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的“前世今生”
——以探析2016年浙江高考作文的“稳中之变”为中心

2016-03-20 13:07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前世今生高考作文议论文

林 娜

高考作文命题的“前世今生”
——以探析2016年浙江高考作文的“稳中之变”为中心

林 娜

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历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因其分值之重,还鉴于其综合性检测与选拔的重要功能,更在于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价值、时代理念与教育导向给予人们的重要启示。我国自2004年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各省市逐渐开始实行自主命题,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学情、考情,至今已有16个省市采用自主命题形式,全国考卷也增至9套。从2004年开始,浙江高考语文自主命题至今已走过十几个年头, “走的是一条平稳发展、不乏创意、回归语文的路”[1],而2016年的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2]也大致沿袭了这一风格,并在 “稳中求变”中展现了细微的价值导向。面对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的当下,高考命题的走向总是一面不言而喻的 “旗帜”,因此,分析、总结、探求与完善高考作文的命题十分必要,并且还需要持续进行,可谓是 “任重而道远”。

一、命题形式之稳

目前,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式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等题型都在各年各省市的语文高考卷中出现过,由于各题型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命题缺陷,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在各题型间相互取长补短、渗透融合中逐步走向复合型命题。恢复高考以来,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经历了 “单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材料+命题—新材料作文”的缓慢调整轨迹,既追求命题在科学公正层面上的提升,也充分尊重学生的适应能力。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还是沿用2012年以来的新材料作文形式,而新材料作文的首次提出主要是针对2006年高考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和山东卷,其 “新”是相对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材料作文而言的,两者虽都是以材料为核心,采用 “材料+要求”的基本命题结构,但是新材料作文却不再限定文体,不再要求全面把握材料与引用材料。余闻曾说:“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3]可见,新材料作文能够给予学生多角度思考与立意的自由,这不仅是继承了材料作文的外在形式,还在命题作文的 “过窄”与话题作文的 “过宽”之间取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展现自身独特的文风。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 “新材料作文”依然无法完全避免“材料作文”中暴露出来的弊端,其原因在于作文立意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之上,而且可观的作文评分往往被给予拥有中心立意的文章。如果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过程中有所偏差,依然存在高考作文偏题、离题的可能性。从另一方面而言,这也正是在高考中区分出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但关键在于所选用的材料是否真正有效地实现了这个目标,而不是让绝大多数学生落入中低档次,造成两头极少、中间膨胀的不良局面。

浙江省高考作文于2009年第一次采用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2012年重新开启沿用至今。这几年虽都是新材料作文,但每年具体的命题内容都有细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命题材料之微调、文体意识之内化与理性思辨能力之强化等几个方面。这些细微的量变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足以产生内在的质变,而这质变便是作文命题的新导向,将指导中学写作课程乃至中学整个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命题材料之微调

唐朝白居易曾在 《与九元书》中指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强调了读书人对现实社会应有的关注、关切与责任,也强调了文章对现实社会的指导作用。高考作为全国性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也需要立足于现实, “任何一个时代的高考作文命题,都不能脱离时代而独存,始终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4]。浙江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从恢复高考时强烈的 “政治色彩”到改革开放时的 “关注社会”,再到世纪之交的 “关注个人价值导向”,乃至近期的 “关注人文素养和人的发展”,都清晰可见中国在发展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热点问题与各种思潮涌动的迹象。2012年至2015年的命题材料都具有比较浓烈的文学性,采用蕴含深意的比喻、象征,或者是古文、哲理式语言,而2016年的材料则更为 “接地气”,语言日常化,通俗而直观。

虚拟现实早已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网络所带来的便捷随处可见,浙江省的命题正可谓是基于这一社会科技的发展趋势所做出的一种预先 “调查”,被网友们称为最具 “时尚感”的命题,也充分体现了浙江的特色。早在2014年9月,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所作的题为 “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讲话中就点明了未来社会这一发展趋势,并提醒新生们正确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毫无疑问的,这正是与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相照应的,我们也不能不猜想命题者是否从中得到了些许启示呢。针对今年的命题材料,有人认为 “VR”是新词,提出了 “对于农村孩子是否不公平”的问题。儿童文学作家鹤矾也认为有一部分学生天生不爱上网,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条件上网,这两部分学生可能不太有内容写。对于他们的疑虑,现实社会中的确存在对科技和网络缺乏充分认识的学生,毕竟学生之间所处的家庭背景、学校环境有所不同,但这种认识的缺乏究竟对他们在高考作文应考中的发挥产生了多少的干预作用,我们无法简单地下定论。原题中对 “VR”这一新词进行了注解,而后面的材料对虚拟现实设备所营造出来的场景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结合自身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相关的影视媒体资料,大多数学生是可以理解题意的。但是,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其先天环境的缺乏,可能对科技与网络的性质与两面性认识不清,影响其立意的深度。所幸的是,题中三种选择态度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差别,学生有足够的理由支持即可,这也可以视为是一种补救措施。公平性历来是高考的生命指标,然而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性的公平,命题者所要考量的是公平的最大化。

