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2016-03-22 05:36丁汉凤王效睦孔维国李润芳张晓冬
农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野生大豆种质山东省

王 栋,丁汉凤,王效睦,孔维国,李润芳,李 湛,谢 坤,李 群,戴 双,张晓冬

(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农业部农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山东科学观测试验站/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态生理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

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王 栋,丁汉凤,王效睦,孔维国,李润芳,李 湛,谢 坤,李 群,戴 双,张晓冬

(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农业部农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山东科学观测试验站/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态生理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

为今后更好地指导野生大豆保护与利用工作,总结了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资源收集与异位保存情况以及在饲草和育种方面的利用现状;分析了当前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原生境受到严重破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利用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等;提出了加快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0 引言

大豆(Glycine max)起源于中国,古称“菽”,“五谷”之一,是人类重要的营养和保健食品,在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生产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1-3]。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的直接祖先,自然条件下生长的野生大豆,在遗传方面从未受到人为选择的影响,因此很多丰富的功能基因并没有因为人为选择而丢失,这些基因很可能是大豆生产中所迫切需要的关键性基因[4-5]。野生大豆具有蛋白含量高、抗逆性强、繁殖系数大等优良特性,是栽培大豆性状改良及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来源,也是研究大豆起源、进化、分类的宝贵资源[6-7]。

华北地区是栽培大豆的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之一,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野生大豆分布广泛,综合变异系数高,其中以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群落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8-9]。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保护,山东野生大豆的原生境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大量野生居群正在不可逆转的消亡。此外,山东省在野生大豆资源利用研究方面与其他省份相比也差距较大。因此,加快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已刻不容缓。为推动山东野生大豆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本研究就近年来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对策和利用建议,以供参考。

1 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1.1 原生境保护

野生大豆在山东省境内均有分布,以天然湿地、草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区域包括济南、东营、潍坊、济宁、泰安、聊城等地,其中以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地区分布面积最大。为保护黄河三角洲丰富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2002年农业部批准立项“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原位保护区”建设,面积66.7 hm2,总投资250万元,于2004年建成[10]。2015年12月,“黄河三角洲野大豆原生境保护区”建设项目启动,总投资893万元,建设规模扩大至666.7 hm2[11]。上述项目均有效保护了黄河三角洲地区野生大豆的原生境及遗传多样性,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此外,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社会各界对野生大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保护意识,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1.2 资源收集与异位保存

为摸清山东省野生大豆资源本底情况,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和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均开展过区域性野生大豆的调查收集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依托“山东省沿海地区抗旱耐盐碱优异性状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评价(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等课题,收集了山东省内野生大豆种质资源378份,均由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集中保存,并在繁殖圃内进行了繁殖更新(见图1)。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于2012年启动了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工作,4年内完成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雪野水库湿地、济西湿地、南四湖湿地和东平湖湿地等重点区域的调查收集工作(见图2),行程超过4700 km(见图3)。参考王克晶等[12]和朱维岳等[13]提出的居群内种子采集方法,取样间隔距离为5 m~20 m,在嵌式分布居群中取样点随植株簇的分布而随机采集样本,单株采集,每个居群采集30~50株,共收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786份(见表1)。截至2015年底,中心通过考察收集、国内交换、国外引种等途径已累计保存野生大豆种质资源1535份。此外,中心通过“蛋白类(野生大豆)种质遗传完整性新技术研究及监测(‘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开展了野生大豆低温安全保存技术研究,为野生大豆异位保存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图1 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繁殖圃

1.3 野生大豆在饲草方面的利用

野生大豆茎叶繁茂,生物量高,与其他饲草作物相比,具有产量上的优势[14]。野生大豆可以与玉米、高粱、苏丹草等高秆作物进行间作,并缠绕在高秆作物上,有利于冠层展开,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进一步提高饲草产量。杜高唐等[15]利用栽培驯化技术,育成了‘鲁饲大豆1号’野生大豆新品种,饲草产量较野生大豆提高10%,并创建了野生大豆与苏丹草、墨西哥玉米间作的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2%~19%。德州学院郑世英等[16]研究认为,野生大豆籽粒中粗蛋白含量高于栽培大豆,粗脂肪、总糖、总异黄酮及粗纤维含量低于栽培大豆,能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适宜作为新型优质蛋白质饲料原料。

