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出版史料》——区域性出版史料经眼录(九)

2016-03-19 00:35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出版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广西

范 军 宋 泉(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广西出版史料》——区域性出版史料经眼录(九)

范 军 宋 泉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摘 要]三十多年来,广西的出版史料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以《广西出版史志资料》为代表的史料编辑成果,收集了从雕版印刷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广西的出版史料,时间跨度大、史料翔实,展现了广西出版的历史与成就,为综合性的大型区域出版史的编写与当今的出版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关键词]广西 出版史料 区域出版史料 《广西出版史料》

Guangxi Province Publication Chronicles

Fan Jun Song Qua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

[Abstract]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the collection, collation, pub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Guangxi publication archives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s the iconic work of Guangxi publishing history materials, Guangxi Publication Archives collected the publishing historical data of Guangxi from the age of block printing till 1990s, with long time span and rich history materials. The Archives revealed the history and achieve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Guangxi, and offered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both the composing of comprehensive regional publishing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publication practice.

[Key words] Guangxi Publication archives Regional publication archives Guangxi Publication Archives

广西虽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但自秦汉以来与毗邻的广东、湖南以及中原地区在经济贸易上不断往来,文化上亦有相当发展。东汉末期,写抄本书籍开始在广西流传。宋代广西各地出现了雕版刻印的哲学、史学、文学、医学、农学等各类书籍。清乾隆、嘉庆后,广西雕版印刷书业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有文献记载的就有720种。1851年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起义时,组织刻印《幼学诗》《太平礼制》等,广泛发行、以造舆论。而在广西的出版史中,抗战时期的桂林出版业的发展尤为值得关注。由于抗战时期新桂系当局开明的政治环境吸引了全国沦陷区大批的文化界教育界人士云集桂林,在桂林先后开办的出版、发行机构有224家,大小印刷厂(社)有100余家,共出版图书2000余种,编印期刊近300种,这一时期桂林的出版业空前繁荣,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出版资料。

广西出版史志资料的收集与编纂始于1986年,当时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文编写《广西通志·新闻出版志》,同年11月广西出版总社设立出版志编辑室,开始收集出版史料。至1997年底,出版志编辑室共收集8000万字的资料,完成了130万字《出版志》初稿。1999年《出版志》定稿验收,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从1987年到1999年,修志工作总共历时13年,在此期间《出版志》编辑室陆续编印了《广西出版史志资料》(以下简称《资料》)选辑,共11辑,虽未公开发行,但此套《资料》亦成为记载广西出版发展点滴的重要史料。据笔者统计,该《资料》11辑共计收录文章176篇,240多万字,规格均为850×1168毫米的32开本,相比湖南、湖北等地资料而言,广西本套史志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更为全面、细致、厚重。

第一辑《资料》完成于1989年3月,正文内容共300页,约23.5万字,主体内容分为《出版》《印刷》《发行》《出版行政管理》四个栏目,这一框架基本奠定了《资料》选辑的结构,在后续的2—11辑中基本按照该框架呈现相关史料。作为广西出版史料编纂的第一步,虽未有前路可循,但编辑思路是明确的,在第一辑《编者的话》中编者明确表明了编修旨意:

编修出版志的目的是为了“资政、教化、存史”,也就是为了借鉴历史,探索出版工作的内部规律,研究出版理论,提高出版队伍素质,发展我区出版事业提供研究资料。因而,它是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大事,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第一辑《资料》中共收录15篇资料文章,《出版》专栏的4篇资料文章收录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建社情况的相关史料,包括建社十年的概况、书目,以及建社首次会议的回忆录等,资料丰富翔实。《印刷》栏目收录了广西官书局、广西民族印刷厂以及桂林三家进步印刷厂的资料。其中,有关于清代官书局的情况在《广西早期的现代印刷厂》(冯廷杰整理)、《广西官书局的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龙谦整理)两篇文章中进行了简要介绍,虽只有短短千字,也可见当时学者修志之用心。《发行》中收录了建国前广西进步书店的相关史料、广西新华书店的部分史料,以及建国以来广西发行马列和毛泽东著作的简况等。其中《建国前广西书业界》(李名魁整理)一文,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从民国元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广西各地的书业情况,紧随该文的《建国前广西各地书店一览表》(李名魁整理)刊载了建国前广西图书发行业在各地具体情况统计表,资料翔实,尤为珍贵。《出版行政管理》栏目则刊载了《建国前广西的出版行政管理》(冯廷杰整理)一篇资料文章,对相关的历史研究具有较大价值。从以上收录的资料来看,虽较为零散,部分文字有错漏,但不失翔实、全面,之后陆续整理的《资料》也日臻丰满起来。