三、文体意识之内化

面对每年社会各界对高考作文褒贬不一的评价,相当一部分学者就指出了当下高考作文的诸多弊病,其中就包括了命题中文体意识弱化的状况。中学所学现代文的文体大致可分为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几类,而高考作文所涉及到的至多为前三者。在1999年话题作文诞生之前,浙江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规定或要求学生写成议论文,而自2004年自主命题至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都是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虽是基于发展 “写作的主体性”这一良好愿望,但在一定时期内也形成了 “淡化文体”的逆向潮流,造成高考作文文体 “大解放”。这对于写作能力尚未成熟的高中生而言,是一种 “还未学会走路就开始飞”的颠倒式行为。学生还未掌握写作的基本功,便尝试以体裁和形式上的 “创新”来博得阅卷教师的眼球,所谓 “杂感”、 “文艺范”也多为片段的拼凑。湖南师范大学陈果安教授根据自己多年参与湖南省高考作文评卷的经历,认为 “淡化文体容易导致基础文体训练的缺失,导致学生基本表达能力培养上目标的偏离,更为严重的,是 ‘淡化文体’还可能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严重缺失,这可是影响几代人的事”[5]。

之后,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陆续开始进行调整,相较于2005年北京、湖南、重庆的及时纠正,浙江直至2013年才在高考作文中提出明确的要求——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2016年,浙江高考作文要求中又删去了这一说明,深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生的文体意识已得到内化,文体混乱的现象已基本得到有效的整改,另一方面可能是将 “明确文体”的要求隐含在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这一表述中。那么,何为论述类文章?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将论述类文章与议论文等同起来,其结果就是将本次作文写成议论文,这当然是一种比较切合题意而保险的选择,也便于学生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保证着不会偏离命题者的意图。深究却不尽然,论述类文章多指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主张的文章;而议论文则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其中论点、论据与论证是不可或缺的三要素。两者虽相类似,但前者是一类文章,后者是一种文体,前者的范围显然要稍大于后者。 “论述类文章”这样的表述的确存在指向不明的嫌疑,可能造成学生在选择文体时的疑惑,但若要保险起见,学生选择以议论文的形式来表述则是可行的。

四、理性思辨能力之强化

回顾过去的十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充满人文性的感性思维被广泛倡导,而理性思维曾一度被忽视,这导致浙江高考作文在感性、强调真情实感的层面上逐渐走向极端。然而,理性思维主要指人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包括判断、推理、分类、综合、比较等多项能力,孙绍振认为这 “不但是为文之本,而且是为人之本”, “理论性的命题转化符合世界各国高考命题的共同取向”, “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任”[6]。在初中阶段,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倾向于抒情与叙事,但是对于高中生而言,理应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对理性思维有所发展,这不仅是培养合格现代公民的必经之路,还是衔接大学系统理论学习的桥梁。

2012年浙江的高考作文还处于由感性向理性的过渡阶段,命题者在展示 “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的材料之后,附加上 “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的说明,这其实是暗示学生既可以采用偏向感性的记叙文、散文,也可以采用偏向理性的议论文。但从2013年开始,这一明确提示就删除了,学生需要分析材料以确定立意,从自身的思维优势出发,最终确定采用何种文体。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浙江高考作文的材料就开始显示出多元价值观下的多向选择,尤其是2014年与2015年的材料更具哲学性思辨的意味,前者是 “门与路”,后者是 “文品与人品”。而2016年的材料则更贴近社会生活,并提出 “当虚拟世界中的 ‘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 ‘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样一个现实性极强的问题。这为学生对虚拟世界的评定提供了拥抱、远离和保持距离三种态度,无论是选择何种态度,我们都无法简单地评价其对与错,因为高科技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还是未知的世界,只要学生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即可。但在这过程中,学生在做出选择时需要一定的理性思辨能力,对自己所熟知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而在论述过程中更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从 “门与路”、 “文品与人品”到对虚拟世界的态度,浙江高考作文对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察逐渐从对社会人生形而上的思考转向现实性操作,这在原有基础上又迈出了宝贵的一步。于漪认为,议论文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7]议论文的写作是对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从暗示多种文体到删除暗示,乃至2016年明确指出采用 “论述类文章”,浙江高考作文的命题正在不断强化理性思维能力的地位,逐步显示出向议论文倾斜的发展趋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高考作文的命题也应体现语文学科这一特质,既要展现深厚的文化积淀,又要蕴含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还要抒发对社会和个体的关照。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命题一直在稳定中缓慢地发展着,虽还存在诸多不足,也始终坚持“回归语文”的原则不断地探索着,从而试图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姿态去引领中学语文课程的改革。

注释:

[1]程继伍:《深析得失 展望改革——2012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趋势之我见》,《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年第3期,第7页。

[2]2016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是试卷中的第26题,一道材料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 (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 “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 “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 “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3]余闻:《传统与创新兼备——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解析》,《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7期,第68页。

[4]俞贵娟:《浙江高考作文命题发展轨迹浅析》,《教学时空》,2012年第4期,第53页。

[5]李亚盟:《我国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李继峰,第3页。

[6]孙绍振:《高考作文命题呼唤理性思维》,《语文建设》,2013年第25期,第7页。

[7]于漪:《于漪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25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舍予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前世今生高考作文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精油的“前世今生”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