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医药高新区企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2016-03-17 01:03许筱蕾
改革与开放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新区升级转型

许筱蕾

泰州医药高新区企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许筱蕾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创新创造日新月异。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工业4.0”和我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发展浪潮推动下,全球正面临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科技革命。近几年,国内“三期叠加”代表的各种矛盾集中显现,企业发展遇到的国内外条件与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增长与深化改革面临战略上的艰难平衡。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泰州医药高新区企业转型升级探寻可行途径。

泰州;医药高新区;企业;转型升级

一、医药高新区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

1.国际大环境

金融危机后,全球已经进入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时代。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高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我国产业大而不强、企业亟需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矛盾更为突出。在德国工业4.0的革命浪潮下,新一轮制造业变革已不是在原有制造逻辑上的小修小补,而是结合互联网和通讯技术实现制造体系逻辑的全新颠覆。前沿科技孕育着新的突破,交叉融合成为科技发展新的增长点,以绿色、智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新兴产业飞速发展,创新活动区域化、网络化、协同化等新模式日益受到重视。面对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智能、绿色、健康”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健康型服务业,实现转型升级,是泰州高新区企业新一轮发展的必然选择。

2.国内发展概况

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对企业要求越来越高。“要素倒逼”“成本倒逼”“环境倒逼”“资源倒逼”“市场倒逼”加剧,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用电、资金、用工和用地紧张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泰州医药高新区尽管是新兴产业的主要阵地,但也仍然存在粗放式增长、管理和运行等问题,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快从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发展的轨道上来。只有加快转型升级,增加产业附加值,才能为从业人员高收入可持续增长提供保证。通过提供各种更为周到、细致的服务,科学合理的规划,推进科技人员创业与民间资本对接,推进高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推进“人才特区”等环境建设,让科技人员就近享受高品质的工作和生活,实现良性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化是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和以科技、人才为主的创新资源要素的高度集聚。泰州“十三五”期间城市化率要从60%提到70%,每年提高1.8%即约50万人口进入城市。在新进城市人口中,70%以上是“80后”“90后”“网上一代”。医药高新区要适应城市化不断加快的新趋势,建设与现代城市融为一体的科技新城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高层次的人才集聚、高端产业和高效服务业融合发展已势在必行。

二、医药高新区“十三五”转型升级现实基础

1.基本概况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在省部共建机制下,泰州医药高新区起步虽晚,但起点高、势头好,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相比其他开发区和园区,许多国家在医药领域限制的内容会率先在泰州医药高新区适度开放,这些都是医药高新区企业发展强有力的政策保证。主要表现在:

从经济总量看,泰州医药高新区总面积115平方千米,建设规模相对较小。从初步统计核算反馈数据看,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0.25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三年位居泰州市首位。以2%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4%的经济总量,成为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和重要载体。

从企业规模看,2014年度医药高新区53家企业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6家企业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1家企业年工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可胜科技、纬创资通、海螺水泥、德通电气、南瑞泰事达、中海油气6家企业2014年工业总产值342.5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29.83亿元,利润总额18.7亿元。

从产业布局看,2014年医药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医药、石化、电子信息、新能源)的企业数为32家,四大产业总产值达345.94亿元,企业总数不多,但其工业总产值占比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71.24%,不足1/4企业完成全区2∕3的工业总产值。滨江工业园因石化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被市经信委认定为泰州市第一批特色工业园区。

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是医药高新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014年全区共有民营企业4275户,注册资本241.01亿元,非民营企业606户,注册资本246.68亿元,民营企业量大规模小,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民营企业户数分别占总量的1.33%、44.94%、53.73%。二、三产业是民营经济的主力军,其中,第二产业主要包括高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如消防器材制造、体育器材制造、绳网带制造,以及新兴的医药制造业等,第三产业则以批零售业和科技服务业为主。

2.存在问题

(1)园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作为我国首家医药类国家级高新区,园区企业发展虽具有政策和资源优势,但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一是规模以上企业多分布在传统产业。2014年泰州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36家,生物医药类企业仅10家,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主要分布在化工、纺织、通用设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二是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导区,2014年三产比重为0.85∶64.39∶34.76,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15年第一季度,服务业增幅略高于GDP增幅,但占比仍只有35.5%。三是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小。2014年泰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仅24家,在全省国家高新区中位居末位,仅为倒数第二的徐州高新区的一半,不到南京、无锡、常州等高新区的十分之一。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1.27亿元,虽然实现了32.3%的较高增长,但总收入在全省1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仅排名第12位,收入规模在全国高新区中处于中游偏下位置。