《资料》的第二辑完成于1989年6月,共刊载资料文章21篇,22.4万字。该辑分为五个栏目。其中《编辑出版》部分收录了5篇资料文章,《抗日战争以前广西出版的刊物》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广西出版的刊物》(均为冯廷杰整理)两文全面地呈现了解放前广西出版刊物的整体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印刷》部分5篇文章中《试述古代广西书刊刻印业》(胡庆嘉撰稿)详述了广西刻印业在历代的发展,对于了解古代广西的刻印业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本辑新增的《出版界人物》刊载了《文化出版战线上的老战士:华应申》(王益)、《艰难环境中的创业者高万枝》(陈国斌执笔)等5篇文章,文中以亲切的笔触将广西老一辈出版工作者的事迹娓娓道来。由于修志工作涉及一手资料的搜集整理,在第二辑《资料》特别刊登的《编后话》中提到:

我室负责本区出版史料收集整理工作,主要是用资料汇编的形式收纳我区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出版行政管理、版权管理、图书宣传评论、出版印刷物资采供、出版印刷发行队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资料,为存史和研究我区出版工作提供资料。凡我区有史以来的这些资料均属收纳范围。

这进一步明确了汇编资料的范围,且在文后表达了征稿意愿,这对出版史料的广泛收集起到了呼告作用。

《资料》的第三辑虽未标明完成时间,但从所刊载的两张苏联新闻出版代表团访问漓江出版社照片的时间上判断刊印时间应该在1990年7月24日之后。收录19篇文章共260个页码。其中大部分内容为广西人民出版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社初期的行政管理资料,如《广西人民出版社五、六十年代制订的几个制度办法》《广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工作制度》《广西人民出版社稿酬暂行办法》等。在本辑《编辑出版》栏目中收录了一篇《第一本汉文译成壮文的图书:〈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故事传说〉一书的编译经过》(黄革),文章记录了1956年《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故事传说》一书由汉文编译为壮文的经过,该书成为第一本汉文译成壮文的图书,同时此项工作也成为广西民族出版社筹建之初的重要事件,文章虽仅千余字,但有较高的存史价值。

第四辑《资料》为“桂林文化城出版史料”专辑,完成于1990年11月,收录了7篇资料文章(未分栏目),4张抗战时期的历史照片,总共409页,是整套《资料》中最为厚重的一册。抗战时期的桂林被誉为“文化城”,是全国文化出版的中心,文化出版事业十分繁荣,在我国抗战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我国出版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新闻出版署党史办在1989年下达了出版党史选题,由四川省和重庆市新闻出版局牵头,联合云南、广西、贵州、湖北等数省编写《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出版史》。为配合这项工作的开展,广西《出版志》编辑室着重搜集整理建国前出版史料,特别是抗战时期桂林出版业史料,编辑出版了该专辑。《编者的话》中阐述了当时收集整理的资料来源:

本辑资料主要根据《桂林文化大事记》(漓江出版社)、《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重庆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史教程》(广西教育出版社)、《桂林文化城纪事》(漓江出版社)、《桂林文化城概况》(广西人民出版社)、《书店工作史料》(第二辑、新华书店总店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七、八辑、桂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编)、《广西历史讲座》(广西地方志协会编)等书资料整辑而成。

