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艾滋儿童上学难?

2016-03-17 10:32
关爱明天 2016年6期
关键词:艾滋失学莎莎



如何破解艾滋儿童上学难?

湖南宁乡县的莎莎今年11岁,因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其父母相继去世;之后她是艾滋儿童的消息不胫而走。因为对艾滋的无知和恐慌,家长们将她“赶出”赤塅小学;莎莎转学到县城读书,再次迫于家长压力失学。第二次失学后,赤塅小学校长尹鹏波每周找半天时间给她单独上课。尹鹏波表示:“我也‘恐艾’,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艾滋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为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种,在人际日常接触中并不会带来传染问题,给他人造成健康威胁;可学生家长有代表性的态度是:虽然莎莎是孤儿,很可怜,但“在别人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中间,我只能选自己的孩子。即使知道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去冒险”,僵局遂成。但艾滋儿童所依法享有的平等受教育权,显然并不应因这般“多数人的暴力”而被剥夺。

因此,能否建立这样一种制度:像莎莎这样的儿童,将其转入县域、市域乃至省域之内的异地学校,保密入学?当然,这需要相关部门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而由此产生的成本,则由公共财政来负担。此外,医卫、教育等相关部门,还需加强消除艾滋歧视的科普宣传工作力度。随着光阴流转,等日后社会对艾滋病的认识改观了,艾滋儿童的读书问题再一律回到“就近入学”的常态。

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第39条本有明确规定:“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相信在异地保密入学的状态下,这些艾滋儿童能够顺利融入校园和社会,正常接受教育和成长。(于立生)

猜你喜欢
艾滋失学莎莎
昆明地区艾滋初治病例感染、免疫及耐药情况调查
艾滋歧视诉讼的域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排斥视角下艾滋就业歧视的认知与应对
英政府要给“失学”儿童请私教
世界多半失学儿童在尼日利亚
从失学现状窥探乡村教育
同类(共4则)
失学的一百个名字
外出打工预防艾滋
轻而易举/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