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并重多向诵读

2016-03-17 08:26翟建勇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风月文言学情

翟建勇

关于教学内容和目标

(一)教材与学情

1.关于教材:《赤壁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是震烁古今的名篇,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它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是苏轼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又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古代经典,就“言”来说,文句并不好懂,教学时,如果教师草草带过,势必影响学生对“文”的学习,而且会严重影响高一新生初步形成文言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本篇无所不包,都有所长。教学当如何选择?

按照王荣生先生的理论,本文应为“定篇”,教学应关注其多方面价值。不解决文言不行;但处理为文言学习的“样本”同样可笑。仅作为文章写法的“例文”当然也不妥当。借以大谈“文化”更无必要。从文学的角度大谈“以文为赋”的创新发展也不合学情。教学必须结合文本特点和学情特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2. 学情分析:教材按“主题”组织单元,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意欲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活泼。《赤壁赋》更是“文”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本的赏析,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其工具性,不能太过重“文” 轻“言”。其他方面,必要时可“点到为止”(我称为“教学留白”),如文学、文化的一些方面。这样不仅能保证重点突出,而且可开拓学生知识面,激发其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知识,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词句;2.巩固文言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学习诵读,进一步提高文言感受力,提高兴趣;3.赏析精彩文句,感受人物情感,学习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2.赏析精彩文句,感受人物情感。

教学难点:人物情感变化的原因。

关于教学过程

(一)教法学法和问题设计

1.关于教法:以读贯穿,辅以分析,读写结合。按照“读通文言(译读)——读懂内容(赏读)——读出自我(个性读)”的大体步骤进行。

美文当然要美读,目的是以诵读促进理解。王荣生说:“理解是诵读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师必须牢记的原则。”为此我将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自学、诵读、讨论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

(2)整体感知、启发点拨、师生互动。追求互动生成。

(3)语文实践、读写结合、精要讲解、写作示范。遵循语文学习规律。

2.关于学法:根据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特点,结合教学设想任务的可能,学法引导主要有:

(1)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

(2)随手标注圈画,标出问题,正确使用工具书等文言学习好习惯。

(3)大胆发言,激情讨论,理性分析,读写结合。

3. 问题设计:

古人说,本文“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古文析义》),金圣叹也说:“此赋通篇只说风月。”的确如此,本文通篇以景贯穿。试找出文中写“山水风月”的句子,分组探讨:这些地方对情感变化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说明:(1)本题意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2)设题方式,降低问题难度(直接告诉“本文通篇以景贯穿”),引用古人评价帮助理解文本特点并丰富知识。(3)分组探讨,整合资源,调动兴趣,在交流碰撞中最大可能生成。

大问题为主线,串引小问题的方法。比如:

(1)这一段(指第一段)之景创造了一个美妙意境,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下吗?(读写结合,以写促读,进一步理解“陶醉自然的情感”。)

(2)探讨是否真的存在主客,如果不存在,苏轼为什么做如此的处理?

4.课时安排:充分预习自学的基础上,集中2课时进行教学,其他内容可以作业形式补充。

(二)教学程序

1. 布置预习。

(1)自学文言:参照注释,必要时借助工具书,字正音清句读,字字落实,随手标注(搬注法),找出不少于5个问题。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能简述主要内容。

2.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现在的黄冈赤壁,因苏轼而出名,可以说苏轼成全了赤壁。然而回溯历史,我们似乎应该说:赤壁成全了苏轼。1079年,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的苏轼被发配到黄州,陷入人生极大痛苦的重重包围中。然而正是在这偏僻之地,正是因为赤壁,“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走向真正的成熟”,实现了精神上的突围。标志就是“赤壁三咏”的问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之一的前《赤壁赋》,感受其精神的突围。

3. 读通文言。

(1)初读。学生读,正字音清句读后齐读。(选择基础较弱的学生以便读出问题。发动学生纠正,教师补充强调。)

(2)译读。三人一组,一人主述(翻译带描述),两人补充,共同交流,标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教师据实际情况补充。(美人、潜蛟等。)

(3)通读。

问题:大声自由通读,然后用几个短语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参考:月夜泛舟,陶醉美景——苏子乐甚,客人吹悲——客诉悲情,人生短暂——水月作比,苏子谈理——喜笑更酌,相与枕藉。

4. 以上大约一课时,视时间可用学案简要反馈文言掌握情况或作为作业。出示第二课时问题,让学生预先思考,为下节课做准备。

5. 读懂内容。

(1)问题设计:大问题为主线,串引小问题。古人说,本文“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古文析义》),金圣叹也说:“此赋通篇只说风月。”的确如此,本文通篇以景贯穿。试找出文中写“山水风月”的句子,分组探讨:这些地方对情感变化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找出文中写“山水风月”的句子。(提问后教师补充,归纳板书。)

(3)分组探讨:这些地方对情感变化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A.必要的拓展:大问题为主线,串引小问题的方法。比如:

a.这一段(指第一段)之景创造了一个美妙意境,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下吗?(读写结合,以写促读,进一步理解“陶醉自然的情感”。)

b.探讨是否真的存在主客,如果不存在,苏轼为什么做如此处理?

B.必要的讲解与点拨:

a.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雷)

b.周国平:“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C.必要的讲解,如“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无尽”如何理解。

参考:a.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吴小如)b.佛之轮回说:可待来生,再来生,无尽。c.个人人生有限,人类生命无尽。d.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D.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a.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b.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E.总结拓展——小写作训练:试用对联等语言形式就文章一个方面进行概括。

示例:曹公周郎而今安在,况你我蜉蝣一粟,此生困扰,天地悲人;清风明月旷世永存,且人人无尽共适,一朝突围,乾坤悦目。

6.读出自我。

(1)评判课件诵读。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评判课件诵读中的1至2处。提醒及时做好记录,防止听完忘记。

(2)我的诵读理由。诵读一节,突出一点即可,重在对某处的理解。

7.其他内容的处理。

简略提及,重在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课下深入赏读,或是带动相关文章的学习。

教法:点到为止(讲解留白法)。

如,(1)苏轼“以文为赋”的发展创造; (2)儒道佛的人生哲学;(3)苏轼生平成就、奇闻轶事等。

8.总结归纳,在齐声诵读中结束。

“风月不死,先生不亡。”(《古文观止》)让我们再次感受无尽的风月魅力。

9. 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

(2)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3)选择性作业:查阅相关资料,写读书笔记。

【资料】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百家讲坛——苏轼。

总结

笔者在设计方案时,努力做到妥善处理文与言的关系;重视诵读,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兴趣激发、信心培养;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因而设计以“读”贯穿:按照“读通文言(译读)——读懂内容(赏读)——读出自我(个性读)”的大体步骤进行。有预读、初读、译读、通读、浏览、赏读、自由读、个性读、齐声读等,辅以分析,读写结合。

猜你喜欢
风月文言学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此事无关风月
柳湘莲:一身风月不染尘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妆成几阙风月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