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与供给经济学的迥异

2016-03-17 07:07黄湘燕
改革与开放 2016年8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供给改革

黄湘燕



“供给侧改革”与供给经济学的迥异

黄湘燕

2015年11月中旬,中央高层多次提及“供给侧改革”,这昭示着今后指导改革思路将主要由“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随后一段时间内,“供给侧改革”引发一片呼声。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主动选择。这标志着“供给侧改革”成为了宏观经济新常态下一种新的“理论话语”。

宏观经济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定义。过去我们主要侧重于需求端发力,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随着三驾马车拉力逐渐减弱,中央转向从“供给侧”发力,从生产端入手,着力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等要素配置的效率,通过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来促进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很显然,这是破解中国经济缺乏新增长点的明智之举。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我国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是依据供给学派的理论,甚至效仿20纪80年代美国的“里根经济学”的做法,这是对新常态下新的“理论话语”的误解。

为了澄清这种误区,我们有必要了解供给学派出台背景和其主要的政策主张。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凯恩斯认为,导致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应该实施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政策的理论基础,其核心着力点是需求侧,这种政策对平抑经济短期波动有明显效果,但从中长期来看,凯恩斯主义人为地刺激需求,最后导致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生产停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长期信奉凯恩斯主义的西方首脑们束手无策,因为他们已习惯于用扩张性政策救治生产停滞、失业,用紧缩性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但在“滞胀”面前,政策失灵了,于是以“萨伊定律”为其理论基础的供给学派就横空出世了。

特别是随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登上官方经济学的宝座后,供给学派便名声大振。以供给学派为其“御用经济理论”的里根经济学,主要是实施大幅度削减税收、以削减社会福利为重头戏来减少政府的开支、解除政府对市场的监管、紧缩货币供应量所谓的“三减一稳”。“撒切尔主义”则主要采纳了货币主义的观点,紧缩货币以控制通胀,同时对国有企业全面实施私有化改革,力推自由市场经济、实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浮动,降低福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我们当前“供给侧改革”并非简单复制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更不是供给经济学的翻版,而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与供给经济学迥然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减负降税的迥异

供给学派减税的理论依据是“拉佛曲线”。一般而言政府的税收是随着税率的提高而逐步增加的,但税率若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和个人完全不去投资或工作,因而就没有收入,政府也就没有税收,所以,政府的税收是随着税率提到一定点后反而减少。因此,以“供给学派”为理论基础“里根经济学”,其核心是政府降低所得税率,鼓励人们多工作,产出更多,税基扩大,政府总税收不减少反而增加。另外,高税率还挫伤人们的储蓄积极性,导致资本外流。

因此,里根上台后向国会提交的“经济复兴计划”,首先就是降低税率,推行大幅度地减税计划。但是带来的消极后果也十分明显——美国联邦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财政赤字又导致高利率和美元高汇价,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贸连年出现逆差。“双高”赤字使美国经济进退维谷:大规模削减财政赤字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而保持赤字又不堪重负。所以供给学派很快就名誉扫地。

实际上我国与美国的税收体制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的税制主要是直接税,个人所得税占税收的大部分,减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中产阶级的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而我国,税收的主体是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成为刺激企业发展的动力;但对高收入群体,由于我国现有税收制度的缺陷,还难以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因此,我国当前对企业的减负降税,主要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当然包括税制的全方位改革,而不是简单的减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通过“组合拳”一系列配套措施,来帮助实体经济企业降低成本,包括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物流成本等。而这种减负降税必须通过改革路径才能实现,我们当前强调供给侧改革制度的供给和创新当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革行政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下决心放权于企业,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推行网上审批,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审批标准和受理、审查、批准等审批信息,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审批行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打破垄断、放松管制,通过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降低税费成本。改革税收制度,以直接税制逐渐取代间接税,并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降低企业财税成本。三是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并结合降息来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四是降低企业显性成本。继续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破除市场和货物运输中的“中梗阻”现象,畅通供需渠道,降低流通成本;实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另外,我们实施减税的取向是结构性减税,这也不同于供给学派的简单直接减税。近年来,虽然通过营改增改革和小微企业减免税,减轻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负担。但是,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宏观税负仍然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普遍要高,而且现行税收结构中大量是间接税、流转税,主要向生产经营环节征税,对创业和增加就业都十分不利。因此,需要调整税收结构,规范非税收收入,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对需要增加供给的产业和行业,实施税收优惠,通过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为企业减轻负担。完善对高收入阶层的征税办法,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

二、国企改革的迥异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滞胀”,英国也面临工会力量庞大、国企过多、政府干预过度等结构性问题。撒切尔夫人1979年担任英国首相后,手起刀落,坚决推行自由市场政策,对国有企业全面私有化,并且废除政府的管制,“铁娘子”的这一举措被称为“撒切尔革命”。

我国企业的改革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通过供给侧管理加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竞争力,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发挥好国企作为中坚力量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无论是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还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都要服从于全社会公共目标,坚持“资产全民所有,收益全民所用”的基本原则,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制,提高资产收益上缴比例,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支撑,以此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真正体现国有经济的优越性及全局性。

