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道路交通中的道德缺失问题及其应对

2016-03-17 01:03申晓龙
改革与开放 2016年7期
关键词:道路交通机动车行人

申晓龙

简析道路交通中的道德缺失问题及其应对

申晓龙

近年来,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常见诸报端,对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道路交通参与者的道德缺失行为及其原因,既包括社会公德缺失,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外在因素,也包括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自身素质、非理性情感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对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道路交通;道德缺失;问题;应对

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和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做了两次重大调整。在此基础上,国家还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这两部法律性条例代表了我国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最权威国家级法律规定。从机动车和驾驶人、道路通行条件、道路通行规定、交通事故处理、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规定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对机动车及驾驶员行为作了有效规范,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私家车。近五年,汽车占机动车比率从47.06%提高到61.82%。2015年小型载客汽车达1.36亿辆,其中,私家车达到1.24亿辆,占小型载客汽车的91.53%。与2014年相比,私家车增加1877万辆,增长17.77%。群众机动化出行方式经历了从摩托车到汽车的转变,交通出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机动车和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等做出规定和限制,但每年的交通事故依旧居高不下,研究表明,各种交通问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道路交通道德缺失密切相关。

一、社会道德与交通道德

社会道德又称社会公德,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社会公民所公认的意识形态,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促进社会、集体、他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虽然,社会公德对人们的约束不具有国家法律那样的强制性,但它是依靠公民自发形成,并依靠公民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方式。

交通道德是在道路交通演化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它靠出行者个体的内心良心维系。通过建立一整套明确的善恶标准,评判和规范道路交通参与者在参与社会交通实践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交通道德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普遍道德原则在道路交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第二,交通道路标准有明确的善恶标准,对交通行为有明确的是非判断;第三,交通道德规范对象是各参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车、车与车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等各类交通实践活动,涉及交通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交通道德是公民道德和个人素质在道路交通实践活动领域的具体表现,它支配一切参与道路交通活动的参与者的自身行为。它所包含的内容,从狭义上说,可分为驾驶道德、行路道德、骑行道德;广义上说,是与交通系统正常运行相关的所有从业人员的道德,既包括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道德和交通素养,还包括交通决策者、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职业道德。

二、道路交通参与者道德缺失行为表现

道路交通中事故频发与道路交通参与者的道德缺失密切相关,各参与主体在交通实践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直接引发了相互冲突,是很多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参与主体,道德缺失行为表现不一。

1.机动车驾驶员的道德缺失

机动车驾驶员道德缺失行为体现在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上。客观上主要体现为驾驶员驾驶技术不过关,驾驶水平低;主观上主要体现为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随意性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机动车驾驶员驾驶知识与技能欠缺。对大多数人来说,“会开车”不仅代表一种必备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已将拥有驾照视为一种身份象征。[2]即便是很多缺钱买车的人,学车也已成为他们梦寐以求的事。虽然驾照考核分为理论和实操考核两部分,但目前国内驾校培训以为学员快速通过驾驶考核为目标,在“重考试,轻培训”的学习方式下,很多人只学习到了应试技巧与方法,并没有真正掌握驾驶理论,尤其缺乏交通道德知识的学习。即使拿到了驾照,在未来道路交通实践中,依然存在隐患。

(2)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随意性大甚至违背驾驶员的行为准则。比如,司机在驾驶过程中随意变更车道、占用应急车道、开车中接打电话、驾驶中不系安全带、无证行驶、酒后驾驶、超员超载等行为,都对道路交通安全产生了潜在威胁。驾驶员的这种过于随意的驾驶行为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的安全秩序。

2.非机动车驾驶人员的道德缺失

道路交通中的非机动车主要指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相比机动车,非机动车具有明显的弱势。在很多路段,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交叉行驶抑或并行。大多数非机动车行驶缺乏规范,带来严重威胁。比如,很多人骑快车、双手离把骑行、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不按指定车道行驶、越界骑行等行为,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概率。同时,在某些路段,非机动车与行人的道路交通标志不清、指示不明,从而使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事故时常发生。

3.行人行路中的道德缺失

在我国,行人的交通意识较淡漠,不按交通规则行路等不文明现象很严重。目前,有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多由行人不按交通规则行路所致。比如,过马路不看红灯、随时随地横穿马路、行人走行车道、翻越护栏、在马路行走时嬉戏打闹、不在站台上等公交车。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的不文明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多具有伤害严重、事先难以预测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故,会给家庭造成极大伤害与痛苦。

三、道路交通中道德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交通道德缺失的原因,不仅与道路交通参与者自身有密切关系,同时社会原因、制度原因对交通道德的缺失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1.社会公德的缺失引发交通道德滑坡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话语权有了明显提升。然而,在经济发展中,道德建设的步伐远远比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是个人越来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思想的扩大,致使交通道德缺失的影响逐步增大。不少人认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利益的维护必须以降低道德品德为代价。第一,在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条件下,一些人变得没有爱心、没有社会责任感。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或为了更好地维护个人利益,一些人甚至抛弃了最基本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变得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第二,社会的发展使部分地区贫富差距过大。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部分人甚至丧失理智,铤而走险。社会公德的下滑使社会中个人的公德缺失,人心浮躁。交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孤立于社会道德独立存在,而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缩影。虽然法律法规对交通事故的各方都有权利和义务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社会中出现了不少“扶起老人反被讹”、肇事司机“撞上不如撞死”等现象。由此可见,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交通道德水平。[3]

