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否只能出少年?

2016-03-17 17:55李铮
神州学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本科毕业计算机科学科研人员

李铮,2013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2001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年获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2005—2008年在北京从事软件工程师工作。2009年赴澳大利亚留学,于2011年获新南威尔士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研究型硕士学位,2015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现在瑞典隆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近些年来国家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相关政策对海外人才越来越有吸引力,其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出国留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另一方面,学成归国也成了留学生群体的一种趋势。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良性循环态势。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各类人才引进计划。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双一流”方案。方案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

但仔细研读各类人才计划的条件要求,个人认为还是略有不尽完美之处,主要体现在针对不同年龄的梯度设计上,或者说是不同人才计划对年龄的不同限制。

比如中科院的“青年才俊计划”要求申请人年龄必须在35周岁以下,这一年龄限制似乎只对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的同学有利,对于在国内读完硕士或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出国留学的“青年”学者而言,就等同于输在了起跑线上,甚至因此被挡在科研的大门之外。

作学问、作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即使这些半路出家的“青年”学者最终成长起来,也会因超龄而被高层次的人才计划逐一挡在门外,彻底丧失竞争的机会。

当然关于年龄设计并非毫无道理,因为无论是从统计数字上还是从常理而言,年纪越小,为国效力的机会就会越多,时间也会越长。但我认为目前人才计划年龄限制的导向性上似乎有些失衡:更鼓励趁早成名的少年英雄,不相信半道出家或大器晚成,也不鼓励志在千里的老骥伏枥。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才计划实际上无形中将海外人才的国内硕士教育和从业经历排斥在外了。如果按照这些计划中现行的年龄限制,我会鼓励有志于科研的学弟学妹们高中毕业,最迟本科毕业就出国留学,而且是去英联邦国家留学,这样本科成绩足够好就可以直接读博士,然后3年半到4年毕业,就算需要读课程硕士过渡也只需要1年,于是博士毕业后就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去竞争国内的人才计划。

例如,今年的“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出现了2位的90后,媒体蜂拥报道,并称之为“学神”。不可否认,她们的工作的确非常出色,但她们能成为90后学神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从本科毕业到博士毕业只用了4年。假设她们在国内读了硕士,那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继续深造,今年的她们都还只是在博士生阶段而已。

我们追求学问、追求知识,以及对科学的探索,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各类人才计划的年龄限制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一点。

纵观国际,实际上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青年”人才计划,比如DECRA(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不过,仔细阅读条款,就会发现他们强调的是资浅(Early Career),而不是年轻(Young)。具体来说就是博士毕业5年内都可以申请,对年龄则没有任何要求。在我看来,对科研人员而言,这种资历设置似乎更公平一些。

当然,政府制定政策是要总揽全局的,毕竟人们普遍认为,一个研究人员越年轻,其所能作出的贡献预期也会更大。但是,也不可否认,那些“超龄”的科研人员也可能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衷心期望“双一流”建设方案,以及各类人才计划,在具体实施中能够更合理,能够泽被更多的科研人员,共同提升中国的教育和科研水平。

猜你喜欢
本科毕业计算机科学科研人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浅析本科毕业实习的现状及改进途径
浅谈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