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高考改革的新导向

2016-03-18 23:12李雄鹰冷文君孙燕超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考试改革评价

李雄鹰, 冷文君, 孙燕超

(兰州大学 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综合评价:高考改革的新导向

李雄鹰, 冷文君, 孙燕超

(兰州大学 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综合评价”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并强调的高考改革新导向,是扭转高考“以分数论英雄”的重要举措,是改革完善高考制度的重要内容。高考综合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基础教育新课改、高校对于招生权的诉求、考试研究与考试技术的新发展,以及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推行等为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奠定了基础。系统设计、兼顾考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有效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构建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则是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核心内容。

高考改革;综合评价;科学性;公平性

“‘综合评价’是高考改革的焦点,也是改革的难点。”[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导向的基础上,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进一步安排部署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工作,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的改革目标,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从设置高考科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在上海和浙江等省市开展试点工作等方面推进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综合评价成为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内容。如何发挥高考的评价功能,通过高考更加综合全面和科学合理地评价考生成为高考改革的新命题。新的改革导向更加强调高考评价选拔的科学性,指出考试的目标、内容、形式、命题和评价等都应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与培养规律,要能科学区分和有效选拔人才,做到考试评价的科学化、综合化、标准化、专业化。根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的观点,就是要引入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理念,以评价的观念改造高考,实现从考试到评价的转变,这是改变当前“考试本位”的教学观和“分数本位”的学生评价观的紧迫需求,也是国际考试评价改革的普遍趋势。

一、 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现实基础

高考向来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高考综合评价改革也必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涉及学生、家长、教师、中学、大学等各个方面,必须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考试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考试研究的新成果以及考试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为基础。

(一) 基础教育改革中重视综合评价学生

高考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连接枢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一方面适应着高考改革,一方面也反拨于高考,成为改革的基础与动力。2001年,国家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个显著内容就是学生评价、课程评价和考试评价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要求“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探索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求评价应能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实施。同时其还要求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选拔制度改革。

伴随新课改的实施,各省市区积极推进高中考试与评价改革,探索综合、科学、有效的高中学生考试评价制度,学生成长档案袋、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制度措施先后实施,有效改善了高中考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形式等过于单一的不足。也就是说,中学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完善相关制度,综合评价学生。如浙江、上海等地积极探索“三位一体”高考综合评价模式,基于高考成绩和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多维度评价考生,将高中学生评价结果纳入高考综合评价。这些举措都为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实现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础。

(二) 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实践与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诉求

招生权是高校依法享有的办学权利。在计划经济时代,高考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全权负责组织实施,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日趋完善,全国一张卷的大一统高考模式不再符合高校选拔人才、基础教育改革和人才个性化成长的需要,高考与国内不同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现实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2001年,高校自主招生的试点是高校依法行使办学和招生自主权的重大转折,“是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招生计划、标准、办法等都由政府统一规定,命题、评卷等由政府统一组织,高校不能按照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选拔录取学生的全新开始”[2]。

高考是为普通高校选拔人才面向全社会的大规模考试,高校在高考中的角色与地位必将随着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高校在高考中的作为必将改观。在国内,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强烈诉求。高考作为高校人才选拔的入口,与人才培养质量休戚相关,必将为高校所重视。高校逐渐重视选拔优秀学生,通过多种改革措施吸引优秀生源,为具有不同个性与潜质的学生创造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使得生源竞争也日趋国际化。“2012年悉尼大学发布中国高考的研究报告以及认可高考成绩的举动再次警醒中国高校,生源竞争的国际化趋势已愈演愈烈。”[3]虽然目前还未触及国内高校的根本招生利益,构成实质性威胁,但相信有更多国家会竞相模仿此举,以招录优秀学生。因此,如何提高招生能力、创新招生观念、改进考试内容与形式、优化评价手段、科学选拔人才、竞争优秀生源必然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重点议题而受到重视。

