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校双元教育发展研究

2016-03-18 10:42翟鹤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天津300350
高教学刊 2016年6期

翟鹤(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天津300350)



德国高校双元教育发展研究

翟鹤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天津300350)

摘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德国二战后经济迅速复苏做出巨大贡献。双元制具有双主体和实用性的特征和优势,这一模式逐渐被高等教育体系所重视、接受、吸纳。

关键词:德国高校教育;双元教育;双元学习

Abstract: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of German dual system occupation education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economy,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rapid economic recovery in Germany after World War ii. Dual system with double subject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this pattern is gradually valued by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ccept and absorb.

Keywords:German university education; dual education; dual learning

前言

随着德国工业进入4.0时代,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和经济界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之下,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上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与大学学术型教育相融合,从而产生了高等教育“双元学习(Duales Studium)”的新趋势。这种趋势对于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德国高校分三种类型:综合型大学(Universität)、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和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Duale Hochschule Baden-Wuertemburg简称DHBW)。其中综合型大学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具备博士授予资格;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文章将重点探讨在这类三类高校中出现的双元学习(Duales Studium)新趋势。

一、双元教育上溯历程

(一)双元教育内涵

“双元制”来源于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这一核心概念,双元分别对应“教育企业”和“职业学校”。所谓双元学习(Duales Studium),指的是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接受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在企业从事工作或实习。其“双元”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从入学要求上来讲,学生需要首先取得企业的“教育合同”,通过企业申请高校的入学资格;从学习时间上来讲,在企业的工作或实习和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交替进行;从内容上来讲,学校理论学习的内容与在企业进行的实习内容紧密切合;从毕业上来讲,学生在大学毕业取得学士或硕士文凭的同时,还要取得一张职业资格证书。

(二)双元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德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以培养研发和科研转换类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双元学习中,无论应用综合大学、应用科技大学还是双元制大学,都会首先与大中型企业进行紧密的校企合作,企业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是这类高校建立和发展的基石。这类高校明确的“桥梁式职业人才”培养方式也决定这类高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知识的应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高校因时因势调整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日常教学模式,将职业教育融合进来,传统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上溯,与大学学术型教育相融合,双元学习(Duales Studium)应运而生。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Duale System)体系中,并不涵盖高等教育,只是包含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以,文章的中的双元学习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有本质不同。

二、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与启示

1972年德国戴姆勒奔驰有限公司(Daimler Benz AG)、博世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GmbH)、洛伦茨标准电力有限公司(Standard Elektrik Lorenz AG)与当时的巴登符腾堡管理经济学院(Verwaltungs- und Wirtschaftsakademie)共同合作,首次提出建设高等双元制教育专业的理念。1974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建立第一所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简称BA),用于培养巴符州应用型工程师人才,服务于当地制造业企业的发展。2009年3月根据欧洲博洛尼亚进程①的实施,巴符州职业学院转型为“巴符州双元制大学”。

2010年以来,在德国高等教育领域,无论是综合性大学、应用科技大学设置双元制教育专业(Dualer Studiengang)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双元制专业这一模式突破了办学机构的限制,成为描述双元制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一个核心概念。此外,基于德国教育体系“立交桥式②”人才培养理念,涌现了多元化的课程类型和办学模式。

三、双元学习的模式及优势

(一)双元学习模式

目前,在德国大学的双元学习中,主要存在教育集成模式、实践集成模式、职业集成模式和职业伴随模式这四种合作形式③。

1.教育集成模式

体现为学生的本科教育与职业培训交叉融合。该职业培训培养某一被认可的职业,学生必须先与企业签订教育合同。

教育集成模式的代表是在黑森州威斯巴登应用科技大学中所实施的KIS模式(Kooperatives Ingenieurstudium),也被称作“合作式工程师学习”模式。学生理论部分的学习在大学中完成,而实践部分则被安排在大盖劳地区职业学校进行。学生大学学士或硕士毕业后,同时取得由IHK等行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2.实践集成模式

体现为学生的本科教育与在企业的长时间实践或兼职工作相结合。学生必须先与企业签订工作、实习或见习合同。

实践集成模式的代表是巴符州的双元大学。学生学习采用三个月理论集中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方式。企业负责招生,与学生签订“学习—教育合同”(DHBW Studien-und Ausbildungsvertrag)的同时,学生也被双元大学录取。企业为学生支付学费、生活费及实习工资。

3.职业集成模式

体现为学生的本科教育与在企业的非全职工作相结合。学生的另一个身份是某一企业的负责人或经理,利用自身的非工作时间完成学业。

职业集成模式的代表是巴符州双元大学卡尔斯鲁厄校区。学生入学时一般已经是企业家或自营业主,在定期参加大学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经营企业。

4.职业伴随模式

体现为学生的本科教育与全职工作相结合。学生主要以自学的方式完成指定的课程,企业需承担相应学费。课程计划与企业工作无契合。

职业伴随模式的代表是巴伐利亚州艾尔丁应用科技大学在经济领域开设的若干远程学习模式。学生在全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继续教育。企业为其支付学习费用,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职业生涯的提升,学习内容与实践工作并不一定契合。

(二)双元学习的优势

双元学习与传统大学学习方式相比,最主要的优势体现在学生可以直接将所学理论转化、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就更加契合劳动力市场所需的“理论—实践桥梁式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除此之外,双元学习的优势还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节省学习时间。(2)在三到五年内可以取得双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3)企业支付劳动报酬或培训成本。(4)小组化学习,学习内容标准化。(5)良好的就业机会或职业前景。(6)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得到较高提升。