该文在阐明资料来源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史料索引。本专辑中收录的7篇文章分别为龙谦编写的《桂林文化城出版事业概述》《桂林文化城出版大事记》《抗日战争期间在桂林主要领导人,著译者、出版发行工作者名单及其在桂林主要活动、著译作简介》《抗日战争期间桂林文化城出版社、书店一览表》《抗日战争期间桂林文化城部分印刷厂简表》,以及胡庆嘉所辑《抗日战争期间桂林文化城出版图书目录》《抗日战争期间桂林文化城出版期刊目录 》。主编龙谦在对桂林抗战时期出版活动的史料提供上尊重历史,布局合理,既注重从时间角度整理文化城大事,也横向整理这一时期的出版人、出版机构、印刷厂等史料,为桂林文化城的史学研究整理了有价值的史料。其中《桂林文化城出版事业概述》一文提纲挈领,综述了桂林文化城的繁荣盛况,介绍了当时成绩卓著的出版单位,分析了文化城出版事业繁荣的条件和基础,较为客观地勾画了桂林文化城的出版情况。文化城出版大事记、相关人物介绍、出版社、书店、书目、期刊等统计资料亦翔实完整,着实珍贵。本专辑刊发之后,编者继续收集了抗战时期的出版史料,在1999年汇编为更为翔实的《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一书。

第五辑《资料》完成于1991年5月,共收录18篇文章,240页。内容上延续了第四辑中关于抗战时期出版史料的整理,有关抗战时期的文章有:收于《编辑出版》栏目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工作》(陈欣德)、《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学生军的出版事业》(龙谦)、《抗战期间在南宁办〈大地〉杂志情况》。收于《发行》栏目有关于抗战时期各地书店的简介,如《中共在广西办的第一间书店:苍梧书社》(李名魁)、《中共桂东南地下组织的宣传文化阵地:玉林新生书店、群生书店》(龙谦)等10篇。《出版行政管理》栏目中收录了《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大后方〈除桂林外〉出版发行大事记(初稿)》(龙谦)。以上资料文章对广西抗战时期的出版活动史料进行了更完整的整理和深入挖掘。在第五辑中,除了对抗战时期出版史料的收录外,还有几篇颇有价值的史料,如《广西壮语文几本工具书的编纂出版情况》(黄华芬),记载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对壮文的确立和几本壮语词典编修的过程,对于广西这一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而言,该项出版工作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上具有重要价值。

《资料》的第六辑刊行于1991年12月,共收录13篇资料文章,313页。从收录内容上看,本辑在时间脉络上顺延了第四辑、第五辑进一步向前推进,在《编辑出版》栏目中收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西党的出版事业概述》(龙谦)、《建国前广西出版的期刊目录(1989—1949年)》(龙谦);《发行》栏目中收录《解放战争时期广西各地书店一览表》(龙谦)。《出版行政管理》栏目收录了《抗战时期广西图书审查委员会取缔书刊一览表》(陈相因),《民国时期广西省杂志社登记一览表》(陈相因)、这些都是当时颇具价值的史料。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辑还收录了一篇《马丕瑶与桂垣书局》(陈相因)的文章,文中对清代光绪年间的广西巡抚马丕瑶和其创办的桂垣书局进行了详尽的记述,这是《资料》中为数不多的记录历代个人对广西出版贡献的史料。