(三) 高考研究与考试测评理论的发展对高考改革的指导与支撑作用

“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4]89高考改革与高考研究相伴而生,互为动力,相互促进。“高考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将理论研究、论文发表与高考实践相结合,指导高考改革方方面面的工作。”[4]151在中国,高考研究既可划分为国家和地方层面,也可分为力量集中的专业化研究机构和零落散布的研究人群。

2010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咨询委员会分为10个工作组,其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名列其中[5]。2012年,国家首次成立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职能在于发挥智库作用,对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有效解决教育考试方面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研究制定高考改革总体方案;重点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综合评价体系[6]。以上两个国家级兼重量级咨询委员会的成立,足以证明国家对专家学者咨政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在地方,省级考试机构的建设也正在由考试管理部门朝专业化、科学化的考试研究评价机构方向迈进,机构的研究功能得以凸显。在国内,多数省份已将省招办更名为省考试院,机构的职能发生变化,规模扩大,业务范围拓展,人员增多,尤其是从事教育考试研究的专业化人员在逐步增多,以满足高考深化改革对高考研究的新诉求。

另外,考试评价理论与技术的最新发展成为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有力支撑。考试在本质上是对个体掌握人类知识与发展相应能力的状态与水平进行测量的社会活动,“教育与心理测量、教育评价以及教育统计是考试活动规律性的主要理论表现形态”[7],考试应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构建。1985年,国家教委首先在广东省进行英语和数学两科的高考标准化考试。高考标准化改革是高考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转折点,这一改革将教育与心理测量、教育评价、考试理论与技术引入高考实践,迎来了高考科学化的大讨论,掀起了高考科学化的实践高潮。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新发展既给予高考评价改革以动力,也奠定了理论基础。高考评价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改革目标及综合多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改革内容,也要求必须利用现代测评理论改造高考。

(四) PISA等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推行与经验

高考建制迄今,改革的国际视野日渐开阔,港、澳、台地区及其他国家高校入学考试制度内容和改革趋势也及时被国内学者和教育考试部门了解,成为国内高考制度改革的国际参照。近年来,随着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等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实施,再次掀起国内学者介绍国际考试经验、反思国内高考制度和建议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高潮。

为发挥考试评价对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6年10月引进并启动了学生能力国际评价PISA2006中国试测研究项目,试图通过评估实践,参照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理论与技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考试评价标准、手段、技术和方法体系。蕴藏于PISA学生评估项目中的先进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严谨规范的评估程序设计、评估内容的可操作性及结果的跨地区可比性、评估维度与内容选择的普遍性以及评估结果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性作用等,很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

二、 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核心内容

高考综合评价改革是高考领域新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高中新课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高校评价选拔人才的新要求以及高考制度自身的完善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催生的改革议题。建立健全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制度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应包含如下内容。

(一) 树立“综合评价”的理念

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本质是实现由重视测度与甄别向重视评价的转变,充分发挥高考的评价功能,综合多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评价考生。现行高考制度要求考试科目统一,中小学课程设置也大同小异,追求共性教学模式,学生千人一面,否定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扼杀了人才的个性,抑制了学生多元潜质的发挥[8]。回顾高考改革与发展历史,文化科目考试及其成绩基本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考试成绩为评价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考试内容也基本局限于高中教材,高考《考试大纲》以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指导实施。考试命题依然存在经验性成分,1985年起始的高考标准化改革内容未能全部实现,考试题库建设等足以根本改观高考评价的关键性目标也未能很好地实现。在统分结合的命题格局之下,16个自主命题的省市区命题能力不一,试题质量高低不齐,影响着高考的评价功能。在以往的制度中,高考分数报告及其功能被长期忽视,报告单中只有总分和各科目考试成绩,不利于全面展现考生的素质能力,不利于高校综合认识与评价考生。

