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甲山区域地形的标本性科普游价值

2016-03-18 13:55梁福根李枝初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喀斯特水塘

梁福根,李枝初

(1.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1;2.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4)

桂林甲山区域地形的标本性科普游价值

梁福根1,李枝初2

(1.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1;2.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4)

桂林甲山的区域地形结构具有天然的奇特性和优美性,而且与桂林区域的地形构造有很多惊人的相似性,具有桂林山水科普游的标本性价值。可以利用甲山地形特点,把这里建设为科普游和科普教育的试点基地,具体直观地讲解抽象深奥的地质科学知识,实现桂林山水科普游的突破。

桂林山水;甲山地貌;喀斯特;标本;科普游

桂林喀斯特已经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扩展项目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因此,依据联合国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桂林就有义务向全球公众普及喀斯特地质知识。因此桂林山水的科普游必须提上议事日程,遗憾的是目前尚未引起大家注意。这项工作中最为迫切的任务,莫过于向大家讲解清楚桂林山水是如何形成的。桂林山水产生于喀斯特地貌之中,桂林山水的形成过程也就相当于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史。但如果直接地讲解喀斯特地质知识,则必然会出现一大堆生疏、抽象、难懂的概念,从而陷入一个自己难以讲明白、别人也听不懂听不进去的窘境,这显然行不通。所以这项科普工作必须寻求一种合适的方式和途径,找到具有标本意义的“点”或者“区域”,建设为科普游基地,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起来。

近来,我们在田野调查和分析研究中发现,桂林市秀峰区的甲山自然村这一带区域,具有很独特的地形特点,它不但很具有喀斯特景观的审美价值,而且与桂林区域岩溶区的地形构造有很多惊人的相似性,可以利用它作为一个“标本”,以小见大、以一斑窥全豹、从个别到一般地理解桂林的地形特点,具体形象地分析讲解桂林山水形成的一些重要知识原理。通过将甲山自然村区域地形这个具体的、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标本”式实景,建设成为桂林山水科普游的一个基地,来进行桂林喀斯特地质科普游和科普教育,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也算是桂林山水科普游的一个突破点、试验点。

一、甲山地形是奇特而优美的

(一)甲山概述

甲山自然村位于桂林城区西部,离桂林中心城区约4公里,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它还是桂林市西郊的农村,现在已变为城中村了。甲山既是城中村,也是一个山中村。它是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南北两面各有一列连续的山峰,大体是连体峰林;东面也有犁头山和骝马山两座山,只是没有完全封闭,还留有缺口可供进出。只有西面是片开阔的平地,延伸至桃花江东岸。所以它是一个由东南北三面高山环绕着的山中谷地,而且很平坦,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300~400米,面积约0.5平方公里。

(二)甲山地形的奇特性

甲山的地表海拔高度约为152米,而环绕在周围的山峰却很高,如北面的飞凤山和东面的犁头山海拔都在330米以上,南面的西山海拔357米,山顶与地面高差达200多米,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且周围山峰的坡面非常陡峭,倾角都在70度以上,与山脚平地之间的过度缓坡极短或没有,多数山体几乎是从平地陡立而起,即平地拔起,高山与低地之间的强烈反差,很有视觉上的冲击力。从整体上观察,周围都是连续的山体,只有中间这一细长条小块平地成为突然凹陷下去的地方,似乎被有意挖除去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不可思议的地形景观。

甲山还有一个奇妙之处是,周围的高山环绕着一块平地,平地的中间有一个由岩溶泉露头而形成的水塘,水塘中间还有一座小山,名叫狮子山。这种山围绕水,水围绕着山的图景,是一件绝妙的自然杰作。

(三)甲山地形的优美性

狮子山的相对高度约30米,属于喀斯特残丘,与周围高大的山峰相比,简直就是放在水池中的盆景,但这是自然天成的真山水,因此它是很有观赏性的。更可贵的是它还是一件活着的山水图,狮子山脚下有泉水涌出,飞凤山下有更大些的泉水流到水塘里,目前那里都还养着鱼,这流动着的水体是有生命力的。从地质学角度看,这里的岩溶还在发育中,还是鲜活的。从自然美学角度讲,正是有了周围高大山峰的孕育,泉水才得以永不枯竭;也正因有了清泉的滋养,周围群山才富有生机和灵气。这么一个山环绕着水,水围绕着山,山生水,水养山,山水共生共荣的景观,这么一个生鲜活泼的真山水,是上天赐予桂林人的一件珍贵礼物。如果站在飞凤路水塘边上,或者登上西山公园北面的几座山峰俯视,就能看到一幅清澈静谧的山水倒影图,山水与田园相得益彰,那种宁静而幽雅的意境,在这繁华的闹市中是多么难得,多么珍稀,既令人感到意外,更让人陶醉其中。

