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路径选择

2016-03-22 08:09杨露露俞鸿源孟珊珊黄余鹏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产业布局工业

刘 弦,王 顺,杨露露,俞鸿源,孟珊珊,黄余鹏(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路径选择

刘弦,王顺,杨露露,俞鸿源,孟珊珊,黄余鹏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通过对蚌埠多年来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蚌埠在交通区位、国家政策、科教和工业基础方面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依然存在工业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城市建设等是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第一方阵;工业;产业布局

1 前言

近年来,蚌埠,作为曾经的安徽省经济龙头城市,逐渐摆脱多年的低迷状态,走上平稳发展的道路.蚌埠走向复兴之路,除了对蚌埠自身意义重大,对安徽省其他产业单一、经济结构失衡的地区进行经济改革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将蚌埠打造为皖北经济中心,带动皖北城市群发展,也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战略之一.

国内目前对蚌埠的经济研究大多着眼于蚌埠经济的某一方面.本文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参考相关文献和综述,对蚌埠多年来总体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探寻蚌埠可能的发展途径,希望为蚌埠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2 蚌埠重返第一方阵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

2.1回望过去发展历程,发展—衰退—崛起

作为皖北中心城市的安徽省蚌埠市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创造了许多不可逾越的发展成就,是安徽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商业城市.新中国成立以后,蚌埠便开启了工业化进程,初步创办了一些传统工业;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蚌埠的铁路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凭借铁路枢纽和南北沟通必经之地的优势,蚌埠构建了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生机勃勃、商贸流通繁荣兴旺,外向型经济腾飞的综合经济框架.然而,自从1978年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蚌埠未来发展战略目标模糊,未寻找到适合重点发展的经济增长点,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经济发展滞缓,逐渐退出第一方阵.新世纪的到来,蚌埠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安徽省政府不断出台扶持蚌埠崛起的战略性政策如“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的建立和中原经济区规划,蚌埠的经济由衰退逐渐转向发展态势.

2.2高举重返第一方阵旗帜,面临一定差距

蚌埠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了“重振雄风,再创辉煌,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崛起目标,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就是要把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总量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到全省前5位.

从表1和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可以得出蚌埠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名:蚌埠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居全省第4位,位于第一方阵;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6位,接近第一方阵;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7位,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指标居全省第8位,与第一方阵有一定差距.综合一系列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蚌埠市在皖北城市带的综合实力比较强劲,但是与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安徽省第一方阵相比,仍然在生产能力、对外贸易、工业设施建设、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劣势.

3 蚌埠的优势与机遇

3.1交通区位的特色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北临徐州都市圈,南接皖江城市带,东与江苏省毗邻.与此同时,蚌埠是淮河第一大港,京沪、淮南铁路、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合徐、界阜高速公路等在此交汇,蚌埠境内有京台高速(G3)、宁洛高速G36)、蚌合高速(S17)、蚌淮高速、蚌五高速(在建)、徐明高速(在建),蚌埠绕城高速(含高铁连接线)(在建).2014年,仁和机场(军民两用)民航支线的开通使得蚌埠与皖江地区及长三角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尽管近几年来,合肥等城市交通的发展,蚌埠的交通枢纽优势逐渐减弱,但是蚌埠仍将在承接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及中部崛起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表1 2013年安徽省各市主要指标

3.2近年国家政策的扶持

近年来,一些国家政策逐渐向蚌埠倾斜.为了促进中部崛起,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工业结构调整.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动员大会,确立了蚌埠在淮河经济带的龙头地位,而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的顺利实施,为蚌埠市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些政策的扶持,为蚌埠市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3.3丰富的科教资源

蚌埠拥有5所中央驻蚌科研单位,拥有2所省级驻蚌科研单位,以及91个地方科研机构,科技实力省内第二.在创新能力方面,蚌埠具有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蚌埠拥有安徽财经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34所职业教育院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丰富的人才资源能够为蚌埠的经济发展提供很大的助力.

