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文化生态建设研究

2016-03-18 11:28
关键词:马鞍山世界生态

倪 娜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部,安徽 马鞍山 243011)



中国体育文化生态建设研究

倪 娜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部,安徽 马鞍山 243011)

中国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体育文化生态体系,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中国文化自信,构建使体育文化不断“增值”的文化生态系统,并建立有效的对外交流的文化生态系统。

中国;体育文化;文化生态

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的提出,文化生态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中国体育文化作为世界体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多种体育文化进行着激烈的交融和碰撞。建立多样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中国体育文化生态,成为目前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理论课题。

一、体育文化生态的概念

所谓文化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研究文化性质、存在状态的一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化的演化发展规律。[1]每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环境,体育文化也不例外。体育文化如同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生命体,在世界文化生态系统中具有显著的生态特征,离不开生存的环境,并且不断与生存的周围环境产生联系。体育文化生态自然指体育文化生存的环境体系,是体育文化存在的状态生态学描述。

二、现代体育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母体的影响

体育文化是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大文化系统是体育文化的母体,因此我们不可能抛开文化基础,审视体育文化形成的文化环境。西方体育生态基于两个方面的文化基础,一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牛顿第二定律等自然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实验实证作为体育研究的基本手段,力求用数与形表达体育文化进步与发展;二是以宗教的“罪文化”和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中国体育文化生态环境是基于两个方面的文化基础,一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文化为基础, “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倡导“和谐”和“形神合一”的思想,其中以“八段锦”、“五禽戏”等众多神秘色彩的养生导引术为代表;二是以“孔孟”思想为基础, 以“礼”与“仁”为代表的等级制度和宗法观念为基础的“体验主义”文化特征。

(二)科技进步的影响

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进步。回顾每一次体育文化全球化的重大进步,从来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使世界范围缩小,以交通和军事为手段,带动了世界体育文化的传播。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使得第一届奥运会有了报纸,第五届奥运会有了广播和电子系统,1936年柏林奥运电视转播的使用,世界体育一体化从此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提高了世界体育一体化进程的速度,使奥运会文化遍及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亚特兰大奥运会设立奥运网站的基础上,更加深入运用互联网技术,悉尼奥运会期间,仅官方网站的点击率就高达 97 亿次。[2]毋庸置疑,科技推动了现代体育文化生态环境的形成。

(三)经济活动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见经济在社会活动的巨大力量。现代体育文化对经济的依附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可用说,没有经济的支撑,体育可谓寸步难行。资本犹如“侵入”现代体育的一头蛮牛,在托起世界体育的同时,也将传统体育思想冲撞得支离破碎,仅存的是能帮助经济资本扩张和增值的内容。经济利益已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生态中重要标杆,对经济利益高速增长和获取高额回报的发展模式,造成全球体育文化生态的失衡,形成了世界体育领域如:兴奋剂、打假球、吹“黑哨”等丑陋体育现象,导致体育行为的偏差,体育价值的异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三、中国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

(一)构建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生态系统

政治化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人类无法摆脱政治的控制,[3]纵观世界体育的发展进程,体育文化的发展从来没有摆脱过政治的干预,西方体育文化的政治介入可以说数见不鲜,但是,在西方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文化体系中,只要不涉及国家政治利益,体育的政治色彩一般低于个人价值的体现。中国体育文化处于的主导地位是政治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选择,“升国旗,奏国歌”,“为国争光,振兴中华”一度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我们必须把握体育文化的内涵建立体育文化的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中国的文化自信。

(二)构建能够使体育文化不断“增值”的文化生态系统

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文化的交流是一种文化的辐射,文化总是从强势向弱势转移,总是从高位流向低位,体育文化同样也遵循这样的一个基本规律。中国体育文化相对于以奥运文化为代表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而言还处于明显的弱势低位,我们必须构建适应时代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增值的文化生态环境。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基本战略思想决定的。在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激烈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我们建设积极吸收外部精华和不断摒弃自身“糟粕”,实现体育文化发展和增值的文化生态环境。

(三)建立有效的对外交流的文化生态系统

北京大学的王岳川教授认为:将本民族传统的审美空间扩散到更大的现代文化空间中去,形成一种国际性文化审美形式通感或基本共识。现代体育文化正是这种通约的国际性的审美文化。保持中国体育文化及时有效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提高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体育文化综合实力,参与世界体育文化的建设。体育文化的交流不能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应当是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深层次交流,因此,我们应着力建设传播现代体育文化思想的生态系统。

[1]高建明. 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 系统辩证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82-85.

[2]杜娟. 文化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45-46.

[3]舒盛芳,沈建华,徐敬祥,李金娟. 体育全球化的动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15-21.

(责任编辑 文双全)

Research in PE Culture Ecology Construction in China

NI Na

(PE Department, Ma’anshan Teacher’s College, Ma’anshan 243011, Anhui, China)

Chinese P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world PE culture system. To construct Chinese PE culture system, we should stick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demonstrate Chinese cultural confidence, construct 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can make PE culture continuously value-added and external exchange effectively.

China; PE culture; culture ecology

2016-03-30

2015年安徽省体育局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委托项目(ASS2015128)

倪 娜(1985—),女,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讲师,硕士。

G80-05

A

1671-9247(2016)04-0118-02

猜你喜欢
马鞍山世界生态
马鞍山郑蒲港新区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成自泸高速马鞍山隧道机电工程维护浅析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诗城”马鞍山 魅力黄梅戏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