(2)研发活动投入强度偏低。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显示,泰州医药高新区研发经费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0.44%,低于江苏国家高新区1.33%的平均水平及全国高新区1.66%的水平。从政府层面看,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经费能力不强,科技投入是短板;从企业情况看,2013年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05%,仅略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0.93%的水平,高新区内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力度偏弱,尚未真正形成依靠自主研发的创新发展模式。

(3)技术创新能力偏弱。部分入驻知名医药企业把园区作为生产基地,研发活动和研发中心尚未真正转移到园区,人才、技术等要素有效集聚不足。目前虽然新药申报和专利拥有一定数量,但在国家一类新药等核心技术和重大新产品创新成果方面数量不足,原始创新成效不显著。产品以仿制药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电子信息产业传统企业多,涉及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少。电子企业层次较低,缺乏核心技术,整体竞争力不强,较高的外向度使产业发展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受国际市场变化影响明显。

(4)行业领军型企业偏少。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企业400多家,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产值规模超亿元的仅3家,大多数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发挥引领和支撑园区产业层次整体提升作用。虽然吸引了葛兰素史克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拥有一批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有效支撑和推动了产业创新发展,但行业领军型企业数量和地位不足,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医药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梯队储备不足,产业层次偏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品少,缺乏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

(5)技术装备和安全环保水平偏低。医药产业尤其是化学原料药的污染和能耗较大,现有工艺技术装备自动化、管道化、密闭化率不高,一些污染重、附加值低的传统老产品尚未完全被替代,环保安全、节能等问题较突出。

三、泰州医药高新区企业转型升级路径和建议

1.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1)完善创新体系,以创新促进产品升级和企业转型。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联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掌握核心技术,赢得未来市场竞争力。探索科技创新模式,改革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将单纯拨款向贴息、参股、有偿支持、事后补助等多方联动转变,把有限经费向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高端中介机构倾斜,以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撬动全社会科技资源向重点项目集聚,有效发挥政府引导的杠杆作用。

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完善行业骨干企业供应链、客户关系和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推动跨企业资源整合,建立健全行业龙头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共享的协作机制。瞄准国际生物医药科技发展前沿,与周边创新资源、国内创新资源、境外创新资源深度合作,实现更多创新资源非空间形式联系。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建立泰州医药高新区内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将高新区产业发展需求与国外产学研资用的创新资源深度对接,承接国内外先进技术转移,抢占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参考国家发布的创新型特色园区要求、国家高新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等,结合医药高新区实际,用创新驱动、创新资源、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四个一级指针量化发展目标。坚持创新引领战略,推进产学研联合,鼓励龙头企业根据研发、工程化开发和试验等需求,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企业实验室,健全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

(2)重视扶植培育,促进转型升级。扶植龙头企业。在高新区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努力培育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龙头企业与高新区内中小企业深度互动,通过协同制造、众包、规模化个性定制等,实现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并购,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整合提升。

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优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通过集成培育扶持,形成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引领高新区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引导他们不以产量规模制胜,而在细分市场上专业化,在产品质量上精细化,在产品品种上特色化,在产品开发上创新化,向“专、精、尖、新、特”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小而强、小而优企业。

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促进外资企业本土化。加快培育一大批国际化企业。支持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支持企业全球配置资源,鼓励企业到技术人才密集处设研发机构,到成本较低处建生产基地,到资源丰富处推动合作开发;鼓励企业赴海外参加专业会展,设立境外营销网点,开展国际商标注册和国际品牌并购。

(3)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以增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鼓励企业运用上市融资、股权结构调整、嫁接整合等手段,加快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鼓励企业学习国内外同行一流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模式,坚持机制、技术与管理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明确企业管理创新的主攻方向,科学设置符合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高效运转的组织架构,着力构建以人为本、适应环境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有效防范风险的管理新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整体水平。