3.4坚实的工业基础

蚌埠作为老工业城市,有着深厚的工业文明、企业文化积淀,一直以来就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而且近年来,蚌埠的工业投资逐渐加大,工业企业快速增加,各大企业发展状态良好,进一步夯实了蚌埠的工业基础.此外,自主创新,投融资改革等方面的改善,进一步激发了工业发展活动.另外,蚌埠现在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加速期、社会结构转型期.随着这些积极因素的加快集聚,我市工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工业发展潜能将进一步释放.

4 蚌埠的劣势分析

蚌埠市作为一个内陆非资源工业城市,在国家政策扶持重点向东南沿海转移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进入了较长的疲软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4.1工业规模和质量发展不足

从蚌埠历年工业增速、近年来工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等指标来看,都能说明蚌埠市工业发展动力不足.当前制约蚌埠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造业结构相对落后.2012年蚌埠市食品、纺织、化工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78亿元,其中传统加工业占到整体的44.3%.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新型制造业发展有限,缺乏新的增长点.二是产业链条不够完备,以粗加工为多,缺乏精深加工,没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有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产业链.三是工业企业规模有限.蚌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63户,占全省总量的4.7%,在全省第十位.其中新兴工业企业,如计算机设备等领域缺乏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体量大、有领导力的龙头企业.

4.2同行业内企业发展零散,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

蚌埠市的经济主体虽然行业齐全,但产业集合度低.以半导体产业为例,蚌埠曾是国家扶持的几大半导体基地之一,如今虽然日渐式微,但是从事传感器生产的企业仍然很多.但是很多企业都是分散在各个角落,各自为政,缺乏集合度,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蚌埠具备传感器生产的良好基础,但没有引导中小企业联合发展,形成互补,没有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因此难以开发出在行业内有竞争力的产品,使得本地半导体产业逐渐萎缩.

4.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互相支撑的力度不强

蚌埠市产业结构不科学是其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根据2013年的数据,三产中农业的比例达到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发达城市的一产比重一般只有3-5%.工业方面,蚌埠市目前的工业化率只有约40%,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城市产业发展研究理论显示,在城市产业升级阶段,一般情况下工业化程度应达到55%以上,才能有效支撑第三产业的发展.事实上蚌埠市三产比重确实不足,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本省其他主要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年均增长率由全省的第4位退居第10 位.服务业发展不足反过来也无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有效支撑,在金融、物流、科教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三产比重上,蚌埠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对工业和农业的支持不够,科技成果与企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存在科研与生产活动脱节等情况,科教成果没有完全转化为生产力.

4.4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发展滞后

蚌埠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点众多,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较深厚,但旅游业发展尚未形成体系.没有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生态圈、从事文化产业建设的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着蚌埠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4.5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蚌埠市有数所高校,形成以大学城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基地.但对蚌埠市的高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0%以上的人表示毕业之后将选择到外地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失也成为制约蚌埠市建设高新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原因.

5 蚌埠发展的路径选择

5.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转型

5.1.1紧抓政策性发展机遇,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8年全省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计划,实验区主要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对蚌埠的产业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2013年2月,蚌埠高新区进入工信部第四批“国家新型产业化示范基地”行列,加快了蚌埠市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玻璃新材料的发展;此外,蚌埠还进入了中原经济区规划,为蚌埠被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范围提供了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信息产业是老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强大支撑,蚌埠应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投资,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并结合非资源型工业城市的优点实现发展的跨越.

5.1.2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多产业发展

5.1.2.1发展首位产业,加快产业改造升级

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是蚌埠市的首位及优势产业,这些产业正处于由主导产业加速向支柱产业转变的过程之中,蚌埠应将这些优势产业着重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链.作为一个非资源型老工业城市,传统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蚌埠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加强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尤其是化工、玻璃等,从而加强产业竞争力,形成新的优势.

5.1.2.2推动多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平衡

首先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这是传统工业城市的必经之路,蚌埠市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蚌埠市的优势如劳动力优势等,努力发展适合人们生产、生活的现代服务业.其次是发展集约化农业,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蚌埠市是皖北重大的农业生产和交易基地,蚌埠应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使农业走向集约化,促进蚌埠产业结构调整.最后是发展商业旅游业,以淮河路为核心,发展周边商业圈,打造集购物、餐饮等产业为一体的商务区,加大力度发展淮上商圈、淮河路商圈、新城区商圈,全面推进商务繁荣.同时利用蚌埠市的交通枢纽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核心景区的建设.蚌埠市应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多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平衡.

