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和傲慢大都源于无知

2016-03-22 23:41
看天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艾米丽界限莉莉

3月8日那天,我朋友圈里几位女士愤恨无比地说,坚决不过这个节日,因为“三八”这个日子太难听了,而且也忍不了“妇女”这两个字。于是,当年万千女性上街游行,争取来的权利觉醒以及纪念这种觉醒的节日,就这样被嫌弃了。人们又生生造出一个“三七女生(神)节”来,甚至很多女性也引以自傲地说自己坚决不过三八,就过三七。有的大学里,掀起条幅狂欢,表面上看起来是为女神鼓与呼,骨子里却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猥琐感,比如“春风十里,不如睡你”。商家们也抓住机会,大搞活动,左一个女神右一个女王地叫,好像消费能成为彰显女性权利和地位的唯一指标。所有的节都过成了消费的节,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手捧鲜花,打开手机收着男友、老公的红包,顿时感到自己的地位无比高起来了。

性别问题上,我们常陷入错误的思维而不自知。我童年时代看《新白娘子传奇》,接受了人兽恋。成年后看《我的机器人女友》,接受了人机恋。一度我为自己的博爱宽容而沾沾自喜,很久之后才搞明白,这不过是无能宅男的胡思乱想。这种胡思乱想还真是该死,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的学生艾米丽就遇到不少这样的男人。艾米丽是一个漂亮的学霸,她希望能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微生物学家,可是总有一些男生只是愿意讨论她的脸蛋和身体,觉得她靠着脸蛋就能获得一切了。这让她很愤怒,决定展开一项报复计划:每收到一封这样的邮件,就去维基百科写一篇介绍各国女科学家的文章,让人们知道,女人不止可以貌美如花,还可以改变天下。

她早就发现了,这个号称人类有史以来最丰富的百科全书里,关于女科学家的内容并不被重视,很多女科学家的信息甚至都没有。于是她发起了一个“女性科学家”的百科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写了数百篇相关文章,很多人也参与进来。一位前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员工这样评价艾米丽的工作:“我小时候,说到女科学家,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但以后的女孩子们就能了解到,还有很多像她们一样的女性,可以在科学上取得这么高的成就。”

很多时候,我们的偏见也好,歧视也罢,都是源于自己的无知,不知道自己的认知界限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比如说,我们传统印象里,性别就分两种,男和女。在这种严格区分下,一些强壮点的女生被称为女汉子,一些文静点的男生被说成女里女气。此前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还在惊呼,现在的男孩缺乏男子气概已经成为大问题了。岂不知,在国外,一种中性理念正流行。很多国际大牌都推出了无性别风格的服饰,有些国家,甚至在最初的教育阶段,都不提倡强化孩子们的男女性别意识。男女性别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也许,取消掉也是迟早的事。

男女界限,对我最喜欢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姐妹而言,就没多大意义了。两人拍《黑客帝国》时,还是兄弟,后来哥哥做了变性手术,变成了沃卓斯基姐弟,现在,弟弟安迪·沃卓斯基也步哥哥后尘,宣布变性。她现在是莉莉·沃卓斯基。她原本没有打算这么快公开的,可是不断有媒体造访,希望能确定一些传言。她不堪其扰,只好主动公开。在声明里,莉莉·沃卓斯基写道:“我们仍旧生活在一个性别观念二元论的严苛世界,这就意味着,当身份公开后,会承受公开的敌意”,然而,好在她的家庭——妻子和姐姐拉娜·沃卓斯基,都在支持着她。这可能让很多人觉得台词被抢——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总是会说——你光考虑自己,可曾考虑过自己的家人和妻子?没想到,她的家人竟然是她的坚实后盾,我想,也许是因为,她的家人们,比我们这些旁观者,更了解她的世界,更了解关于性别到底意味着什么吧。

猜你喜欢
艾米丽界限莉莉
间隙
过去
你穿得真好看
《艾米丽在巴黎》宣布续订
今夕何夕
破次元
不倒自行车
Look from the Anglo—American jury system of jury system in our country
艾米丽的呼噜
材料作文“界限”导写