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专利发展战略研究

2016-03-17 09:45陈子薇常贻铭
管理现代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专利

马 力 陈子薇 常贻铭

(1.大连理工大学 盘锦校区商学院,辽宁 盘锦,124221;2.大连理工大学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4;3.大连理工大学 建设管理系,辽宁 大连 116024)

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专利发展战略研究

马 力1陈子薇2常贻铭3

(1.大连理工大学 盘锦校区商学院,辽宁 盘锦,124221;2.大连理工大学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4;3.大连理工大学 建设管理系,辽宁 大连 116024)

专利对于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持续成长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专利开发、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意识与能力薄弱,导致技术能力和专利能力不能同步发展,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实施专利发展战略,辅之宏观配套改革措施,从而完善专利管理体系、提升专利综合能力,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摆脱生存困境,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专利战略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创造就业条件、推动科技创新和GDP增长中起到了显著作用。然而,从全世界范围看,小企业竞争力下降是阻碍其成长的一大障碍。据统计,在中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国外情况也类似,Song等[1]对美国11259家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研究发现,科技创业4年和5年后的生存率仅为36%和22.9%。

在技术相关行业,知识产权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但是,由于知识产权系统本身的成本与复杂性,以及小企业对创新的投入和效率低、缺乏相关意识、知识、人才和制度保障,没有适宜的知识产权战略,难以与大企业取得专利间的交叉授权,知识产权国际化运作的难度更高等原因,造成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使用效益远不如大企业[2],导致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能力和专利能力不能同步发展,限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专利管理的现状

专利管理是企业从法律、经济和科技的角度,对企业专利的开发、保护、运营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协调活动,兼有无形资产管理、知识化管理、创新型管理的特点,不仅涉及到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遏止潜在侵权行为的发生;同样涉及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商业运作、市场开发、技术利用和知识产权增值能力,目的在于提升专利综合能力,帮助企业提高战略优势和竞争力。

当前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中专利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突出的问题表现在:

第一,专利创造意识缺乏

专利创造能力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创造性、创新性的智力活动,形成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产品的能力。目前国内企业普遍注重传统商业模式,还停留在“我们马上能够卖什么产品,现在可以获得多大利润?”的阶段,对长期技术研发的兴趣不足,专利的平均维持时间明显比国外偏短,一些企业还往往在申请专利保护之前就急于投产销售新技术产品,失去了专利创造的机会。

第二,高质量专利的创造能力缺乏

根据《2012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中国创造水平及科技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只有15.7%,大量存在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在日本与美国已经基本退役。另外从已经获得专利的质量高低来看,中国申请的质量较高的发明专利不足20%,此数据在国外企业高达 80%以上,说明我们的发明专利申请质量也较低。高质量专利创造意识与能力的缺乏造成“泡沫”和“垃圾”专利在各地蔓延。

第三,高效率运用专利的能力薄弱

专利运用是通过对专利的使用、转让、许可、交叉许可等行为,将技术产品的价值转化为企业商品或服务的价值。据统计,我国已有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重申请,轻应用”、专利质量低、侵权保护不足、市场转化率低等是目前我国专利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专利保护意识和能力低下

专利保护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通过法律途径预防或防止自身专利权被侵权,二是指防范和处置侵犯他人专利权的事件与诉讼。目前我国涉及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占总案件数量的一半以上。一方面小微企业专利维权意识薄弱、经验不足、对知识产权没有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导致其被他人剽窃、滥用。另一方面又由于对法律法规不熟悉,难以运用法律武器来抗争侵权行为,造成损失。

第五,专利组织管理能力欠佳

专利管理由企业专利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与管理行为三方面组成,涉及很多环节,世界500强企业都十分重视建立科学系统的专利管理体系,日本佳能公司仅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就有11个,能够高效迅速地处理各种知识产权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聘请律师来管理企业专利问题,未设立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和人员,导致专利管理 “空位”的状态,造成专利申请、运用和保护的效率低下。