以往对高考综合评价功能的忽略,不适应高中新课改、学生个性化发展、高校选拔适切性人才以及高校入学考试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高中新课改是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直接推动力量,新课改后高中学生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学生评价的诸种变革对高考产生反拨作用,要求高考评价应适应高中新课改,在高考评价中使用高中学生评价成果。在以生为本、重视人才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进一步彰显,学生的意愿不再是有学可上,其还希望进入符合自我兴趣和发展潜能的学府,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这就要求高考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其自我认知与选填志愿提供客观参照。在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强调高校多样化发展的话语体系下,高校不再停留于拼抢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越来越重视选拔出符合自身人才培养要求的适切性生源。相应地,高校也要求高考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评价和展现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其评价选拔人才提供充分依据。再从高校招生的国际视野看,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均以综合、多元、科学、公平、灵活的学生评价体系而著称,构建起了一套高中与高校相衔接、由多项评价指标构成的综合化评价体系,代表着学生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成为我国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动力来源和借鉴范本。

(二) 科学性是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根本诉求

考试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测量活动,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是其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考试科学性的根本支撑。我国是考试古国和考试大国,但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理论研究较为滞后,统一高考制度的运作长期停留于经验阶段,命题等考试评价活动以经验为指导。1985年高考标准化改革中曾引入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研究高考评价目标、考试命题、标准分等内容,但是这些科学理论在高考评价中的应用远远不够,当年设定的高考标准化改革的内容与目标也尚未如数实现,现有高考制度中仍然存在不够科学合理的因素,表现在评价理念与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考试评价内容与形式、考试分数报告等多个方面。

目前,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并决定是否录取的唯一依据,综合评价的理念虽初显端倪,但未对考试评价产生本质影响,尚未发挥指导作用。评价理念对评价改革实践具有支配作用,高考评价改革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综合、公平的评价理念。高考评价目标显得过于宏观模糊,表述不够清晰,未能形成层次鲜明、符合逻辑、可操作的高考评价目标体系。根据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越是清晰、具体的评价目标越容易测评,宏观模糊的评价目标不利于考试内容与形式的确定,不利于考试命题,不利于提高考试的效度,影响考试的科学性。具体而言,现有的高考评价尚未构建起一套相对完备的指标体系,考试成绩仍占主角;其他足以反映学生发展及素质能力的指标尚且空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与高考评价属“软挂钩”关系,在评价录取中仅作为参考,不发挥实质性作用。

多样化人才需要用多样化、综合性指标评价,单一指标很难达到综合评价的目标,还会影响高考评价的科学性。考试内容与形式一直是高考改革的核心,虽然历经改革,考试内容仍以高中课本教学内容为主,作为考试主体的高校的评价选拔要求几乎没有得到体现,重在评价学生素质能力的内容凤毛麟角;考试形式仍以笔试为主,显得刻板单一。分数报告是展现考试结果的重要载体,考试评价的一切设计与成效都将通过考试结果报告来体现。但高考分数报告一直过于简单,甚至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前的一段时期不报告分数,只告知考生录取结果,其评价功能被闲置,严重影响了高考评价的科学性。

因此,高考综合评价有待进一步引入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多元智能等理论的新发展为高考评价改革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有利于系统全面、持续深入地研究高考评价中的评价目标、体系、内容与形式、分数报告等相关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以现代测评理论改造高校入学考试的先例为我国提供了样板。作为一种考试,科学性是其根本属性,是其功能发挥的决定因素。考试评价的科学性不足,必然也会影响其社会、文化、教育、督导、公平等功能的发挥。要提高高考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必须加强教育测量与评价、考试理论与技术研究,及时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与技术,加速曾经令多数人望而生畏的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评价等理论技术的中国化与普及化的进程,发展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教育考试理论和技术,让其在考试评价中发挥实质性指导作用,改造高考评价,科学回答高考“考什么”、“怎么考”以及“考试结果如何用”等关键问题,为高考评价目标研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以及分数报告制度改革等提供扎实的研究基础和理论指导。