第七、第八辑《资料》中,建国前、抗战时期的出版资料依旧占有较大篇幅。第七辑中的《民团周刊社与建设书店》(胡庆嘉)、《试谈抗战时期我党对桂林文化城出版事业的领导》(龙谦)、《简述抗战时期广西出版发行工作光荣传统》(龙谦)、《民国时期广西省政府查禁书刊一览表(1932—1935年)》(胡庆嘉 整辑),以及第八辑中的《旧桂系时期广西出版业概况》(龙谦)、《新桂系时期广西书刊查禁年表》(陈相因,胡庆嘉)、《广西建设研究会的出版活动》(胡庆嘉)、《建国前广西最大的地方出版企业:文化供应社简介》(龙谦)、《桂林抗战文艺期刊概况(1937—1945年)》(胡庆嘉)、《抗战时期广西的图书杂志审查机关》(陈相因)等文献进一步丰富了广西抗战时期的出版史料。而第七辑中以30页的篇幅刊载《广西的雕版书》(陈相因)一文,将广西历代的官刻本、坊刻本、家刻本、社团刻本情况一一详述,是记载广西历代出版史料中最为全面翔实的资料。在第八、第九辑资料中还刊载了陈相因的《清代前期广西禁书简述》《清末广西出版管理述略》两篇文章,文虽不长,却爬梳史籍,弥补了广西出版史料中古近代史料匮乏的不足。

第九辑《资料》,完成于1994年8月,共22篇文章,312页。本辑设《期刊出版》专栏,刊载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内部业务刊物〈出版通讯〉》(胡庆嘉)、《广西1991年度优秀期刊》(何秀岳辑录)、《建国后广西期刊简介》(何秀岳)。抗战时期的内容仍在《资料》中占主导,收录了4篇重要文章,即《抗战时期桂林印刷业》(胡庆嘉)、《抗战前和抗战时期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在桂东南办出版发行事业概述》(龙谦)、《抗战时期广西书刊审查机关送审被禁书目》。在《发行》栏目中《建国初期中越边贸广西口岸的图书出口》(陈相因)一文首次介绍广西图书与越南之间的边贸情况。中越两国的边民在广西往来频繁,图书的边贸活动是独具特色的,此方面史料收集广度显然还很不足,研究视野尚不够宽阔。第十辑《资料》,完成于1995年8月,内容均为广西成立自治区后的出版资料,在内容分类上进一步改革,将第九辑中的《期刊出版》改为《期刊音像出版》,其中内容辑录了《广西期刊1951年出版情况一瞥》(陈相因)、《广西1994年度优秀期刊》(何秀岳辑录)、《建国后广西期刊简介》(续)、《广西音像出版业》(何秀岳整辑),可见当时史料收集工作的与时俱进。第十辑的《桂版图书获奖情况》整理了1979—1994年共15年期间广西1043种桂版图书在国内图书评奖活动中的获奖名录,全面地展现了桂版图书所获的成就。其他出版行政机构简介及大事记不再一一赘述。

第十一辑《资料》,也是《资料》选辑最后一辑,完成于2000年4月,在《广西通志·出版志》编修完成之后所编,本辑《资料》共收集了19篇文章,243页,印数600册,在《资料》选辑中首次采用了彩色封面。本辑资料的开篇部分刊载了《〈出版志〉编撰工作思考》一文,总结了从1986—1999年共13年里的《出版志》的修志经过,修志成功的因素,以及修志出现问题的思考。从内容上看,本辑《资料》与其说是“收官之作”,还不如谓之“续辑”,《资料》中辑录的内容均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西的出版情况介绍,包括1994—1998年广西图书的出版情况、获奖情况、报纸期刊出版情况、书刊印刷情况、发行情况等,为本套《资料》在内容上做了时间上补充和延伸,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综览历时13年的11辑《广西出版史志资料》,收录史料丰富,刊载文章大部分为原创或首发,特别是在对抗战时期出版史料的收集整理上下足了功夫。这些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直接为《广西通志·出版志》的编纂提供了前提条件,有些内容成为出版志的一部分。《资料》中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广西出版的历史面貌和地位,尤其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桂林出版史料收集用力甚勤,较好地反映了桂林文化城出版事业的成就及贡献。当然,这套《资料》亦有其不足之处:其一,史料中对出版机构的介绍多为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相关资料内容,而对其他出版机构(如当时较有成就的漓江出版社、接力出版社,以及独具特色的广西民族出版社)和出版史中其他活动的史料收集匮乏,内容分布不够均衡;其二,广西的出版历史,宋代以降,雕版印刷盛行,明清时期进入鼎盛,太平天国时期的出版活动也颇有特色,而《资料》中对这些时期的史料挖掘还缺乏力度,虽在各辑中散见部分内容,但依然有较大发掘空间;其三,广西的出版活动有其文化上、地域上的特点,在壮文内容出版以及边境图书贸易方面的史料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在这方面史料的收集和编纂视野可以更为广阔一些。

