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自主转型之路径选择*

2016-03-18 06:38李忆华
高教学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城镇化转型学科

王 晓 李忆华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自主转型之路径选择*

王 晓 李忆华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自主转型,必须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加强产学结合,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建构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打造新型城镇化人才培育的摇篮。

新型城镇化;地方本科院校;自主转型

新型城镇化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怎么转型的问题;不是被迫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问题,而是主动迎接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不只是要实现自主转型的问题,而是必须要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在转型中求发展,在转型中做贡献。作者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船小易调头”的自身优势,主动对接新型城镇化,自主寻求改革,抢先转型发展,着力建构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打造新型城镇化人才培育的摇篮。

一、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建构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要与新型城镇化需要相契合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更接地气、更多样性,建构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人才培养的潜力,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入实践、实训课程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关系,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力和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更加“接地气”

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着办学者的价值追求,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指针,也是一所院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而要“接地气”。一定程度上,地方本科院校对接地方城镇化,就是接地气。只有地气足,扎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有依托、有内涵、有底蕴、有生命。在当前新型城镇化浪潮中,“无论是从行业需求、职业需求还是层次需求来看,应用型人才都是目前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1]

(二)在人才培养类型上,要体现多样性

地方本科院校要突破传统学术型基础型的培养模式,在学术型和应用型之间找到切合点,充分考虑本地区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入实践、实训课程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关系,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

(三)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加强工学合作

目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考核制度现在还比较单一,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行业、企业参与中小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程度不够,也是影响中小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2]地方本科院校要探索和尝试符合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学合作,营造实践教学环境,通过“校企联合、顶岗实习、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环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产学结合,建构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建设体系

学科建设是地方院校整体建设的核心,如何培育学科方向、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关系到地方本科院校改革转型的成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强产学结合,增强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的匹配性,建构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建设体系。

(一)学科方向的培育要对接地方产业链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增长。新型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产业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机构的变化将会极大影响人才需求,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只有根植于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学科建设才会有不竭的源头活水,才会不断地出成果、上水平,并逐步形成社会效益显著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3]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对接地方产业链,重点对学科内部方向进行调整,对于有利于产业升级、产业链延伸的学科方向应大力提倡,鼓励学科交叉,促进新兴学科方向的出现。

(二)学科布局的调整要以地方产业结构为重要参考系

地方本科院校一定要立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实际,打造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学科建设能否在区域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作用,不仅与学科建设水平相关,更取决于学科建设的合适性和有效性。”[3]如在湖南,株洲突出的轨道交通产业,岳阳突出的是化工产业,这个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旺盛。

(三)学科机构的优化要做到有所取舍,错位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过于守旧,在学科结构上表现出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起步晚、发展慢的态势,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学科建设要充分考虑自身学科基础和地方本科院校总体布局情况,继续保持原有学科特色的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学科领域的取舍。

三、提升服务能力,构建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服务体系

社会服务是教学和科研的延伸。社会服务能力是指地方本科院校在社会服务中所发挥的、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的现实能力。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服务质量不高、成效不大。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自主转型发展,在不影响教学和科研的前提下,在构筑社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方面下功夫。

(一)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观

地方本科院校要解放思想,摆脱封闭保守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开展社会服务改造。要清醒地认识到地方本科院校不再仅仅是保存知识、培养学生、做学问的场所,更不是被动适应社会的附属品,而是主动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助推器”。地方本科院校应当主动走出去,让教师进企业;采取请进来战略,聘请企业高管、优秀人才兼职教授,促进院校和企业的双向联动。

(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要从动力机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为开展社会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新型城镇化等新形势对学科专业、科研主攻方向的调整,并将社会服务纳入学校改造的重要议程。

(三)发挥地方院校智库的重要作用

要整合智库资源,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智库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让院校智库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强化专家教授的集群效应,加强院校智库与政府智库的交流合作,形成多元化视角的研究合力,共同致力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好智库宣传推广工作,并不断创新智库服务地方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四)推进产学研进程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科研选题要以“落地式”研发为导向,推动科研机构实体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科研管理学术化、科研经费社会化,深化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改革,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提升教育质量,构建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

教育质量是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教育质量是评价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地方本科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切实提升教育质量,构建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内部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让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更具有生命力。

(一)建立应用型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以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指导,完善教育质量标准,要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充分考虑并落实到教育质量管理中去,既要考虑学生、教师、社会服务等内因,又要考虑政府、市场、社会等外因,建构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管理组织,从制度、监督和考核等方面,加强院校内部质量管理。

(二)是建立教育质量反馈信息系统

只有建立有效的教育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才能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相关信息,随时调节教育工作,保障教育质量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应当建立院校领导联系基层制度,让院校领导听到基层的声音;建立领导、教师、干部听课制度,相互提意见建议,促进共同提高进步;建立学生参与评教制度,让教育受众给老师打分,促进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三)加重实践教学份量

新型城镇化需要的是能工巧匠,而不是书呆子。要想毕业生好就业,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强实践能力,更适应新型城镇化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四)加强教育质量评估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质量评估指标不仅要有内部指标,还要有外部指标,包括产学研合作状况、用人单位及受教育者的评价、地方本科院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都应当充分考虑。

[1]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6):64.

[2]李忆华.中小型高校办学模式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65.

[3]宋勤健.高校学科链对接地方产业链——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3):33.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independent transformation.They should take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make some contribution,highlight the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teaching,enhance service ability and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to construct a talent training system,subject development system,social service system,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at match with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create a talent cultivation cradle for newtype urbanization.

new-type urbanization;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elf transformation

G647

A

2096-000X(2016)20-0019-02

本文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改革与转型研究”(编号:15YJA880034)的阶段性成果。

李忆华(1968-),汉族,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城镇化转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超学科”来啦
家乡的城镇化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