二、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对策

专利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国际范围看,较之过去的法律至上和单纯的知识产权部门行为,创新型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借助市场营销、企业战略、法律等相结合的交叉管理方式来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更具战略性和功能交叉性[3]。因此,实施专利战略应成为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专利战略涉及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专利战略

专利战略是为了最大化专利的商业利益,对专利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组织管理的一系列规划,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不是遇到问题时才采用的权宜之计。只是把技术发明申请了专利不能称之为战略。专利战略旨在提高企业的专利综合能力,它不仅确保技术专利的获取和运用,还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意图与动机,应将其纳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长谷川[4]提出,专利战略就是预测未来技术商业化了以后的竞争情况,事先制定专利防御体系赢得竞争,让竞争对手(包括潜在对手)要么放弃要么推迟进入该业务。

2.什么时间制定和调整专利战略

企业需要在申请专利之前就应前瞻性地制定出专利战略。同其他经营战略一样,为了保持专利战略的柔性,应定期(如,每半年一次)组织专利战略修订的研讨,至少需要在提出专利申请一年以内、申请公开以后、授权之后等关键时点召开会议,及时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制定应对措施,拓展专利的技术和经济价值。

3.什么部门参与制定专利战略

制定专利战略绝不仅仅是知识产权部门的事,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统帅,业务、研发、销售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四位一体共同参与,才能保障必要情报的搜集、判断和信息的沟通,从而制定出切合公司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战略。

4.制定专利战略需要什么信息

构筑专利战略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需要搜集并保持动态监控的情报信息至少有以下四项:第一,本企业的技术范围;第二,类似本企业的技术范围,即,现有竞争者和未来进入者可能实施的技术范围,从而建立起包括类似技术范围在内的专利防御体系,防范其他公司进入相同或相近的技术领域。第三,相关技术研发的费用;第四,相关技术生命周期的变化情况。

(二)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官员

科技型小微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的管理工作。如果企业的规模太小无法设立专门部门,也必须和专利事务所或在专利领域擅长的法律事务所合作。企业知识产权部门的重要作用是制定相关制度和组织协调专利的申请、保护和管理工作,其中常抓不懈的工作是确认自己的技术没有和其他企业的专利发生冲突,其他企业的技术也没有侵犯自己企业的专利,对可能发生的冲突保持监控和预警状态,而对已经发生的冲突积极采用法律手段予以应对。有条件的企业还应考虑设置首席知识产权官(CIPO)职位,作为联系业务、研发以及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纽带和关键岗位。

(三)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选择专利战略

根据专利能量、专利管理制度化、专利创造、专利更新、专利利用等五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中小企业的专利战略可划分为五类:综合型的、开发型的、防御型的、反应型的和边际型的专利战略[5]。其中综合型战略的公司往往做出更根本的技术创新,也花费更多的研发费用,因而更加关注整个专利的价值链;开发型专利战略的公司强调用成本效益分析评估专利价值链中各环节的风险和利润,往往更关注专利开发和专利管理的制度化;防御型战略的公司注重在公司当下专利的申请和授权,以确保自己的核心业务或技术得到充分保护;反应型专利战略的公司缺乏一贯的专利管理机制,而边际型战略的公司则基本不关注专利管理的问题,也几乎没有什么专利申请。

严格地说,反应型和边际型的专利战略不具有战略的意义,难以进入战略的范畴。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建议根据经济活动的目的、企业规模、竞争强度、竞争对手(包括潜在对手)的情况、竞争技术的特征、研发费用等内外部环境与结构,灵活选择综合型、开发性或防御型的专利战略,而应摈弃被动反应型的以及边际型的专利战略。

(四)结合技术生命周期制定专利战略

企业制定专利战略时还应考虑技术生命周期的影响。在技术新兴的时期,应专注于创造和保护专利;在技术成长期内,应该加快专利的商业化和推进与专利相关的主导技术,推动相关标准的建立;在技术成熟期,随着技术扩散的规模增大,实施专利许可或交叉许可从而获得更多的专利技术和利润是一个明智选择。而在技术的衰退期,必须启动再一轮的技术创新,并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协调利用,淘汰处理旧的专利技术。

