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韩国三大类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16-03-22 08:22杨逢珉陈媛媛华东理工大学
对外经贸实务 2016年2期
关键词:机电产品中韩机电

■ 杨逢珉 陈媛媛 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对韩国三大类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杨逢珉陈媛媛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韩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根据韩国海关统计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韩国自中国进口排名第一的商品为机电产品,进口总额为303.8亿美元,占韩国自中国进口商品总额的45.5%,机电产品进口增长10.0%。在这一类产品上,中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日本、美国和德国。随着中韩FTA的正式签署,中国未来每年出口韩国将少缴330亿元关税,这将极大鼓舞中国出口企业,但同时也存在挑战,如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如何兼顾价格竞争和技术竞争。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扩大出口韩国的主要机电产品规模,并扭转逆差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1 中韩主要机电产品贸易额变化趋势(单位:百万美元)

一、中国对韩国三大类机电产品贸易特征

(一)中对韩主要机电产品贸易额逐步扩大

机电产品种类繁多,中对韩出口的机电产品由于种类的不同贸易额差别也很大。中国出口韩国的机电产品,按贸易额排在前面的是: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HS84);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HS85);贱金属及制品(HS73-83);光学、钟表、医疗设备(HS90-92)这三大类。从2005-2014年的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和韩国之间的这三大类机电产品贸易额逐步扩大(如表1所示)。2005年,中国出口韩国HS84-85、HS73-83和HS90-92这三大类机电产品贸易额为分别为14416百万美元、6260百万美元和874百万美元,到2014年已分别达38891百万美元、14683百万美元和4329百万美元,分别增长了170%、135%和395%。三大类机电产品中,光学、钟表和医疗设备出口增加的幅度最大,核反应堆、锅炉、电机、电气等次之,贱金属及其制品增加幅度较前两类小。与此同时,中国自韩国进口的这三大类机电产品也在不断扩大。分别从2005年的26584百万美元、6137百万美元和5345百万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65941百万美元、8157百万美元和20399百万美元,分别增长了148%、33%和282%。由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韩国主要三大类机电产品均呈负增长。2010年中国出口韩国光学、钟表和医疗设备突破3000百万美元,增长率达63.82%。

(二)中国对韩机电产品贸易额占中韩贸易总额略有上升

从中韩三大类机电产品双边贸易额在中韩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中韩三大类机电产品双边贸易额增长缓慢,其中,韩国出口中国的HS73-83章机电产品呈下降趋势。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过去十年中,中国出口韩国的所有商品中,核反应堆等、电机等占了很大比例,从2005年到2014年一直缓慢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一直在40%左右。贱金属及其制品在2007年、2008年突破20%,之后一直在16%左右,与2005年比重基本一致。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从2005年的2.3%到2014年的4.8%,这十年间虽一直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而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商品中,核反应堆等、电机等也占很大比重,2008年以后有所下降,虽整体增长但增幅较小。中国自韩国进口贱金属及其制品自2005年以来一直下降的,且比重较小。自韩国进口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比重不断增大,在2010年达到18.2%。

(三)中韩两国在三大类机电产品贸易中存在产业内贸易

由表1我们看出,在核反应堆等、电机等这两类产品上,中国对韩国既有出口也有进口,且进出口所占比重大致相同,均为40%左右。其原因是在华外资企业对机械设备、零部件等机电产品需求旺盛,而韩国在此类产品的生产上有竞争优势,且有利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在贱金属及其制品这类机电产品上,其占中国出口韩商品贸易总额比重大致不变在17%左右,同中国从韩国进口此类机电产品占比相比,中国出口韩国此类机电产品占比较大是因为中韩两国资源禀赋的差异且此类机电产品为低附加值,低成本。在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这类机电产品上,中国出口韩国占比较低,2014年为最高仅为4.8%。相反中国自韩国进口这类机电产品占比较大,2014年占比为14%。由此可见,中韩两国在三大类机电产品中存在产业内贸易,因中国出口韩国低端机电产品占绝大多数,中韩主要机电产品贸易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四)中韩两国在三大类机电产品贸易中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本文结合马源(2013)对机电产品的分类,中韩这三大类机电产品中,我们将HS73-83、HS84-85下的机电产品归于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故HS90-92下的机电产品这归于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出口韩国三大类机电产品中,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占比从2005年的53.6%增长到2014年的59.5%,远远超过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在2005年的占比2.3%和2014年的占比4.8%。并且这种现象2015年仍在持续,前两季度,中对韩出口机电产品总额为1450亿元,同比增长1.3%,占当期中对韩出口总额的57.8%。其中出口钢材、电话机总额分别为188.9亿元和264.8亿元;前两季度,中国从韩进口机电产品3037亿元,同比增长0.9%,占同期中国从韩进口总额的71.9%。其中,进口液晶电视、集成电路总额分别为411亿元和1221亿元。