5.1.3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互动

当前蚌埠工业发展要按照“集中、错位”两个原则,集中即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大力度发展“东、西、南、北”四个都市产业区,加速形成城郊产业基地,将各个产业集中起来发展.错位即各个产业区发展不同产业,都市产业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城郊产业基地主要发展传统产业.目前蚌埠所处的阶段是大力发展多项产业均衡发展的阶段,这时应发展集群产业,促进产业互动互助.

5.2加强城市建设,打造皖北中心城市

5.2.1改良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

首先蚌埠应坚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四纵三横、两主四副、八片五园”的发展战略,来拓展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同时,优化蚌埠城市布局,将城区发展至围绕着蚌埠的铁路之外,拉大城市框架,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力度进行旧城区改造,扩大城区的规模.其次,应继续实施“东进、西联、南拓、北跨、中优”的城市布局战略,创建具备竞争力的蚌埠都市区,将蚌埠打造成皖北中心城市.最后,政府应坚持“集约利用土地,拓展产业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的原则来进行城市建设.

5.2.2完善城市交通建设,健全城市交通网

蚌埠在交通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成为了全国性的交通枢纽,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蚌埠首先应完善城市内交通建设,将各个产业区、商业区集聚在一起.其次,加强与其他皖北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强化蚌埠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实现区位联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入.

5.2.3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蚌埠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安徽东北部,淮河横跨其中,同时与江苏接壤,又与长江三角区临近,蚌埠应利用良好的地理优势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产业转移,并建设面向长三角的新兴产业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与长江三角洲加强合作,促进产业集聚.

5.3构建人才支撑战略,优化人才管理

国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出了人才战略的构想.蚌埠市要实现“重振雄风、再创辉煌,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必须大力实施人才支撑战略,培养、吸引、使用、发掘人才,实现优化的人才管理,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用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5.3.1创建高素质人才团队,首先要吸引人才,为我所用

蚌埠市高校林立,人才辈出,但大多数人才在毕业后都选择了离开蚌埠市,或去往更发达的地区追逐梦想与名利,或回到家乡、投入家乡建设之中.通过关心关爱人才,积极为人才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优化改善工作环境,提高人才的工薪待遇与福利水平等方式,吸引人才,将人才留在蚌埠市,为蚌埠建设做贡献,是蚌埠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3.2调整人才结构

经济结构决定人才结构,根据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积极调整人才结构,引进需要的人才,是蚌埠人才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等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依循“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寻求工业人才,基于各高校尤其是安徽财经大学及其硕士点吸引企业管理人才.

5.3.3人才要做到“人尽其用”

首先,要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增强人才对于蚌埠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次,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工薪待遇、福利水平、奖励制度等方式激励人才,提高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与认真程度.

参考文献:

〔1〕邬旭东.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文化思考[J].蚌埠学院学报,2013,10(5).

〔2〕张婷婷.矢志进取质量强市冲刺全省第一方阵[N].蚌埠日报,2014-6-30(A03).

〔3〕王明臣.蚌埠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重点战略与实现路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5).

〔4〕云心海.关于我市重返第一方阵的几点思考[J].蚌埠党校学报,2013(1).

〔5〕程佃宣.构筑蚌埠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人才高地[J].蚌埠党校学报,2013(2).

〔6〕朱玉海.振兴蚌埠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财贸研究,1993(4).

〔7〕于琛.蚌埠经济性质分析及目前形势下的政策建议[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

〔8〕任志安.蚌埠建设皖北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2(3).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23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054-04

猜你喜欢
产业布局工业
我国天然花岗石临矿产业布局初见端倪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布局特征研究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多产业布局就业扶贫车间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工业人
隆力奇 加速“一带一路”产业布局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沪杭高铁经济带城市产业布局研究
区域用水布局与产业布局协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