由于广西抗战时期的出版活动在出版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有关这一时期的出版史料也颇为丰富。上文提到的《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桂林文史资料 第三十八辑》)(以下简称《史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本史料,该书完成于1998年,1999 年1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开本为850×1168的32开,第一次印刷为500册。根据编者《编后话》中所述:

在编写广西《出版志》的过程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建国前广西出版印刷发行史料,包括桂林文化城出版史料,这些史料在广西历史上和中国出版史上十分珍贵。为保存这些史料,供桂林抗战文化和中国出版史研究参考,我们受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托,汇集编写了这本《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

该《史料》收录了大量抗战时期出版的一手史料,资料尤为珍贵,其内容包括抗战时期图书出版发行的机构介绍和书目,主要期刊介绍,主要印刷厂介绍,编辑、出版家简介等内容,同时选登了11篇回忆录和7张历史照片。其中《图书出版发行》附录《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图书出版发行机构一览表(一)、(二)》,《期刊出版》附录《出版期刊一览表》,《书刊印刷》附录《抗战时期桂林印刷厂一览表》以及《抗战时期广西书刊审查机关被禁书目》这些一手资料,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回忆录选登》中,既有沈毅然、沈静芷、许静对新知书店的回顾,赵晓恩、倪子明等前辈对文化供应社、读书生活出版社的追忆,这些文章对研究抗战时期桂林的出版活动同样具有参考价值。《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全书628页,共计52.9万字,是迄今为止对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收集最为完备的资料,对研究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出版活动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研究史料上,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的《桂林文史资料》、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的《桂林文化城纪事》《桂林文化城概况》、桂林日报编辑部编的《桂林文化城忆旧》,以及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桂林图书馆编的《桂林文化大事记(1937—1949)》中,均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出版史料,在编纂《广西出版史志资料》过程中编者多处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引用和参考,其价值可见一斑。

在《广西通志·出版志》问世之后,《广西通志·报业志》也于2007年6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套资料记述了广西从1897年至1997年百年间报业发展和现状,跨越清末报业、民国报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报业三个历史时期,分为概述、清末报业、民国报业、解放后报纸、新闻业务、解放后报业经营、新闻事业管理、大事纪略、附录和图片等篇章,约100万字。其中相当部分可做出版史料看。此外,关于综合研究广西新闻报业的相关史料还有由广西新闻史志编辑室编印的《广西新闻史料》(辑刊)(第一辑编于1979年11月;第三十辑编于1993年2月),由广西日报新闻研究咨询室编印的《广西早期报纸史料》(1985年)和《救亡日报史料》(1986年),彭继良编著的《广西新闻事业史(1897—1949)》(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以及由广西新闻史志编辑室内部刊行的《桂系报业史》(1997年)等。这些史料记录了广西新闻报业的发展历程,为新闻及报业的研究储备了丰富的史料。