(五)做好专利的评估工作

专利的价值通常体现于两大方面,一是专利的战略和经济价值,可通过采访相关的战略和经济部门的经理做出相关判断。二是由专利的权利要求、引用和市场覆盖率决定的专利的技术价值[6]。专利的权利要求(claim),即专利要求保护的技术范围;专利的引用(citiation)反映了专利的有用性、原创性以及与未来专利的联系。特别是专利的前向引用(forward citation)是其他专利和论文引用本专利的情况,体现了本专利对现有技术的影响和在未来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专利的市场覆盖率,即专利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受到保护,受保护的地理范围越大,专利的价值也越大。企业需要定期对比技术与创新战略,及时评估其专利的价值,以便从中提取有用的战略信息,服务于战略化的专利管理的需要。

(六)做好专利体系的整合工作

企业专利体系的整合意味着通过重新进行专利组合或布局取得更大的市场价值。这不仅包括不同技术领域、不同种类、不同授权时间专利的利用策略的重新布局,也包括专利权向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如,商标权)的转化策略问题。在这方面孟山都公司是个成功案例。1985年,孟山都公司收购Searle公司及其所拥有的阿斯巴甜生产技术专利之后,以商标名Nutrasweet销售用于软饮料的添加剂阿斯巴甜。公司营销总监米歇尔指出:“专利会有到期的一天,但是品牌却会继续下去”。可见,通过在多种知识产权中的价值转移来有效整合、利用专利权,利润会随着现有市场的扩展而增加。

(七)培养和发展以核心技术为基础的“宽”的专利范围

专利申请被公开以后,同行业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一定会认真思考在这个专利范围之外,有无可能做出近似的甚至更好的发明,如果成功就意味着本企业专利防御体系的失效。因此,战略性的专利战略要求以核心技术为中心具有宽的辐射性。企业应尽可能申请权利范围宽的专利,并需要时刻关注、预测和攻克与已有技术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形成更大范围的相对安全的专利防御体系,保证自己的专利技术不会轻易被模仿和超越。

三、结 语

专利是企业发展的源源动力,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主体,把专利战略推向前进,不仅有利于打造科技型小微企业自身专利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的综合能力,更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创新实力。政府应积极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包括完善专利立法和执法体系,加强专利保护的宣教力度,加强专利权融资的探索,积极促进专利保护的国际合作,开展帮扶项目,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获得专利权等等。随着政府有效引导下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专利战略的全面实施,必将为企业和国家带来长足发展的强劲势头。

[1]Song M, Podoynitsynak, Van Der Bijh, etal.Success Factors in New Ventures: A Meta-analysis [J].Journal of Produce Innovaton Management, 2008, 25(1):7-27.

[2]Rashid Nikzad.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ublic Policy[J].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015,42(2):176–187.

[3]James G.Conley, Peter M.Bican, Holger Ernstj.Value Articulation:A FramEwork for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13,55(4): 102–120.

[4][日]长谷川 晓司著, 秦武陵译.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为何失败[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

[5]Chao-Chih Hsueh, Dar-Zen Chen.A Taxonomy of Patent Strategies in Taiwan’s Small and Medium Iinnovative Enterpris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Social Change, 2015,92: 84–98.

[6]Michele Grimaldi, Livio Cricelli, Martina Di Giovanni, Francesco Rogo.The Patent Portfolio Value Analysis: A New Framework to Leverage Patent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Technology Planning[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5,94(1) :286–302.

F276

A

]1003-1154(2016)01-0045-03

10.3969/j.issn.1003-1154.2016.01.0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GL023).

猜你喜欢
科技型小微专利
专利
小微课大应用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发明与专利
小微企业借款人
民营科技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顶天立地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人才供给体系的构建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