1.4 野生大豆在育种方面的利用

与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拥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这对于拓宽大豆育种遗传基础、创造新种质及选育大豆新品种十分重要[17]。早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王文耀等将栽培大豆7518作母本,野生大豆作父本,杂交后用栽培大豆作轮回亲本作回交,选出优良株系8255,其丰产性、抗病性、抗倒性表现俱佳。山东省畜牧总站姜慧新等[18]利用远缘杂交和混合选择技术,育成了‘鲁饲豆2号’和‘鲁饲豆3号’,饲草产量较野生大豆提高15%和12%,发芽率提高到95%以上。东营市农业科学院毕云霞[19]于2007年开展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滨职1号’杂交选育试验研究,2014年选育出‘东饲豆1号’,该品种具有高产、直立性强、易于收获、耐盐碱和适口性好等特点。青岛农业大学卢道宽等[20]研究发现以野生大豆为母本的杂交后代的粗蛋白、粗灰分和钙的含量均高于以晚熟栽培大豆为母本的杂交后代,更具优质牧草潜力,可用作饲草型大豆的品种选育材料。

图2 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区域

2 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野生大豆原生境受到严重破坏

野生大豆在山东省内分布比较广泛,多生长在沟边、苇塘、河岸等低湿环境中[21-22]。但是受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野生大豆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面积迅速减少,分布生境片段化,大部分地区难以发现连片的野生居群。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济南西部黄河沿岸和玉清湖水库周边野生大豆连片分布超过1000 hm2,东营市垦利县大汶流草场超过4000 hm2[23]。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建、人为开发、过度放牧和黄河断流等因素影响,野生大豆面积逐年减少,济南西部只有零星分布,大汶流草场野生大豆连片分布不足1300 hm2,保护形势十分严峻[24]。到目前为止,除东营市垦利县设立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保护区外,山东省境内的野生大豆均未得到有效保护,分布面积日渐萎缩。

图3 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调查收集行程图

表1 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情况

2.2 野生大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

种质资源是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变异选育新品种的主要材料来源,是农业科技创新、作物育种、生物技术产业的物质基础[25]。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基因差异揭示了大豆基因组在驯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机制,使重新找回人为选育中流失的优秀基因成为可能。20世纪50年代,美国曾遭遇严重的大豆包囊线虫病,大豆产业岌岌可危,重要抗原材料‘北京小黑豆Peking’的发现,挽救了美国的大豆产业,美国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豆出口国[26]。全世界育成的抗大豆胞囊线虫大豆品种的抗源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引自Peking[27-28]。200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01个国家申请源于中国野生大豆的一项有关高产大豆及其栽培、检测的国际专利,这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险些酿成“种中国豆,侵美国权”的局面[29]。截止到2015年底,国内公开的关于野生大豆的发明专利不足40项,其中山东省仅为3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重

视程度远落后于其他作物。

2.3 野生大豆利用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

目前国内野生大豆的利用研究集中于3个领域:大豆常规育种、杂交大豆雄性不育研究和大豆生物技术育种。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利用野生大豆为亲本与栽培大豆进行杂交培育出‘中野1号’和‘中野2号’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耐旱、耐盐碱、高蛋白等特性[30]。杨光宇等[31]挑选百粒重大、植株较矮、单株荚数多、早熟的长花序野生大豆种为父本,经过1~2次“广义选择回交”,获得了‘吉林小粒1~7号’系列品种。孙寰等[3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野生大豆开展细胞质不育系的研究,1994年获得了质核互作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随后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刘德璞等[33]自1985年起利用花粉管通道将野生大豆总DNA导入栽培大豆,将野生大豆DNA的某些片段重组到栽培大豆细胞的DNA中,并得到了表达。利用这项技术,创造出比受体品种‘吉林20号’增产15%以上、耐大豆蚜虫等优良品系,并选育出高油大豆新品种‘吉科豆1号’。相对于国内的其他省份,山东省对野生大豆的利用研究工作虽然开展较早,但对野生大豆的评价鉴定工作基本处于表型和优良特性的生理研究阶段,分子水平的精准鉴定、基因挖掘及功能验证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研究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加快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的对策