广西的出版史料丰富多样,在其他一些区域性新闻史(志) 、报刊史(志)著作,以及出版机构、出版业纪念性质的著作和画册中,也都包含了诸多史料。地域性的新闻史(志)包括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桂林市志·出版志》(1989年),柳州日报新闻研究室编印的《柳州日报报史资料》(1989年),柳州日报社编印的《柳州日报志》(1994年)。一些出版机构的纪念性著作亦留下了其发展的足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华书店编印的《八桂书香:广西新华书店创建45周年(1949—1994)》(1994年)、陆宝琪编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华书店史》(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南宁晚报社编印的《纪念〈南宁晚报〉创刊40周年论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杨金才编著的《广西美术出版社十年书影1990—2000》(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印的《思考出版:人心即市场的彼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经营案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其中陆宝琪编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华书店史》记述了1949—1998年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华书店的发展历史,内容包括综合叙述、编年简史、大事记和主要情况统计四个部分,共588页,是个案史料中相当有分量的一册。同时,有关广西出版业综合研究的史料还有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图书处编印的《广西出版四十年(1952—1992)》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编印的《广西的改革开放·新闻出版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其中《广西的改革开放·新闻出版卷》系统地阐述了1978年—1998年改革开放20年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业的历史进程、取得成就、主要经验和发展前景,为研究改革开放后的广西出版业提供了参考。在广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印的《广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中也收录有《〈曙光报〉的创刊和战斗》(靳为霖)、《〈中央日报〉在广西》(叶白次)、《广西图书行业发展基本情况》(盛德萱)、《解放前广西图书发行史料》(李名魁)四篇有关出版的文章。令出版界颇为关注的是,广西出版杂志社主办的《出版广角》杂志于1999年10月出版了《出版50年特辑》,《特辑》将新中国成立50年(1949—199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出版事业的成就和经验细化、量化为专题推出,包括推动出版业的50件大事、产生影响的100位人物、创造辉煌的50家出版社、难以忘怀的100种书、深入人心的100家期刊以及50年大事记、专题透视、双奖评析等。作为一家专业性刊物,其就本行业的历史现状独立地做出归纳、比较和选择,在我国期刊史上并不多见,且不论筛选的依据和科学性,单是如此大手笔的梳理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出版提供丰富的参考史料。

总体看来,广西虽地处边疆,但其出版史料的保存和积累并不输于有丰厚积淀的河南、山东及京津地区。有了上述广西地区史料积累的良好基础,我们更为期待一部视野更广阔、史料更翔实的大型《广西出版史》的问世了。

参考文献

[1] 广西新闻出版局,出版志编辑室.广西出版史志资料(1—11辑)[M] . 1989—2000

[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出版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报业志[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4]刁萦梦,罗标元,陆汉卿,等.桂林旧事[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5]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杨益群,王斌,万一知,潘其旭,顾绍柏.桂林文化城概况[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6]广西社会科学,潘其旭,王斌,杨益群,顾绍柏.桂林文化城纪事[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

[7]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学习委员会.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8]桂林日报编辑部.桂林文化城忆旧[M].桂林:桂林日报社,1979

[9]彭继良.广西新闻事业史(1897—1949)[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0]广西新闻史志编辑室.广西新闻史料(辑刊)[M].南宁:广西新闻史志编辑室,1979—1993

[11]广西新闻史志编辑室.桂系报业史[M].南宁:广西新闻史志编辑室,1979

[12]广西日报新闻研究咨询室.广西早期报纸史料[M].南宁:广西日报社,1985

[13]广西日报新闻研究咨询室.抗日救亡报史料[M].南宁:广西日报社,1986

[14]陆宝琪.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华书店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我心中的好书·《巨流河》

推荐理由 “她原来只是想暂时经过这个岛屿,可是,命运却让她留了下来。”“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从长城外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哑口海”结束。在她不舍昼夜的奔流中,沉淀了两代人近半个世纪以来点点滴滴的家国记忆:炮火声中的弦歌不缀、朱光潜老师神思飞扬的英诗课堂、嘉陵江边的青春思恋……这里有一个你既陌生又熟悉,不应被忘怀的中国。无论我们是否记得她,我们都是从那里而来。

(《巨流河》,齐邦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0月出版,398页,定价39.0元。)

推荐人:许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0-02)

[作者简介]范军,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5853 (2016) 01- 0109- 06

猜你喜欢
广西
广西贵港
梦圆广西
壮美广西
《广西戏曲》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宁明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免补”举措 造福妇幼健康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