二、甲山是典型的岩溶地貌,有助于准确理解桂林地形特点

(一)桂林地区岩溶区的地形特点

所谓“桂林地区岩溶区”,它是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北起于兴安,经桂林,南至阳朔,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10~50公里。在桂林地区岩溶区的区域地形构造上,桂林是一个处于向斜低凹部位的盆地,且呈南北向延伸,它的东西两面都是背斜隆起的山地,东边是海洋山山脉,长达150公里,西面有架桥岭山脉,长约60公里,两列山脉也是南北走向,将桂林盆地围在中间;桂林北面横亘着东西向的越城岭山脉,长约105公里,由它的中心山脊往南逐次降低的坡面,那是一片十分宽广而纵深的山地,是一个理想的集雨区。桂林盆地就处于这样一个东西北三面有高山包围,只有南面是平地成为排水口的环境中。三个方向上都有宽广的山地,并且都是不吸水的土山,这些大面积山地所聚集的降水,全都汇成地表水,集中流往桂林盆地,桂林几乎成了一个盛水盆。

(二)桂林地形特点对桂林山水形成的主要作用

桂林山水的形成其实就是可溶性岩石发生强烈岩溶化的结果。岩石的溶蚀离不开水流;水流的大小、多少以及它的作用方式,决定了岩石溶蚀的强度和特点。桂林岩溶发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形成了美丽无双的具有世界典范意义的桂林喀斯特峰林平原。而峰林平原的形成,离不开地表水流对岩石长时间的反复溶蚀和侵蚀。桂林盆地里恰恰就是从来都不缺水,正是有了充足的地表水流,桂林岩溶才发育得十分强烈而完美,形成了被称之为“桂林模式”的喀斯特峰林景观。所以说,桂林地形的聚水性对桂林山水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理解桂林地形特点是理解桂林山水的重要前提

桂林地形所聚集的大量水流,对桂林岩溶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切地理解、把握桂林地形特点,是理解桂林山水的前提依据。

(四)理解桂林地形特点的难处

桂林地形仅仅凭借文字上的描述,人们一般只能得到比较模糊的印象,而不是明确的认识,这就影响对桂林山水的形成及其特点的认识和理解。除非那些很有地理知识的人,或者能够读到地形图的人,他们才能对桂林地形特点具有十分明确的理解。而普通人是达不到这种程度的。桂林地形构造是一个宏观上的事物,普通大众既不能观察到,也不能去实地考察,最多对它的盆地形状和汇水性有模糊印象。

(五)甲山地形与桂林地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甲山谷地三面环山,一面有开口,这与桂林盆地相似;甲山的峰林中间有平地,平地中有流水(水塘),有孤峰,这与桂林平原中间有漓江,有星星点点的石山,也十分相似;甲山谷地中的水塘无疑也是汇集了周围山体的大气降水而成的,这也与桂林盆地的汇水性一致。由于有这样多的相似性,所以甲山就可以看作是桂林地形的缩微版沙盘模型(或者说某种意义的标本),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沙盘模型,具体而形象地分析讲解桂林地形的构造特点,以及它对桂林山水形成的重要作用。而观察甲山地形的最佳地点,就在西山公园的观音山上。在这里可以居高临下,对甲山地形特点一览无余,通过具体而直观的分析讲解,便能实实在在地把握桂林地形的特点,所以这里可以作为讲解桂林山水地质知识的教学地。

三、利用甲山地形可以具体形象地讲解桂林山水的形成

(一)一个长期困扰普通群众的疑难问题

关于桂林山水的形成,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够讲得清楚的,不但讲解起来不容易,理解起来也很困难。所以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来了解桂林的山是怎么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桂林石山的生成,是普遍存在疑问的,对此感到很好奇很想了解,却又长期得不到解答。由于桂林的峰林景观被称为碧莲玉笋世界,由于婷婷玉立、小巧玲珑的石山很像雨后春笋之形,所以,相当多的人都认为,石山可能就是如同竹笋一样从地底下长出来的吧?——否则,还就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了。这个误解的普遍存在,说明科普工作做得很不够。

(二)抽象的解答无助于增长科学知识

多年来,介绍桂林山水的图书非常多,可是,一旦涉及到桂林山水的形成,包括石山的形成,大多数作者都采取有意无意的回避态度。有的书实在绕不开,也只能给出一个抽象的概说:桂林石山的形成,总的来说,是差异溶蚀的结果。这是很专业的回答,但无助于增加公众的科学认识,无助于普通公众具体实在地理解桂林山水的形成。