表2 三大类机电产品贸易额占贸易总额比重

二、中国对韩国三大类机电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方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在对中韩主要机电产品贸易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中韩主要机电产品贸易中,中方总体是逆差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逆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逆差额从2005年的16516百万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6594百万美元,增加了2.2倍,且主要的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如核反应堆、锅炉、机械设备、电机、电气及其零附件逆差额也增加了2.2倍,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逆差额增加了近4倍。这说明中国在机电产品生产与贸易上,特别是研发能力上与韩国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因拥有低廉劳动力等比较优势扩大了对韩出口规模,但因主要占据了低端市场,且出口机电产品多为低品质、低价格机电产品;而从韩进口多为质高、价高的机电产品,造成中韩机电产品贸易中中方逆差较大。一方面阻碍了中韩机电产品贸易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加之两国机电产品贸易摩擦的日益增多,这将严重影响中韩整体经贸关系的发展。

(二)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占比重偏低

中国出口韩国的光学(HS90-92)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在出口韩国所有商品中占比明显偏低,2005-2014年间仅增加了2.5%。且2005-2014年间比重尚未破6%,2015年前三季度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占比为5.2%,较2014年有所上升,但增加幅度较小,总体占比仍偏低。我们以五金模具为例,五金模具是传统的产业,也是生产生活所必需的。2013年以来,中国的五金冲压模具市场发展趋势较好,该行业大大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现阶段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我国五金冲压产业中低端产品仍占较大比重,高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五金冲压产业不仅要发挥其作为传统产业的优势而且要带动相关机电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高端产品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竞争力,力争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进而缩短同先进国际五金冲压模具行业的差距。

(三)对韩出口机电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对韩出口主要机电产品面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日本、美国和德国。据收集的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出口韩国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占韩国从世界进口此类机电产品的22.2%,仅次于中国的23.1%。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中国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地位。2014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21700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值占进出口总贸易值的60.3%,为13100亿美元。我国机电产品的成绩固然令人振奋,但是机电大国并不等同于机电强国。我国仍有部分机电产品依靠进口,如机电高端产品和核心零部件,且我国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机电产业和有竞争力的机电产品较少。当然,中国与机电强国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品牌上,更多的体现在企业规模上。2014年世界机械500强排名中,中国再一次无缘前20强,只有9家企业跻身前百。据统计数据,美国有126家位列500强名单,居500强名单榜首,日本有124家位列第二,中国仅有77家入榜。除此之外,中国机械500强的门槛与世界机械500强的门槛差距较大,相差197000亿美元。

(四)对韩出口的机电产品结构改善不大

伴随着我国机电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机电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机电产品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同韩国相比,我国在机电产品生产与贸易上仍有较大差距,但中国机电产品在韩国市场上还是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我国凭比较优势占据了机电低端市场,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韩机电产品的出口。通过对上文的分析,我们得出,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出口韩国机电产品结构依旧没有得到改善。故根据收集的数据,我们计算了中国和韩国的垂直和水平的行业中的总机电产品的比例,得出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垂直型,且中国一直处于贸易劣势地位,即中国出口一单位商品价格同进口价格之比低于4/5。这说明中国在机电产品贸易体系中占不利地位,且中国对韩出口机电产品结构不合理,长期存在不断增长的逆差。