这些双元学习上的优势,反映到学生自身就会表现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因为他们可以学到自己想学的内容和本领。同时,由于双元学习自身的灵活性,使得学生要严格规划自身的学习、工作/实践时间,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律性也有极大帮助。

(三)双元学习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现状与发展

2009年以来,不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大量引入双元教育模式,部分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尝试推出双元制课程,这为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机构支持。2010年10月,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BIBB)将该种教育归为一种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式——“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大学)学习”,进一步大力倡导。根据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2012年年报数据显示:2007年双元制高等教育专业为660余个,2010年为840余个,2012年为1300余个,每个专业更是包含了大量不同的专业方向。其主要学科方向集中在经济类、信息类和工程技术类。

四、德国高校双元学习对我国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德国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双元学习的经验,对我国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探索实践有不少有益启示,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如何深入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思考。

(一)从办学理念上,应依托大型企业,直接指向市场需求

从地理位置上看,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学院的周围一般都有一些知名的大企业。如路德维希港应用科技大学紧临世界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巴符州双元大学的总部就在宝马汽车公司的总部附近。这些大学紧临知名的大企业,且与企业界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企业大都乐意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毕业设计的课题,甚至工作岗位。从学校规模上看,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一般在校生维持在4000-5000人,双元制大学每个校区的规模则更小。这些都为这类大学的双元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而在我国,一方面高校能够与当地大中型企业建立紧密校企合作关系的屈指可数。由于从国家和地方层面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约束和保障,企业从学生实习实训中看不到直接经济利益,那么本着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企业也就不愿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条件。这样就导致本来是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在许多方面成了学校单方面的意愿。另一方面,部分本科院校盲目求大求全,把重点工作放在了高精端科研上,导致一开始就不能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大量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上,而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学历教育上,学生“高分低能”,因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找不到工作,这就偏离了教育的方向。

(二)从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培养具有国际化合作背景的应用型人才

德国双元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海外学期/海外实习。通过海外学期/海外实习,学生可以具备相应跨文化沟通能力。从学生角度讲,海外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日后职业前景的提升。从企业角度讲,有利于企业海外生产、并购的人才储备。

在我国,部分本科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海外交流、游学的机会,但全面实施海外学期/海外实习还是天方夜谭,但如果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内容,提供跨文化交际机会,将实习实训放到大型外资企业中进行,让国外文化熏陶学生,这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从工作能力培养上,应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德国高校双元学习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培养高等技术(hoche Qualifikation)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等技能(hoche Fähigkeit)人才。二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高技术人才强调了“与纯粹的专业性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越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关键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关键能力,使得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其实就是中国古语中“授之以渔”的概念。

针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高校目前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大都不遗余力,但在另外两方面——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上却有很大欠缺。而这两方面,恰恰是合格高等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在现代化的精益生产中,水平和垂直的分工被淡化,要求人员具备全局和系统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跨专业工作能力、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独立负责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如果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只是对学生进行所谓专业能力方面培养,很显然,仅仅具备狭小范围内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不足以胜任现代企业组织下的职业工作的。

需要注意的是,关键能力中各个能力要素的培养是不能割裂的,而是综合地进行,特别是要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因此,不能脱离职业环境背景,以一般解决问题能力或一般知识迁移能力的形式来传授,德国奔驰公司推行的“对话式教育(Ausbildung im Dialog)”对此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尝试。有鉴于此,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日常教学中建立“专业知识、核心技术、关键能力一体化”模式非常必要。

(四)从招生入学标准上,应重点招收具备一定职业基础的人才

参加德国双元学习的学生,其被应用科技大学或职业学院录取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至少已经接受过8-16周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基础职业教育。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拥有基本职业素养,并能够带着问题接受大学教育且能够在教育中解决基础职业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获得综合职业素质提升。

反观我国高校,基本上还是以高考分数为唯一录取条件,招收的大都是没有任何职业认知和基础的高中毕业生,这当然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但如果我们可以为已经参加工作或接受过基础职业教育,并有要求要提高自己综合职业素养的人才打开一扇大门,那么首先由此产生的成果就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时间上的节省。各校可以基于学生现有基本职业素养,着重于新技术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快、更好地培养出适合区域和经济发展的“桥梁式人才”。其次,就是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大幅提高。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他们在之前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必然会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也是最大由此而产生的成果,就是可以建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互通式立交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真正的“有教无类”。

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术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指导思想的精辟概括。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德国针对初、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元制职教体系已经上溯到了高等教育。无论是大学学习和实习实训/工作时间的分配,还是理论、实践学习地点的转换;无论是大学学习最终取得的学士、硕士毕业证书,还是同步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无论是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方案的制定,还是学科前沿实用技术的转化,都体现出德国立国之本—“双元”的本质。德国高校双元专业的迅速发展彰显这种教育模式的超强的实用性和可复制性。这些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注释

①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以建构欧洲高等教育区为目标,旨在加强各成员国之间高等教育的可比性和兼容性,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

②“立交桥式”人才培养理念是指搭建一个“纵向贯通、横向兼顾、多层次交叉、顺畅衔接”的教育体系。

③信息来源:AusbildungPlus,Jochen Goeser,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Bonn

参考文献

[1]Jochen Goeser,AusbildungPlus,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Bonn,9. November 2010.

[2]Datenreport zum Berufsbildungsbericht 2009[J].BIBB,2009.

[3]董大奎,刘钢.教育发展研究[Z].2007/7-8A.

作者简介:翟鹤(1982,6-),女,汉族,毕业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工作及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外国智力工作、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6-0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