(三)理论上的论述也还令人觉得抽象

陈文俊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地质研究专家,他对广西的水文地质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他写的《桂林山水》,几乎是仅能见到的由地质学者写给普通大众看的,关于桂林山水的科普读物,尽管将近30年过去了,它的科普价值仍然不能忽视。“差异溶蚀”是桂林山水形成的重要原理,陈文俊对此有过详细论述:“通常,地势低洼的地方(有水流汇集),纯净石灰岩(最易被水溶解),破碎及裂隙很多的岩层(水流易渗入活动与流通),岩溶作用最强烈,岩层被溶蚀得最快、最多。反之,在高处,在石灰岩岩性不纯的地方,在岩层较完整的地区,岩溶作用就较弱,被溶蚀破坏就较少、较慢。……溶蚀进展参差不齐,这就是上面所讲的差异溶蚀。其结果,地势低的纯石灰岩地区,岩石较破碎的地区,就形成谷地,甚至夷为平原;而地势高的地方,岩性不纯及岩层较完整的地方,就保持为山岭,成为峰丛或峰林。”[1]19这里的论述虽然很清楚了,但这是理论上的论述,所以仍然觉得抽象。

(四)甲山地形能以标本式实物例证展示科学理论

虽然科学家从理论上阐述了石山(峰丛和峰林)与平原形成的原理,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描述上,仍然觉得不够具体实在。甲山则能够为这一原理提供实证。

当我们站在观音山上统观这一带的山形地势时,就会发现南北两面互相平行的高山,连同山中间狭长的洼地、水塘、孤峰,原来都是等高平齐的整块岩石体。但在岩溶进程发生后,由于某些细微因素的差异,还是会造成局部岩石之间的溶蚀率有细小的差别。处于现在两山之间的那部分的岩石,最初的溶蚀率可能就稍微快了那么一点点,因此那里就成了相对于周围而言的低凹之处,于是四周的水流就往这里汇集。而水量的增多,则又会加快溶蚀的速度,使低凹程度进一步加大,从而又能汇集更多的水,这样长此以往地以这种因果相循、互相促进的方式进行差异化溶蚀,最终导致了眼前所见到的这种南北两面高山耸立,中间部分溶蚀殆尽,夷为平地的结果。看看中间那座仅有三十多米高的蚀余残丘(即狮子山),比较周围相对高度超过二百米的西山、飞凤山,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巨大差别,这就是差异溶蚀的最佳例证。

四、甲山地形可以再现桂林山水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桂林曾经长时间处于湖泊沼泽环境

桂林岩溶的发育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过相当长的时期是处于湖泊淹没或者洪水冲刷的环境中,这是桂林山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此,多位研究者都有过论述。

在众多的研究者当中,刘金荣回溯探究桂林岩溶发育史是最靠前的,即从广西全境由海洋上升为陆地开始。他认为在桂林岩溶发育的早期,曾经有过两个漫长的湖泊时期,即晚三叠纪至侏罗纪的内陆湖盆期,和白垩纪大湖盆期。直到第三纪中晚期古漓江水系形成,大湖泊才逐渐消失。[2]

邱书敏认为:“桂林平原中白垩系、第三系的存在,证明早在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桂林附近就是一个独立的岩溶汇水盆地……。第三纪末,在漓江发育的早期,草坪至阳朔间曾经存在有伏流河段。正是伏流河段限制着漓江的过水量。在洪水时期,桂林一段谷地就汇水形成半开放(即地下伏流仍可排泄部分水流)型的湖泊。”[3]

在喀斯特研究领域,朱学稳是一位勤奋扎实而卓有成效的专家。他强调了古漓江洪水季节性泛滥,对桂林盆地的反复淹没,对岩石形成强烈溶蚀与侵蚀的作用,认为桂林峰林平原就是“饱受地面流水的长期侵蚀而强烈喀斯特化”的结果。[4]

缪钟灵则指出,漓江在晚更新世(13万年),可能存在因下游阻塞而形成的湖盆期,直到35000年以后,桂林才从湖泊泥沼的环境中解脱出来。[5]

陈文俊认为,在10000多年前,漓江江面宽达2000-3000米,榕湖、杉湖都曾经是漓江河道,伏波山、象鼻山等都处在河水之中。[1]39

(二)当年浩荡的水面已难以想象

流水对桂林峰林平原的形成,对桂林山水的塑造,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的研究,也证实桂林大地上从来都有广大的水流存在。理解和确认这点,对理解桂林山水的形成那是相当重要的。只是历史不可重现,洪水早已消失,当年的情形,在今天看来已经难以想象,也不可思议。只凭地质研究的推论,未免令人将信将疑,难以确认。