(4)提增企业质效,发挥主体活力。支持优质企业扩产增效。优化投资结构,鼓励和支持企业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项目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效益。引导企业重点投向用地少、消耗低的优质技改项目,支持重大项目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深化产业链延伸,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的集聚发展。

推动智能化改造。当前,工业4.0浪潮席卷全球,我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也将工业智能化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围绕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改造,鼓励企业使用柔性自动化生产装配线、大型控制系统、数控机床等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设备。支持企业通过增资扩产、自主创新、提质增效,推动一批智能装备整机、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应用等项目建设。通过打造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搭建信息化、数字化信息系统,率先建成企业与用户需求数据无缝对接的智能化制造体系。

鼓励企业设备更新。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购置先进适用设备,推广应用集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工业机器人装备,普及现代化制造模式。提升装备水平,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升级,淘汰老旧设备,引进和购置先进设备,提升装备水平。鼓励首台(套)装备的使用,支持企业优先购置和使用由国内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集机、电、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的成套装备或核心部件,及重大通用装备跨领域推广使用。

加强企业信息技术改造。以关键工序自动化生产线升级为突破口,实施底层生产装备和制造网络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深化现场总线、无线传感技术应用,推广自动化仪表和数字化检测设施,加强过程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优化系统建设,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和管理精细度,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

(5)结合新型业态,加快传统制造转变。以数据产业园区为核心载体,建设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大数据信息协作创新体系,构建数据资源、数据应用软件、IT基础设施等大数据产业链,培育一批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消费、创意设计、先进制造等领域新兴业态。

互联网+制造业。加快传统制造向网络化、柔性化、定制化和服务化转变,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推动机器设备高自动化,实现机器、生产线、产品、用户之间实时互联,打造一流交付体验。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定制、众包设计等服务制造模式,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大型企业应整合集团内部现有的计算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建立面向复杂产品研发设计能力服务平台,为集团内部各下属企业提供技术、软件应用和数据服务,支持产品研制活动,提升产品创新设计能力。

3D打印。面向新药研发、临床诊断与治疗、产品研发设计、创新创意及个性化产品订制。通过为用户提供快速原型和模具开发等,促进增材制造推广应用。鼓励优势材料生产企业从事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研发和生产,针对新医药领域重大需求,突破一批增材制造专用材料。

(6)接轨质量标准,提升品牌形象。制定全区品牌战略发展规划,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加快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引导企业向新型、精致、高端产品转型,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推进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医药城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高新区将拟定一批企业、产品作为品牌战略发展重点对象,明确扶持政策、资金、路径等。引导企业利用医博会等展销平台,深化品牌建设。

变扶持项目为扶持项目与品牌并举。政府对发展对象的技改、新建、扩建项目,在规划、预算时就纳入品牌规划预算;设立品牌宣传专项资金,明确扶持品牌资金比例,专项用于宣传;依托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开展品牌策划、维护和营销,加强老字号和地理标志保护,鼓励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推动更多商标品牌向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和国际品牌提升,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加大品牌产品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际、国内品牌产品、企业入驻高新区,对品牌配套企业予以支持,建设企业集群以扩大品牌和产业链效应。充分发挥高新区外向型经济优势,以综合保税区为载体,采用自主创新与技术合作、引进结合等方式引进高端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伙伴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带动上游配套关键材料、元器件、专用生产设备和产业发展,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将品牌意识深入到设计、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各环节,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企业整体品牌形象。

(7)因地制宜,发展健康旅游产业。建设长江流域康复养生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集聚护理院、康复医院、疗养院等业态,大力发展医疗诊断、中医养生、康复护理、健康旅游等疗养型健康产业,打造长三角康复护理与养生旅游目的地。

着眼中国人口未来养老方式的变化,发挥泰州气候湿润、环境优美、文化包容的自然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康复护理功能的医疗养老服务,牢牢抓住本区域高端收入群体,打造长三角功能最完善的中高端养老服务社区。

依托中国医药城的医药产业基础与技术优势,积极发展细胞治疗、基因测序、医学美容等前沿医疗技术研发与转化医学应用,集聚老、少、特专科医疗机构,培育发展面向高端人群的个性化医疗服务,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VIP客源,打造全国前沿医疗技术应用与个性化治疗服务基地。

