在接近营地的一个沟谷里,奚志农发现了新鲜的猴粪,他激动得就像发现了宝贝一样,趴在地上看了半天。爬上相对海拔差不多四五百米的山脊线,按照奚志农平时的速度,至少要半个小时以上,可是那天,他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冲上去了。在杜鹃林里穿越的时候,他听到了猴子的声音,他顾不上停留,拼命冲上山脊线,因为他要找到一个制高点,这样才有可能看到猴子。冲上山脊线后,奚志农赶紧找拍摄的位置,把镜头的焦距推到最远,以每秒8张半的速度连拍,但是在那么快的速度下,他也只记录下了三张,一张闭眼睛了,一张回头了,只有一张是清晰的,第四张的时候,大公猴已经跳出画面了……

丽江曾经是滇金丝猴的栖息地,后来,由于旅游的需要,这个地方的猴群被迫转移了,滇金丝猴是一夫多妻,猴群中过剩的公猴会离群,去寻找合适的母猴交配。但是如今,经过开发,云南西北部的森林变成了孤岛,一片森林和另一片森林之间互不相连,15个猴群都在不同的区域,它们不可能进行交集,被淘汰的公猴最后去了旅游山庄,成了山庄老板牟利的工具。

奚志农的一系列滇金丝猴摄影作品问世后,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保护滇金丝猴和其栖息地的热潮,一个接一个的保护举措出炉,奚志农对此多少感到了欣慰。然而,他欣慰的时间并不长。作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经常跟国外的同行交流,他悲哀地发现,中国的野生动物是世界上最难拍摄的,因为中国的野生动物太怕人了,它们被猎捕怕了,它们的栖息地也在不断地消失。奚志农看到的野生动物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就像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一样,隔着几公里远看到汽车,就开始拼命奔跑,很多时候,以他那么高速的连拍速度,都只能拍到藏羚羊的一个屁股……

运作“野性中国”

这些年来,为了拍摄野生动物,奚志农曾经在独龙江从溜索上坠入山涧,在荒无人烟的长江源头从飞驰的马背上摔下……他也曾经灰心过:“我走在山道上,背上是几十斤重的器材,面前的路好像永远没有尽头,那时候真的在疑惑,我是不是还能坚持下去?”

奚志农不是没有想过放弃,然而,每次一想到要告别这样的生活,他的心就像针扎一样的痛。因为喜欢,因为热爱,他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到后来,这份热爱更是成为一种责任,他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去做。

奚志农是一个不属于城市的人,如果说大自然是他的家园,那城市就是他的战场。这个战场,消耗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奚志农还在花了很多时间待在城市里,因为他发现,像以前一样,单靠他个人的努力来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力量太有限了。即使他有三头六臂,一年365天一直在拍摄,但能拍摄的还是有限的,中国太大了,野生动物物种是如此的丰富,只有让更多人关注,我们才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随着他所做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促使他需要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甚至投身到野生动物保护的行列中来。

在奚志农持续不懈的努力下,公益组织“野性中国”正式成立,并在北京动物园开始实际运作。“野性中国”开办野生动物保护训练营,办影展,办讲座,为的就是用影像保护自然。

“在野生动物的安全和你的照片之间,野生动物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开营之际,第一节培训课上,组织者奚志农反复强调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师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

随着知名度的迅速提升,很多地方开始请奚志农去开设讲座。他非常看重讲座的影响力。在他看来,现在的孩子从小就非常有见识,如果能影响他们,从小培养他们对自然的一种热爱、敬畏,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是不一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天空中飞过的一只鸟,你身边的同学,你家门口的一棵树,你小区里的一只猫,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国家,你连这些都不爱,所谓的爱国主义有意义吗?

