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化学迷思概念的有效教学方法

2016-03-19 22:20张小明
高中数理化 2016年6期
关键词:电离醋酸高中化学



试论高中化学迷思概念的有效教学方法

◇山东张小明

高中化学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情况,在对化学概念进行教学时,学生课堂上好像听明白了,但是真正运用时却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们没有真正掌握概念的本质含义,对概念比较模糊或者出现认识错误,进而形成“迷思概念”,让学生无法正确运用概念,从而阻碍知识的正确使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找到学生迷思概念的成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最终学好化学知识.

1“迷思概念”的解释

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都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依据,每个学生对相同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些学生理解力很差,概念或者知识点怎么讲都理解不了,有些学生课堂上好像听懂了,也能够准确地进行表达,可是却难以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或许已经记住了某些概念的定义,可是却对该概念的实质理解不透彻,认识较为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这种和科学概念不一样的认识就被称之为“迷思概念”.

2“迷思概念”的形成原因

2.1类化概念导致负迁移

高中化学中,属性相关、含义相似的类化概念比比皆是,要是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实质,就会导致负迁移产生,概念被混淆,出现迷思概念.这些迷思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导致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甚至歪曲新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化学学习,进而使学生觉得化学难学.

2.2日常习惯误导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由于习惯称呼对有些化学现象存在认知上的错误,而这些错误的称呼也让学生对化学概念产生曲解,从而产生迷思概念.例如,学生常用的铅笔芯,有些人会认为其成分是金属铅.再如,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铝锅很难生锈,而铁锅则恰好相反,由此就认为铝不如铁活泼.

2.3学科渗透产生“迷思概念”

化学并非是孤立的学科,和生物、物理等学科的联系也十分紧密,例如,原子、分子知识在物理和化学中都有涉及,尽管问题一样,却是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所以相关的概念也不一样,根据别的科学知识来看待化学问题,也容易导致迷思概念.

3“迷思概念”的解决对策略

3.1利用正迁移同化理解化学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正迁移,有效同化概念,换言之就是学习新知识概念的时候,先在脑海中和过去的知识比较,让概念更加清晰.比如,在鲁科版高二化学第3章第1节“电离平衡”概念的教学中,课前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知识都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可以以“概念同化”的方式让学生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对电离平衡的概念有初步认识,接着以类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方式去探索两方面知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分析中对新旧概念的实质特征进行深入理解,最终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同时,学生对化学平衡与电离平衡的异同点了解了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扩大平衡概念体系.一般来说,教师为学生所提供的帮助性指导越多,收到正迁移性效果就越好.此处的指导并非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或者解决方法,而是创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精心挑选出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原理、原则相类似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同时要对学生讨论的方向进行及时调整,避免偏离主题.

3.2制造认知冲突跳出概念迷思

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的基本元素,是提升高中生化学素养的关键.广泛存在的化学迷思概念不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更不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师需要关注化学概念,转变教学的研究,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与此同时,认知冲突是学生的旧知识体系和新现象间的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学生在学习中通常喜欢利用以前的知识结构同化理解新知识,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当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迷思概念就会暴露,这样有助于让他们不再囿于以往的概念,可以同化认知结构.例如,在鲁科版高二化学第4章第4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中,可以让学生对电池的产生与应用进行思考,然后进行铜锌原电池实验演示,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现象进行观察、思考:什么是原电池?为什么有电流?能不能用别的材料代替铜板(锌板)?等.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说错了也没有关系,然后再进行实验,探索真相,使学生出现认知冲突.然后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对化学概念进行科学认识.不但如此,教师也可以故意讲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认知.

3.3运用变式练习强化化学科学概念

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发散思维,掌握概念内涵并会延伸是正确理解概念的前提.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利用变式,以不同的方式对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改变,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在高中化学鲁科版《选修4》“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中,如果想给学生讲清楚“醋酸是弱酸,醋酸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其平衡的移动、电离度和导电能力与溶液浓度的关系”,而且不让学生在学完新课后还存在迷思观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变式问题来消除学生的迷思.

1) 将水、烧碱、冰醋酸、醋酸钠固体加在醋酸溶液里,然后加热,溶液里电离平衡怎样移动,溶液中的电离度、物质的量、阴阳离子浓度怎样变化?

2) 设计关于有关醋酸性质问题,让学生找出哪个是弱电解质.

3) 怎样利用实验证明电离平衡存在于醋酸溶液里?

4) 设计在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加水稀释中溶液导电能力图,并根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变式问题设计中,需要从电离平衡移动规律入手,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醋酸溶液里电离平衡概念是存在的,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来论证,而“问题3)”的设计则是根据前面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来发散思维,利用概念来进一步巩固知识的.最后一个问题的设置则是将前面的概念和有关学科概念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思考、推理中训练思维能力及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增长见识,把头脑中那些迷思概念改变过来.

总之,旧知识是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基础,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以往错误的或不全面的认知让他们形成了迷思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新概念是一种阻碍.但是,学生的“迷思”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只要掌握好迷思问题产生的根源,让他们的迷思有用武之处,所以,纠正学生迷思的首要前提是对迷思概念进行探查,最终帮助学生在迷思概念转变中科学认识新概念.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电离醋酸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微型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水的电离平衡问题解析
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析
图说醋酸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如何复习“水的电离”
华南地区醋酸市场行情动态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
浅谈溶液中水的电离度
醋酸奥曲肽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肝硬化继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