3.1 增加原生境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

原生境保护对于保持野生大豆居群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十分必要,是野生大豆保护的首选方式。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建设工作可与本省湿地、草地保护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将野生大豆作为湿地、草地的重要植物资源加以保护。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工作应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积极拓展、适度利用”的原则,以“扩大分布面积、增强居群稳定性”为目标,加大湿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恢复力度,尽快遏制野生大豆面积减少的趋势,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宜的野生大豆保护生态体系。

3.2 拓展非原生境保护的渠道与方式

在做好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基础上,为降低人为或自然因素对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破坏,确保野生大豆保护风险降到最低,应开展多种方式的非原生境保护:一方面,建设野生大豆的低温种质库和备份库,把收集到的野生大豆资源在异地进行备份保存;另一方面,建立野生大豆资源圃,用于野生大豆的繁殖更新、性状鉴定及引进资源的隔离检疫等。此外,加强国内交换和国外引种工作,增加本省野生大豆的资源数量和遗传多样性。

3.3 积极开展野生大豆保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对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实质上是对其遗传多样性的保护。遗传多样性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遗传变异水平的高低。野生大豆种群在自然界有其特定的分布格局,因此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不仅包括变异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包括变异的分布格局,即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结构。一个物种的进化潜力和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既取决于种内遗传变异的大小,同时也有赖于遗传结构[34-35]。国内外虽然开展了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但多以保存在种质库中的野生大豆为材料[36],仅有少数研究者利用野生大豆的天然分布群体作为实验材料[37-38]。山东省内对于野生大豆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系统研究至今仍是空白,因此积极开展保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将有利于本省野生大豆保护区的建立和保护政策的制定。

3.4 建立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稳定投入机制

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也是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和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由于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科研基础工程,不可因一时得失而取舍,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公益性事业投入的主体作用。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所需经费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门的工作经费,持续稳定地对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收集保护、评价鉴定和创新利用研究。

4 促进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的建议

4.1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

在全省开展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并对其产量、品质、抗性等进行评价鉴定,建立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收集种质经鉴定编目后统一入库保存,建设“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信息服务平台”,构建野生大豆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特征特性综合数据库,实现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数字化表达,并面向社会公开,提高公益性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4.2 野生大豆种质遗传完整性研究

种质遗传完整性广义上指种质原始遗传组成状态,即在繁殖保存过程中要使其群体的遗传结构得到完全的保持,包括基因型频率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和其原始群体一致[39]。种质在贮藏和繁殖更新过程中会受到诸如种子老化、繁殖世代和繁殖群体量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遗传完整性变化[40]。野生大豆在保存和繁殖更新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地会丧失其原有的遗传完整性。因此,积极开展野生大豆种质遗传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建立基于形态、蛋白或DNA等水平的遗传完整性评价技术与标准,完善种质安全保存技术评价体系。

4.3 野生大豆核心种质构建

核心种质是指用一定的方法选择整个种质资源的一部分,以最小的资源数量和遗传重复最大程度地代表整个遗传资源的多样性[41]。构建核心种质有助于了解现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组成特点和分布状况,以及其潜在的利用价值,进而对于今后种质资源收集有指导作用,并可减少和避免盲目及重复引种所带来的国家人、财、物力的浪费[42]。因此,有必要开展野生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及构建核心种质研究,针对收集不同区域的野生大豆,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利用形态标记和DNA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揭示山东省内野生大豆的分布状况、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为山东省野生大豆核心种质的构建及野生大豆种质的充分发掘利用提供依据。