相比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当前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主要不是源于“国有”在所有权结构中占比的大小,而是在于企业治理结构上的政企不分。因此,推进国企改革,要规范现代企业治理制度。按照国务院2015年9月正式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国有企业在分类监管的基础上,从传统的“管人、管事、管钱”,向“管资本”转变,不断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从而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即化解当前过剩产能,淘汰“僵尸企业”,与撒切尔主义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是截然不同的。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方案,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有序,不强行搞一刀切,尽量将经济社会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经营不善、亏损严重、起死回生无望的企业,按市场化程序,依法实施破产;对于破产企业职工的工作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政府会有相应的财税支持政策。因此,我们国有企业的改革绝不能私有化,但也要防止借供给经济学来混淆我们的供给侧改革,从而变相否定国有企业的改革路径。

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为民企发展腾出空间。因此,破除行业垄断,降低门槛条件。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体系,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提升供给侧参与主体的素质。

三、调控思路的迥异

美国由于推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干预,人为地刺激需求,削弱了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以致造成供给不足,劳动生产率下降,最终引发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基于此,供给学派抛弃了凯恩斯主义,为了加强供给,其核心主张是减少政府限制干预,放宽管制,刺激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让企业完全自由经营。

供给学派把美国70年代所面临的“滞胀”,看做是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结果,回避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脱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仅从生产和供给方面做文章,简单地通过市场机制,加强刺激来增加供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一样,割裂了供给与需求的统一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思凯恩斯主义,强调增加供给,在一定范围内也许能够填平凯恩斯主义造成的“陷阱”,但是又形成新的“陷阱”,加剧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当前强调“供给侧改革”,并不是放弃“需求侧”,而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强调增加“有效供给”,强调提高供给的质量,由之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更积极地转变为供给、需求“双管齐下”,平衡需求侧扩张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

这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中也可以看出。宏观调控,最终要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大致平衡。而市场经济的竞争,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与一些领域的供给不足并存交织,则是经济运行的常态。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民众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和高端化,一些有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却得不到有效供给,出国购买日用消费品成为“海淘一族”的新选择。更突出的是,市场意义上的商品供给出现了过剩,但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和民生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满足不了需求。

因此“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并存造成的“供需错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就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调整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下决心淘汰过剩产能、污染产能和落后产能;二是腾笼换鸟,为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大力扩张先进制造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让全体国民能够在国内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服务。

调整区域结构,完善区域政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缩小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而且可以减少能源资源从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成本,也可以减少人员大量流动带来的社会成本。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此基础上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向产能不足的国家和地区输出中国产能,而且将使我国经济发展获得新的动力,拓展新的空间。

四、发展目的的迥异

供给学派的一项政策措施就是主张削减联邦总支出,以平衡财政预算。但里根政府一方面热衷于重建美国在世界范围的军事优势和“领导作用”,坚持国防开支不能削减;另一方面完全信奉供给学派关于社会福利的理论,把削减联邦总支出的“利斧”放在社会福利支出上。他们认为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允许限度,严重影响了储蓄、投资的增长,也是造成巨额财政赤字的直接根源。政府福利的支出降低了“失业成本”,使许多人自愿失业,加剧了失业。因此,巨额的资金不是投向了基础设施和民生福利,而是投向了军备竞赛,联邦政府的超大规模军费预算,又导致入不敷出,赤字空前的后果,里根在经济复兴计划中许诺实现预算收支平衡目标落空。

我们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扩大有效供给,努力改善民生。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把取之于民的税收,真正用于提供有效的民生服务。所以,加强供给管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供更多高质量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相互配合的几大政策,其中,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底线。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针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实施精准帮扶。精准扶贫,就是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我国目前农村贫困标准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14年为2800元。按此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十三五”末,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二是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为了使劳动者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落实教育领域改革的措施,特别是要让农村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而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之间的传递。

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我国城镇化率质量不高主要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城镇现在约有7.5亿常住人口,其中2.5亿左右的人没能在城镇落户,2.7亿农民工买房比例仅为1%;而当前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库存居高不下。因此,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从而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住房制度的改革,要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要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和城镇化进程,扩大和创造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房地产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五、宏观环境的迥异

供给学派为了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提供一个企业自由竞争、自由经营的环境,力主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全面放松管制,彻底放开市场,实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浮动。

基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针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失衡和功能不全,要全面推进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适当降低国家持股比例,提升社会资本持股比例;在政策性融资机制创新中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开发性金融、农村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依托存款保险制积极发展一大批社区银行、村镇银行,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引入民间资本或将现行的民间放贷机构合法化,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和金融产品;依法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实现市场化定价的方针;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继续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覆盖全国的股权交易市场(三板);做好准备适时实行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要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为此,要促进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化、不对称的降息,促进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让利。

但鉴于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下行,金融经济上升,大量的钱从实体经济转向了金融经济,这种“金融过度”的倾向,不仅不健康,实体经济发展不起来,而且金融部门过热,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主要任务还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绝不能追求金融自由化倾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规定要“去杠杆”,防风险,这是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总的原则是“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重点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下,弄清债务总量,根据债务的不同类型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对信用违约依法处置。要加强对金融业全方位监管,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对于非法集资、以互联网为幌子的非法融资等金融领域的违法违规操作行为加大查处力度。

因此,以我国当今“供给侧”改革类比美国80年代供给学派或“里根经济学”,显然是不适当,也容易混淆、甚至否定我们的改革。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基于当前经济现实情况的理性认识,只有将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充分落实,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配合以综合减税,防范金融风险,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党校)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14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