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区和产业创新中心的应对策略

2016-03-17 00:49邵长青
港口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滨海新区创新型人才

邵长青

(天津市滨海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天津300453)

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区和产业创新中心的应对策略

邵长青

(天津市滨海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天津300453)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城区和产业创新中心而努力奋斗。这对于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滨海综合竞争力、实现中央的定位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滨海新区;创新型城区;产业创新;发展策略

当前,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发达经济体、发达地区都将创新驱动提升到战略高度,纷纷抢占世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竞争高地,力图增强自身创造力,掌握经济发展、科技竞争的先机,实现腾飞跨越。天津滨海新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落实天津《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了《滨海新区关于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年实施方案》,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城区和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这是夯实新区今后发展基础、建立未来发展新动力的战略之举。

一、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条件和战略目标

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迈上1.4万亿元的新台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7%,研发投入规模和投入水平双双实现新的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18位。

我国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即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二、天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的基础条件和战略目标

2015年,天津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81.43%,高出全国平均近15个百分点,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三。全市国家级院所总数达到132家。科技进步环境指数跃居全国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继续领跑全国。

天津确定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即第一步,到2020年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世界创新型城市行列,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第三步,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创新型城市,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创新中心。

三、滨海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区和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和应对策略

2016年,滨海新区拥有89个项目冲进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公示名单,占全市拟授奖项目的44.5%,创新项目“质”、“量”双提升。新区建成的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占全市总量超过四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市的60%以上。经认定的国家级、市级研发中心总量达417家。

新区提出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即第一步,到2020年率先建成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创新中心。第二步,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跻身世界创新型城区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创新中心,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创新型城区。

面对正在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天津滨海新区必须积极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争取在信息网络、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推动重大产业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1.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创新型城区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实施《滨海新区关于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年实施方案》,着力推动创新型城区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争取率先建成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区和产业创新中心。落实《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实施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开发区分园发展规划,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为总体目标和示范核心,凝神聚力建设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努力建成天津创新资源最为丰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最多、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重要区域。加快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天津未来科技城总体规划(2013—2030)》,与京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联合协作,努力建设首都功能疏解的承接基地,京津冀总部经济发祥地,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创新创业基地,产业链完整的高端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链接全球创新要素资源的高端产业新城。全面落实《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提速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配套建设。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的协作,在环境技术、健康医疗、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度假、高技术研发及高端商务商贸等产业领域积极承接首都资源转移和大项目建设,在协同发展中构建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国际化创新高地。

2.努力实现核心技术的创新驱动,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加快开发机构建设、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培育形成多个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区,筹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试平台、中科院天津产业创新与育成中心、天津大学滨海临港工业研究院等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更多高水平研发机构。新建一批省部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科学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总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

3.努力打造滨海原始创新策源地,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加快重点产业领域研发,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升,探索一批可复制推广、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成果转化模式,走出一条“自主研发+项目合作+共建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途径,趟出一条“产业技术+产业育成+衍生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路径,摸索一种“国际合作+跨国并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方法,争取建立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重视基础研究工作,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加强原始创新,全力打造滨海新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凝聚一批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高水平团队,争取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一批原创性突破,掌握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全面推动滨海新区科技小巨人标志性领军企业培育工程,落实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探索“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科研转化的新模式,着力打造在全国行业排名领先、规模产值超百亿、创新能力国际先进的领军企业。

4.努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把滨海新区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天津市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实施方案(2015—2020)》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实施意见》,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纳米与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石化等产业集群,尽快形成先进制造与研发转化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滨海制造”向“滨海智造”转变。新建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区等。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聚集。有序建设以生物产品、中药、生物药和化学药为重点的国家级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等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着重把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建设成为国家级产业基地,重点将汽车产业聚集区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抓好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建设。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天津)基地。建设滨海新区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打造民航研发硅谷、民航产业集群,以及民航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挥海洋高新区在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启动推进滨海创新创业园“2+1平台”建设。围绕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努力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5.努力提升滨海众创空间质量效益和水平,着力激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及《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滨海众创空间建设发展规划。打通“线上+线下”人力资源平台,为众创空间及入驻企业引才引智。率先创建好于家堡“双创特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狠抓企业孵化和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努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际众创空间,带动一批“双创”企业成长,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鼓励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热潮,引领和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为重点,落实鼓励创新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及时有效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做精做强做专创业服务和科技服务的生态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共享空间等。实施滨海新区核心技术突破计划,大力培育新区市场化的创新土壤,孵化和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构建完善闭合的科技创新生态链条。鼓励源头创新、颠覆式创新、引领式创新,营造新区创新创业发展优质生态圈,打造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

6.努力实现“智慧滨海”,着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贯彻《“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抓紧制定实施滨海新区“互联网+”总体规划。全面实施“宽带滨海”战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支撑水平。落实天津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和市新一代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社会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智慧产业,培育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加快“三网”融合。重点建设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慧城区、智慧气象、智慧教育等,服务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争取率先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智慧城市。继续实施滨海新区大数据行动方案,争取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和数据资源聚集服务区,促进新区云计算产业聚集,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落实《关于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参与京津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指导建设“转化医学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和“滨海新区智能制造联盟”,加强与驻京中国科学院等研究院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和高校合作,推动中国艾滋病疫苗联盟、中关村——滨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7.努力推动京津冀科技领域协同发展,着力激发滨海新区发展新动力。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强化建立开放化、协同式创新机制,搭建院地、院校、院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平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网络。鼓励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共建技术联盟、共建产业基地,实现产学研协同用力。着力协同创新,探索建设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努力建成首都先进技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承接地和聚集区,产学研紧密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的示范区。积极吸引军工相关企业、机构到新区落户,探索建设航空航天科技产业、自主可控信息产业等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培育一批军民融合示范企业和产品。

8.大力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着力实现滨海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落实《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滨海新区质量品牌“十三五”规划,大力推动新区品牌建设,努力构筑滨海品牌高地。积极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探索建设华北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加快促进知识产权投融资和科技成果产权化。探索建设天津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知识产权国际仲裁中心和滨海新区知识产权执法平台。做好工业企业品牌培育、产业集群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作,指导推动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9.努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滨海新区现代化人才发展治理体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制定实施滨海新区人才国际化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率先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探索研究制定天津滨海新区关于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改革,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贯彻《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完善人才签证、永居、移民、国籍、税收、金融、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落实《滨海新区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暂行办法》,搭建起了完善的双创人才鼓励机制。继续实施引进人才“绿卡”制度,引进海外人才,吸引高端人才回国来滨创新创业,为滨海新区前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集聚一批“高精尖缺”人才。重视“高精尖”人才的推动力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力。落实《滨海新区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制度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区域的人才吸引力。造就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家,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科技领军人物、创新带头人和研发团队,全面打造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高地。重点引进央企、重要院所、世界500强企业在新区设立总部,帮助新区企业创新研发、培养人才。邀请著名专家、中科院外籍专家、研究员和青年科学家、博士、博士后到新区开展交流合作。

责任编辑:张明

猜你喜欢
滨海新区创新型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天津滨海新区 率先建立防返贫资金池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天津市滨海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天津市滨海新区粮食局 创新机制加强监管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