4.4 创制野生大豆新种质

以野生大豆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远缘杂交、分子标记育种和基因工程等多种技术手段,从山东大豆主栽品种的近缘野生种和国外优异种质资源中,定位、克隆和验证与产量、品质、抗病、抗虫、抗逆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创制一批包含高产、优质、多抗等优异基因的新种质,拓宽栽培大豆遗传基础,增强栽培大豆抵御逆境胁迫的能力。

4.5 特异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大豆异黄酮和亚麻酸含量高的特异种质为材料,开展相关功能性保健品开发,推动野生大豆深加工产业发展。以鲜草产量高、叶量大、适口性好、耐盐碱、耐瘠薄的优异种质为材料,开展饲用或绿肥用野生大豆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建立粮饲结合型和用养结合型生产模式,达到控水、减肥、固碳、减排等综合目的,全面提升农田的持续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控水提效与生态修复。

[1] 邱丽娟,常汝镇,等.大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 赵团结,盖钧镒.栽培大豆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 2004,37(7):954-962.

[3] 田清震,盖钧镒.大豆起源与进化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00,20 (1):54-59.

[4] 徐豹,路琴华,庄炳昌.世界野生大豆的生态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89,13(2):114-120.

[5] 李向华,王克晶,李福山,等.野生大豆(Glycinesoja)研究现状与建议[J].大豆科学,2005,24(4):305-309.

[6] 李向华,王克晶,李福山,等.中国部分地区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收集及分布现状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6(3):319-322.

[7] 齐宁,林红,魏淑红,等.利用野生大豆资源创新优质抗病大豆新种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6(2):200-203.

[8] 徐豹,赵述文,邹淑华,等.中国野生大豆(Glycinesoja)种子蛋白的电泳分析:Ti和Sp1各等位基因频率、地理分布与大豆起源地问题[J].大豆科学,1985,4(1):7-13.

[9] 董英山,庄炳昌,赵丽梅,等.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J].作物学报,2000,26(5):521-527.

[10] 张煜,李娜娜,丁汉凤,等.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创新应用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4):31-35.

[11] 山东省林业厅.东营市黄河三角洲野大豆原生境保护区建设项目完 成 招投标工作 [EB/OL].Http://www.sdly.gov.cn/channels/ ch00029/201512/1cd7b423-4ead-408a-bbad-bc33199d07cb.htm, 2015-12-14.

[12] 王克晶,李向华.中国野生大豆遗传资源搜集基本策略与方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3):325-334.

[13] 朱维岳,周桃英,钟明,等.基于遗传多样性和空间遗传结构的野生大豆居群采样策略[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3):321-327.

[14] 翟桂玉,沈益新,刘信宝,等.施肥对野生大豆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8,16(5):448-452.

[15] 杜高唐,王金芬,姜慧新,等.间作配置对苏丹草与野生大豆间作性能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0,27(10):121-127.

[16] 郑世英,金桂芳,耿建芬,等.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营养成分比较[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3):520-522.

[17]丁艳来,赵团结,盖钧镒.中国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特异性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8,16(2):133-142.

[18] 姜慧新,翟桂玉,曹阳,等.一种饲草型大豆的选育方法[P].中国专利,201410527254.9,2014-10-09.

[19] 毕云霞.两个饲草植物新品种:“东饲豆1号”和“东选小叶野决明1号”[J].科技致富向导,2014(38):37.

[20] 卢道宽,孙娟,翟桂玉,等.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秸秆营养品质研究[J].草业科学,2012,29(6):950-954.

[21] 李福山.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地理分布及生态分化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3,26(2):47-55.

[22]曹永生,张贤珍,白建军,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野生种质资源地理分布[J].作物学报,1999,25(4):424-432.