(三) 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必须兼顾公平性与卓越性

公平是高考改革的重要原则,高考综合评价改革要求协调处理好人才评价选拔的公平性与卓越性的关系,要求高考评价既要有利于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也要顾及弱势学生的成长发展[9]。我国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和社会诚信的缺失,使公平问题在高考制度中长期存在,使得高考评价中一切议题的讨论都必须首先考虑考试公平,一切政策的出台实施都必须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维护弱势学生群体之利益。社会舆论、网络媒体权衡与评论高考相关政策的主要焦点也集中在是否有利于维护考试公平上。回顾高考改革历程,有关考试公平的话题绵延不断,考试内容与形式、高考命题、保送生制度、异地高考、自主招生、加分政策等制度措施中的公平问题饱受关注与诟病。

毋庸置疑,现有高考政策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考试公平问题,使弱势学生群体的考试利益不断得到维护。但教育公平理论的新发展以及高考评价的现实需求给考试公平增添了新内容,要求在关注弱势学生群体之考试利益的同时,不得以牺牲卓越人才的评价选拔为代价,应兼顾二者。以往,高考公平问题主要被质疑考试有利于教育资源分布发达地区的考生而不利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权钱地位等社会不良因素介入高考影响考试公平等,如今高考评价改革中对考试公平的新要求,除了避免权钱地位等社会不良因素介入而影响考试公平、保护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学生的考试利益之外,还要求必须顾及教育资源发达地区优秀学生的利益,在评价目标研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考试内容与形式选择以及分数报告中协调好卓越与公平的关系,以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面对卓越与公平的双重要求,模糊的评价目标、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偏向知识考查的内容与单一的考试评价形式、过于简化的分数报告办法显然难以为继。彻底化解高考评价中公平与卓越的矛盾,有赖于通过增强高考评价的科学性、进一步优化考试评价的甄别功能、研制多元化评价目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完善分数报告制度等途径予以实现。

(四) 促进高考制度创新,有效衔接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

高考是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链接枢纽,高考对高中教育具有“指挥棒”的意义,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受高中新课改的反拨作用,也与高校选拔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有关,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入口,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录取只以高考成绩为依据,“唯分是举”,这种“以考代评”的评价方式不仅不能综合、科学、真实地反映考生的整体情况,而且还对基础教育产生了误导[10]。高考评价改革需要进一步优化其衔接功能。高考评价改革既有赖于高中的支持,对高中教育发挥积极的“指挥棒”作用;也有赖于高校的积极参与,发挥招生主体作用,推进高考评价改革。

一方面是高考综合评价与高中教育的关系。以往的高考评价也与高中教育休戚相关,但仅限于以高中教学内容作为考试内容,并且由于高考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指标,引发了关于高考导致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讨论与指责。高考评价改革必须适应高中新课改的变化,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充分利用高中新课改之后学生评价的种种成果,丰富高考评价的指标内容。同时,根据综合多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改革内容及要求,高考评价还必须有利于引导高中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等与学生评价相关的指标及内容,以便为高考评价提供客观、科学、多元、可用、足以全面反映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信息。

另一方面是高考综合评价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的活动,高校应是考试评价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但目前的考试评价中,高校几乎是被动招生,高校未能表达明确的招生意愿,提出确切的招生要求,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仅以高考总分录取学生。高考评价改革要求改变高校慵懒被动的招生状态,鼓励高校积极发挥招生自主权,加强招生能力建设,承担考试评价任务,明确招生目标与要求,制定综合评价选拔体系,提高命题能力等。

(五) 科学分解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目标与内容,逐步改革推行

高考是一项大规模、高风险、高竞争的影响重大、至关重要的教育考试,旨在增强其评价功能的高考评价改革自然涵盖多项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根据教育测评与考试理论,考试评价是从理念树立到得出评价结论的体系化的活动,高考综合评价改革也当从树立评价理念、研制评价目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完善分数报告制度等方面入手。

一是研制高考评价目标体系,形成层次分明、清晰明确、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考试评价目标体系。高考评价目标体系对高考评价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是高考评价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能够让人们明确高考究竟要评价学生的哪些方面以及什么素质和能力。