2.道路交通参与者的非理性因素与心理产生的影响

在道路交通行驶过程中,司机的非理性因素会对司机的情绪产生巨大影响,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如果所有的出行者都是理性的,那么交通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就很少会出现不均衡状态。当然,出现非均衡现象也说明部分出行者是非理性的。理性思维下的规划方案也许并不符合实际,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时刻在我们身边。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心理影响,它包含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过程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司机和行人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影响。[4]比如,司机因开“斗气车”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很多司机在开车中缺乏相互理解,从而造成严重的身心损失。

3.司机思想意识淡漠与教育的形式化

在我国,很多人对人身、财产安全较关注。大部分人认为,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小,车祸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导致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侥幸、从众心理严重。不懂交通安全规则,缺乏交通安全常识。[5]每一个道路交通的参与者都理应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许多人只重视驾校规定的需要考试的几门课程的学习,很少主动学习和关心交通安全规则知识,尤其一些教育文化较低的人,在交通安全知识方面几乎是“文盲”,连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都不甚了解。同时,在我国的驾照培训中,严重存在“功利化”思想,培训的唯一目的就是取得驾驶证。因此,即使开设了驾驶员理论课程,最终学员也是应付考试而学习,没有真正理解与掌握,为后期的交通道德的缺失埋下了隐患。

4.道路交通管理者管理的不足

随着私家车的过度增加,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对交警及相关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需求大幅增加。但是,由于警力有限,无警路口的行人交通违法少受约束;民警日常工作中侧重于机动车违法惩治,对行人交通违法的管理力度不够。在道路规划建设上,部分信号灯、标志标线的设置还存在不齐全、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行人的违法。[6]同时,部分道路交通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文化程度不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低下,是在管理过程中导致管理手段单一以及粗暴执法等的原因。交通管理人员以罚代管的现象,不仅使其在管理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目的,也常常导致管理者与司机之间产生严重的矛盾。

四、应对交通道德缺失的对策与建议

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道德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对公民道德水平的培育。交通道德已成为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不断完善,加强公民交通道德意识建设,并将交通行为制度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的交通道德意识。

1.加强交通道德教育

现阶段,全面提高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道德水平,需要加强建立健全全民教育。从教育对象上:首先,要加大对驾驶员安全知识及道德教育的力度,使其深刻认识到交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并加强驾照考核的力度与难度,通过采取定期笔试考核等制度,使驾驶员牢牢掌握交通安全道德规范。加强政府、团体、个人对驾校及学员的监督检查,建立相关协会、团体对驾驶人群体进行持续交通道德再教育。其次,要从娃娃抓起,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加大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们从小牢固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道德观。从教育方式上:既要重视传统教育方式,也要借鉴现代化的技术,比如,通过传媒宣传、互联网教育、云技术手段等方式全方位进行教育。

2.加大交通执法力度

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违法违规通行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政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违法违规交通行为的自我监管与惩治力度。第一,要加强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非机动车管理办法,在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增派人员,设立安全防护措施等。第二,要加强机动车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机动车管理办法,加大违法违规交通行为的处罚力度。在此基础上,要明确划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权利和义务,推进三者的和谐发展。

3.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进一步规范交通道路中的基础设施和标志标线建设有助于明确划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行动区域,对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加强步行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保证行人有一个宽敞、方便的步行空间。第二,在设计、兴建、改造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道路时,要符合规范要求,不影响行人正常通行,建立专门道路管理与养护队伍,确保道路的连续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第三,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措施。通过优化公交线路站点布局、完善公交专用车道、升级站台设施、建立智能系统、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吸引广大市民乘坐,减少交通违法行为。[7]

4.长效化和常态化的道路交通管理机制

交通道德的失范不仅是由于参与者交通意识淡薄、交通行为失范,也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无法将相关制度严格落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与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规范出行者的行为,不仅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也要将这种行为制定并固定下来,真正内化为任何道路交通参与主体的内在意识,才能真正提高交通道德。

5.提高全民的责任感与社会公德

国家及政府应注重提升全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将法律惩罚与道德说服结合起来,提高公民的“社会良心”。首先,综合统筹,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点工作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融入公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坚持常抓不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为公民思想道德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价值引领和道德支撑。其次,要积极开展主题活动,亲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及社会公益组织应组织多样化实践活动,帮助公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自觉融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作用。社会公民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来,不断提升修养,净化内心,从而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1]2015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迅猛增长[EB/ OL].(2016- 01- 25),http://news.xinhuanet. com/legal/2016-01/25/c_128666887.htm.

[2][3][5]姚姗姗.当代大学生交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4(22):51-52.

[4]石飞.出行感知决策的心理学分析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3(01):111-116.

[6]杨成.人行横道呼唤交通文明[J].道路交通管理,2014(04):46.

[7]沈永昌.交通道德与路权观念[J].防灾博览,2005(02):36.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07.032

猜你喜欢
道路交通机动车行人
让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更
由一起厂内机动车事故引发的思考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欢迎订阅2017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欢迎订阅2017 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行人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