如今,若登上甲山村的狮子山和附近桃源宾馆中的甲山,在两座山的半山腰,都有南北方向贯穿山体的岩洞,从岩洞的四壁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遥远的地质史上作为地下河道的它们,经过流水冲刷、侵蚀、溶蚀留下的明显的波痕、溶坑、河床沉淀、鹅卵石等痕迹。

(三)甲山地形可以比拟当年的湖泊情形

甲山洼地中的水面现在仍然还能占到四分之一,这也是相当大的水面了,相比处在水中的小山(即狮子山),水面就显得很宽广了,这个情形就可以比拟为当年大水淹没桂林的样子。根据甲山水塘与小山的形状,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放大若干倍,那就是桂林处于湖泊期的模样。凭借甲山水塘这个实物的比拟,我们就可以讲解桂林岩石遭遇洪水溶蚀与侵蚀这一抽象的道理,讲解桂林峰林平原形成的科学知识。

以此为基点,如果进一步扩展开去,那么,南及西山公园诸峰,北到飞凤山,东至犁头山、骝马山,西望芳莲岭、桃花江、桃江宾馆的孤峰,则形成更大的科普游范围,可以理解连座峰林、孤峰、残丘、溶洞、喀斯特谷地及其地表河流、河流阶地;褶曲、褶皱、褶曲的向斜、背斜;风化、剥蚀、侵蚀、夷平、岩溶、崩塌等地质作用,等等,一系列喀斯特地质景观形成相关联的知识。

五、甲山的现状

甲山的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它正遭受着深刻的危机。

(一)环境的污染正在吞噬着它那可贵的生机

城市快速发展,甲山已经成为人口密集的街区。每天都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到甲山水塘里,这对生鲜活泼的真山水是致命的危害。

(二)违章建筑时刻都在蚕食着水塘的肌体

受利益的驱动,当地居民侵占水塘,大肆兴建住房用以出租牟利,这种疯狂的违规建筑正以不受约束之势蔓延开来,水塘面积日渐缩减,命运堪忧。

(三)非法倒土填塘造地更是直接地消灭了水塘

由于不受控制,无人监管,更无处罚,所以这种非法的倒土填塘行为,时时刻刻都可能发生,随时都可能运来几大卡车渣土,往水塘里一倒了事。作为具有桂林山水科普游的标本性价值的甲山,正承受着全面的危害,若不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制止危害,则用不了多久,甲山景观将不复存在,正如一朵鲜花,来不及绽放它的美丽,就永远凋零。

六、结论

(一)甲山地形有非常珍贵的奇特性和优美性,是一处鲜活而美妙的山水景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很值得珍惜保护,开发利用。

(二)利用甲山地形特点,能够具体形象地、通俗易懂地讲解桂林山水的许多理论知识,因此,它具备很高的地质科普意义,应该对它进行考察论证,并制定规划保护措施,把它开发建设成桂林的喀斯特科普教育基地和自助科普游景区。

(三)甲山是一个同时具备极高科学价值审美意义的天然风景点,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和艺术杰作,应该当作桂林的宝贵财富,可是它却正面临着灭顶之灾,所以,对它的保护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至于如何将甲山自然村区域建设成桂林山水科普游的实验基地,则是另外一个论题了。

[1]陈文俊.桂林山水[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18-19.

[2]刘金荣.广西热带岩溶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27.

[3]邱书敏.谈桂林黏土砾石层的成因兼论桂林平原和漓江的发育史[J].中国岩溶,1987,6(2):167-173.

[4]朱学稳,汪训一,朱德浩,等.桂林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43-44.

[5]缪钟灵.漓江发育演化及与相邻流域关系[J].中国岩溶,1998,17(4):385-391.

On the Value of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of Mount Jia Area in Guilin

Liang Fugen,Li Zhichu
(1.Chinese Dept.of Guilin Normal College,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 2.Library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

The regional terrain structure of Mount Jia area,Guilin possesses the natural peculiarity and grace,which has many striking similarities with the terrain structure of Guilin area.Therefore,it has the sample value of Guilin’s popular science tourism.Taking advantage of Mount Jia’s terrain characteristics,they can build it as a pilot base for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and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explaining the abstract and profound knowledge of geological science concretely and intuitively and achieving the breakthrough of Guilin’s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landscape of Guilin;karst;sample;popular science tourism

K9

A

1001-7070(2016)02-0014-04

10.16020/j.cnki.cn45-1302/z.2016.02.004

(责任编辑:彭志雄)

2015-12-03

梁福根(1963-),男,广西阳朔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地方文化;李枝初(1963-),男,广西阳朔人,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山水文化。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喀斯特水塘
水塘
桂林山水桂林人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醉在水塘
荒漠水塘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选世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