二是构建高考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评价录取学生的现状。新课改之后高中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高校也希望多维度、多视角、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以选拔适切性人才。此情此景要求必须完善高考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评价指标内容,力争全面评价学生。“三位一体”模式为高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供了思路,成为普遍实践模式,实施前提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但究竟如何确立高考成绩与高中学生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如何合理应用高中学生评价结果依然是改革的难题。理论界和媒体的忧虑焦点在于高中学生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在高考评价中应用这些结果的公平性。另外,借鉴国外AP课程经验,高校也可尝试与高中联合开发有助于全面深入评价学生素质能力及发展倾向性的课程内容,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内容。

三是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高考评价、发挥高考的评价功能要求进一步优化考试内容和形式,以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表现在考试科目中为应坚持贯彻“3+X”科目模式的设计初衷,基本科目“3”中可将英语考试社会化,由高校根据实际提出要求,尤其是要充分发挥“X”科目的魅力和作用,充分体现出科目设置的灵活性、综合性、科学性、人性化等特色。优化考试内容要求改进命题,以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为指导研究高考命题,提高试题质量;要求促进各省市区命题能力均衡发展,提高高校自主招生命题能力,提高命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应用多样化的形式评价,高考评价改革要求考试形式应有利于不同学生展现其才华,以考试和免试为基本形式设计高考评价形式。

四是改革考试分数报告制度。分数报告是考试评价的最后环节,传统的分数报告办法内容过于单一,形式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自我认知和选填志愿。过去,考生拿到的高考成绩单上只有总分和分科分数,给考生的信息十分有限。高考评价改革也要求改进分数报告办法,以展现高考评价改革的成果,为学生、高中和高校提供全面细致、科学客观的评价信息。2011年“云海工程”实施之后,云南、海南两省考生的高考成绩报告单内容就较为丰富,高考成绩报告单包括两大部分内容。通过第一部分,考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总分和分科分数,还可以知道自己的总分和分科分数在全省考生中的位置,以及自己在每个科目中每个能力维度上的得分。通过第二部分,考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以及自己适合学习的学科和专业,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参照。这样的成绩单就较之前大为改观,显得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

[ 1 ]王彦力.台湾高考“综合评价”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13(4):51-54.

[ 2 ]李雄鹰.自主招生改革的社会期待与大学应对[J].考试研究,2012(2):20-26.

[ 3 ]悉尼大学认可中国高考成绩[EB/OL].(2012-02-22)[2015-09-10] .http://edu.sina.com.cn/a/2012-02-22/1433212594.shtml.

[ 4 ]杨学为.高考文献(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立[EB/OL].(2012-09-20)[2015-09-10] .http://baike.baidu.com/view/4740159.htm.

[ 6 ]于静.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成立[N].中国青年报,2012-07-21(04).

[ 7 ]漆书青.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 8 ]吴昊天.从“天才”到“庸才”——高考制度对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0,4(4):18-22.

[ 9 ]刘海峰.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5):1-6.

[10]王志武.把高校招生权关进综合评价制度的笼子里——兼论我国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制度建设[J].中国考试,2013(12):51-57.

(责任编辑马双双)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 New Ori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IXiongying,LENGWenjun,SUNYanchao

(School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verse the trend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o rely exclusively on scor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form to improv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was proposed and stressed byNationalmid-termandlong-termeducationreformanddevelopmentprogramoutline(2010—2020) in the year of 2010 andOpinionsoftheStateCouncilondeepeningthereformofexaminationandenrollmentsystemreformin the year of 2014. A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was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the appeal of college to have the enrollment right,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xamination and testing technolo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evaluation project. So systematic desig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examination and fairness, effective convergence of basic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th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cientificity; fairness

10.13316/j.cnki.jhem.20160417.002

招生改革

专题主持/别敦荣

2015-11-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5XGL023)

李雄鹰,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考试研究。

冷文君,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考试研究。

G640

A

1673-8381(2016)03-0047-07

主持人简介: 别敦荣,教授、博导,厦门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大学战略规划、高校教学与评估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4-17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0417.0923.004.html

猜你喜欢
考试改革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改革之路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你考试焦虑吗?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准备考试
瞧,那些改革推手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