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

2016-03-19 16:30李小玮
大庆社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微信政治思想

李小玮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微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

李小玮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随着微文化的不断深入,网络交流已成为新型的社交方式。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微文化背景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通过对微文化特征及内涵的分析,探讨在新形势下,不断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对做好此项工作很有意义。

微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文化”起源于博客,随着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的不断普及而趋于成熟,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新增青少年网民1028万,增长率为3.7%。[1]

在微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已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微文化概述

1.微文化的兴起。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微文化”的出现和兴起。智能手机功能日趋完善、移动技术不断成熟、网络覆盖不断扩大,为“微文化”的发展铺垫了基础。青年学生作为“微文化”传播的最活跃用户,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发表文字、语音、视频、图像等表达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那些多次被转发、评论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奠定了微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喜欢网上购物、理财、写作甚至恋爱,则发挥了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微文化的特征。与传统文化相比,微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微文化的社交性。微信、微博作为微文化的主要传播平台,其交际圈一般基于现实的朋友圈,他们也许在不同的城市、省份,但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彼此朋友圈的一员,在同一平台上分享彼此的生活感悟、晒近期的行程安排,心灵的距离在不断的拉近。二是微文化的即时性。随着上网环境的不断改进,微博、微信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登录平台,即可进行信息的传播和获取,不再受传统的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实现“零时差”,呈网络状散射出去。三是微文化的娱乐性。微文化脱离了文化的精英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传播信息,不受文化程度、专业学科的限制。可浏览新闻、观赏电影、听听音乐、刷刷朋友圈、动动手指点点赞等,充实了日常的生活,增添了更多娱乐,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四是微文化的碎片化。人们在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的时候,对所传播信息不做完整、深入理解和记忆,信息内容短小、平实、简洁、零碎成了微文化的主要特点。

总之,“微”作为微文化的核心特点,并非微不足道,而是以某种微小的存在,呈现出事物的生命力、影响力,不断深入日常生活,从而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微文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随时代步伐,加强研究,充分发挥微文化的正能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微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微文化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多是出生于95后,比之前的90后,85后有着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准,他们是与互联网同时成长的一代人,更善于抓取信息。然而,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差别,使得他们对于问题的认识较肤浅,缺乏鉴别能力。在微文化的环境下,网络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递速度快,必然也充斥着各种不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形态,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2.微文化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在微文化现状下,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类信息,不少学生的休闲娱乐活动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吃饭打车,可通过各类平台网上预约,如美团网、滴滴打车等。随时随地,只要有网络,动动手指,即可浏览新闻时事,了解最新动态,实时分享当下感受。互相点赞,刷“朋友圈”,关注好友动态,成为很多人每天的必备功课。有此可见,微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3.微文化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在微文化背景下,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会主动寻求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并通过微信、QQ群进行网络共享,培养了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然而,一些学生缺乏自律和控制力,在课堂上玩QQ、刷微信、微博,不能专心听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少学生过度地依赖网络,大事小事找百度,导致学习能力下降,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文化背景下的“微”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三、微文化视野下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借力微文化,转变教育思想。在微文化背景下,思政工作者应转变教育理念,主动了解并熟悉微文化的特征,熟悉使用微博、微信、QQ等各种微工具,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微文化的便捷、即时的优势。同时对微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研究、筛选和甄别,积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引导主流思想,多交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2.关注微动态,引导微语言。通过开通博客、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关注学生微动态。根据工作实际的需要,创建各类网络平台,如班级微信群、QQ群、困难生资助群等,及时发布工作通知、友情提醒、热点热门话题,学生及时获得信息,并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双向沟通,及时了解情况,对学生的困惑、疑点,可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解决。[3]

3.搭建微平台,加强监督管理。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平时多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业余生活,锻炼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减少微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参与微平台的管理和信息的编辑推送能力,有效剔除不良信息,传递正能量,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

4.提升微素养,亦师亦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大胆尝试,提高自身微文化素质。[4]利用网络平台多与学生交流,关心呵护学生,主动走进学生,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微博、朋友圈进行留言、点赞,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亦师亦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安华.微文化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魏景荣.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2013,(21).

[3]刘明.微时代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

[4]宋响文.浅谈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3).

〔责任编辑:宋洪德〕

G412

A

1002-2341(2016)06-0144-02

2016-12-02

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微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SJD719

李小玮(1986-),女,江苏淮安人,讲师,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微信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