三、中国对韩国扩大三大类机电产品出口的策略措施

(一)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可以有效地减少贸易摩擦,提高产品竞争力。根据《国外扣留(召回)我国出口产品分析报告》,中国机电产品在出口过程中被扣留有一半的原因是性能方面。这表明在出口过程中,中国机电产品质量仍有待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要注意提高机电产品附加值,开辟自主创新之路;其次着力要培养品牌意识,利用多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在保持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增长态势下,确保顺利从粗放型加工方式向集约型加工方式的转变。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五金产品的要求的变化,我国五金产品的质量、外观设计、供货时间等都应有更严格的要求,故需要五金出口企业增加技术投资,开发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迎合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差异化产品的开发寻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

(二)优化产品结构,集中优势产品出口

过去十年间,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推动下,我国对韩出口机电产品的技术复杂度有了大幅提高,韩国在机电产品技术生产上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在逐渐改变,但我国机电产品总体上仍靠低价取胜,出口也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出口依旧存在结构性矛盾:中低端产品比重较高,高端核心产品占整个出口的比重较低。因此我国应该借助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契机,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机电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加大对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升高端核心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那些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部门给予重点保护并借此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促进机电产业的结构升级。当前我国机电产品步入新常态,增速较低。2015年前三季度各月机电贸易波动平稳,略好于整体商品贸易。但不容忽视的是贸易结构的优化与行业发展压力增大并存,因此未来中国对韩机电产品出口的扩大势必要依附于机电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借力中韩FTA、提升竞争力

在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中国经济结构面临亟需转型的大背景下,中韩经贸关系也不可避免的随之转型,中韩自贸协定的签订将带来新的机遇。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够促使两国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市场转变产生规模经济,同时贸易自由化能够有效地消除限制规模经济实现的因素,突破单一国内机电市场的限制,将中韩两国的国内市场连为一体,推动机电双边产业内贸易。但是,中韩自贸区的设立必定大幅地减少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的限制,这必然导致中韩两国国内的机电生产企业面临异常激烈的竞争。我们应认识到,中韩两国120000亿美元的经济共同体将进一步扩大中韩企业合作领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机电企业要明确产业分工、提高投资效率,不断优化机电产业结构,提升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机电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增长

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的大力推进,让国内工程机械企业看到了机遇。发达国家的加入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有极大的影响,极大推动未来区域投资建设,使得多边贸易更加便利。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为中韩机电产业合作带来新的契机,由于中韩两国在机电产业发展阶段及机电生产技术、机电企业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且中韩贸易有较强互补性。中国机电出口企业可以借助韩国机电企业生产技术、销售渠道、品牌建立等先进经验,实现机电产业结构优化。如,韩国在汽车、精密仪器和机电设备等领域实力较强,加之中韩FTA带来的价格优势,为我国扩大汽车、精密仪器和机电设备进口创造一个良好机会。我们应抓住此类设备进口的契机,及时转换先进技术,逐步提升中国机电产业技术水平和机电产业分工,并带动机电产业升级。作为中国的邻国,韩国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也紧密相连,积极主动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势必会促进中韩机电贸易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金缀桥,杨逢珉.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5(1):81-89.

[2]王琳,黄鹏.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面临的环境与战略取向[J].对外经贸实务,2015(2):21-24.

[3]汤婧.中韩自贸区的未来趋势:化解困境、开拓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2015(4):12-15.

[4]宋志勇.中韩FTA对东亚区域格局的影响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5(1):11-20.

[5]武齐,陈万华.中加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2):65-70.

[6]汤碧,陈佳.中印机电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J].亚太经济,2012(5):65-68.

[7]李季.中韩机电产业贸易发展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 (6):54-59.

猜你喜欢
机电产品中韩机电
中韩30年 新挑战与新机遇——第十届中国论坛侧记
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
2019中韩著名教授陶瓷双人展郑东燕(韩国)作品选登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投稿须知
中韩FTA框架下贸易便利化的若干思考
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目录(三)
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目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