[23] 崔雷照.野大豆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J].饲料研究,1992,15(1): 23-24.

[24] 张煜,王鹏,刘玮,等.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7):145-149.

[25] 邹彩芬,罗忠玲,王雅鹏.知识产权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J].中国科技论坛,2006,22(6):56-60.

[26] 燕惠民.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保护管理问题[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7,26(6):37-39.

[27] 陈井生,赵迪,段玉玺,等.北京小黑豆在大豆抗胞囊线虫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见: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3-335.

[28] 常汝镇.国内外大豆遗传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J].大豆科学,1989,8(1):87-96.

[29] 蕫英山.中国野生大豆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4): 394-400.

[30] 王克晶,李福山.中国野生大豆(G.soja)种质资源及其种质创新利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6):69-72.

[31] 杨光宇,郑惠玉.大豆种间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吉林农业科学,1996,37(2):4-9.

[32] 孙寰,赵丽梅,黄梅.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研究[J].科学通报,1993,38 (16):1535-1536.

[33]杨光宇,王洋,马晓萍,等.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2005,30(2):61-63.

[34] Grant V.The evolutionary process:A critical study of evolutionary theory(2nded)[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35] Millar C L,Libby W J.Strategies for conserving clinal,ecotypic, and disjunct population diversity in widespread species//In:Falk D A,Holsinger K E,et al.Genet Conservation Rare Plant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49-170.

[36] 刘亚男,李向华,王克晶.国家基因库野生大豆微核心样本遗传变异性的SSR标记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0(2):211-217.

[37] 钱吉,陈庠,郑师章,等.不同纬度野生大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7(2):208.

[38] Jin Y,Zhang W J,Fu D,et al.Sampling strategy within a wild soybean population based on its genetic variation detected by ISSR markers[J].Acta Botanica Si nica,2003,45(8):995-1002.

[39] 盖钧镒.植物种质群体遗传结构改变的测度[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6(1):1-8,14.

[40]BreeseE L.Regenerationandmultiplicationofgermplasm resources in seed genebank: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M].IBPGR, Rome,1989:69.

[41] Brown A H D.Core collection:a practical approach to genetic resources management[J].Genome,1989,31(2):818-824.

[42]季彪俊.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内涵与方法//见: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7-233.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Soy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Wang Dong,Ding Hanfeng,Wang Xiaomu,Kong Weiguo,Li Runfang,Li Zhan,

Xie Kun,Li Qun,Dai Shuang,Zhang Xiaodong
(Shandong Center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Shandong Research Station of Crop Gene Resource&Germplasm Enhance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Ecology and Physiology, Jinan 250100,Shandong,China)

To provide a better reference for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soybean(Glycine soja),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status of in-situ conservation,resource collection and ex-situ conservation of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of wild soybean in Shandong Province,as well as wild soybean utilization in forage and breeding.It analyzed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such as,serious damages in original habitats,in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efforts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research potential of the germplasm utilization.This study pointed out the strategies concerning the accelerated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of wild soybean in Shandong Province,with an attemp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Shandong Province;Wild Soybean;Germplasm Resources;Protection;Utilization

S58

A论文编号:cjas16010019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蛋白类(野生大豆)种质遗传完整性新技术研究及监测”(2013BAD01B0106);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山东子平台”(NICGR2015-032);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创新团队”(SDAIT-15-0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山东省大豆核心种质遗传完整性研究”(2016YQN19);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CXGC2016A02/A12)。

王栋,男,1982年出生,山东潍坊人,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通信地址:250100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02号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Tel:0531-83178492,E-mail:shandong_wangdong@126.com。

张晓冬,男,1981年出生,山东寿光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牧草绿肥种质资源。通信地址:250100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02号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Tel:0531-83178492,E-mail:zxdong2002@163.com。

2016-01-25,

2016-07-28。

猜你喜欢
野生大豆种质山东省
野生大豆硬实破除方法探讨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野生大豆利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辽宁省部分地区野生大豆资源考察与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