“野性中国”还举办过很多次摄影展,影响了很多观众。看过奚志农作品的人几乎都会产生一种感觉,照片中的动物仿佛具有某种智慧,而且似乎正准备和人做某种交谈。对此,奚志农的一个朋友解释说,那就是动物本身的表情,要捕捉到这样的表情,关键是不能惊扰到它们,不能让它们看到你,或者即使看到了,也要让它们觉得你对它们没有任何威胁。奚志农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与自然温柔接触

在运作“野性中国”一段时间后,奚志农发现,活动影像、视频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远远超过静态的影像。所以,奚志农重新组建起纪录片团队,目标是多创作一些野生动物纪录片,影响更多的人。

十年前,奚志农曾经拍摄过一部关于滇金丝猴的纪录片《神秘的滇金丝猴》,并获得了很多国际大奖。但由于当时是孤军奋战,专家的相关研究还不充分,对滇金丝猴的记录还远远不够。因此,奚志农又一次把目标对准了滇金丝猴,经过仔细搜寻,他的镜头对准了生活在滇西北丛林间一个滇金丝猴家族。

一只半大的猴子,不停地到奚志农藏身的一块石头附近来观察;两只小猴子,一直在嬉戏打闹,其中一只是被宠坏的“小王子”,在奚志农的镜头里多次撒娇,闹情绪……这一幕幕的场景,全被奚志农用摄像机留存了下来。

为了拍摄这个滇金丝猴家族,奚志农多次把自己伪装成石头和树干,吃尽了千辛万苦,耗时三年,最终拍摄圆满结束。2015年4月22日,为迎接第46个世界地球日,在亚洲协会纽约总部,奚志农的纪录片《香格里拉神秘之猴》举行了美国首映式。亚洲协会影院迎来了爆棚的观众,包括希拉里、保尔森、陆克文等知名人士。观众通过这部影片,不仅领略到了中国大地上的壮美景观,还多次被聪明可爱的滇金丝猴打动,不到一小时的放映过程,大家爆发出不下十次的掌声。4月29日,这部纪录片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首播,更是反响强烈。美国观众纷纷上网留言,表达了对这部纪录片的喜爱。

“我当时正在切换电视频道,忽然间这些美丽的、难忘的猴子映入我眼帘,这只不幸成为孤儿的小猴偷走了我的心。真是美丽的拍摄与讲述,谢谢你们!”“这是个真正美丽的节目,有着坏脾气的‘小王子’实在是无价之宝,我还喜欢影片主创人员自然地跟踪记录着猴群,而不是把一个跟踪设备安放在它们身上,感谢。”“这是一部如此伟大的电影,我赞赏奚志农先生毕生致力于将这种濒临灭绝的物种拍成纪录片的举动。”……

尽管在国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奚志农并不满足。他希望让更多的国内观众看到这部纪录片,影响更多的国人。终于,5月4日,奚志农的这部纪录片,国内上映的名字叫《云上的家庭》亮相北京班夫山地电影节,这是这部纪录片在中国的首次公开放映。放映结束后的讲座上,面对观众接触不到野生动物的疑问,奚志农说,不要以为只有在可可西里才能看到野生动物,在北京的街头,某个不惹人注意的地方,可能不经意间,会有一只黄鼠狼探一个脑袋,有个红凖在天空飞过,有个刺猬正在缓慢地行走……虽然北京有那么多人口,那么多楼房、汽车,但是只要有一点绿色的地方,野生动物就能顽强地生活。

《云上的家庭》不是一部商业纪录片,没有走进院线,而是采取了点映加奚志农讲座的方式推广。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奚志农的话语极为铿锵有力:“当今的中国社会,没有谁一定要吃一块野生动物的肉才不会被饿死,也没有谁一定要穿一件野生动物毛皮制成的衣服才不会被冻死,更没有谁一定要戴一个象牙的饰品才能活得更好。所以,没有任何理由需要消费野生动物。不改变保护就是为了利用的主导思想,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就没有希望!”这是奚志农的心声。

让奚志农最高兴的是,这些年来,随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环境保护已经不再是一个少数人关心的政府管的事情,开始有民间组织和国际环保组织加入进来,媒体的关注度也不断变大,整个大环境和以前越来越不一样了。接下来的日子,他会继续用影像保护野生动物,这是他一辈子的选择。

部分图片由野性中国提供

欢迎关注莫愁微信公共平台,参加“与自然温柔接触,看海鸟跟鱼相爱”微话题讨论。我们期待你的参与。

1.添加《莫愁》微信公众号:mochouzazhi

猜你喜欢
金丝猴藏羚羊野生动物
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之道(上)
野生动物的魅力与野性
滇金丝猴 森林“精灵” 灵动世界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嘲弄别人可不好
藏羚羊如何安全“过公路”
一只叫卓玛的藏羚羊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金丝猴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