(8)源头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要突出抓好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小微企业应用,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支撑,培育适合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高新区电子、汽车配件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实现绿色生产。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质含量,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大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废物产生。鼓励发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对示范项目予以资助。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设备(产品)。

发展再制造。适应产品更新频率加快趋势,积极推进产品再制造,通过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使废旧产品质量恢复到原有新品水平。加强再制造标准体系、旧件回收体系、再制造产品流通体系等建设,促进再制造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完善落后和过剩产能市场化退出机制,强化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约束机制,综合运用差别电价、补助资金、准入条件、行业标准等政策措施,促进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退出。

2.转型升级政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环境决定企业行为。在一个创新没有“溢出”的环境里,企业不会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研发及创新;在一个市场不够开放,管理粗放的企业也能有好收益的环境中,企业不会有很强的管理创新的激励;在一个资源环境成本很低的环境中,企业也不会有集约发展动力。所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改变企业行为方式的关键,在于优化和完善当前的发展环境。

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干预,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改善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尽可能减少短期应急型政策,将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成效较好的已出台政策,为企业创建稳定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和监督制度,建设公平有序竞争环境;加强重点企业专项服务。主动跟踪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协助企业加快推进项目落地,不断创优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使高新区成为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投资者最满意的最佳投资环境地之一。

(2)进一步创造创新环境,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的制度环境。从创新投入看,可对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收优惠、补贴等激励措施;从保护创新收益看,要大力加强对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对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建立有利于优秀企业、知名品牌和高质量产品发展的市场环境,真正使有实力的企业家有一个长期的预期,愿意继续把现有的事业做大做强。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建立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对实现发明专利申请零的突破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补贴;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企业新产品经认定后,根据其新增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资金补贴;鼓励各类科技平台和大型仪器等单位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对首购首用转型升级企业新产品的单位,给予风险补贴。建立转型升级企业新产品政府采购供应商库,通过预留市场份额等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对如何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及如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与服务模式进行深入讨论。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抓紧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高新区发展非常重要,力争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服务。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推进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转移与应用,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提高就业质量和稳定性。继续完善、创新高端人才的引进及使用模式。学习诸如中关村管委会、武汉东湖新区等为海内外高端人才提供从股权激励、财产权保护、签证绿卡等一系列服务,加强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创新对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的优惠和鼓励措施。依托高新区产业创新平台、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载体,柔性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通过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以项目为契机吸引创新团队入驻。

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培训合作,培养具有全球性视野、过硬业务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和产业骨干;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将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联合培养人才;注重发挥泰州高教园区、翰林学院等本土教育资源在培养技能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尝试与外地院校签订专业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协议,使高新区成为院校人才定向输出地;加大企业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家与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和培训活动。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高产业工人稳定性。优先帮助有落户需求的技能型农民工在务工地融入并定居下来,建立扎根务工地的熟练制造业技术工人队伍。

(4)进一步落实泰州空间保障,规划企业转型升级布局。园区要根据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借鉴学习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无锡、保定、大连等国家高新区培育主导与支柱产业经验,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与特色产业,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把研发基地(总部基地)、创业基地、先进制造基地、科技服务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等产业链条的各环节打通。通过优化空间布局落实产业链发展规划,使特色产业链集群发展的产业规划能在空间上“落地”。要抓好产业基地的更新改造建设,对不符合产业规划要求的企业,该重点扶持转型的要重点扶持调整发展方向,该关的要关,该回购的土地厂房要回购。加快传统工业板块改造升级力度,为“泰州智造”先行区提供优质空间载体。

(5)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完善医药高新区企业转型升级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发挥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国创业投资(医药)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促进中国医药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融,引进创投资本、产业基金,大力扶持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搭建多元融资平台,推进园区企业转型升级。以创新性金融政策和服务助推企业转型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金融服务结构,尤其要与财税政策协调配合,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探索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母基金,试点建立金融信贷风险基金,为企业融资提供政府增信服务,形成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金融供给结构。

[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王喜文.中国制造2025解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关于推进泰州市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S].泰州:泰州市人民政府,2015.

(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07.019

猜你喜欢
高新区升级转型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转型
回暖与升级
沣芝转型记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